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百三十五 ◎鱗介部七
關燈
小
中
大
>(音适),海中大魚半出,望之如山。
又曰:太宗幸蒲州,刺史趙玄楷課父老服黃紗單衣迎谒路左;又潛飼羊百馀口,魚數百頭,将饋貴戚。
太宗知而數之。
又曰:太宗觀漁於西宮,見魚躍焉。
問其故,漁者曰:"杆當乳也。
"於是中網而止。
又曰:開玄二十一年,衢州獲魚有銘,獻之。
侍中裴光庭等奏曰:"魚龍為圖,河洛所出。
比之盛明,彼何足雲?" 又曰:吐蕃國,在吐谷渾西界,其春夏軍糧資海魚以給之。
《國語》曰:周文太子發耆鮑魚,太公為其傅,曰:"鮑魚不登俎豆,豈有非禮而可養太子?" 《老子》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文子》曰:川廣者魚大,山高者獸修。
故魚不可以無餌釣,獸不可以空器召。
又曰:因所貴而貴之,物無不貴;因所賤而賤之,物無不賤。
故不放魚於木,沉鳥於淵。
《鄧析書》曰:夫水濁則無掉尾之魚,政苛則無逸樂之士。
《列子》曰:八纮之北有冥海,魚廣千裡,其長稱焉。
《孟子》曰:有饋生魚於子産,子産使校人畜之池,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
"鐘産曰:"得其所哉!"校人曰:"孰謂子産智?吾既烹而食之矣。
" 又曰:故為淵毆魚者,獺也;為叢毆雀者,鹯也。
《魯獵萦》曰:古善漁者宿沙習子。
使魚生於山,則雖十宿沙不得一魚焉。
宿沙非暗於魚道者,彼山非魚之所生也。
《莊子》曰: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煦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也。
又曰: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織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也?" 又曰:吞舟之魚,蕩而失水,則蝼蟻能制之。
故鳥飛不厭高,魚沉不厭深。
又曰:朽爪化為魚,物植典也。
又曰:任公子蹲會稽釣東海,期年,而大魚食之。
公子得若魚,淅河以東,蒼梧以北,無不厭若魚者。
又曰:井魚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
《符子》曰:太公涓釣於隐溪,五十有六而未常得一魚。
魯連子聞而觀焉,太公涓跽而屹柯,不餌而釣,仰詠俯吟,暮則釋竿。
其膝所處之石皆若臼,其跗觸崖若路。
魯連曰:"釣所本以在魚,無魚何釣?"太公曰:"不見康王父之釣耶?念蓬萊,釣巨海,摧岸投綸五百年矣,未常得一魚;方吾,猶一朝耳!" 《顧子》曰:昔宋人臨萬亻刃之淵,釣數寸之鱗。
魚将食釣,不知膝之自進有頃,堕而死,利能誘也。
《韓子》曰: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邦皆争買魚而獻之。
公儀子不受,曰:"夫惟嗜魚,固不受也。
" 《淮南子》曰:夫水濁則魚噞,政苛則民亂。
又曰:火上尋,水下流。
故鳥動而高,魚動而下。
又曰:上求材,臣殘木;上求魚,臣乾谷。
又曰:欲緻魚者先通水,欲緻鳥者先樹木。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
又曰:林中不賣薪,湖上不鬻魚,有所餘也。
又曰:俎之先生魚,豆之先泰羹,此皆不快於耳目,不適於口腹,而先王貴之,先本後末也。
又曰:使葉落者風搖之,使水濁者魚撓之。
又曰:惠子從車百乘,以過孟諸,莊子見之而棄馀魚。
(疾惠子故也。
) 又曰:月者,陰之宗,是以月毀則魚腦減。
又曰:楚王亡其猿,而林木為之殘;(猿捷躁,依木而處,故殘林以求之。
)宋君亡其珠,而池魚為之殚。
(殚,盡也。
) 又曰:為魚德者,非挈而入淵;為猿賜者,非負而緣木。
縱其所之而已。
又曰:畜池魚者,必去猵(音編。
)獺;養禽獸者,必去豺狼。
又曰:臨河羨魚,不若歸家織網。
(羨,願也。
) 又曰:争魚者濡,逐獸者趨,非樂之也。
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
又曰:故天之且風,草木未動而鳥已翔矣。
(鳥巢知風也。
)其且雨也,陰曀未集而魚已噞矣。
(魚潛知雨也。
) 又曰:耀蟬者務在明其火,釣魚者務在芳其餌。
明其火者,所以耀而緻之也;芳其餌者,所以誘而利之也。
又曰:季子治亶父三年,(季子,子賤。
)而巫馬期衣短褐,易容貌,往觀化焉。
(易服而往,微以視之也。
)見夜漁者,釋之,巫馬期問焉,曰:"凡子所為魚者,欲得也。
今得而釋之,何也?"漁者對曰:"季子不欲人取小魚也。
所得者,小魚,是以釋之。
"巫馬期歸以報孔子,曰:"季
又曰:太宗幸蒲州,刺史趙玄楷課父老服黃紗單衣迎谒路左;又潛飼羊百馀口,魚數百頭,将饋貴戚。
太宗知而數之。
又曰:太宗觀漁於西宮,見魚躍焉。
問其故,漁者曰:"杆當乳也。
"於是中網而止。
又曰:開玄二十一年,衢州獲魚有銘,獻之。
侍中裴光庭等奏曰:"魚龍為圖,河洛所出。
比之盛明,彼何足雲?" 又曰:吐蕃國,在吐谷渾西界,其春夏軍糧資海魚以給之。
《國語》曰:周文太子發耆鮑魚,太公為其傅,曰:"鮑魚不登俎豆,豈有非禮而可養太子?" 《老子》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文子》曰:川廣者魚大,山高者獸修。
故魚不可以無餌釣,獸不可以空器召。
又曰:因所貴而貴之,物無不貴;因所賤而賤之,物無不賤。
故不放魚於木,沉鳥於淵。
《鄧析書》曰:夫水濁則無掉尾之魚,政苛則無逸樂之士。
《列子》曰:八纮之北有冥海,魚廣千裡,其長稱焉。
《孟子》曰:有饋生魚於子産,子産使校人畜之池,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
"鐘産曰:"得其所哉!"校人曰:"孰謂子産智?吾既烹而食之矣。
" 又曰:故為淵毆魚者,獺也;為叢毆雀者,鹯也。
《魯獵萦》曰:古善漁者宿沙習子。
使魚生於山,則雖十宿沙不得一魚焉。
宿沙非暗於魚道者,彼山非魚之所生也。
《莊子》曰: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煦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也。
又曰: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織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也?" 又曰:吞舟之魚,蕩而失水,則蝼蟻能制之。
故鳥飛不厭高,魚沉不厭深。
又曰:朽爪化為魚,物植典也。
又曰:任公子蹲會稽釣東海,期年,而大魚食之。
公子得若魚,淅河以東,蒼梧以北,無不厭若魚者。
又曰:井魚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
《符子》曰:太公涓釣於隐溪,五十有六而未常得一魚。
魯連子聞而觀焉,太公涓跽而屹柯,不餌而釣,仰詠俯吟,暮則釋竿。
其膝所處之石皆若臼,其跗觸崖若路。
魯連曰:"釣所本以在魚,無魚何釣?"太公曰:"不見康王父之釣耶?念蓬萊,釣巨海,摧岸投綸五百年矣,未常得一魚;方吾,猶一朝耳!" 《顧子》曰:昔宋人臨萬亻刃之淵,釣數寸之鱗。
魚将食釣,不知膝之自進有頃,堕而死,利能誘也。
《韓子》曰: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邦皆争買魚而獻之。
公儀子不受,曰:"夫惟嗜魚,固不受也。
" 《淮南子》曰:夫水濁則魚噞,政苛則民亂。
又曰:火上尋,水下流。
故鳥動而高,魚動而下。
又曰:上求材,臣殘木;上求魚,臣乾谷。
又曰:欲緻魚者先通水,欲緻鳥者先樹木。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
又曰:林中不賣薪,湖上不鬻魚,有所餘也。
又曰:俎之先生魚,豆之先泰羹,此皆不快於耳目,不適於口腹,而先王貴之,先本後末也。
又曰:使葉落者風搖之,使水濁者魚撓之。
又曰:惠子從車百乘,以過孟諸,莊子見之而棄馀魚。
) 又曰:月者,陰之宗,是以月毀則魚腦減。
又曰:楚王亡其猿,而林木為之殘;
)宋君亡其珠,而池魚為之殚。
) 又曰:為魚德者,非挈而入淵;為猿賜者,非負而緣木。
縱其所之而已。
又曰:畜池魚者,必去猵
)獺;養禽獸者,必去豺狼。
又曰:臨河羨魚,不若歸家織網。
) 又曰:争魚者濡,逐獸者趨,非樂之也。
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
又曰:故天之且風,草木未動而鳥已翔矣。
)其且雨也,陰曀未集而魚已噞矣。
) 又曰:耀蟬者務在明其火,釣魚者務在芳其餌。
明其火者,所以耀而緻之也;芳其餌者,所以誘而利之也。
又曰:季子治亶父三年,
)而巫馬期衣短褐,易容貌,往觀化焉。
)見夜漁者,釋之,巫馬期問焉,曰:"凡子所為魚者,欲得也。
今得而釋之,何也?"漁者對曰:"季子不欲人取小魚也。
所得者,小魚,是以釋之。
"巫馬期歸以報孔子,曰:"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