卷第二百三十一

關燈
并宜釋放。

    」此則尤不安矣。

    臣比年曾與之言,甚有心路,今之雄傑也。

    若使之有異志,則不比希烈、朱泚之徒,或能旰食。

    伏望陛下聽臣之言,緩鞚遠馭以羁之。

    』上曰:『卿所欲何也﹖』對曰:『馬燧保全河東十餘州,以待陛下還宮,此亦功也。

    臣為常侍,與燧兄炫同列,然其兄弟素不相能,其語無益。

    臣重表兄鄭叔規為賓佐,臣令以炫意請至京城,欲與相見,即至,臣激燧令其取李懷光自效,必可緻也。

    因令燧為忠臣矣。

    』又曰:「貞元元年,上因郊元改元,時馬燧在太原,遣其行軍司馬鄭叔規奏事,請因鴻恩以雪懷光,并緻書信于先公。

    先公不與之執,留其信物,且令叔規謂之曰:『比年展奉,得接語,言心期以為大夫。

    且河東節度,以破靈曜之功,上所與也。

    奉天之,難握十萬強兵而令懷光解圍。

    及懷光圖危社稷,車駕幸梁、洋,逢此際會,又令他人立蓋代之功。

    今聖主已歸宮阙,懷光蹭蹬在于近畿,旦夕為帳下所枭,乃屍居也,不速出軍收取,以自解而快上心者,即不及矣!若河中既平,公即如懷光之蹭蹬矣!郄于滔、俊之下作倔強之臣,亦必不成。

    不言公才略不及也,綠腹中有三、二百卷書,蹭蹬至此,必自内凓,是進不立忠勳,退不能效夷狄,既而持疑,則舟中帳下皆敵國矣。

    可惜八尺之軀,聲氣如锺,而心不果決,乃婦人也,着裙可矣。

    欲奉答以裙衫,而家累在江東未至。

    今聖上收複之後,含垢匿瑕,與人更始,某又特蒙聽信,已于上前薦,可使司徒以取懷光。

    今弟來又請雪之,大失所望,且望弟速去為說。

    若河中既平,司徒何面目更來朝而與士人相見!今雖請雪,昨赦書亦許束身入朝矣。

    若以建中同征之故,當發一使谕之,準赦歸朝,必為保全。

    如不奉诏,當領全師問罪,因速上表,求自征之。

    至河中輕騎入朝,親禀廟略,乃天與之便也。

    能如是,當與司徒為中朝應接,有須陳奏,必聞聖聽。

    若不能,何敢有書也!』叔規既去,具奏于上。

    上每憂中骁将達奚小俊等突犯宮阙,居常不安。

    會東面苑牆有崩倒者,上大驚,以為有應之者,将啟賊。

    上顧問泌,對曰:『此賊不足憂也,乃猶機上肉耳。

    但恐枭懸太速,不得與馬燧藉手為憂。

    』上曰:『古人雲:「輕敵者亡。

    」今卿心輕敵如是,朕甚憂之!』對曰:『陛下初經難,憂慮太過。

    「輕敵者亡」,誠如聖旨。

    至如懷光,豈可謂之敵乎!陛下比在梁、洋,元惡據宮阙,渠以朔方全軍在河中,李晟保渭橋,此時足以傍助逆順之勢。

    不然,苟欲偷安,脅為遲镧亦可,而如醉如魇,都不能動。

    今陛下複歸京阙,又安足慮之哉!臣伏計馬燧請讨之章即至。

    若以宗社之靈,此賊且未為帳下所圖,得河東軍有以藉手,陛下無憂矣。

    不喜平懷光,先喜得馬燧也。

    』既而馬燧表至,請全軍南收河中,仍自供糧。

    上大悅,召先公對,曰:『馬燧果請全軍讨懷光來矣。

    兼請至行營已來自備軍糧,何其畏伏卿如此也!』對曰:『此乃畏伏天威而然,于臣何有,而能使其畏伏!臣會與之言,谙其為人頗見機識勢,今之雄傑也。

    臣昨故令叔規傳詞以淚怒之,且曰,「欲寄婦人之服。

    當艱虞之際,握十萬強兵,收複功在他人。

    今聖主已還宮阙,惟有懷光,不速收取以立功自解,他時複何面目至朝廷與公卿相見!則蹭蹬之勢,又不及懷光猶有解重圍之功。

    料以此告之,燧必能覺悟,果得如此。

    既以師至河中,旬月當平。

    而燧因此有功,便為忠臣矣。

    』上曰:『當盡用卿言。

    』初,叔規至太原,具以先公言告燧,燧搏陛驚曰:『有是哉,賴子之至京也!不然,燧幾為懷光矣。

    非賢表兄,豈有告燧者乎!』即日上表請行。

    叔規又請『如泌言,先寫表本示懷光,勸其束身歸朝;彼必不從,然後表請全軍往讨,則聖上信司徒誠心,又可以忠義告四鄰。

    不然,朝救而夕請誅,恐中外尤疑。

    』燧曰:『誠然。

    』仍令叔規草書寫表本,馳驿以告,懷光果不從,于是乃請全軍南讨。

    尋發太原,使者相繼奏事,及與先公書,言征讨之謀及須上聞者。

    先公因對,皆為奏之。

    又諷令下營訖,輕騎由臨晉度朝谒,燧皆然之。

    七月,乃自臨晉、夏陽來朝。

    上大悅,遂具告以先公言『卿才略必可圖懷光,初見卿請雪,朕所未谕,今乃果然。

    比亦有人毀卿,言詞百端,聞于遠近,惟先公保卿于朕,朕信其言。

    既見卿,益知先公忠谠,豁然體卿至誠奉國矣。

    』燧謝恩出,而請先公至中書,具說上言,泣下拜謝。

    後對,上曰:『馬燧昨對,其器質意趣固不易有,且甚有心路,感而用之,必有成算,皆如卿言,信雄豪也。

    』按泌到長安數日,即除常侍,時興元元年七月乙未也。

    八月癸卯,加燧晉、慈、隰節度使。

    然則癸卯之前,燧已取晉、慈、隰三州矣,故朝廷命為副元帥以讨懷光。

    十月,已拔绛州及绮氏等諸縣矣。

    貞元元年正月,改元,赦。

    于時燧豈得猶在太原雪懷光邪!自己未至癸卯纔九日,自長安至晉陽千餘裡,若因泌諷谕鄭叔規始來京師,又令叔規還激勸燧,又使燧以書谕懷光,懷光不從,然後上表興師伐之,事多如此,豈九日之内所能容也!此直繁欲取馬燧平河中之功皆歸于其父耳。

    今從舊燧傳。

    李肇國史補曰:「馬司徒面雪李懷光。

    上曰:『惟卿不合雪人。

    』惶恐而退。

    李令聞之,請全軍自備資糧以讨兇逆。

    由此李、馬不平。

    」邠志曰:「七月,馬公朝于京師,請赦懷光。

    隴右節度李公晟聞之,上表請發兵二萬獨讨懷光,刍糧之費,軍中自備。

    上以李公表示馬公,因曰:『朱泚之反,不得已也。

    懷光勃逆,使朕再遷,此而可赦,何者為罪!』馬公雨泣曰:『十日之内,請獻其首。

    』上遣之。

    」按是時懷光垂亡,燧功巳成八九,故自入朝争之,豈肯面雪懷光邪!今從舊傳。

    〕上許之。

     16陝虢都〔【章:乙十五行本「都」下有「知」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兵馬使達奚抱晖鸩殺節度使張勸,代總軍務,邀求旌節,且陰召李懷光将達奚小俊為援。

    上謂李泌曰:「若蒲、陝連衡,則猝不可制。

    〔蒲,李懷光。

    陝,謂抱晖。

    〕且抱晖據陝,則水陸之運皆絕矣。

    〔江、淮水陸之運,皆經陝州而後至長安。

    〕不得不煩卿一往。

    」辛醜,以泌為陝虢都防禦水陸運使。

    上欲以神策軍送泌之官,問「須幾何人﹖」對曰:「陝城三面懸絕,攻之未可以歲月下也,臣請以單騎入之。

    」上曰:「單騎如何可入﹖」對曰:「陝城之人,不貫逆命,〔貫,讀與慣同。

    〕此特抱晖為惡耳。

    若以大兵臨之,彼閉壁定矣。

    臣今單騎抵其近郊,彼舉大兵則非敵,若遣小校來殺臣,未必不更為臣用也。

    〔校,戶教翻。

    〕且今河東全軍屯安邑,馬燧入朝,願敕燧與臣同辭皆行,使陝人欲加害于臣,則畏河東移軍讨之,此亦一勢也。

    」〔以形臨之謂之勢。

    〕上曰:「雖然,朕方大用卿,甯失陝州,不可失卿,當更使他人往耳。

    」對曰:「他人必不能入。

    今事變之初,衆心未定,故可出其不意,奪其奸謀。

    他人猶豫遷延,彼既成謀,則不得前矣。

    」上許之。

    泌見陝州進奏官及将吏在長安者,〔唐諸鎮皆置進奏院在長安,以進奏官主之。

    〕語之曰:「主上以陝、虢饑,故不授泌節而領運使,欲令督江、淮米以赈之耳。

    〔語,牛倨翻。

    〕陝州行營在夏縣,〔行營在夏縣,亦以讨河中也。

    夏縣,唐初屬虞州,貞觀十七年屬绛州,時屬陝州。

    其地跨河之南北。

    九域志:夏縣在陝州北九十八裡。

    夏,戶雅翻。

    〕若抱晖可用,當使将之;有功,則賜旌節矣。

    」抱晖觇者馳告之,〔将,即亮翻。

    觇,醜廉翻。

    〕抱晖稍自安。

    泌具以語白上曰:「欲使其士卒思米,抱晖思節,必不害臣矣!」上曰:「善!」戊申,泌與馬燧俱辭行。

    庚戌,加泌陝虢觀察使。

     泌出潼關,鄜坊節度使唐朝臣以步騎三千布于關外,〔朝臣時帶鄜坊節,守潼關。

    〕曰:「奉密诏送公至陝。

    」泌曰:「辭日奉進止,〔自唐以來,率以奉聖旨為奉進止;蓋言聖旨使之進則進,使之止則止也。

    程大昌曰:今奏劄言取進止,猶言此劄之或留或郄,合禀承可否也。

    唐中葉遂以處分為進止,而不曉文義者,習而不察,概謂有旨為進止。

    如玉堂宣底所載,凡宣旨皆雲有進止者,相承之誤也。

    〕以便宜從事。

    此一人不可相蹑而來,來則吾不得入陝矣。

    」唐臣以受诏不敢去,〔「唐臣」當作「朝臣」。

    〕泌寫宣以郄之,〔沈存中曰:唐故事;中書舍人職掌诏诰,皆寫四本,一本為底,一本為宣。

    此宣,謂行出耳。

    未以名書也。

    晚唐樞密使自禁中受旨,出付中書,即謂之宣,中書承受錄之于籍,謂之宣底,如今聖語簿也。

    餘謂宣者,因奉宣上旨而得名,或以口傳為宣,或以行文書為宣。

    口傳為宣,多命中臣,而宰相亦有之。

    劉栖楚之叩墀也,牛僧孺宣曰:「所奏知,門外俟進止。

    」此宰相之口宣也。

    李泌寫宣以郄還唐朝之兵,此宰相行文書為宣也。

    〕因疾驅而前。

     抱晖不使将佐出迎,惟偵者相繼。

    〔偵,醜鄭翻。

    〕泌宿曲沃,将佐不俟抱晖之命來迎,泌笑曰:「吾事濟矣!」去城十五裡,抱揮亦出竭。

    泌稱其攝事保完城隍之功,曰:「軍中煩,言不足介意。

    公等職事皆按堵如故。

    」抱晖出而喜。

    泌既入城視事,賓佐有請人白事者。

    〔屏,必郢翻,又卑正翻。

    〕泌曰:「易帥之際,軍中煩言,乃其常理,〔杜預注左傳曰:煩言,忿争也。

    餘謂煩,雜碎也。

    此煩言,謂雜碎之言。

    帥,所類翻。

    〕泌到,自妥貼矣,〔史照曰:妥,安也。

    貼,伏也,亦作「帖」。

    〕不願聞也。

    」由是反仄者皆自安。

    泌但索簿書,治糧儲。

    〔索,山客翻。

    治,直之翻。

    〕明日,召抱晖至宅,語之曰:〔宅者,觀察所居也。

    唐諸鎮将吏謂節度觀察所居者之使宅。

    語,牛倨翻。

    〕「吾非愛汝而不誅,恐自今有危疑之地,朝廷所命将帥皆不能入,故伹汝餘生。

    汝為我赍版、币祭前使,〔為,于僞翻。

    前使,謂張勸。

    版以祝,币以燎。

    〕慎無入關,自擇安處,潛來取家,保無他也。

    」泌之辭行也,上藉陝将預于亂者七十五人授泌,使誅之。

    泌既遣抱晖,日中,宣慰使至。

    泌奏:「已遣抱晖,餘不足問。

    」上複遣中使至陝,必使誅之。

    〔複,扶又翻。

    〕泌不得已,械兵馬使林滔等五人送京師,懇請赦之。

    诏谪戍天德;〔天德軍,在振武東北。

    宋白曰:天寶八年,張齊丘于可敦城置橫塞軍;十二年,安思順奏廢棋塞軍,請于大同城西築城置軍,玄宗賜名天安軍;幹元後,改為天德軍。

    緣居人校少,遂南移四裡,權居永清冊,其城則隋大同城之故墟,在牟船山鉗耳觜之北。

    〕歲餘,竟殺之。

    而抱晖遂亡命不知所之。

     17壬辰〔【章:乙十五行本「辰」作「子」;乙十一行本同。

    】〕以劉怦為幽州、盧龍節度使。

     18大旱,灞、浐将竭,長安井皆無水。

    度支奏中外經費才支七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