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二十九

關燈
,音耶。

    〕彼引幽陵、回纥十萬之兵屯于郊垧,〔纥,下沒翻。

    幽陵,即幽州。

    垧,古熒翻。

    邑外謂之郊,野外喟之林,林外謂之垧。

    〕大王出迎,則成擒矣。

    彼囚大王,兼魏國之兵,南向渡河,與關中相應,天下其孰能當之!大王于時悔之無及。

    為大王計,不若陽許偕行而陰為之備,厚加迎勞,〔勞,力到翻。

    〕至則托以他故,遣将分兵而随之。

    如此,大王外不失報德之名而内無倉猝之憂矣。

    」扈崿等皆以為然。

    王武俊聞李管适魏,遣其司刑員外郎田秀馳見悅曰:〔崿,五各翻。

    管,古管翻。

    司刑員外郎,猶天朝刑部員外郎。

    〕「武俊向以宰相處事失宜,〔相,息亮翻。

    處,昌呂翻。

    〕恐禍及身,又八郎困于重圍,〔重,直龍翻。

    〕故與滔合兵救之。

    今天子方在隐憂,以德綏我,我曹何得不悔過而歸之邪!舍九葉天子不事而事〔【章:十二行本「事」下有「泚及」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滔乎!〔自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至帝,凡九葉。

    〕且泚未稱帝之時,滔與我曹比肩為王,固已輕我曹矣。

    〔事見上卷本年。

    〕況使之南平汴、洛,與泚連衡,〔汴,皮變翻。

    汴州,宣武軍。

    洛州,東都也,衡,讀曰橫。

    〕吾屬皆為虜矣!八郎慎勿與之俱南,但才城拒守;武俊請伺其隙,連昭義之兵,擊而滅之,〔伺,相吏翻。

    〕與八郎再清河朔,複為節度使,共事天子,不亦善乎!」〔複,扶又翻,又音如字。

    使,疏吏翻。

    〕悅意遂決,绐滔雲:「從行,必如前約。

    」〔绐蕩亥翻。

    〕 丁卯,滔将範陽步騎五萬人,私從者複萬餘人,〔将即亮翻,又音如字。

    奇寄翻。

    私從,才用翻。

    複,扶又翻。

    〕回纥三千人,發河間而南,辎重首尾四十裡。

    〔纥,下沒翻。

    瀛州,治河間縣。

    重,直用翻。

    〕 13李希烈攻李勉于汴州,〔李勉以宣武節度使,鎮汴州。

    〕驅民運土木,築壘道,以攻城;忿其未就,并人填之,謂之濕薪。

    勉城守累月,外救不至,将其衆萬餘人奔宋州。

    〔将,音同上。

    勉奔宋州,依劉洽也。

    〕庚午,希烈陷大梁。

    滑州刺史李澄以城降希烈,希烈以澄為尚書令兼永平節度使。

    勉上表請罪,〔滑州,治白馬縣。

    降,戶江翻。

    尚,辰羊翻。

    上,時掌翻。

    〕上謂其使者曰:「朕猶失守宗廟,勉宜自安。

    」待之如初。

     劉洽遣其将高翼将精兵五千保襄邑,〔九域志:襄邑,在汴州東南一百七十裡。

    〕希烈攻拔之,翼赴水死。

    希烈乘勝攻甯陸,〔九域志:甯陵縣,在宋州西四十五裡。

    〕江、淮大震。

    陳少遊遣參謀溫述送款于希烈曰:「濠、壽、舒、廬、已令弛備,韬戈卷甲,伏俟指麾。

    」又遣巡官趙诜結李納于郓州。

    〔少,始照翻。

    濠、壽、舒、廬四州之地,在淮、蔡東南。

    送款,遂言使弛備。

    令,力丁翻,使也。

    卷,讀與卷同。

    诜,疏臻翻。

    郓音運。

     14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關播罷為刑部尚書。

     15以給事中孔巢父為淄青宣慰使,國子祭酒董晉為河北宣慰使。

    〔宣慰者,宣上命以慰安反側也。

    父,音甫。

    淄,莊持翻。

    〕 16陸贽言于上曰:「今盜遍天下,輿駕播遷,陛下宜痛自引過以感人心。

    昔成湯以罪己勃興,〔左傳:臧文仲曰: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

    〕楚昭以善言複國。

    〔楚昭王遭阖闾之禍,國滅出亡,父老送之。

    王曰:「父老反矣,何患無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賢也。

    」相與從之。

    或奔走赴秦,号器請救,秦人憐之,為之出兵。

    二國并力,遂走吳師,昭王複國。

    〕陛下誠能不吝改過,以言謝天下,使書诏無所避忌,臣雖愚陋,可以仰副聖情,庶令反側之徒革心向化。

    」上然之,故奉天所下書诏,雖驕将悍卒聞之,無不感激揮涕。

    〔令,力丁翻。

    下,遐稼翻。

    将,即亮翻。

    〕 術者上言:「國家厄運,宜有變更以應時數。

    」〔上,時掌翻;下贽上音同。

    更,工衡翻。

    〕群臣請更加尊号一二字。

    上以問贽,贽上奏,以為不可,其略曰:「尊号之興,本非古制。

    〔上尊号,事始于開元元年。

    〕行于安泰之日,已累謙沖,〔累,力瑞翻。

    〕襲乎喪亂之時,〔喪,息浪翻。

    〕尤傷事體。

    」又曰:「嬴秦德衰,兼皇與帝,始總稱之;〔見七卷奏始皇二十六年。

    〕流及後代,昏僻之君,乃有聖劉、天元之号。

    〔聖劉見三十四卷漢哀帝建平二年。

    天元見一百七十二卷陳宣帝太建十一年。

    〕是知人主輕重,不在名稱。

    〔稱,尺證翻;下美稱同。

    〕損之有謙光稽古之善,崇之獲矜能納谄之譏。

    」又曰:「必也俯稽術數,須有變更,〔更,工衡翻。

    〕與其增美稱而失人心,不若黜舊号以祗天戒。

    」上納其言,但改年号而已。

    〔謂改明年号為與元也。

    〕 上又以中書所撰赦文示贽,〔撰,如免翻。

    〕贽上言,以為:「動人以言,所感已淺,言又不切,人誰肯懷!今茲德音,悔過之意不得不深,引咎之辭不得不盡,洗刷疵垢,宣暢郁堙,〔疵,才支翻。

    〕使人人各得所欲,則何有不從者乎!應須改革事條,謹具别狀同進。

    舍此之外,尚有所虞。

    竊以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

    假使赦文至精,止于知過言善,猶願聖慮更思所難。

    」上然之。

     興元元年〔(甲子、七八四)〕 1春,正月,癸酉朔,赦天下,改元,制曰:「緻理興化,必在推誠;忘己濟人,不吝改過。

    朕嗣服丕構,〔丕,大也。

    構,立屋也。

    書大诰曰:「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

    」丕構之語本諸此。

    〕君臨萬邦,失守宗祧,〔宗者百世不毀之廟。

    遠廟為祧。

    祧,他雕翻。

    〕越在草莽。

    〔用左傳語。

    〕不念率德,誠莫追于既往;永言思咎,期有複于将來。

    明征其義,以示天下。

    〔征,證也。

    明征其義,言無所掩覆也。

    〕 小子懼德弗嗣,〔懼己德弗能嗣承先業。

    嗣,祥吏翻。

    〕罔敢怠荒,然以長于深宮之中,〔用禮記魯哀公之言。

    長,知丈翻。

    〕暗于經國之務,積習易溺,〔易,以豉翻。

    〕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艱難,〔書無逸周公告成王之語。

    〕不恤征戍之勞若,澤靡下究,情未上通,事既擁隔,人懷疑阻。

    猶昧省己,〔「擁」,恐當作「壅」。

    省,悉景翻。

    〕遂用興戎,〔戎,兵也。

    〕征師四方,轉饷千裡,賦車籍馬,遠近騷然,行赍居送,衆庶勞止,或一日屢交鋒刃,或連年不解甲冑。

    祀奠乏主,室家靡依,死生流離,怨氣凝結,力役不息,田萊多荒。

    〔鄭玄曰:田萊多荒,茨棘不除也。

    陸德明曰:田廢生草日萊。

    〕暴令峻于誅求,疲甿空于杼軸,〔詩:小東大東,杼軸其空。

    杼,持緯器。

    布帛已織成者,以機軸卷之。

    〕轉死溝壑,離去鄉闾,〔離,加智翻。

    〕邑裡丘墟,人煙斷絕。

    天譴于上而朕不寤,人怨于下而朕不知,馴緻亂階,變興都邑,〔馴,從也,言從此而緻亂也。

    〕萬品失序,九廟震驚,〔歐陽修曰:書雲: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而禮家之說世數不同。

    然自禮記王制、祭法、禮器、大儒荀卿、劉歆、班固、王肅之徒,以為七廟者多。

    蓋自漢、魏以來,創業之君特起,其上世又微,無功德以備祖宗,故其初皆不能立七廟。

    唐武德元年,始立四廟。

    高祖崩,朱子奢請立七廟,虛太祖之室以待。

    尚書八座議禮曰:天子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

    晉、宋、齊、梁皆立親廟六,此故事也。

    于是宣簡公、懿王、景、元二帝四廟,更祔弘農府君及高祖為六室。

    太宗崩,弘農以世遠毀而祔太宗。

    高宗崩,又遷宣簡而祔高宗,皆為六室。

    中宗神龍初,以景帝為始祖,而元帝不遷,而祔孝敬帝,由是為七室。

    中宗崩,孝敬别立廟而祔中宗,遂為七室。

    至睿宗崩,中宗立别廟而祔睿宗。

    開元十年,诏宣皇帝複祔正室,谥為獻祖,并谥光帝為懿祖,又以中宗還祔太廟,于是太廟為九室。

    寶應二年,祧獻、懿而祔玄宗、肅宗。

    代宗崩,又遷元皇帝而祔代宗。

    自是常為九室。

    〕上累于祖宗,〔累,力瑞翻。

    〕下負于蒸庶,痛心腼貌,〔腼,他典翻,凓恧也。

    〕罪實在予,永言愧悼,若墜泉谷。

    〔唐避高祖諱,改淵為泉。

    〕自今中外所上書奏,不得更言『聖神文武』之号。

    〔建中元年,群臣上尊号曰聖神文武皇帝,見二百二十六卷。

    〕 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鹹以勳舊,各守藩維,朕撫禦乖方,緻其疑懼;皆由上失其道而下罹其災,朕實不君,人則何罪!〔此等言語,強藩悍将聞之,宜其感服易心。

    〕宜并所管将吏等一切待之如初。

     朱泚反易天常,〔君臣上下,天秩有典之常也。

    〕盜竊名器,暴犯陵寝,所不忍言,獲罪祖宗,朕不敢赦。

    〔此等言語,可與诰誓相表裡。

    〕其脅從将吏百姓等,但官軍未到京城以前,去逆效順并散歸本道、本軍者,并從赦例。

    〔所以攜從逆之黨。

    将,即亮翻;下同。

    〕 諸軍、諸道應赴奉天及進收京城将士,并賜名奉天定難功臣。

    〔所以作勤王之心。

    難,乃旦翻。

    〕其所加墊陌錢、稅間架、竹、本、茶、漆、榷鐵之類,悉宜停罷。

    」〔所以順人情之欲惡。

    墊陌錢,即趙贊所行除陌錢也。

    墊,丁念翻。

    榷,古嶽翻。

    〕 赦下,四方人心大悅。

    及上還長安明年,〔上還長安之明年,貞元元年也。

    下,遐稼翻。

    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李抱真入朝為上言:〔朝,直遙翻。

    為,于僞翻。

    〕「山東宣布赦書,士卒皆感泣,臣見人情如此,知賊不足平也!」〔吏究言興元赦書感動人心之效。

    〕 2命兵剖員外郎李充為恒冀宣慰使。

    〔唐兵部員外郎二人,一人掌貢舉、雜請,一人判南曹歲選。

    出使非本職,命以郎官出使耳。

    恒,戶登翻。

    使,疏吏翻。

    〕 3朱泚更國号曰漢,〔泚,且禮翻,又音此。

    朱泚初僭号,國号奏。

    更,工衡翻。

    〕自号漢元天皇,改元天皇。

     4王武俊、田悅、李納見赦令,皆去王号,〔去,羌呂翻。

    〕上表謝罪。

    〔上,時掌翻。

    〕惟李希烈自恃兵強财富,遂謀稱帝,遣人問儀于顔真卿,真卿曰:「老夫嘗為禮官,所記惟諸侯朝天子禮耳!」〔顔真卿所以答李希烈者,辭不迫切而義甚嚴正。

    朝,直遙翻。

    〕希烈遂即皇帝位,〔考異曰:希烈稱帝,實錄、舊希烈傳、顔真卿傳皆無年月。

    今據奉天記、幸奉天錄,皆雲,「赦令既行,諸方莫不向化,惟李希烈長惡不俊,國号大楚。

    」又實錄,今年閏月庚午,诏曰:「朕苟存拯物,不憚屈身,故于歲首,特布新令,赦其殊死,待以初誠。

    使臣纔及于郊畿,巨猾已聞于僭竊。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