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百三十六

關燈
、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俱入廟并祭。

    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原未混一天下且其行事、亦不及諸帝王。

    不宜與祭。

    着停止。

    餘依議。

      ○庚寅。

    贈故定西将軍都統侯墨爾根侍衛李國翰太子太保。

      ○義王孫可望疏辭封爵冊印。

    得上□日、王自南方、孑身投誠。

    朕心嘉尚。

    特錫王封。

    乃舉國臣工、意懷輕忽、容或有之。

    王以孤蹤疑畏、控辭冊印。

    理亦宜然。

    但封爵出自朕裁。

    孰敢陵侮、雖系孤蹤。

    不必疑畏。

    冊印着仍祇受。

      ○增設吏部筆帖式八員  ○降補翰林院編修姜元衡為檢讨。

    以順天等府試卷内有舛謬故也  ○升吏科給事中汪之洙、為刑科右給事中。

      ○辛卯。

    遣官祭翁牛特部落杜棱郡王博托和、阿霸垓部落綽博輝達爾漢貝子福金、如例  ○壬辰。

    谕禮部。

    今夏亢陽日久。

    農事堪憂。

    朕念緻災有由痛自刻責。

    谷為民天非雨不遂。

    竭誠祈禱、積有日時。

    乃精誠未達。

    雨澤尚稽。

    晝夜焦心。

    不遑啟處、茲蔔于月之十三日、預行齋戒。

    黎明步至南郊。

    是夜子刻、祭告圜丘。

    懇祈甘霖速降。

    以拯災黎。

    若仍不雨、則再行躬禱。

    務回天意。

    祭告儀物、爾部即速行備辦。

      ○都察院左都禦史魏裔介劾奏、大學士劉正宗、陰毒奸險。

    而大學士成克鞏相為比附。

    蠹國亂政、不止一端。

    如自陳疏内、不許隐瞞過失。

    正宗于昨□山戊不□奉上谕切責。

    言其持論矯偏、處事執謬、暴戾褊淺、過失日增、諄諄數十言、竟不叙入。

    忍背訓誡。

    大不敬。

    無人臣禮。

    又如李昌祚系李之春叛案有名未經拏獲審問。

    刑部原招具在。

    進士陳于鼎、王重俱以通海發覺。

    正宗克鞏系閱看本章之官。

    乃于上前票拟、竟令李昌祚内升。

    不将刑部本章奏明。

    使叛案之人得跻九列。

    又克鞏薦周亮工、徇私敗露。

    自宜認罪。

    乃僅以二人合薦巧飾。

    至正宗一薦董國祥而國祥為貪官盧慎言、辇金打點。

    再薦梁羽明、而羽明以包攬河工、俱被總督糾參。

    正宗不自檢舉。

    欺君之罪何辭。

    正宗莫逆之友、為張缙彥。

    方拱乾。

    缙彥外貶拱乾流徙正宗之友如此。

    正宗為何如人耶且缙彥序正宗之詩曰。

    将明之才。

    其詭谲尤不可解。

    如劉祚遠、系正宗孫輩祖為内閣。

    孫為巡撫。

    一居政府。

    一掌兵權。

    未聞正宗辭避。

    況祚遠系崇祯時秀才。

    同枭逆劉正學、及家人李弼等、投海寇鄭成功為大帥。

    順治六年始回。

    并未投誠自首正宗發書學道、複其秀才。

    李弼目不識丁。

    正宗代為營求。

    冒濫武舉。

    見充兵部差官。

    又正宗之弟正學亡命入海。

    為鄭逆總兵。

    順治六年始行潛歸。

    亦未投誠自首。

    正宗囑托巡撫耿焞、題授文登。

    守備未幾躐升撫标中軍。

    又聯宗久已嚴禁。

    正宗與總兵官劉芳名結為昆弟。

    前至京師索其名馬姑絨、銀器等物。

    又告假歸裡受耿焞之赙千金。

    其他混淆是非。

    颠倒用舍。

    又不知凡幾也。

    祈乾斷處分以杜禍亂之萌。

    得上□日此所參情節、關系重大。

    着劉正宗成克鞏、各據實明白回奏。

      ○掌翰林院事學士折庫讷、王熙疏言、臣等遵谕、分翰林官為三班。

    直宿景運門、以備顧問。

    侍讀學士左敬祖、侍講學士曹爾堪、侍讀熊伯龍、侍講綦汝楫、編修富鴻業、張貞生、檢讨莊朝生、崔蔚林、八員為一班。

    侍讀學士曹本榮。

    侍講學士楊永甯、侍讀田逄吉、侍講田種玉、編修馬晉允、檢讨範廷魁、鄒度珙熊賜履、八員為一班。

    侍讀學士張士甄、侍講學士劉芳躅、侍讀馮源濟、侍講黨以讓、編修蕭惟豫、檢讨宋之繩、譚篆、熊賜玙、八員為一班。

    以上三班依次直宿。

    周而複始。

    又臣等二員、原與各官職掌相同應否分日直宿。

    統候睿裁。

    得上□日、是折庫讷王熙着直宿。

      ○谕禮部。

    頃因亢旱日久已有谕上□日。

    朕于十三日、步至南郊。

    中夜祭告。

    今思為民請命。

    應先詣郊壇、潔誠齋戒。

    茲改于十三日、步至南郊即于彼處齋戒三日。

    以十五日之夜、子刻祭告、餘俱照前谕遵行。

      ○又谕吏部等衙門頃因亢旱為災。

    朕省躬引咎。

    宣谕求言原欲大小臣工于朕躬阙失、及關系國計民生利害者指實陳奏。

    以圖興革。

    近見入告章疏、多摭拾浮泛。

    修飾繁辭開列款數沽名塞責不惟無裨治理。

    反使虛文愈增。

    稽誤正務其于朕躬阙失、并内外滿漢大小臣工結黨徇私、貪贓壞法、以及豪右侵漁、商市強霸、一切蠹政害民之事。

    未見确有指陳。

    殊負朕省改咨詢實意。

    今思上天示警。

    雖朕之咎。

    亦由任事諸臣、不肯公忠體國委卸欺蒙。

    俾朝廷德意。

    不獲下究。

    兵民疾苦、無由上聞以緻陰陽否塞。

    雨澤愆期、嗣後陳言務将朕躬阙失、及内外滿漢臣工結黨徇私、蠹政害民等項情弊。

    直指其人。

    直舉其事。

    詳切敷奏。

    如仍前浮泛列款虛文塞責。

    必加重治不貸。

    前谕直言勿諱朕不加罪。

    原為确有指陳、犯顔直谏者而言其浮泛塞責等疏原不足謂之建言。

    法何容貸、着即通加嚴饬遵行  ○癸巳。

    以一等侍衛穆理瑪、為工部尚書  ○命禮部左侍郎文華殿學士白色純、暫署河道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