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平。
将以為天塹不能飛渡。
投鞭不足斷流耶。
夫闖賊但為明朝祟耳。
未嘗得罪于我國家也。
徒以薄海同讐。
特伸大義。
今若擁号稱尊。
便是天有二日。
俨為勍敵。
予将簡西行之銳轉旝東征。
且拟釋彼重誅命為前導。
夫以中華全力受制潢池。
而欲以江左一隅。
兼支大國。
勝負之數。
無待蓍龜矣予聞君子之愛人也以德。
細人則以姑息。
諸君子果識時知命。
笃念故主。
厚愛賢王。
宜勸令削号歸藩永綏福祿朝廷當待以虞賓。
統承禮物帶砺山河。
位在諸王侯上。
庶不負朝廷伸義讨賊、興滅繼絕之初心。
至南州群彥。
翩然來儀。
則爾公爾侯。
列爵分土。
有平西之典例在。
惟執事實利圖之。
挽近士大夫、好高樹名義。
而不顧國家之急。
每有大事、辄同築舍。
昔宋人議論未定。
兵巳渡河。
可為殷鑒。
先生領袖名流。
主持至計。
必能深維終始。
甯忍随俗浮沉。
取舍從違、應早審定。
兵行在即。
可西可東。
南國安危、在此一舉。
願諸君子同以讨賊為心毋貪一時瞬息之榮、而重故國無窮之禍。
為亂臣賊子所笑。
予實有厚望焉。
記有之、惟善人能受盡言。
敬布腹心。
伫聞明教。
江天在望。
延跂為勞。
書不宣意。
可法旋遣人報書。
語多不屈。
○裁六部蒙古侍郎。
○升工部理事官巴山、為本部侍郎。
○升鑲紅旗滿洲護軍參領羅弼、正藍旗滿洲甲喇章京葉赫朱瑪喇、各管本旗梅勒章京事。
○以鑲紅旗滿洲吳喇禅、為護軍參領。
正藍旗滿洲精奇尼、管甲喇章京事。
○以内弘文院學士王文奎、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保定等處地方。
内國史院學士羅繡錦、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河南。
○升河南道禦史塗必泓、為太仆寺少卿。
○以故明給事中馮傑、為戶科右給事中。
禦史趙繼鼎、為浙江道禦史。
劉今尹、為廣東道禦史。
兵部員外郎趙開心、為陝西道禦史。
刑部員外郎黃昌允、為江西道禦史。
禮部主事高去奢、為湖廣道禦史。
行人李之奇、為福建道禦史。
○升兵部郎中張正聲為山東布政使司參議糧儲道。
戶部主事賀久邵、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分巡口北道。
苑馬寺卿林德馨、為山西布政使司參政、兼按察使司佥事、分巡蔚州道。
戶部員外郎婁惺伯、為山西布政使司參議、分守冀甯道。
長蘆運同康萬民、為長蘆鹽運使。
○設京城巡捕南北營參将二員把總十員。
巡兵二千名以兵部主事一員督之。
○癸醜酉刻。
雨雹。
○太常寺請于仲秋祭社稷。
攝政和碩睿親王谕、俟聖駕至京。
南郊禮成後奏行。
○甲寅。
攝政和碩睿親王、谕官民人等曰、書有雲、惟後非賢不乂故帝王圖治。
必勞于求賢、而逸于任人。
得賢則治理雍熙。
不得賢、則民生憔悴。
予所以展轉夙夜、寤寐思服者。
皆深為斯世慮也。
近見廷臣所舉。
類多明季舊吏。
及革職廢員。
未有肥遁山林、隐迹逃名之士。
豈謂前朝官吏、無補于清時。
廢員沉淪、鮮資于經濟。
但其中有賢有不肖惟在舉薦之人、公與不公耳。
舉主公則所薦必賢。
社稷蒼生并受其福。
舉主不公、則結連黨與。
引進親朋。
或受私賄或受囑托。
混淆名實。
标榜虛聲。
誤國妨賢。
莫此為甚。
自今以後、須嚴責舉主。
所舉得人、必優加進賢之賞。
所舉舛謬、必嚴行連坐之罰。
至于薦舉本章、止許開具鄉貫履曆。
其才品所宜應聽朝廷定奪。
不許指定某官、坐名何地。
無論貴賤遠近。
隐顯升沉。
果有灼見真知、悉許薦舉。
倘以赀郎雜流、市傭村叟、及革黜青衿、投閑武弁、妄充隐逸。
以緻流品不分。
選法壅滞。
如前朝保舉故事咎有所歸。
若畏避連坐、因而緘默不舉者。
亦必治以蔽賢之罪。
○又谕都察院六科十三道曰舊制政事悉歸六部而複設都察院及科道衙門者。
所以繩愆糾缪。
匡正阙失法至善也爾等既職司風紀為朝廷耳目之官。
一有見聞。
即當入告。
凡貪污枉法暴戾殃民者。
指實糾參。
方為稱職。
近觀爾等未嘗明舉一清廉持正之賢。
未嘗明劾一受賄貪贓之輩然則朝廷設立風憲衙門、亦複何益自今以後。
凡六部卿寺堂屬大小官員爾等宜從公舉劾直言無諱。
賢者即實稱其賢。
内勿避親。
外勿避仇。
不肖者、即實指其不肖。
勿徇私情。
勿畏權勢。
詩不雲乎。
柔亦不茹。
剛亦不吐。
果能如此、則升賞有加。
垂名不朽。
傥黨同伐異。
誣陷私仇。
門戶相持。
援引朋類。
必置重法。
吏科都給事中孫承澤、啟薦霸州道劉芳久、才堪辦賊。
請加銜久任以收成效。
攝政和碩睿親王、以霸州一帶、土寇紛紛。
未見斷絕。
此啟似屬徇私切責之。
○順天巡按柳寅東、陳民間疾苦二事。
一驿遞累民近畿為最。
法莫善于按地派銀。
召募給養。
莫不善于按地派差貧富俱困。
請速議徵銀召募。
俾小民得以息肩。
一解京錢糧頭緒紛雜。
擾累滋多。
有一縣正額三千餘兩、而起解分四十餘項者有一項錢糧、止一兩六七錢。
而解費至二三十兩者。
請總計各款、分四季解府彙解戶部。
俾免賠累下戶兵二部酌議。
○以故明諸帝後遺像同曆代帝後像藏通集庫 ○令故明妃嫔各帶内使侍女一二人于空閑府第居住戶部量給養贍并設守護 ○乙卯以都督佥事杜應登為通州總兵官 ○是月興乾清宮工
将以為天塹不能飛渡。
投鞭不足斷流耶。
夫闖賊但為明朝祟耳。
未嘗得罪于我國家也。
徒以薄海同讐。
特伸大義。
今若擁号稱尊。
便是天有二日。
俨為勍敵。
予将簡西行之銳轉旝東征。
且拟釋彼重誅命為前導。
夫以中華全力受制潢池。
而欲以江左一隅。
兼支大國。
勝負之數。
無待蓍龜矣予聞君子之愛人也以德。
細人則以姑息。
諸君子果識時知命。
笃念故主。
厚愛賢王。
宜勸令削号歸藩永綏福祿朝廷當待以虞賓。
統承禮物帶砺山河。
位在諸王侯上。
庶不負朝廷伸義讨賊、興滅繼絕之初心。
至南州群彥。
翩然來儀。
則爾公爾侯。
列爵分土。
有平西之典例在。
惟執事實利圖之。
挽近士大夫、好高樹名義。
而不顧國家之急。
每有大事、辄同築舍。
昔宋人議論未定。
兵巳渡河。
可為殷鑒。
先生領袖名流。
主持至計。
必能深維終始。
甯忍随俗浮沉。
取舍從違、應早審定。
兵行在即。
可西可東。
南國安危、在此一舉。
願諸君子同以讨賊為心毋貪一時瞬息之榮、而重故國無窮之禍。
為亂臣賊子所笑。
予實有厚望焉。
記有之、惟善人能受盡言。
敬布腹心。
伫聞明教。
江天在望。
延跂為勞。
書不宣意。
可法旋遣人報書。
語多不屈。
○裁六部蒙古侍郎。
○升工部理事官巴山、為本部侍郎。
○升鑲紅旗滿洲護軍參領羅弼、正藍旗滿洲甲喇章京葉赫朱瑪喇、各管本旗梅勒章京事。
○以鑲紅旗滿洲吳喇禅、為護軍參領。
正藍旗滿洲精奇尼、管甲喇章京事。
○以内弘文院學士王文奎、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保定等處地方。
内國史院學士羅繡錦、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河南。
○升河南道禦史塗必泓、為太仆寺少卿。
○以故明給事中馮傑、為戶科右給事中。
禦史趙繼鼎、為浙江道禦史。
劉今尹、為廣東道禦史。
兵部員外郎趙開心、為陝西道禦史。
刑部員外郎黃昌允、為江西道禦史。
禮部主事高去奢、為湖廣道禦史。
行人李之奇、為福建道禦史。
○升兵部郎中張正聲為山東布政使司參議糧儲道。
戶部主事賀久邵、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分巡口北道。
苑馬寺卿林德馨、為山西布政使司參政、兼按察使司佥事、分巡蔚州道。
戶部員外郎婁惺伯、為山西布政使司參議、分守冀甯道。
長蘆運同康萬民、為長蘆鹽運使。
○設京城巡捕南北營參将二員把總十員。
巡兵二千名以兵部主事一員督之。
○癸醜酉刻。
雨雹。
○太常寺請于仲秋祭社稷。
攝政和碩睿親王谕、俟聖駕至京。
南郊禮成後奏行。
○甲寅。
攝政和碩睿親王、谕官民人等曰、書有雲、惟後非賢不乂故帝王圖治。
必勞于求賢、而逸于任人。
得賢則治理雍熙。
不得賢、則民生憔悴。
予所以展轉夙夜、寤寐思服者。
皆深為斯世慮也。
近見廷臣所舉。
類多明季舊吏。
及革職廢員。
未有肥遁山林、隐迹逃名之士。
豈謂前朝官吏、無補于清時。
廢員沉淪、鮮資于經濟。
但其中有賢有不肖惟在舉薦之人、公與不公耳。
舉主公則所薦必賢。
社稷蒼生并受其福。
舉主不公、則結連黨與。
引進親朋。
或受私賄或受囑托。
混淆名實。
标榜虛聲。
誤國妨賢。
莫此為甚。
自今以後、須嚴責舉主。
所舉得人、必優加進賢之賞。
所舉舛謬、必嚴行連坐之罰。
至于薦舉本章、止許開具鄉貫履曆。
其才品所宜應聽朝廷定奪。
不許指定某官、坐名何地。
無論貴賤遠近。
隐顯升沉。
果有灼見真知、悉許薦舉。
倘以赀郎雜流、市傭村叟、及革黜青衿、投閑武弁、妄充隐逸。
以緻流品不分。
選法壅滞。
如前朝保舉故事咎有所歸。
若畏避連坐、因而緘默不舉者。
亦必治以蔽賢之罪。
○又谕都察院六科十三道曰舊制政事悉歸六部而複設都察院及科道衙門者。
所以繩愆糾缪。
匡正阙失法至善也爾等既職司風紀為朝廷耳目之官。
一有見聞。
即當入告。
凡貪污枉法暴戾殃民者。
指實糾參。
方為稱職。
近觀爾等未嘗明舉一清廉持正之賢。
未嘗明劾一受賄貪贓之輩然則朝廷設立風憲衙門、亦複何益自今以後。
凡六部卿寺堂屬大小官員爾等宜從公舉劾直言無諱。
賢者即實稱其賢。
内勿避親。
外勿避仇。
不肖者、即實指其不肖。
勿徇私情。
勿畏權勢。
詩不雲乎。
柔亦不茹。
剛亦不吐。
果能如此、則升賞有加。
垂名不朽。
傥黨同伐異。
誣陷私仇。
門戶相持。
援引朋類。
必置重法。
吏科都給事中孫承澤、啟薦霸州道劉芳久、才堪辦賊。
請加銜久任以收成效。
攝政和碩睿親王、以霸州一帶、土寇紛紛。
未見斷絕。
此啟似屬徇私切責之。
○順天巡按柳寅東、陳民間疾苦二事。
一驿遞累民近畿為最。
法莫善于按地派銀。
召募給養。
莫不善于按地派差貧富俱困。
請速議徵銀召募。
俾小民得以息肩。
一解京錢糧頭緒紛雜。
擾累滋多。
有一縣正額三千餘兩、而起解分四十餘項者有一項錢糧、止一兩六七錢。
而解費至二三十兩者。
請總計各款、分四季解府彙解戶部。
俾免賠累下戶兵二部酌議。
○以故明諸帝後遺像同曆代帝後像藏通集庫 ○令故明妃嫔各帶内使侍女一二人于空閑府第居住戶部量給養贍并設守護 ○乙卯以都督佥事杜應登為通州總兵官 ○是月興乾清宮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