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
關燈
小
中
大
。
又,田橫亨郦生,及田橫降,高帝诏衛尉不聽為仇;張步前亦殺伏隆,若步來歸命,吾當诏大司徒釋其怨,又事尤相類也。
将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帝進幸劇。
又過了幾天,劉秀抵達臨,親自一慰勞軍隊,大會文武百官。
劉秀對耿說:“過去韓信攻破曆下,開創了大業的基礎;今天将軍攻破祝阿,建立了功績,這些地方全是故齊國的西方邊界,你們二人的功勞足可以相比。
而韓信攻擊的是已經投降的軍隊,将軍單獨打敗強大的敵人,建功又比韓信艱難了。
再有,田橫曾經烹殺郦食其,等到田橫投降劉邦,劉邦下诏衛尉郦商不要報仇。
張步先前也殺了伏隆,今天如果他來歸順,我将下诏讓大司徒伏湛解除怨恨,這兩件事情又尤其相似。
将軍以前在南陽時,曾提出建樹這項功業的重大策略。
我總感到計劃龐大,難以實現。
但對于有志的人,事情終究可以成功!”劉秀進抵劇縣。
耿複追張步,步奔平壽,蘇茂将萬餘人來救之。
茂讓步曰:“以南陽兵一精一,延岑善戰,而耿走之,大王奈何就攻其營?既呼茂,不能待邪!”步曰:“負負,無可言者!”帝遣使告步、茂,能相斬降者,封為列侯。
步遂暫茂,詣耿軍門肉袒降;傳詣行在所,而勒兵入據其城,樹十二郡旗鼓,令步兵各以郡人詣旗下,衆尚十餘萬,辎重七千餘兩,皆罷遣歸鄉裡。
張步三弟各自系所在獄,诏皆赦之,封步為安丘侯,與妻子居雒陽。
耿又追擊張步。
張步逃奔平壽縣,蘇茂率領一萬餘人前來援救。
蘇茂責備張步說:“以南陽軍隊的一精一銳,延岑的勇敢善戰,耿卻擊敗了他們。
大王為什麼靠近并攻擊耿的陣地呢?您既然征召我,就不能等待嗎?”張步說:“慚愧慚愧,我沒有什麼可說的。
”劉秀派人告訴張步、蘇茂,能誅殺對方而投降的,封侯。
于是張步殺了蘇茂,到耿軍營門前,露出臂膀投降。
耿用驿車把張步送到劉秀駐地,自己率軍進入平壽城。
樹起十二個郡的旗幟,在旗下設鼓,命張步的士兵分别到本郡的旗下。
此時,張步軍隊還有十餘萬,辎重車七千餘輛,全部遣散返回鄉裡。
把張步的三個弟弟分别囚禁在當地的監獄,劉秀下诏全都赦免,封張步為安丘侯,讓他和妻子兒女住在洛陽。
于是琅邪未平,上徙陳俊為琅邪太守;始入境,盜賊皆散。
當時琅邪郡還沒有平定,劉秀調陳俊當琅邪太守。
陳俊罷剛入境,盜賊全都散去。
耿複引兵至城陽,降五校餘一黨一,齊地悉平,振旅還京師。
為将,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嘗挫折焉。
耿又率軍抵達城陽,收降五校軍殘部,齊地全部平定。
耿整軍返回洛陽。
耿為将領,一共平定四十六個郡;屠城三百座,未曾被敵人擊敗過。
[18]初起太學。
車駕還宮,幸太學,稽式古典,修明禮樂,煥然文物可觀矣! [18]東漢開始興建太學。
劉秀返回洛陽,到太學視察。
效法古代的舊規,昌明禮樂,典章制度煥然一新,大為可觀。
[19]十一月,大司徒伏湛免,以侯霸為大司徒。
霸聞太原闵仲叔之名而辟之,既至,霸不及政事,徒勞苦而已。
仲叔恨曰:“始蒙嘉命,且喜且懼。
今見明公,喜懼皆去。
以仲叔為不足問邪?不當辟也。
辟而不問,是失人也!”遂辭出,投劾而去。
[19]十一月,免去大司徒伏湛的職務,任命侯霸當大司徒。
侯霸聽說太原人闵仲叔的名聲,征召他到洛陽。
闵仲叔到洛陽後,侯霸不與他談國家大事,隻是慰勞他旅途的辛苦。
闵仲叔不滿地說:“剛剛接到征召的命令時,又高興又害怕。
今天見到您,高興和害怕全都消失了。
如果認為我不值得您發問,那麼就不應征召我。
您征召我而不詢問我,是失去人才。
”于是告辭出來,遞送自責的辭呈然後離去。
[20]初,五原人李興、随昱、朔方人田飒、代郡人石鲔、闵堪各起兵自稱将軍。
匈奴單于遣使與興等和親,欲令盧芳還漢地為帝。
興等引兵至單于庭迎芳;十二月,與俱入塞,都九原縣;掠有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五郡,并置守、令,與胡兵侵苦北邊。
[20]當初,五原人李興、随昱,朔方人田飒,代郡人石鲔、闵堪分别起兵,自稱将軍。
匈奴單于派人同李興等人結親通好,想讓盧芳返回中國當皇帝。
李興等率軍到匈奴單于的王庭迎接盧芳。
十二月,盧芳和李興一起進入邊塞,在九原縣建都,奪取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五郡,并設置郡守、縣令,和匈奴軍隊一起侵擾、掠奪北方邊境地區。
[21]馮異治關中,出入三歲,上林成都。
人有上章言:“異威權至重,百姓歸心,号為鹹陽王。
”帝以章示異;異惶懼,上書陳謝。
诏報曰:“将軍之于國家,義為君臣,恩猶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懼意!” [21]馮異治理關中地區,曆經三年,上林像都市一樣繁華。
有人給劉秀上奏章說:“馮異威望和權力太大,人心歸附,号稱鹹陽王。
”劉秀把奏章給馮異看。
馮異十分惶恐,上書謝罪。
劉秀下诏書回答說:“将軍對于我,從道義上講是君臣關系,從情義上講就像父子,你有什麼嫌疑而要害怕!” [22]隗嚣矜己飾智,每自比西伯,與諸将議欲稱王。
鄭興曰:“昔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尚服事殷;武王八百諸侯不謀同會,猶還兵待時;高帝征伐累年,猶以沛公行師。
今令德雖明,世無宗周之祚;威略雖振,未有高祖之功;而欲舉未可之事,昭速禍患,無乃不可乎!”嚣乃止。
後又廣置職位以自尊高,鄭興曰:“夫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節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當制也。
無益于實,有損于名,非尊上之意也。
”嚣病之而止。
[22]隗嚣誇耀自己,矯飾弄巧,常常自比周文王。
他和将領們商議,想要稱王。
鄭興說:“過去周文王占有天下的三分之二,還向商朝稱臣。
周武王和八百個諸侯事先沒有商量而一同集結起來,還要退兵等待時機。
高帝連年征戰,還用‘沛公’的名義指揮軍隊。
如今您的恩德雖然顯明,但是沒有周朝世代相承的王位;您的威望才略雖然高,但沒有高帝的戰功。
想要做不可能做到的事,顯然會加速禍患的降臨,恐怕不能這樣做吧!”隗嚣于是放棄自己的打算。
後來隗嚣又大量任命官員,以示自己的尊嚴和高貴。
鄭興說:“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節官,都是帝王的規格,不是臣子所應設置的。
對實際并無好處,對名義卻有損害,不是尊重主上的本意。
”隗嚣很不滿意,但也隻好作罷。
時關中将帥數上書言蜀可擊之狀,帝以書示嚣,因使擊蜀以效其信。
嚣上書,盛言三輔單弱,劉文伯在邊,未宜謀蜀。
帝知嚣欲持兩端,不願天下統一,于是稍黜其禮,正君臣之儀。
帝以嚣與馬援、來歙相善,數使歙、援奉使往來,勸令入朝,許以重爵。
嚣連遣使,深持謙辭,言無功德,須四方平定,退伏闾裡。
帝複遣來歙說嚣遣子入侍,嚣聞劉永、彭一寵一皆已破滅,乃遣長子恂随歙詣阙;帝以為胡騎校尉,封镌羌侯。
當時,關中将領們多次向劉秀上書,說明可以攻打西蜀公孫述的理由。
劉秀把這些奏書送給隗嚣看,趁勢讓隗嚣攻打公孫述,以證明他的信義。
隗嚣上書,大談三輔的孤單薄弱,盧芳在北方邊境的威脅,不适宜謀取西蜀。
劉秀知道隗嚣想要腳踩兩隻船,不願天下統一,于是逐漸降低對他的禮節,以端正君臣之間的禮儀。
劉秀因為隗嚣和馬援、來歙關系很好,多次派來歙、馬援遵奉使命前往隗嚣處,規勸他到洛陽朝見,并許諾封給他尊貴的爵位。
隗嚣接連派遣使者到洛陽去,用十分謙恭的語言,說自己沒有建樹功德,等到四方平定,就隐退回鄉。
劉秀又派來歙勸說隗嚣派長子到宮廷服務。
隗嚣聽說劉永、彭一寵一都已敗亡,于是派遣長子隗恂跟随來歙到洛陽去。
劉秀任命隗恂當胡騎校尉,封镌羌侯。
鄭興因恂求歸葬父母,嚣不聽,而徙興舍,益其秩禮。
興入見曰:“今為父母未葬,乞骸鼻;若以增秩徙舍,中更停留,是以親為餌也,無禮甚矣,将軍焉用之!願留妻子獨歸葬,将軍又何猜焉!”嚣乃令與妻子俱東。
馬援亦将家屬随恂歸雒陽,以所将賓客猥多,求屯田上林苑中;帝許之。
鄭興趁隗恂之行,請求返回故鄉安葬父母,隗嚣不同意,卻讓鄭興遷居舍,增加俸祿和禮遇。
鄭興來見隗嚣,說:“我如今因為父母沒有安葬,請求返回家鄉。
如果以增加俸祿,遷移住所,就改變主意留下來,是用雙親做誘餌,太無禮了!将軍怎麼能夠任用這樣的人呢?我情願留下妻子兒女,隻身返回故鄉安葬雙親,将軍還猜疑什麼呢?”隗嚣于是允許鄭興和妻子兒女一起東行。
馬援也帶着家屬随同隗恂東回洛陽,因為所帶的賓客太多,請求在長安上林苑墾田耕種,劉秀準許。
嚣将王元以為天下成敗未可知,不願專心内事,說嚣曰:“昔更始西都,四方響應,天下喁喁,謂之太平;一旦壞敗,将軍幾無所厝。
今南有子陽,北有文伯,江湖海岱,王公十數,而欲牽儒生之說,棄千乘之基,羁旅危國以求萬全,此循覆車之軌者也。
今天水完富,士馬最強,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
若計不及此,且畜養士馬,據隘自守,曠日持久,以待四方之變;圖王不成,其敝猶足以霸。
要之,魚不可脫于淵,神龍失勢,與蚯蚓同!”嚣心然元計,雖遣子入質,猶負其險厄,欲****方面。
隗嚣的将領王元認為天下勝敗還不能預料,不願意專心經營境内,勸說隗嚣道:“過去劉玄定都西安,四方群起響應,天下人心歸向,認為已太平。
一旦敗亡,将軍幾乎沒有安身之地。
現在,南方有公孫述,北方有盧芳,江湖山海,稱王稱公的有十數人。
而要聽從儒生的勸說,舍棄諸侯的基業,寄居在危險的國家以求萬全,這是沿着翻車的軌迹走下去。
當今天水完整富饒,兵馬最強。
我請求用一丸泥土替大王在東邊封閉函谷關,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如果計議不到這裡,可暫且休養軍士,訓練戰馬,占據險要關口自守,曠日持久,以等待四方發生變化。
圖謀王位不成,敗落時還足可以稱霸一方。
重要的是,魚不能脫離水,神龍失去憑借,和蚯蚓相同!”隗嚣心裡贊同王元的計策,他雖然派遣長子到洛陽當人質,但仍然依靠地勢的險阻,想要****一方。
申屠剛谏曰:“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本朝誠天之所福,非人力也。
今玺書數到,委國歸信,欲與将軍共同吉兇。
布衣相與,尚有沒身不負然諾之信,況于萬乘者哉!今何畏何利,而久疑若是?卒有非常之變,上負忠孝,下愧當世。
夫朱至豫言,固常為虛;及其已至,又無所及;是以忠言至谏,希得為用,誠願反覆愚老之言!”嚣不納,于是遊士長者稍稍去之。
申屠剛勸谏隗嚣說:“我聽說,人心歸附他時,上天就會賜與他;人心背叛他時,上天就會除掉他。
當今王朝确實是天所賜福,不是人力所及。
現在诏書不斷到來,托付國土,表達信任,願同将軍同當禍福。
平民相交,還有終身不忘承諾的信義,何況對于君王呢?如今你害怕什麼?貪圖什麼?為何這樣長時間地遲疑不決?一旦發生異乎尋常的變化,将上違背忠孝,下愧對世人。
事情沒有發生時的預言,原本常被認為是虛幻。
等到事情已經發生,又什麼都來不及了。
所以用忠言懇切地規勸,希望能夠被采納,真心希望您再三考慮我這個愚昧老人的話!”隗嚣不聽,于是外來的士人及長者逐漸地離開他。
[23]王莽末,交趾諸郡閉境自守。
岑彭素與交趾牧鄧讓厚善,與讓書,陳國家威德;又遣偏将軍屈充移檄江南,班行诏命。
于是讓與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長沙相韓福、桂陽太守張隆、零陵太守田翕、蒼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錫光等相率遣使貢獻;悉封為列侯。
錫光者,漢中人,在交趾,教民夷以禮義;帝複以宛人任延為九真太守,延教民耕種嫁娶;故嶺南華風始于二守焉。
[23]王莽末年,交趾所屬各郡封閉邊境自守。
岑彭平素和交趾牧鄧讓友情深厚,給鄧讓寫信,陳述東漢朝廷的威望和恩德;又派遣偏将軍屈充在江南地區傳布文告,頒行皇上的命令。
于是,鄧讓和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長沙國相韓福、桂陽太守張隆、零陵太守田翕、蒼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錫光等,相繼派遣使者向朝廷進貢。
劉秀将他們全部封為侯爵。
錫光是漢中人,在交趾用中原的禮儀教導百姓和外族。
劉秀又任命宛城人任延當九真太守。
任廷教當地百姓耕種以及婚配的禮儀。
所以嶺南地區接受中原的文化習俗,是從錫光、任廷兩位郡太守開始的。
[24]是歲,诏征處士太原周一黨一、會稽嚴光等至京師。
一黨一入見,伏而不谒,自陳願守所志。
博士範升奏曰:“伏見太原周一黨一、東海王良、山陽王成等,蒙受厚恩,使者三聘,乃肯就車;及陛見帝廷,一黨一不以禮屈,伏而不谒,偃蹇驕悍,同時俱逝。
一黨一等文不能演義,武不能死君,釣采華名,庶幾三公之位。
臣願與坐雲台之下,考試圖國之道。
不如臣言,伏虛妄之罪;而敢私竊虛名,誇上求高,皆大不敬!”書奏,诏曰:“自古明王、聖主,必有不賓之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太原周一黨一不受朕祿,亦各有志焉。
其賜帛四十匹,罷之。
” [24]這一年,劉秀下诏征召隐居的士人。
太原人周一黨一、會稽人嚴光等到洛陽。
周一黨一晉見時,伏下一身一子,不叩頭拜谒,也不通報姓名,對劉秀說願意恪守自己的志向。
博士範升上奏章說:“我看到,太原人周一黨一、東海人王良、山陽人王成等,承蒙陛下的厚恩,使者三次聘請,才肯上車動身。
到宮廷晉見陛下時,周一黨一不顧禮儀,僅伏下一身一子不叩頭,行動随便遲緩,驕橫無理,同時一起離開。
周一黨一等人文不能引申、發揮大義,武不能替君王去死,沽名釣譽,期望三公的高位。
我願意和他們同坐在珍藏圖書典籍的雲台下面,考究治理國家之道。
如果我說得不對,則擔當虛誇妄誕的罪名;如果他們膽敢盜竊虛名,向上誇耀,謀求高位,全應以‘大不敬’的罪名懲處。
”奏章呈給劉秀,劉秀下诏說:“自古以來,英明的君王,聖賢的天子,都必定會遇到不服從的士人。
伯夷、叔齊不吃周王朝的糧食,太原人周一黨一不接受我的俸祿,也是各有志向。
賜給周一黨一帛四十匹,送回故鄉。
” 帝少與嚴光同遊學,及即位,以物色訪之,得于齊國,累征乃至;拜谏議大夫,不肯受,去,耕釣于富春山中。
以壽終于家。
劉秀幼時和嚴光同窗讀書,等到劉秀即帝位,派人按照形貌察訪,在齊地找到了嚴光。
劉秀多次征召後,嚴光才到洛陽。
任命他當谏議大夫,嚴光不肯接受。
他離開了洛陽,在富春山種田釣魚,最後在故鄉壽終。
王良後曆沛郡太守、大司徒司直,在位恭儉,布被瓦器,妻子不入官舍。
後以病遍,一歲複征;至荥陽,疾笃,不任進道,過其友人。
友人不肯見,曰:“不有忠言奇謀而取大位,何其往來屑屑不憚煩也!”遂拒之。
良慚,自後連征不應,卒于家。
王良後來曆任沛郡太守、大司徒司直,在位時謙恭節儉,用的是布做的被子和瓦質的器一具,妻子兒女,從來不進官署。
後因病返回故鄉,一年後又被征召。
走到荥陽,病情加重,不能再走。
他去拜訪朋友,那位朋友不肯見他,說:“沒有忠言和奇謀,卻取得高位,怎麼這樣來來往往不怕煩!”于是拒絕王良登門。
王良感到慚愧。
從此以後,接連征召全都不應征,在家鄉壽終。
[25]元帝之世,莎車王延嘗為侍子京師,慕樂中國。
及王莽之亂,匈奴略有西域,唯延不肯附屬;常敕諸子:“當世奉漢家,不可負也!”延卒,子康立。
康率旁國拒匈奴,擁衛故都護吏士、妻子千餘口;檄書河西,問中國動靜。
窦融乃承制立康為漢莎車建功懷德王、西城大都尉,五十五國皆屬焉。
[25]西漢元帝時代,莎車王延曾經在京都長安當人質,羨慕喜歡漢朝。
等到王莽之亂時,匈奴奪取占有西域各國,隻有延不肯歸附。
他常常告誡兒子們:“應當世代事奉漢朝,不能背叛!”延去世,兒子康繼位。
康率領鄰國抗拒匈奴,保護原都護官員和他們的妻子兒女一千餘人,寫文書給河西,詢問中原的情況。
窦融于是承舊制,封康為漢莎車建功懷德王、西域大都尉,五十五國全隸屬于莎車。
又,田橫亨郦生,及田橫降,高帝诏衛尉不聽為仇;張步前亦殺伏隆,若步來歸命,吾當诏大司徒釋其怨,又事尤相類也。
将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帝進幸劇。
又過了幾天,劉秀抵達臨,親自一慰勞軍隊,大會文武百官。
劉秀對耿說:“過去韓信攻破曆下,開創了大業的基礎;今天将軍攻破祝阿,建立了功績,這些地方全是故齊國的西方邊界,你們二人的功勞足可以相比。
而韓信攻擊的是已經投降的軍隊,将軍單獨打敗強大的敵人,建功又比韓信艱難了。
再有,田橫曾經烹殺郦食其,等到田橫投降劉邦,劉邦下诏衛尉郦商不要報仇。
張步先前也殺了伏隆,今天如果他來歸順,我将下诏讓大司徒伏湛解除怨恨,這兩件事情又尤其相似。
将軍以前在南陽時,曾提出建樹這項功業的重大策略。
我總感到計劃龐大,難以實現。
但對于有志的人,事情終究可以成功!”劉秀進抵劇縣。
耿複追張步,步奔平壽,蘇茂将萬餘人來救之。
茂讓步曰:“以南陽兵一精一,延岑善戰,而耿走之,大王奈何就攻其營?既呼茂,不能待邪!”步曰:“負負,無可言者!”帝遣使告步、茂,能相斬降者,封為列侯。
步遂暫茂,詣耿軍門肉袒降;傳詣行在所,而勒兵入據其城,樹十二郡旗鼓,令步兵各以郡人詣旗下,衆尚十餘萬,辎重七千餘兩,皆罷遣歸鄉裡。
張步三弟各自系所在獄,诏皆赦之,封步為安丘侯,與妻子居雒陽。
耿又追擊張步。
張步逃奔平壽縣,蘇茂率領一萬餘人前來援救。
蘇茂責備張步說:“以南陽軍隊的一精一銳,延岑的勇敢善戰,耿卻擊敗了他們。
大王為什麼靠近并攻擊耿的陣地呢?您既然征召我,就不能等待嗎?”張步說:“慚愧慚愧,我沒有什麼可說的。
”劉秀派人告訴張步、蘇茂,能誅殺對方而投降的,封侯。
于是張步殺了蘇茂,到耿軍營門前,露出臂膀投降。
耿用驿車把張步送到劉秀駐地,自己率軍進入平壽城。
樹起十二個郡的旗幟,在旗下設鼓,命張步的士兵分别到本郡的旗下。
此時,張步軍隊還有十餘萬,辎重車七千餘輛,全部遣散返回鄉裡。
把張步的三個弟弟分别囚禁在當地的監獄,劉秀下诏全都赦免,封張步為安丘侯,讓他和妻子兒女住在洛陽。
于是琅邪未平,上徙陳俊為琅邪太守;始入境,盜賊皆散。
當時琅邪郡還沒有平定,劉秀調陳俊當琅邪太守。
陳俊罷剛入境,盜賊全都散去。
耿複引兵至城陽,降五校餘一黨一,齊地悉平,振旅還京師。
為将,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嘗挫折焉。
耿又率軍抵達城陽,收降五校軍殘部,齊地全部平定。
耿整軍返回洛陽。
耿為将領,一共平定四十六個郡;屠城三百座,未曾被敵人擊敗過。
[18]初起太學。
車駕還宮,幸太學,稽式古典,修明禮樂,煥然文物可觀矣! [18]東漢開始興建太學。
劉秀返回洛陽,到太學視察。
效法古代的舊規,昌明禮樂,典章制度煥然一新,大為可觀。
[19]十一月,大司徒伏湛免,以侯霸為大司徒。
霸聞太原闵仲叔之名而辟之,既至,霸不及政事,徒勞苦而已。
仲叔恨曰:“始蒙嘉命,且喜且懼。
今見明公,喜懼皆去。
以仲叔為不足問邪?不當辟也。
辟而不問,是失人也!”遂辭出,投劾而去。
[19]十一月,免去大司徒伏湛的職務,任命侯霸當大司徒。
侯霸聽說太原人闵仲叔的名聲,征召他到洛陽。
闵仲叔到洛陽後,侯霸不與他談國家大事,隻是慰勞他旅途的辛苦。
闵仲叔不滿地說:“剛剛接到征召的命令時,又高興又害怕。
今天見到您,高興和害怕全都消失了。
如果認為我不值得您發問,那麼就不應征召我。
您征召我而不詢問我,是失去人才。
”于是告辭出來,遞送自責的辭呈然後離去。
[20]初,五原人李興、随昱、朔方人田飒、代郡人石鲔、闵堪各起兵自稱将軍。
匈奴單于遣使與興等和親,欲令盧芳還漢地為帝。
興等引兵至單于庭迎芳;十二月,與俱入塞,都九原縣;掠有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五郡,并置守、令,與胡兵侵苦北邊。
[20]當初,五原人李興、随昱,朔方人田飒,代郡人石鲔、闵堪分别起兵,自稱将軍。
匈奴單于派人同李興等人結親通好,想讓盧芳返回中國當皇帝。
李興等率軍到匈奴單于的王庭迎接盧芳。
十二月,盧芳和李興一起進入邊塞,在九原縣建都,奪取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五郡,并設置郡守、縣令,和匈奴軍隊一起侵擾、掠奪北方邊境地區。
[21]馮異治關中,出入三歲,上林成都。
人有上章言:“異威權至重,百姓歸心,号為鹹陽王。
”帝以章示異;異惶懼,上書陳謝。
诏報曰:“将軍之于國家,義為君臣,恩猶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懼意!” [21]馮異治理關中地區,曆經三年,上林像都市一樣繁華。
有人給劉秀上奏章說:“馮異威望和權力太大,人心歸附,号稱鹹陽王。
”劉秀把奏章給馮異看。
馮異十分惶恐,上書謝罪。
劉秀下诏書回答說:“将軍對于我,從道義上講是君臣關系,從情義上講就像父子,你有什麼嫌疑而要害怕!” [22]隗嚣矜己飾智,每自比西伯,與諸将議欲稱王。
鄭興曰:“昔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尚服事殷;武王八百諸侯不謀同會,猶還兵待時;高帝征伐累年,猶以沛公行師。
今令德雖明,世無宗周之祚;威略雖振,未有高祖之功;而欲舉未可之事,昭速禍患,無乃不可乎!”嚣乃止。
後又廣置職位以自尊高,鄭興曰:“夫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節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當制也。
無益于實,有損于名,非尊上之意也。
”嚣病之而止。
[22]隗嚣誇耀自己,矯飾弄巧,常常自比周文王。
他和将領們商議,想要稱王。
鄭興說:“過去周文王占有天下的三分之二,還向商朝稱臣。
周武王和八百個諸侯事先沒有商量而一同集結起來,還要退兵等待時機。
高帝連年征戰,還用‘沛公’的名義指揮軍隊。
如今您的恩德雖然顯明,但是沒有周朝世代相承的王位;您的威望才略雖然高,但沒有高帝的戰功。
想要做不可能做到的事,顯然會加速禍患的降臨,恐怕不能這樣做吧!”隗嚣于是放棄自己的打算。
後來隗嚣又大量任命官員,以示自己的尊嚴和高貴。
鄭興說:“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節官,都是帝王的規格,不是臣子所應設置的。
對實際并無好處,對名義卻有損害,不是尊重主上的本意。
”隗嚣很不滿意,但也隻好作罷。
時關中将帥數上書言蜀可擊之狀,帝以書示嚣,因使擊蜀以效其信。
嚣上書,盛言三輔單弱,劉文伯在邊,未宜謀蜀。
帝知嚣欲持兩端,不願天下統一,于是稍黜其禮,正君臣之儀。
帝以嚣與馬援、來歙相善,數使歙、援奉使往來,勸令入朝,許以重爵。
嚣連遣使,深持謙辭,言無功德,須四方平定,退伏闾裡。
帝複遣來歙說嚣遣子入侍,嚣聞劉永、彭一寵一皆已破滅,乃遣長子恂随歙詣阙;帝以為胡騎校尉,封镌羌侯。
當時,關中将領們多次向劉秀上書,說明可以攻打西蜀公孫述的理由。
劉秀把這些奏書送給隗嚣看,趁勢讓隗嚣攻打公孫述,以證明他的信義。
隗嚣上書,大談三輔的孤單薄弱,盧芳在北方邊境的威脅,不适宜謀取西蜀。
劉秀知道隗嚣想要腳踩兩隻船,不願天下統一,于是逐漸降低對他的禮節,以端正君臣之間的禮儀。
劉秀因為隗嚣和馬援、來歙關系很好,多次派來歙、馬援遵奉使命前往隗嚣處,規勸他到洛陽朝見,并許諾封給他尊貴的爵位。
隗嚣接連派遣使者到洛陽去,用十分謙恭的語言,說自己沒有建樹功德,等到四方平定,就隐退回鄉。
劉秀又派來歙勸說隗嚣派長子到宮廷服務。
隗嚣聽說劉永、彭一寵一都已敗亡,于是派遣長子隗恂跟随來歙到洛陽去。
劉秀任命隗恂當胡騎校尉,封镌羌侯。
鄭興因恂求歸葬父母,嚣不聽,而徙興舍,益其秩禮。
興入見曰:“今為父母未葬,乞骸鼻;若以增秩徙舍,中更停留,是以親為餌也,無禮甚矣,将軍焉用之!願留妻子獨歸葬,将軍又何猜焉!”嚣乃令與妻子俱東。
馬援亦将家屬随恂歸雒陽,以所将賓客猥多,求屯田上林苑中;帝許之。
鄭興趁隗恂之行,請求返回故鄉安葬父母,隗嚣不同意,卻讓鄭興遷居舍,增加俸祿和禮遇。
鄭興來見隗嚣,說:“我如今因為父母沒有安葬,請求返回家鄉。
如果以增加俸祿,遷移住所,就改變主意留下來,是用雙親做誘餌,太無禮了!将軍怎麼能夠任用這樣的人呢?我情願留下妻子兒女,隻身返回故鄉安葬雙親,将軍還猜疑什麼呢?”隗嚣于是允許鄭興和妻子兒女一起東行。
馬援也帶着家屬随同隗恂東回洛陽,因為所帶的賓客太多,請求在長安上林苑墾田耕種,劉秀準許。
嚣将王元以為天下成敗未可知,不願專心内事,說嚣曰:“昔更始西都,四方響應,天下喁喁,謂之太平;一旦壞敗,将軍幾無所厝。
今南有子陽,北有文伯,江湖海岱,王公十數,而欲牽儒生之說,棄千乘之基,羁旅危國以求萬全,此循覆車之軌者也。
今天水完富,士馬最強,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
若計不及此,且畜養士馬,據隘自守,曠日持久,以待四方之變;圖王不成,其敝猶足以霸。
要之,魚不可脫于淵,神龍失勢,與蚯蚓同!”嚣心然元計,雖遣子入質,猶負其險厄,欲****方面。
隗嚣的将領王元認為天下勝敗還不能預料,不願意專
一旦敗亡,将軍幾乎沒有安身之地。
現在,南方有公孫述,北方有盧芳,江湖山海,稱王稱公的有十數人。
而要聽從儒生的勸說,舍棄諸侯的基業,寄居在危險的國家以求萬全,這是沿着翻車的軌迹走下去。
當今天水完整富饒,兵馬最強。
我請求用一丸泥土替大王在東邊封閉函谷關,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如果計議不到這裡,可暫且休養軍士,訓練戰馬,占據險要關口自守,曠日持久,以等待四方發生變化。
圖謀王位不成,敗落時還足可以稱霸一方。
重要的是,魚不能脫離水,神龍失去憑借,和蚯蚓相同!”隗嚣心裡贊同王元的計策,他雖然派遣長子到洛陽當人質,但仍然依靠地勢的險阻,想要****一方。
申屠剛谏曰:“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本朝誠天之所福,非人力也。
今玺書數到,委國歸信,欲與将軍共同吉兇。
布衣相與,尚有沒身不負然諾之信,況于萬乘者哉!今何畏何利,而久疑若是?卒有非常之變,上負忠孝,下愧當世。
夫朱至豫言,固常為虛;及其已至,又無所及;是以忠言至谏,希得為用,誠願反覆愚老之言!”嚣不納,于是遊士長者稍稍去之。
申屠剛勸谏隗嚣說:“我聽說,人心歸附他時,上天就會賜與他;人心背叛他時,上天就會除掉他。
當今王朝确實是天所賜福,不是人力所及。
現在诏書不斷到來,托付國土,表達信任,願同将軍同當禍福。
平民相交,還有終身不忘承諾的信義,何況對于君王呢?如今你害怕什麼?貪圖什麼?為何這樣長時間地遲疑不決?一旦發生異乎尋常的變化,将上違背忠孝,下愧對世人。
事情沒有發生時的預言,原本常被認為是虛幻。
等到事情已經發生,又什麼都來不及了。
所以用忠言懇切地規勸,希望能夠被采納,真心希望您再三考慮我這個愚昧老人的話!”隗嚣不聽,于是外來的士人及長者逐漸地離開他。
[23]王莽末,交趾諸郡閉境自守。
岑彭素與交趾牧鄧讓厚善,與讓書,陳國家威德;又遣偏将軍屈充移檄江南,班行诏命。
于是讓與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長沙相韓福、桂陽太守張隆、零陵太守田翕、蒼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錫光等相率遣使貢獻;悉封為列侯。
錫光者,漢中人,在交趾,教民夷以禮義;帝複以宛人任延為九真太守,延教民耕種嫁娶;故嶺南華風始于二守焉。
[23]王莽末年,交趾所屬各郡封閉邊境自守。
岑彭平素和交趾牧鄧讓友情深厚,給鄧讓寫信,陳述東漢朝廷的威望和恩德;又派遣偏将軍屈充在江南地區傳布文告,頒行皇上的命令。
于是,鄧讓和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長沙國相韓福、桂陽太守張隆、零陵太守田翕、蒼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錫光等,相繼派遣使者向朝廷進貢。
劉秀将他們全部封為侯爵。
錫光是漢中人,在交趾用中原的禮儀教導百姓和外族。
劉秀又任命宛城人任延當九真太守。
任廷教當地百姓耕種以及婚配的禮儀。
所以嶺南地區接受中原的文化習俗,是從錫光、任廷兩位郡太守開始的。
[24]是歲,诏征處士太原周一黨一、會稽嚴光等至京師。
一黨一入見,伏而不谒,自陳願守所志。
博士範升奏曰:“伏見太原周一黨一、東海王良、山陽王成等,蒙受厚恩,使者三聘,乃肯就車;及陛見帝廷,一黨一不以禮屈,伏而不谒,偃蹇驕悍,同時俱逝。
一黨一等文不能演義,武不能死君,釣采華名,庶幾三公之位。
臣願與坐雲台之下,考試圖國之道。
不如臣言,伏虛妄之罪;而敢私竊虛名,誇上求高,皆大不敬!”書奏,诏曰:“自古明王、聖主,必有不賓之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太原周一黨一不受朕祿,亦各有志焉。
其賜帛四十匹,罷之。
” [24]這一年,劉秀下诏征召隐居的士人。
太原人周一黨一、會稽人嚴光等到洛陽。
周一黨一晉見時,伏下一身一子,不叩頭拜谒,也不通報姓名,對劉秀說願意恪守自己的志向。
博士範升上奏章說:“我看到,太原人周一黨一、東海人王良、山陽人王成等,承蒙陛下的厚恩,使者三次聘請,才肯上車動身。
到宮廷晉見陛下時,周一黨一不顧禮儀,僅伏下一身一子不叩頭,行動随便遲緩,驕橫無理,同時一起離開。
周一黨一等人文不能引申、發揮大義,武不能替君王去死,沽名釣譽,期望三公的高位。
我願意和他們同坐在珍藏圖書典籍的雲台下面,考究治理國家之道。
如果我說得不對,則擔當虛誇妄誕的罪名;如果他們膽敢盜竊虛名,向上誇耀,謀求高位,全應以‘大不敬’的罪名懲處。
”奏章呈給劉秀,劉秀下诏說:“自古以來,英明的君王,聖賢的天子,都必定會遇到不服從的士人。
伯夷、叔齊不吃周王朝的糧食,太原人周一黨一不接受我的俸祿,也是各有志向。
賜給周一黨一帛四十匹,送回故鄉。
” 帝少與嚴光同遊學,及即位,以物色訪之,得于齊國,累征乃至;拜谏議大夫,不肯受,去,耕釣于富春山中。
以壽終于家。
劉秀幼時和嚴光同窗讀書,等到劉秀即帝位,派人按照形貌察訪,在齊地找到了嚴光。
劉秀多次征召後,嚴光才到洛陽。
任命他當谏議大夫,嚴光不肯接受。
他離開了洛陽,在富春山種田釣魚,最後在故鄉壽終。
王良後曆沛郡太守、大司徒司直,在位恭儉,布被瓦器,妻子不入官舍。
後以病遍,一歲複征;至荥陽,疾笃,不任進道,過其友人。
友人不肯見,曰:“不有忠言奇謀而取大位,何其往來屑屑不憚煩也!”遂拒之。
良慚,自後連征不應,卒于家。
王良後來曆任沛郡太守、大司徒司直,在位時謙恭節儉,用的是布做的被子和瓦質的器一具,妻子兒女,從來不進官署。
後因病返回故鄉,一年後又被征召。
走到荥陽,病情加重,不能再走。
他去拜訪朋友,那位朋友不肯見他,說:“沒有忠言和奇謀,卻取得高位,怎麼這樣來來往往不怕煩!”于是拒絕王良登門。
王良感到慚愧。
從此以後,接連征召全都不應征,在家鄉壽終。
[25]元帝之世,莎車王延嘗為侍子京師,慕樂中國。
及王莽之亂,匈奴略有西域,唯延不肯附屬;常敕諸子:“當世奉漢家,不可負也!”延卒,子康立。
康率旁國拒匈奴,擁衛故都護吏士、妻子千餘口;檄書河西,問中國動靜。
窦融乃承制立康為漢莎車建功懷德王、西城大都尉,五十五國皆屬焉。
[25]西漢元帝時代,莎車王延曾經在京都長安當人質,羨慕喜歡漢朝。
等到王莽之亂時,匈奴奪取占有西域各國,隻有延不肯歸附。
他常常告誡兒子們:“應當世代事奉漢朝,不能背叛!”延去世,兒子康繼位。
康率領鄰國抗拒匈奴,保護原都護官員和他們的妻子兒女一千餘人,寫文書給河西,詢問中原的情況。
窦融于是承舊制,封康為漢莎車建功懷德王、西域大都尉,五十五國全隸屬于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