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百十七

關燈
詭巧詐、最為隐秘。

    吏部書役、更為狡猾。

    不但四司互相作弊。

    且連結各部書役。

    一切往來文移、皆相交通。

    預藏弊端。

    令外人不得而知。

    任其營利行私。

    即偶被發覺。

    更有彼此推托、卸責避罪之術。

    是以雖有糾參。

    不能窮其作弊根源。

    惟衙門堂官、一秉至公。

    精明稽察。

    杜絕請托。

    則司官警省。

    大破因循情面積習。

    事事詳查。

    将從前隐藏情弊、立時摘發。

    呈堂參處吏弊既清。

    選法方得疏通。

    今官吏乘機作奸。

    報缺到部、則于開單取選之時、任意遲速。

    以遂貪私。

    參罰開複、則于各部咨付之間、朦混稽留。

    以待營競。

    大選急選、雖有定期。

    應補之缺、不肯盡數開出。

    應選之官、未盡均平察取。

    往往擇地之遠近美惡以待人。

    因人之靜聽左營以出缺。

    各部參罰官員、初咨吏部、盡開名數。

    後陸續開複、則零星咨送。

    文選考功兩司書吏、通同作奸。

    某官既經關說、則注某官已曾開複。

    未經關說、則仍注初參降罰。

    不注開複。

    上下其手。

    交相朦蔽。

    種種弊端。

    摘發難盡。

    此皆堂司官、平日不嚴行察糾。

    以緻筆帖式書吏等、肆行無忌。

    今後堂官嚴饬司官、盡力厘剔。

    務絕前弊。

    至于督撫按臣、舉劾方面有司官。

    每每舉者數十人。

    劾者不過數人。

    庸碌之官、徒令糜祿廢事。

    久占地方員缺。

    此皆選法壅滞之由也。

    今當疏通選法。

    會試鄉試、斟酌舊例、量減額數。

    舊例舉人會試三科、乃準揀選。

    就教者不拘年分。

    今将遠省舉人、酌議仍舊。

    其餘直隸近省舉人、會試五科、方準揀選。

    會試三科、方準就教。

    各項貢監、已考定職銜者。

    過堂之時、滿漢公閱、察其年力衰老者、照遙授職銜例、給與頂帶。

    不必除授。

    此外有因難于久候、情願告降者。

    許呈明察準。

    嗣後除□山戊不□貢照舊外。

    其餘貢監考職、每百名止取正印八人。

    餘俱以州縣佐貳用。

    告降遙授、俱照舊例行。

    吏員初選、止與九品以下職銜。

    不得越授。

    至于奸吏作弊、責成司官按日清察。

    堂官不時稽核。

    如司官不行舉發。

    即治以通同作弊之罪。

    堂官不能覺察。

    即治以徇庇之罪。

    此外吏胥情弊、尚有何法窮诘。

    選人考授、更當如何變通。

    着會同九卿、詹事、科、道、一并詳議具奏。

      ○谕戶部。

    年來錢糧匮乏。

    屢經會議。

    未能實濟急需。

    皆由費用繁多。

    積弊未革。

    今惟再籌裁省。

    嚴剔弊端。

    乃可漸至充裕。

    在京各衙門官、有一缺而設數員者。

    半屬閑冗。

    着各衙門将滿漢司官、自筆帖式以上、俱開列員數職掌、奏請裁定。

    在外文武各官、如有贅員。

    亦量行裁減。

    各省于順治元二年間、開報荒田甚多。

    連年雖屢奉清察。

    未見報明。

    其中豈無豪強隐占。

    官吏欺朦。

    上下推诿。

    不肯清出實數。

    按期征收。

    隐漏錢糧。

    為數不少。

    江南蘆政一項、地方廣遠。

    漫衍數省。

    連年雖經行察。

    其中隐混未清者甚多。

    責成撫按、嚴行确察。

    又江南無錫等縣、曆來錢糧、欠至數十萬。

    地方官未見有大破積弊、徵比完結者。

    皆由官吏作弊。

    上官不行嚴察。

    且鄉紳舉貢之豪強者、包攬錢糧。

    隐混抗官。

    多占地畝。

    不納租稅。

    反行挾制有司。

    有司官不能廉明自守者、更懼其權勢、不敢徵催。

    該部遇有如無錫等州縣之欠糧者、察明奏請。

    選擇廉明謹慎滿洲啟心郎、理事等官、先往一縣。

    不帶多人。

    不預别事。

    專令督理拖欠錢糧。

    或錢糧在官、借口民欠。

    或鄉紳、及其子弟、舉貢、生員、土豪、隐占地畝、抗不納糧。

    或畏懼豪強、不敢徵比等項情弊。

    務期察明懲治。

    清察一處、即可為他處榜樣。

    曆年各省逋欠錢糧、多系貪官猾吏、那移隐蝕。

    以及鄉紳、舉貢、生員、土豪、影射占隐。

    年來撫按未行清察。

    不能盡厘奸剔弊之職。

    今責成撫按、嚴加清察。

    如有前項情弊、題參重處。

    如曲庇不行指參。

    本犯一經發覺。

    即治撫按以徇縱之罪。

    至于那借侵蝕諸弊。

    有在藩司者。

    有在有司者。

    互相朦隐。

    奸弊百出。

    雖嚴行追比、而完解無多。

    或借端脫卸。

    攀累無辜。

    或飾稱産盡。

    希圖豁免。

    責成巡撫、不時稽核。

    巡按巡曆一處、将藩司經承、及府州縣吏書、提集按冊磨對。

    當面質訊。

    弊在藩司、則罪藩司官吏。

    弊在有司。

    則罪有司官吏。

    各省地丁錢糧、向來屢奉清察。

    奏報者少。

    況兵荒之後、冊籍無存。

    豈無欺隐情弊。

    今責成撫按。

    大破情面。

    徹底清察。

    如仍前徇庇、别經發覺。

    即治撫按以溺職之罪。

    又胥役侵蝕錢糧、往往假他人名色、置買田産。

    及事發追比、則動稱無産。

    承追之官、不行嚴比。

    反聽其優遊延緩。

    是以積欠愈多。

    嗣後凡奸胥弊發。

    贓銀能完與否、即當清察。

    勒限完結。

    逾限不完、即行治罪。

    不得姑息縱容。

    稽延□山戊不□月。

    其他人代為胥役影占田産者、承追官嚴加清察。

    重行治罪。

    又地方有司、奉有設處供應之文、即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