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百三十五 ◎鱗介部七
關燈
小
中
大
子之德至矣!"
《抱樸子》曰:取一把礜丸,内一活魚口,與尾叢者俱投沸膏中。
猛火之上,其銜藥者浮戲,〈蟲〉灂不世。
又曰:丹陽水有丹魚。
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魚先浮水側,赤光上照。
取此魚血以途足,可以步行水上。
《金樓子》曰:專諸學炙魚,香聞數裡。
王僚索魚炙,專諸持一利剛刀,藏着魚腹中。
《晏子春秋》曰:景公射質堂上,唱善者一口。
弦章入,公曰:"吾失晏子,未常聞吾不善。
"章曰:"臣聞君好臣服、君嗜臣食。
尺蠖食黃身黃,食蒼身蒼,君其食谄人言乎?"公曰:"善。
"賜弦章魚五十乘。
弦章歸,魚車塞途。
章撫其仆曰:"曩之唱'善者',皆欲此魚也。
"固辭不受。
《戰國策》曰:靖郭君将城薛,齊人有請一言者。
靖郭君見之,趨進曰:"海大魚。
"因反走。
君使更言之,曰:"海大魚,網不能止,釣不能牽。
蕩而失水,則蝼蟻得意。
今齊,亦君之水也。
"靖郭君乃止。
又曰:魏王與龍陽君共舡而釣。
龍陽君得十馀魚而涕下,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嘉之。
後得大者,令臣且欲棄前所得者。
今以臣之兇惡也,而得為王拂枕席。
夫四海之内,其美人亦甚多,聞臣之得幸於王也,畢蹇裳而趨。
王視臣亦曩臣之所棄魚也。
"王於是令:"四境之内,有敢言美人者,族!" 《家語》曰:孔子之楚,有漁者獻魚,孔子不受。
漁者曰:"天暑市遠,無所鬻之。
思慮棄之糞壤,不若獻之君子。
"孔子乃再拜而受,掃地祭之。
《呂氏春秋》曰:竭澤而漁,豈不得魚?而明年無魚;焚薮而畋,豈不得獸?而明年無獸。
又曰:善釣者,出魚於千亻刃之下,餌香也;善弋者,下鳥於百亻刃之上,弓良也。
又曰: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
宋王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
"於是竭池取珠,魚皆死矣。
《吳越春秋》曰:越王既栖會稽,範蠡等曰:"臣竊見會稽之山,有魚池上下二處,死晷有三江四渎之流,九溪六谷之廣。
上池宜於君王,下池宜於民臣。
畜魚三年,其利可以緻千萬,越國當富盈。
" 《新序》曰:楚人有獻魚於楚王者,曰:"今日漁獲,食之不盡,賣之不售,棄之又惜,故來獻之。
"煮右曰:"鄙哉!辭也。
"楚王曰:"子不知,漁者仁人也。
蓋聞囷倉粟有馀者,國有饑民;後宮多幽女者,下民多曠夫;馀衍之蓄聚於府庫者,境内多貧乏之民。
皆失君之道。
故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亡國之君藏於府庫。
寡人聞之久矣,未能行也。
漁者知之,其以喻寡人也,且今行之矣。
"於是乃遣使恤鳏寡。
故漁者獻馀魚而襯搡賴之。
《風俗通》曰:城門失火,禍及池中魚。
俗說:池中,漁人姓字,居近城門,城失火,延及其家。
謹案:《百家書》:"宋城門失火,因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水空竭,魚悉露死。
"喻惡之滋并中傷善類也。
又曰:伯魚之生,適有饋孔子魚者,嘉以為瑞,故名鯉,字伯魚。
《論衡》曰:釣者刻木為魚,丹漆其身,迎水浮之,水動,作魚似真,真魚并來會聚。
土龍之像,何必不能緻雨耶? 又曰:彭蠡植吊,以魚食犬。
《顔氏家訓》曰:山中人不信有大魚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大木大如魚。
又曰:江陵高偉,随顔之推入齊地,凡數年,向幽州澱中捕魚。
後病,見群魚齧之而死。
《三輔故事》曰:武帝作昆明池,學水戰法。
後昭帝小,不能複征讨。
於池中養魚以給諸陵祠,馀付長安市,魚乃賤。
《先賢傳》曰:蔡君仲,至孝。
母喪,居墓側,天且下神魚四頭,置墓前以祭。
蕭廣濟《孝子傳》曰:巴郡杜孝後在成都,母喜食生魚。
孝於官得生鮮,截竹筒盛魚頭置江中。
妻得之,笑曰:"是我婿寄。
"乃以進母。
又曰:陳玄,陳太子也。
後母谮之陳侯,令自投遼水,魚負之以出。
玄曰:"我罪人也,故求死耳。
"魚乃去。
《西京雜記》曰:昆明池刻石為魚。
每雷雨,魚常鳴吼,鳍尾皆動。
漢代祈雨,往往有驗。
又曰:昔人有東海遊者,随風浪莫知所之。
一日一夜得一孤洲,共侶歡然,下石植纜,登洲煮食。
食未熟而洲沒,住舡者斫纜,舡複飄蕩。
向者孤洲,大魚也,怒棹楊鳍,吹波吐浪,去疾風雲。
在"洲"上死者十馀人。
《神仙傳》曰:葛玄見賣大魚者,玄謂曰:"暫煩此魚到河伯處。
"魚主曰:"魚已死。
"玄曰:"無苦。
"乃以丹書紙内魚口中,擲死晷,有頃,魚還躍上岸,得書青黑如木葉。
又與吳王坐樓上,見作請雨社人,玄曰:"雨易得耳。
"即書符着社中,一時之間,大雨流潦。
帝曰:"死晷可有魚乎?"玄複書符擲水中,須臾,有大魚數百頭,使人治食之。
《水經》曰:魚複溪中有魚,其頭似羊,豐肉少骨,美于馀魚。
又曰:扶南國有鮮色魚,黑色,身長五丈,頭如馬首。
伺人入水,便來為害。
《廣志》曰:武陽小魚,大如針,号一斤千頭。
蜀人以為醬。
《太平禦覽》 宋·李昉
猛火之上,其銜藥者浮戲,〈蟲〉灂不世。
又曰:丹陽水有丹魚。
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魚先浮水側,赤光上照。
取此魚血以途足,可以步行水上。
《金樓子》曰:專諸學炙魚,香聞數裡。
王僚索魚炙,專諸持一利剛刀,藏着魚腹中。
《晏子春秋》曰:景公射質堂上,唱善者一口。
弦章入,公曰:"吾失晏子,未常聞吾不善。
"章曰:"臣聞君好臣服、君嗜臣食。
尺蠖食黃身黃,食蒼身蒼,君其食谄人言乎?"公曰:"善。
"賜弦章魚五十乘。
弦章歸,魚車塞途。
章撫其仆曰:"曩之唱'善者',皆欲此魚也。
"固辭不受。
《戰國策》曰:靖郭君将城薛,齊人有請一言者。
靖郭君見之,趨進曰:"海大魚。
"因反走。
君使更言之,曰:"海大魚,網不能止,釣不能牽。
蕩而失水,則蝼蟻得意。
今齊,亦君之水也。
"靖郭君乃止。
又曰:魏王與龍陽君共舡而釣。
龍陽君得十馀魚而涕下,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嘉之。
後得大者,令臣且欲棄前所得者。
今以臣之兇惡也,而得為王拂枕席。
夫四海之内,其美人亦甚多,聞臣之得幸於王也,畢蹇裳而趨。
王視臣亦曩臣之所棄魚也。
"王於是令:"四境之内,有敢言美人者,族!" 《家語》曰:孔子之楚,有漁者獻魚,孔子不受。
漁者曰:"天暑市遠,無所鬻之。
思慮棄之糞壤,不若獻之君子。
"孔子乃再拜而受,掃地祭之。
《呂氏春秋》曰:竭澤而漁,豈不得魚?而明年無魚;焚薮而畋,豈不得獸?而明年無獸。
又曰:善釣者,出魚於千亻刃之下,餌香也;善弋者,下鳥於百亻刃之上,弓良也。
又曰: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
宋王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
"於是竭池取珠,魚皆死矣。
《吳越春秋》曰:越王既栖會稽,範蠡等曰:"臣竊見會稽之山,有魚池上下二處,死晷有三江四渎之流,九溪六谷之廣。
上池宜於君王,下池宜於民臣。
畜魚三年,其利可以緻千萬,越國當富盈。
" 《新序》曰:楚人有獻魚於楚王者,曰:"今日漁獲,食之不盡,賣之不售,棄之又惜,故來獻之。
"煮右曰:"鄙哉!辭也。
"楚王曰:"子不知,漁者仁人也。
蓋聞囷倉粟有馀者,國有饑民;後宮多幽女者,下民多曠夫;馀衍之蓄聚於府庫者,境内多貧乏之民。
皆失君之道。
故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亡國之君藏於府庫。
寡人聞之久矣,未能行也。
漁者知之,其以喻寡人也,且今行之矣。
"於是乃遣使恤鳏寡。
故漁者獻馀魚而襯搡賴之。
《風俗通》曰:城門失火,禍及池中魚。
俗說:池中,漁人姓字,居近城門,城失火,延及其家。
謹案:《百家書》:"宋城門失火,因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水空竭,魚悉露死。
"喻惡之滋并中傷善類也。
又曰:伯魚之生,適有饋孔子魚者,嘉以為瑞,故名鯉,字伯魚。
《論衡》曰:釣者刻木為魚,丹漆其身,迎水浮之,水動,作魚似真,真魚并來會聚。
土龍之像,何必不能緻雨耶? 又曰:彭蠡植吊,以魚食犬。
《顔氏家訓》曰:山中人不信有大魚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大木大如魚。
又曰:江陵高偉,随顔之推入齊地,凡數年,向幽州澱中捕魚。
後病,見群魚齧之而死。
《三輔故事》曰:武帝作昆明池,學水戰法。
後昭帝小,不能複征讨。
於池中養魚以給諸陵祠,馀付長安市,魚乃賤。
《先賢傳》曰:蔡君仲,至孝。
母喪,居墓側,天且下神魚四頭,置墓前以祭。
蕭廣濟《孝子傳》曰:巴郡杜孝後在成都,母喜食生魚。
孝於官得生鮮,截竹筒盛魚頭置江中。
妻得之,笑曰:"是我婿寄。
"乃以進母。
又曰:陳玄,陳太子也。
後母谮之陳侯,令自投遼水,魚負之以出。
玄曰:"我罪人也,故求死耳。
"魚乃去。
《西京雜記》曰:昆明池刻石為魚。
每雷雨,魚常鳴吼,鳍尾皆動。
漢代祈雨,往往有驗。
又曰:昔人有東海遊者,随風浪莫知所之。
一日一夜得一孤洲,共侶歡然,下石植纜,登洲煮食。
食未熟而洲沒,住舡者斫纜,舡複飄蕩。
向者孤洲,大魚也,怒棹楊鳍,吹波吐浪,去疾風雲。
在"洲"上死者十馀人。
《神仙傳》曰:葛玄見賣大魚者,玄謂曰:"暫煩此魚到河伯處。
"魚主曰:"魚已死。
"玄曰:"無苦。
"乃以丹書紙内魚口中,擲死晷,有頃,魚還躍上岸,得書青黑如木葉。
又與吳王坐樓上,見作請雨社人,玄曰:"雨易得耳。
"即書符着社中,一時之間,大雨流潦。
帝曰:"死晷可有魚乎?"玄複書符擲水中,須臾,有大魚數百頭,使人治食之。
《水經》曰:魚複溪中有魚,其頭似羊,豐肉少骨,美于馀魚。
又曰:扶南國有鮮色魚,黑色,身長五丈,頭如馬首。
伺人入水,便來為害。
《廣志》曰:武陽小魚,大如針,号一斤千頭。
蜀人以為醬。
《太平禦覽》 宋·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