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百三十五 ◎鱗介部七
關燈
小
中
大
○魚上
《星經》曰:天魚一星在尾後河中,星明,則河海出大魚。
《周易·姤卦》曰:包有魚,義不及賓也。
又《中橼》曰: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又《明像》曰: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
《毛詩》曰:《潛》,季冬薦魚,春獻鲔也。
(冬,魚之性定。
春,鲔新來,宜薦。
) 又《魚藻》曰:魚在在藻,有頒其首。
(毛雲:頒,大首貌也。
) 《禮記·曲禮》曰:凡登宗廟,槁魚曰商祭,鮮魚曰脡祭。
《尚書·益稷》曰:暨鳥獸魚鼈鹹若。
(注:微物鹹順之。
) 《左傳·昭玄》曰:劉子曰:"善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 又《昭玄》曰:魚鹽蜃蛤,弗加於海。
《春秋運鬥樞》曰:四方煩擾,小民失恩,虎銜魚。
《爾雅》曰:魚有力者{徽魚}。
(強大多力者。
音晖。
)魚枕謂之丁,(枕在魚頭骨中,形似篆書丁字,可作印。
)魚腸謂之乙,魚尾謂植蝶。
(此皆似篆書字,因以名焉。
《禮記》曰:魚去乙。
然則魚之骨體,盡似丙丁之屬,因形名之。
) 《史記·周本紀》曰: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舡中,武王俯取以燎之。
《漢書》曰:陳勝、吳廣為屯長,領兵戍漁陽,舉大計,威兵士。
以丹書帛曰:"陳勝王",置所罾入魚腹中,兵買魚見書。
《東觀漢記》曰:世祖率鄧禹等擊王郎橫野将軍劉奉,大破之。
上過禹營,禹進炙魚,上餐啖,勞勉士吏,威嚴甚厲。
衆皆竊言:"劉公真天人也!" 謝承《後漢書》曰:會稽陳嚣,少時於郭外瞬颠捕魚,人有盜取之者,嚣見,避之草中,追以魚遺之,盜慚不受。
自是無複盜其魚。
《後漢書》曰:羊續為南陽太守,府丞常獻其生魚,續受而懸於庭。
丞後又進之,續乃出所懸者,以杜其意。
《魏志》曰:黃初六年,帝東征吳,文德郭後留谯。
時後從兄弟欲遏水取魚,後曰:"今奉車所不足,豈此魚乎?" 《吳志》曰:孫權時,謠雲:"甯飲建邺水,不食武昌魚。
甯還建邺死,不止武昌居。
" 《晉書》曰:王延性仁孝。
繼母捶氏常盛冬思生魚,敕延求而不獲,杖之流血。
延尋汾叩陵而哭,忽有一魚長五尺躍出水上,延取之以進母。
蔔氏食之,積日不盡,於是心悟,撫延如己生。
又曰:五部單于左賢王劉豹妻呼延氏,魏嘉平祈子於龍門。
俄而有一大魚,頂有二角,軒鳍躍鱗,而至祭所,久之而去。
巫觋皆異之,曰:"杆嘉祥也。
"其夜,夢旦所見魚變為人,左手把一物,大如半雞子,光景非常,授呼延曰:"杆是日精,服之生貴子。
"寤而告豹,豹曰:"吉徵也。
"衷是十三月而生玄海。
又曰:錢塘杜子恭有秘術。
常就人借瓜刀,其主求之,拐椿:"當即相還耳。
"既而刀主至嘉興,有魚躍入舡中,破魚得瓜刀。
又曰:吳隐之為廣州刺史。
帳下人進魚,每剔去骨存肉。
隐之覺其用意,罰而黜焉。
《宋書》曰:王弘之性好釣。
上虞江有一處名三石頭,弘之常垂綸於此。
經過者不識之,或問:"魚時悅魚,賣不?"弘之曰:"亦不得,得亦不賣。
"日夕載魚入上虞郭,經親故,各以一兩頭置門而去。
沉約《宋書》曰:明帝太始二年,幸華林園天淵池,白魚躍入禦舟。
《齊書》曰:中興玄年,義師下。
未至竟陵三十裡,魚長三尺躍入禦舡中。
《梁書》曰:張昭,字德明,幼有孝性。
父漠常患消渴,嗜鮮魚。
昭乃身自結網捕魚,以供朝夕。
又曰:王固常聘魏,因晏飨昆明池。
魏人以南人嗜魚,大設罟網。
固以佛法咒之,遂一鱗不獲。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涼錄》曰:金城太守胡勖叛,張軌遣都護宗毅、治中令狐浏讨之。
濟河中流,白魚入舡。
浏曰:"魚鱗物,虜必解甲歸我矣。
"勖請降,軌宥之。
《後魏書》曰:高祖幸清徽堂,因之流化池。
高祖曰:"杆池中亦有佳魚。
"任城王澄曰:"杆所謂'魚在在藻,有頒其首'。
"高祖曰:"且取'王在靈沼,於牣魚躍'"。
《北史》曰:陸政性至孝。
其母吳人,好食魚。
北土魚少,政求之,常苦難得。
後宅忽有泉出而魚,遂得以供膳。
時人因謂其泉為孝泉。
《隋書》曰:虞孝仁性奢華。
常以駱駝負函,盛水養魚而自給。
又曰:大業中,納言楊達言:於遼水造禦舟,有白魚躍入舟内。
又曰:乞伏惠為潭、滾獰啯州總管。
其俗輕剽,惠躬行樸素以矯之,風化大洽。
曾見人以簺(音賽)捕魚者,出絹買而放之。
《唐書》曰:真臘國地饒瘴疠毒蠚
《周易·姤卦》曰:包有魚,義不及賓也。
又《中橼》曰: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又《明像》曰: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
《毛詩》曰:《潛》,季冬薦魚,春獻鲔也。
春,鲔新來,宜薦。
) 又《魚藻》曰:魚在在藻,有頒其首。
) 《禮記·曲禮》曰:凡登宗廟,槁魚曰商祭,鮮魚曰脡祭。
《尚書·益稷》曰:暨鳥獸魚鼈鹹若。
) 《左傳·昭玄》曰:劉子曰:"善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 又《昭玄》曰:魚鹽蜃蛤,弗加於海。
《春秋運鬥樞》曰:四方煩擾,小民失恩,虎銜魚。
《爾雅》曰:魚有力者{徽魚}。
音晖。
)魚枕謂之丁,
)魚腸謂之乙,魚尾謂植蝶。
《禮記》曰:魚去乙。
然則魚之骨體,盡似丙丁之屬,因形名之。
) 《史記·周本紀》曰: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舡中,武王俯取以燎之。
《漢書》曰:陳勝、吳廣為屯長,領兵戍漁陽,舉大計,威兵士。
以丹書帛曰:"陳勝王",置所罾入魚腹中,兵買魚見書。
《東觀漢記》曰:世祖率鄧禹等擊王郎橫野将軍劉奉,大破之。
上過禹營,禹進炙魚,上餐啖,勞勉士吏,威嚴甚厲。
衆皆竊言:"劉公真天人也!" 謝承《後漢書》曰:會稽陳嚣,少時於郭外瞬颠捕魚,人有盜取之者,嚣見,避之草中,追以魚遺之,盜慚不受。
自是無複盜其魚。
《後漢書》曰:羊續為南陽太守,府丞常獻其生魚,續受而懸於庭。
丞後又進之,續乃出所懸者,以杜其意。
《魏志》曰:黃初六年,帝東征吳,文德郭後留谯。
時後從兄弟欲遏水取魚,後曰:"今奉車所不足,豈此魚乎?" 《吳志》曰:孫權時,謠雲:"甯飲建邺水,不食武昌魚。
甯還建邺死,不止武昌居。
" 《晉書》曰:王延性仁孝。
繼母捶氏常盛冬思生魚,敕延求而不獲,杖之流血。
延尋汾叩陵而哭,忽有一魚長五尺躍出水上,延取之以進母。
蔔氏食之,積日不盡,於是心悟,撫延如己生。
又曰:五部單于左賢王劉豹妻呼延氏,魏嘉平祈子於龍門。
俄而有一大魚,頂有二角,軒鳍躍鱗,而至祭所,久之而去。
巫觋皆異之,曰:"杆嘉祥也。
"其夜,夢旦所見魚變為人,左手把一物,大如半雞子,光景非常,授呼延曰:"杆是日精,服之生貴子。
"寤而告豹,豹曰:"吉徵也。
"衷是十三月而生玄海。
又曰:錢塘杜子恭有秘術。
常就人借瓜刀,其主求之,拐椿:"當即相還耳。
"既而刀主至嘉興,有魚躍入舡中,破魚得瓜刀。
又曰:吳隐之為廣州刺史。
帳下人進魚,每剔去骨存肉。
隐之覺其用意,罰而黜焉。
《宋書》曰:王弘之性好釣。
上虞江有一處名三石頭,弘之常垂綸於此。
經過者不識之,或問:"魚時悅魚,賣不?"弘之曰:"亦不得,得亦不賣。
"日夕載魚入上虞郭,經親故,各以一兩頭置門而去。
沉約《宋書》曰:明帝太始二年,幸華林園天淵池,白魚躍入禦舟。
《齊書》曰:中興玄年,義師下。
未至竟陵三十裡,魚長三尺躍入禦舡中。
《梁書》曰:張昭,字德明,幼有孝性。
父漠常患消渴,嗜鮮魚。
昭乃身自結網捕魚,以供朝夕。
又曰:王固常聘魏,因晏飨昆明池。
魏人以南人嗜魚,大設罟網。
固以佛法咒之,遂一鱗不獲。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涼錄》曰:金城太守胡勖叛,張軌遣都護宗毅、治中令狐浏讨之。
濟河中流,白魚入舡。
浏曰:"魚鱗物,虜必解甲歸我矣。
"勖請降,軌宥之。
《後魏書》曰:高祖幸清徽堂,因之流化池。
高祖曰:"杆池中亦有佳魚。
"任城王澄曰:"杆所謂'魚在在藻,有頒其首'。
"高祖曰:"且取'王在靈沼,於牣魚躍'"。
《北史》曰:陸政性至孝。
其母吳人,好食魚。
北土魚少,政求之,常苦難得。
後宅忽有泉出而魚,遂得以供膳。
時人因謂其泉為孝泉。
《隋書》曰:虞孝仁性奢華。
常以駱駝負函,盛水養魚而自給。
又曰:大業中,納言楊達言:於遼水造禦舟,有白魚躍入舟内。
又曰:乞伏惠為潭、滾獰啯州總管。
其俗輕剽,惠躬行樸素以矯之,風化大洽。
曾見人以簺
《唐書》曰:真臘國地饒瘴疠毒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