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百三十三 ◎鱗介部五
關燈
小
中
大
,了無見者。
浚以為不祥,歸而憂悴。
母逼而問之,浚以實對。
時有胡僧詣宅乞食,浚母蠢而告之,僧曰:"杆乃兒之吉應。
且是兒也,早有名位,然壽不過六七耳。
"言終而出,忽然不見,時鹹異之。
既而壽終於四十二,六七之言於是驗矣。
又曰:李密據偃師,王世充領兵讨之。
夜有班蛇長丈馀,向寝屋作聲,如牛吼,執仗者斬之。
明日戰大潰,匹馬歸國。
《唐書》曰:太宗屯桓壁,常欲觇敵,潛軍遠抄,騎皆四散。
太宗與一甲士登丘而睡,俄而賊兵四面雲合,不之覺也。
會有蛇逐鼠,觸甲士驚起,因見賊至,遽白太宗而懼上馬,馳百馀步,為賊所及,發大羽箭射之,殪其骁将,賊騎乃退。
當時以為神異焉。
又曰:建中三年,趙州甯晉縣仁孝裡沙北,有棠樹甚茂,百姓禱之為神。
忽有群蛇數千,自東南來,趨北岸集棠樹下為二積,留居南岸者為一積。
俄有三龜,徑寸,繞行積旁,積蛇盡死,而後各登其積。
野人以告,蛇腹皆有瘡,若矢所中。
又曰:玄和中,五坊小使每群聚於賣酒食家,肆情飲啖。
将去,留蛇一箧,誡之曰:"吾以此蛇緻供奉鳥雀,可善飼之,無使饑渴。
"主人賂而謝之,方肯攜蛇箧而去。
又曰:李朝晟為邠州刺史,城方渠無水,師徒嚣然。
遽有青蛇乘高而下,視其迹,水随而流。
朝晟令築防環之,遂為停泉,軍人仰飲以足。
圖其事上聞,诏緻祠焉。
又曰:琤蚌國有鼠,喙尖而尾赤,能食蛇。
有被蛇螫者,鼠辄嗅而尿之,其瘡立愈。
《後唐史》曰:欠戛三年春,有蛇、鼠鬥於獅子門外,而鼠殺蛇。
《晉史》曰:高祖即位之前一年,歲在乙未,邺西李固橋下,鼠與蛇鬥。
鬥及日擲晷,蛇不勝而死。
行人觀者志之,後唐果滅於申。
《周史》曰:太祖常寝,柴後見五色小蛇入〈雚頁〉鼻間,心異之,知蒲柏貴,敬奉愈厚。
《戰國策》曰:昭陽為楚伐魏,複軍殺将,移師攻齊。
陳轸為齊王使,見昭陽曰:"楚有祠者,賜其舍人酒一卮。
(卮,酒器也,受四升。
卮,章移切。
)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馀。
請各畫地為蛇,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
'為足未成,一人蛇後成,奪其卮,曰:'蛇故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今公攻魏,破軍殺将,又将移師攻齊,齊畏公甚。
戰勝不知止,猶為蛇足。
"昭陽解軍而歸。
《孫子兵法》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
率然,常山之蛇也。
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身,則首尾俱至。
《慎子》曰:騰蛇遊霧,飛龍乘雲。
雲罷霧散,與蚯蚓同。
《韓子》曰:昔黃帝合鬼神於西太山,作為青角,虎狼在前,蟲蛇伏後。
又曰:蟮似蛇而蠶似蠋,人見蛇則驚駭,見蠋則毛起;漁者持蟮,婦人拾蠶,利之所在,皆為贲、諸。
又曰:鸱夷子皮事田成子。
成子去齊,亡之燕,鸱夷子皮負傳而從。
至望邑,曰:"子獨不聞涸澤之蛇乎?澤涸将徙,有小蛇謂大蛇曰:'大蛇行而小蛇随之,人以為蛇之行者耳,必有殺鐘。
子不如相銜負我以行,人必以我為神也。
'乃相負,越挂算而行,人皆避之。
今子美而我惡,以子為我上客,一乘之君也;以子為我使者,萬乘之卿也。
不如為我舍人。
"田成子負傳而随之。
至逆旅,君待之甚敬,因獻酒肉。
《淮南子》曰:越人得蚺蛇,以為上肴;中國得而棄之,無用。
(蚺蛇,大蛇也,其長數丈。
) 又曰:犧牛骍毛宜於牲,其象以緻雨,不若黑戾。
(黑戾,黑色,蛇屬也。
戾潛于水,神像,能緻雨也。
) 又曰:神蛇能斷而複屬,而不能使人析獰惓也。
又曰:昔容成氏之時,道路雁作行而處
浚以為不祥,歸而憂悴。
母逼而問之,浚以實對。
時有胡僧詣宅乞食,浚母蠢而告之,僧曰:"杆乃兒之吉應。
且是兒也,早有名位,然壽不過六七耳。
"言終而出,忽然不見,時鹹異之。
既而壽終於四十二,六七之言於是驗矣。
又曰:李密據偃師,王世充領兵讨之。
夜有班蛇長丈馀,向寝屋作聲,如牛吼,執仗者斬之。
明日戰大潰,匹馬歸國。
《唐書》曰:太宗屯桓壁,常欲觇敵,潛軍遠抄,騎皆四散。
太宗與一甲士登丘而睡,俄而賊兵四面雲合,不之覺也。
會有蛇逐鼠,觸甲士驚起,因見賊至,遽白太宗而懼上馬,馳百馀步,為賊所及,發大羽箭射之,殪其骁将,賊騎乃退。
當時以為神異焉。
又曰:建中三年,趙州甯晉縣仁孝裡沙北,有棠樹甚茂,百姓禱之為神。
忽有群蛇數千,自東南來,趨北岸集棠樹下為二積,留居南岸者為一積。
俄有三龜,徑寸,繞行積旁,積蛇盡死,而後各登其積。
野人以告,蛇腹皆有瘡,若矢所中。
又曰:玄和中,五坊小使每群聚於賣酒食家,肆情飲啖。
将去,留蛇一箧,誡之曰:"吾以此蛇緻供奉鳥雀,可善飼之,無使饑渴。
"主人賂而謝之,方肯攜蛇箧而去。
又曰:李朝晟為邠州刺史,城方渠無水,師徒嚣然。
遽有青蛇乘高而下,視其迹,水随而流。
朝晟令築防環之,遂為停泉,軍人仰飲以足。
圖其事上聞,诏緻祠焉。
又曰:琤蚌國有鼠,喙尖而尾赤,能食蛇。
有被蛇螫者,鼠辄嗅而尿之,其瘡立愈。
《後唐史》曰:欠戛三年春,有蛇、鼠鬥於獅子門外,而鼠殺蛇。
《晉史》曰:高祖即位之前一年,歲在乙未,邺西李固橋下,鼠與蛇鬥。
鬥及日擲晷,蛇不勝而死。
行人觀者志之,後唐果滅於申。
《周史》曰:太祖常寝,柴後見五色小蛇入〈雚頁〉鼻間,心異之,知蒲柏貴,敬奉愈厚。
《戰國策》曰:昭陽為楚伐魏,複軍殺将,移師攻齊。
陳轸為齊王使,見昭陽曰:"楚有祠者,賜其舍人酒一卮。
卮,章移切。
)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馀。
請各畫地為蛇,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
'為足未成,一人蛇後成,奪其卮,曰:'蛇故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今公攻魏,破軍殺将,又将移師攻齊,齊畏公甚。
戰勝不知止,猶為蛇足。
"昭陽解軍而歸。
《孫子兵法》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
率然,常山之蛇也。
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身,則首尾俱至。
《慎子》曰:騰蛇遊霧,飛龍乘雲。
雲罷霧散,與蚯蚓同。
《韓子》曰:昔黃帝合鬼神於西太山,作為青角,虎狼在前,蟲蛇伏後。
又曰:蟮似蛇而蠶似蠋,人見蛇則驚駭,見蠋則毛起;漁者持蟮,婦人拾蠶,利之所在,皆為贲、諸。
又曰:鸱夷子皮事田成子。
成子去齊,亡之燕,鸱夷子皮負傳而從。
至望邑,曰:"子獨不聞涸澤之蛇乎?澤涸将徙,有小蛇謂大蛇曰:'大蛇行而小蛇随之,人以為蛇之行者耳,必有殺鐘。
子不如相銜負我以行,人必以我為神也。
'乃相負,越挂算而行,人皆避之。
今子美而我惡,以子為我上客,一乘之君也;以子為我使者,萬乘之卿也。
不如為我舍人。
"田成子負傳而随之。
至逆旅,君待之甚敬,因獻酒肉。
《淮南子》曰:越人得蚺蛇,以為上肴;中國得而棄之,無用。
) 又曰:犧牛骍毛宜於牲,其象以緻雨,不若黑戾。
戾潛于水,神像,能緻雨也。
) 又曰:神蛇能斷而複屬,而不能使人析獰惓也。
又曰:昔容成氏之時,道路雁作行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