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百三十三 ◎鱗介部五

關燈
○蛇上 《周易·系辭下》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爾雅》曰:螣,螣蛇。

    (龍類也,能興雲霧而遊其中。

    淮南雲蟒蛇。

    )蟒,王蛇。

    (郭璞症曰: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

    ) 《左傳·莊公》曰:初,内蛇與外蛇鬥於鄭南門擲晷,内蛇死。

    六年而厲公入。

     又《文下》曰:有蛇自泉宮出,入於國,如先君之數。

    (自伯禽至僖公十七君。

    )秋八月辛未,聲姜薨,毀泉台。

    (魯人以為蛇妖所出,而聲姜薨,故壞之。

    ) 又《襄三》曰:叔向母曰:"深山大澤,實生龍蛇。

    " 又《襄五》曰:梓慎曰:"今茲宋、鄭其饑乎?蛇乘龍。

    "(蛇,玄武之宿,虛危之星。

    ) 《史記》曰:秦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出於鄜衍。

    文公問史敦,敦曰:"杆上帝之徵,君其祠之。

    "於是作鄜峙。

     《漢書》曰:高祖以亭長送徒骊山,夜行,經豐西大澤中,有大蛇當道,拔劍斬之,遂行。

    後人至者,見二老妪哭蛇,曰:"杆白帝子也,向赤帝子過而殺之。

    "媪因忽然不複見。

     《後漢書》曰:華佗常行道,有病咽塞者,(咽,喉也。

    )因語之曰:"向見道隅賣餅人,{艹汧}齑甚酸,可取三升飲之,病自當去。

    "即如佗言,乃立吐一蛇。

     《晉書》曰:杜預,先在荊州,因宴集,醉卧齋中。

    外人聞嘔吐聲,竊窺於戶,而見一大蛇垂頭而吐。

    聞者異之。

     又曰:樂廣常有親客,久阙不複來。

    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

    "于時河南廳事壁上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複置酒其處,謂客曰:"酒中複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

    "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而解,沉疴頓愈。

     又曰:趙脫兇篡位,殿上有大蟒及小蟒,耳間垂肉,似重孝帻,小蟒亦然。

     又曰:慕容熙遊於城南,止大柳樹下,若有人呼曰:"閣王且止。

    "熙惡之,伐其樹。

    乃有蛇,長丈馀,從樹中而出。

     又曰:沮渠蒙遜攻浩,而蛇盤於帳前。

    蒙遜笑曰:"前為一騰蛇,今盤在吾帳。

    天意欲吾回師。

    "先定酒泉,燒攻具而還。

     沉約《宋書》曰:劉秀之,少孤貧,有志操。

    十許歲時,與諸兒戲於前渚,忽有大蛇來,勢甚猛,莫不颠沛驚呼;秀之獨不動,衆并異焉。

     《南史》曰:梁主衣庫見黑蛇,長丈許,數十小蛇随之,舉頭高丈馀,南望,俄失所在。

    帝又與宮人幸玄州苑,複見大蛇盤屈於道,群小蛇繞之,并黑色。

    帝惡之,宮人曰:"杆非怪也,恐是錢龍。

    "帝敕所司即日取數十萬錢鎮於蛇處,以厭之。

    因設法會,赦囚徒,赈窮乏,退居栖心省。

    又有蛇從屋墜落帝帽上,忽然便失。

    又龍光殿上所禦肩輿,複見小蛇萦屈輿中,以頭駕夾膝前金龍頭上,見人走,逐之不及。

     《梁書》曰:倭國有獸如牛,名山鼠,又有大蛇吞此獸。

    蛇皮堅不可斫,其上有孔,乍開乍閉,時或有光。

    射中之,蛇則死矣。

     《陳書》曰:後主末年,昏淫政亂。

    秘書監傳繹上書谏诤,後主逼令自盡。

    死後,有惡蛇上屋來靈床當前,受祭酹而去。

    複來百有馀日,時有彈指聲。

    俄而陳滅。

     《後魏書》曰:東魏孝靜帝武定中,有大蛇見武牢城上。

    時北豫州刺史高仲蜜以武牢叛,死者數千人。

    後司馬消難之任武牢,蛇又見,消難亦叛。

    土人謂之雌龍。

     《隋書》曰:炀帝大業末年,翟讓初見李密,衣在格上,密腰帶化為赤蛇,讓心異之,竟為密所殺。

     又曰:薛浚初為童兒時,與宗中諸兒遊戲于澗濱。

    見一黃蛇,有角及足。

    召群兒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