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系二

關燈
之生無厭,天下将蒙化陵夷而成俗也,故詠淑女幾以配上,忠孝之笃,仁厚之作也,夫君親壽尊,國家治安,誠臣子之至願,所常勉之也,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凡事論有疑未可立行者,求之往古,則典刑無,考之來今,則吉兇同,卒搖易之,則民心惑,若是者誠難施也,今九女之制,合于往古,無害于今,不逆于民心,至易行也,行之至有福也,将軍輔政而不蚤定,非天下之所望也,唯将軍信臣子之願,念關雎之思,逮委政之隆,及始初清明,為漢家建無窮之基,誠難以忽,不可以遴,鳳不能自立法度,循故事而已。

    (杜欽傳。

    ) 河平元年夏四月己亥晦,日有食之,诏公卿百僚陳過失,無有所諱,光祿大夫劉向對曰,四月交于五月,月同孝惠,日同孝昭,其占恐害繼嗣,是時許皇後專寵後宮,希得進見,中外皆憂上無繼嗣,故杜欽谷永及向所對皆及之,上于是減省椒房掖庭用度,服禦輿駕所發諸宮官府,及所造作遺賜外家群臣妾,皆如竟甯以前故事,皇後上疏自陳,以為時世異制,長短相補,不出漢制而已,織微之間,未必可同,若竟甯前與黃龍前,豈相放哉,家束不曉,今壹受诏如此,且使妾搖手不得,設妾欲作某屏風張于某所,曰故事無有,或不能得,則必繩妾以诏書矣,此誠不可行,唯陛下省察,故事以特牛祠大父母,戴侯敬侯皆得蒙恩以太牢祠,今當率如故事,唯陛下哀之,今吏甫受诏讀記,直豫言使後知之,非可複若私府有所取也,其萌牙所以約制妾者,恐失人理,唯陛下深察焉,上于是采谷永劉向所言災異咎驗皆在後宮之意以報之,且曰,吏拘于法,亦安足過,蓋矯枉者過直,古今同之,且财币之省,特牛之祠,其于皇後所以扶助德美為華罷也,咎根不除,災變相襲,祖宗且不血食,何戴侯也,傳不雲呼,以約失之者鮮,審皇後欲從其奢與,朕亦當法孝武皇帝也,如此則甘泉建章可複興矣,孝文皇帝,朕之師也,皇太後,皇後成法也,假使太後在彼時不如職,今見親厚,又惡可以逾呼,皇後其刻心秉德,謙約為右,垂則列妾,使有法焉。

    (外戚傳。

    ) 永始元年,帝欲立趙婕妤為皇後,先下诏封婕妤父臨為列侯,劉輔上書言,臣聞天之所與,必先賜以符瑞,天之所遠,必先降以災變,此神明之征應,自然之占驗也,昔武王周公,承順天地,以飨魚鳥之瑞,然猶君臣祗懼,動色相戒,況于季世不蒙繼嗣之福,屢受威怒之異者呼,雖夙夜自責,改過易行,畏天命,念祖業,妙選有德之世,考蔔窈窕之女,以承宗廟,順神隻心,塞天下望子孫之祥,猶恐晚暮,今乃觸情縱欲,傾于卑賤之女,欲以母天下,不畏于天,不愧于人,惑莫大焉,裡語曰,腐木不可以為柱,卑人不可以為主,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禍而無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壹言,臣竊傷心,自念得以同姓拔擢,屍祿不忠,污辱谏争之官,不敢不盡死,唯陛下深察,書奏上使侍禦史收縛輔系掖庭秘獄。

    (劉輔傳。

    ) 初哀帝即位,成帝母稱太皇太後,成帝趙皇後稱皇太後,而上祖母傅太後,與母丁後皆在國邸,自以定陶共王為稱,高昌侯董宏上書,言秦莊襄王母本夏氏,而為華陽夫人所子,及即位後,俱稱太後,宜立定陶共王後為皇太後,事下有司,時師丹以左将軍與大司馬王莽,共劾奏宏知皇太後至尊之号,天下一統,而稱引亡秦,以為比喻,诖誤聖朝,非所宜言,大不道,上新立謙讓,納用莽丹言,免宏為庶人傅太後大怒,要上欲必稱尊号,上于是追尊定陶共王為共皇帝,尊傅太後為共皇太後,丁後為共皇後,郎中令冷褒黃門郎段猶等,複奏言定陶共皇太後共皇後,皆不宜複引定陶藩國之名,以冠大号,車馬衣服,宜皆稱皇之意,置吏二千石以下,各共厥職,又宜為共皇立廟京師,上複下其議,有司皆以為宜如褒猶言,丹議獨曰,聖王制禮,取法于天地,故尊卑之禮明,則人倫之序正,人倫之序正,則乾坤得其位,而陰陽順其節,人主與萬民俱蒙祐福,尊卑者所以正天地之位,不可亂也,今定陶共皇太後共皇後,以定陶共為号者,母從子妻從夫之義也,欲立官置吏,車服與太皇太後并,非所以明尊卑亡二上之義也,定陶共皇号谥已前定,義不得複改。

    (師丹傳。

    ) 三宮。

    (王嘉傳貢獻三宮,師古曰,三宮天子太後皇後也。

    ) 兩宮。

    (五行志,兩宮親屬,師古曰,謂太後家王氏,皇後家趙氏,故雲親屬。

    )東宮。

    (劉向傳,依東宮之尊,師古曰,東宮太後所居也。

    )中宮。

    (哀紀,食邑如中宮,師古曰,中宮皇後之宮。

    ) 東朝。

    (灌夫傳,東朝庭辨之,如淳曰,東朝太後朝也。

    ) 永信宮,中安宮,長信宮,(哀紀,傅昭儀皇太太後稱永信宮,帝太後稱中安宮,成帝母太皇太後稱長信宮。

    ) 椒房。

    (《車千秋》傳“未央椒房”,師古曰:椒房殿名,皇後所居也,以椒和泥塗壁,取其溫而芳也。

    ) 青蒲。

    (《史丹傳》。

    應劭曰,青蒲非皇後不得至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