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二十九

關燈
由自通!雖複例對使臣,别延宰輔,〔複,扶又翻,又音如字。

    使,疏吏翻。

    例對使臣,謂功臣節度及諸軍使待制者,得随例以次對也。

    别延宰輔,謂朝谒之外,别延之與議天下事也。

    複,扶又翻。

    〕既殊師錫,〔書堯典:師錫帝曰。

    孔安國注雲:師,衆也;錫,與也。

    〕且異公言。

    未行者則戒以樞密勿論,已行者又謂之遂事不谏,〔論語載孔子責宰我之言。

    〕漸生拘礙,動涉猜嫌,由是人各隐情,以言為諱。

    至于變亂将起,億兆同憂,獨陛下恬然不知,方謂太平可緻。

    〔德宗緻亂之事,誠如贽言。

    〕陛下以今日之所驗往時之所聞,孰真孰虛,何得何失,則事之通塞備詳之矣!〔塞,悉則翻。

    〕人之情僞盡知之矣!」 上乃遣中使谕之曰:「朕本性甚好推誠,〔好,呼到翻。

    〕亦能納谏。

    将謂君臣一體,全不堤防,緣推誠不疑,多被奸人賣弄。

    今所緻患害,朕思亦無他,其失反在推誠。

    〔此德宗猜防之心,發于言而不能自掩者也。

    被,皮義翻。

    〕又,谏官論事,少能慎密,例自矜衒,〔少,詩沼翻。

    衒,音炫。

    〕歸過于朕以自取名。

    朕從即位以來,見奏對論事者甚多,大抵皆是雷同,道聽塗說,〔孔子有言: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馬融注曰:謂聞于道路,則傳而說之。

    〕試加質問,遽即辭窮。

    若有奇才異能,在朕豈惜拔擢。

    朕見從前已來,事祗如此,所以近來不多取次對人,〔言次對人敷奏,緣此多不取用其言。

    或曰,取次,唐人語也。

    〕亦非倦于接納。

    卿宜深悉此意。

    」〔悉,詳也。

    〕贽以人君臨下,當以誠信為本。

    谏者雖辭情鄙拙,亦當優容以開言路,若震之以威,折之以辯,則臣下何敢盡言,乃複上疏,〔折,之舌翻。

    複,扶又翻。

    上,時掌翻。

    疏,所據翻。

    〕其略曰:「天子之道,與天同方,天不以地有惡木而廢發生,天子不以時有小人而廢聽納。

    」又曰:「唯信與誠,有失無補。

    〔言人君所為,有失于誠信,則無補于治道。

    〕一不誠則心莫之保,一不信則言莫之行。

    陛下所謂失于誠信以緻患害者,臣竊以斯言為過矣。

    」又曰:「馭之以智則人詐,示之以疑則人偷。

    上行之則下從之,上施之則下報之。

    〔施,式豉翻,或讀如字。

    〕若誠不盡于己而望盡于人,衆必怠而不從矣。

    不誠于前而曰誠于後,衆必疑而不信矣。

    是知誠信之道,不可斯須而去身。

    願陛下慎守而行之有加,恐非所以為悔者也!」〔因德宗之言,以為失在推誠,故陸贽極言誠信之不可去身,以開廣上意。

    〕又曰:臣聞仲虺贊揚成湯,不稱其無過而稱其改過;〔書仲虺之诰曰:「惟王改過不吝。

    」虺,許偉翻。

    〕吉甫歌誦周宣,不美其無阙而美其補阙。

    〔詩烝民曰:「衮職有阙,惟仲山甫補之。

    」尹吉甫所以美宣王之任賢使能也。

    〕是則聖賢之意較然着明,惟以改過為能,不以無過為貴。

    蓋為人之行己,必有過差,〔蓋為,于僞翻。

    〕上智下愚俱所不免。

    智者改過而遷善,愚者恥過而遂非;遷善則其德日新,遂非則其惡彌積。

    」又曰:「谏官不密自矜,信非忠厚,其于聖德固亦無虧。

    陛下若納谏不違,則傳之适足增美;陛下若違谏不納,又安能禁之勿傳!」〔陸贽告君之言,可謂深切着明。

    〕又曰:「侈言無驗不必用,〔德宗之信裴延齡,以侈言也。

    〕質言當理不必違。

    〔德宗之罷柳渾,以質言也。

    當,丁浪翻。

    〕辭拙而效速者不必愚,〔如蕭複之谏幸鳳翔是也。

    〕言甘而利重者不必智。

    〔趙贊、窦滂之苛征重斂是也。

    〕是皆考之以實,慮之以終其用無他,唯善所在。

    」又曰:「陛下所謂『比見奏對論事皆是雷同道聽塗說者。

    』〔比,毗至翻。

    〕臣竊以衆多之議,足見人情,必有可行亦有可畏,恐不宜一概輕侮而莫之省納也。

    〔省,悉景翻,察也。

    〕陛下又謂『試加質問,即便辭窮。

    』臣但以陛下雖窮其辭而未窮其理,能服其口而未服其心。

    〔「但以」若依上文作「竊以」,又覺文從字順。

    〕又曰:為下者莫不願忠,為上者莫不求理。

    然而下每苦上之不理,上每苦下之不忠。

    若是者何﹖兩情不通故也。

    下之情莫不願達于上,上之情莫不求知于下,然而下恒苦上之難達,上恒苦下之難知。

    〔恒,戶登翻。

    〕若是者何﹖九弊不去故也。

    所謂九弊者,上有其六而下有其三:好勝人,〔好,呼到翻;下同。

    〕恥聞過,聘辯給,眩聰明,厲威嚴,恣強愎,〔愎,符逼翻,很也。

    〕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谄谀,顧望,畏譩,〔譩,奴亂翻。

    〕此三者,臣下之弊也。

    上好勝必甘于佞辭,上恥過必忌于直谏,如是則下之谄谀者順指而忠實之語不聞矣。

    上騁辯必剿說而折人以言,〔剿,初交翻,又初教翻。

    此所謂剿說者,人言未竟,剿絕其說而伸己之說也。

    折,之舌翻。

    〕上眩明必臆度而虞人以詐,〔度,徒洛翻。

    以胸臆之見料度人。

    〕如是則下之顧望者自便而切磨之辭不盡矣。

    上厲威必不能降情以接物,上恣愎必不能引咎以受規,如是則下之畏譩者避辜而情理之說不申矣。

    夫以區域之廣大,生靈之衆多,宮阙之重深,〔夫音扶。

    重,直龍翻。

    〕高卑之限隔,自黎獻而上,獲至尊之光景者,喻憶兆而無一焉;〔黎獻,衆賢也。

    〕就獲之中得接言議者,又千萬不一;幸而得接者,猶有九弊居其間,則上下之情所通鮮矣。

    〔鮮,息淺翻。

    〕上情不通于下則人惑,下情不通于上則君疑;疑則不納其誠,惑則不從其令;誠而不見納則應之以悖,令而不見從則加之以刑;下悖上刑,不敗何待!〔悖,蒲内翻,又蒲沒翻。

    〕是使亂多理少,從古以然。

    」〔少,始紹翻。

    或謂「從古以然」,當作「從古而然」。

    今觀文意,陸宣公所謂從古至今亂多治少者,正以下悖上刑故也。

    以之與而,辭義相去遠矣。

    〕又曰:「昔趙武吶吶而為晉賢臣,〔晉趙文子名武,其言吶吶然如不出其口,為晉正卿,晉國以強,諸侯不叛。

    吶吶,舒小貌,音如悅翻,又奴劣翻。

    〕绛侯木讷而為漢元輔,〔绛侯事見漢文帝紀。

    程氏曰:木者,質樸,讷者,遲鈍。

    〕然則口給者事或非信,辭屈者理或未窮。

    人之難知,堯、舜所病,〔書:臯陶曰:在知人,在安民。

    禹曰:籲!惟帝其難之。

    〕胡可以一詶一诘而謂盡其能哉!〔志,去吉翻。

    〕以此察天下之情,固多失實,以此輕天下之士,必有遺才。

    」〔德宗所以成段平仲之名者正如此。

    〕又曰:「谏者多,表我之能好;谏者直,示我之能容;谏者之狂誣,明我之能恕;谏者之漏洩,彰我之能從;〔極言納谏之美以誘掖其君。

    好,呼到翻。

    〕是〔【章:十二行本「是」上有「一于斯,皆為盛德」八字;乙十一行本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則人君與谏者交相益之道也。

    谏者有爵賞之利,谏者得獻替之名,君亦得采納之名。

    然猶谏者有失中而君無不美,唯恐谠言之有不切,天下之不聞,如此則納谏之德光矣。

    」〔谠,音黨。

    〕上頗采用其言。

     10李懷光頓兵不進,數上表暴揚盧杞等罪惡;〔數,所角翻。

    上,時當翻。

    〕衆論諠騰,亦咎杞等。

    上不得已,十二月,壬戍,貶杞為新州司馬,白志貞為恩州司馬,〔恩州,屬漢合浦郡地。

    蕭齊為齊安郡,隋廢郡為海安縣;唐貞觀二十三年,以高州之西平、海安、杜陸置恩州,海安改曰恩平;天寶曰恩平郡,幹元複為恩州。

    宋平王則,改貝州曰恩州,遂以此州為南恩州。

    宋白謂此恩州瀕海,最為蒸濕,當海南五郡泛海路。

    此路自廣泛海,行數日方登陸,人憚海波,不由此路,多由新州陸去,唯健步出使,與遞符牒經過耳。

    新州,治新興縣,秦取陸梁地置象郡,今州即其地。

    晉永和分蒼梧郡,于此置新甯郡,梁武帝立新州。

    所謂新興縣,漢合浦郡臨元縣也。

    又按舊志雲:恩州,京師東南六千六百裡,西北六十裡接廣州界。

    新州至京師五千五十二裡。

    〕趙贊為播州司馬。

    〔播州,隋搖柯縣,京師南四千四百五十裡。

    〕宦者翟文秀,上所信任也,〔翟,苌伯翻。

    〕懷光又言其罪,上亦為殺之。

    〔亦為,于僞翻。

    〕 11乙醜,以翰林學士、祠部員外郎陸贽為考功郎中,金部員外郎吳通微為職方郎中。

    〔祠部,屬禮部,掌祠祀。

    考功,屬吏部,掌文武官功過考法。

    以官職言之,祠部比考功、職方為清要。

    郎中,正五品上。

    員外郎,從六品上。

    贽上奏,辭以「初到奉天,扈從将吏〔上,時掌翻。

    從,才用翻。

    〕例加兩階,今翰林獨遷官。

    〔唐自至德以後,勳階輕而職事官重,故雲然。

    〕夫行罰先貴近而後卑遠,則令不犯;行賞先卑遠而後貴近,則功不遺。

    〔夫,音扶。

    先,悉薦翻。

    後,戶構翻。

    〕望先錄大勞,次徧群品,則臣亦不敢獨辭。

    」上不許。

     12上在奉天,使人說田悅、王武俊、李納,赦其罪,〔說,式芮翻。

    考異曰:燕南記,十二月二十四日前已雲赦武俊等罪,而實錄明年正月改元乃赦武俊等。

    蓋上先已谕旨赦罪,及赦書出,始明言之耳。

    〕厚賂以官爵;悅等皆密歸款,而猶未敢絕朱滔,各稱王如故。

    滔使其虎牙将軍王郅說悅曰:〔朱滔等仿漢官,置虎牙将軍。

    按唐書:滔等之相王也,以左将軍曰虎牙,右将軍曰豹略。

    征以新書,虎牙将軍,蓋王郅也。

    〕「日者八郎有急,滔與趙王不敢愛其死,竭力赴救,幸而解圍。

    〔田悅,第八。

    解圍事見二百一十七卷三年。

    〕今太尉三兄受命關中,〔朱泚,第三。

    〕滔欲與回纥共往助之,願八郎治兵,與滔渡河共取大梁。

    」〔纥,下沒翻。

    治,直之翻。

    大梁,汴州,宣武節度治所。

    〕悅心不欲行而未忍絕滔,乃許之。

    滔複遣其内吏舍人李管見悅,審其可否,〔内史舍人,猶天朝中書舍人。

    複,扶又翻。

    管,古緩翻。

    〕悅猶豫不決,密召扈崿議之。

    司武侍郎許士則曰:〔司武侍郎,猶天朝兵部侍郎也。

    〕「朱滔昔事李懷仙為牙将,與兄泚及朱希彩共殺懷仙而立希彩。

    〔将,即亮翻。

    泚,且禮翻,又音如字。

    殺李懷仙事見二百二十四卷代宗大曆三年。

    考異曰:燕南記作「朱寀」,今從舊傳。

    〕希彩所以寵信其兄弟至矣,滔又與判官李子瑗謀殺希彩而立泚。

    〔事見二百二十四卷大曆七年。

    瑗,于眷翻。

    〕泚既為帥,〔帥,所類翻。

    〕滔乃勸泚入朝而自為留後〔事見二百二十五卷大曆九年。

    〕雖勸以忠義,實奪之權也。

    平生與之同謀共功如李子瑗之徒,負而殺之者二十餘人。

    今又與泚東西相應,使滔得志,泚亦不為所容,況同盟乎!滔為人如此,大王何從得其肺腑而信之邪!〔觀時審勢,量度彼己,世不為無其人,特其言有用不用耳。

    泚,且禮翻,又音此。

    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