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百三十 ◎鱗介部二

關燈
○龍下 孫氏《瑞應圖》曰:黃龍者,神之精、四龍之長也。

    王者不漉池而魚,德達深淵,則應氣而遊池沼。

     郦善長《水經注》曰:《浮圖澄别傳》曰:"石虎時,自正月不雨至六月,澄詣滏口祠,稽首曝露。

    即日,二白龍降於祠下,於是雨遍千裡。

    " 又曰:石勒時天旱,沙門佛圖澄於石井崗掘得死龍,長尺馀。

    漬之以水,良久乃蘇。

    咒而祭之,龍騰空而上,天即雨降。

    因名龍崗。

     又曰:交州丹淵有神龍。

    每旱,村人以崗草置淵上,流魚則多死。

    龍怒,當時大雨。

     《豫章記》曰:吳猛坐郭璞事被收,寄載往南,令舡勿開戶。

    舡主聞舡下有聲,如在樹杪。

    試窺之,有二龍負舡,一獸至宮亭湖,還豫章。

     《三秦記》曰:河津,一名龍門,巨靈迹猶存,去長安九百裡。

    水懸舡而行,旁有山,水陸不通,龜魚之屬莫能上。

    江湖大魚集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即為龍。

    故雲:"曝鰓龍門,垂耳轅下。

    " 又曰:龍首山,長六十裡,頭入於渭,尾達樊川。

    頭高二十丈,尾漸下,高五、六尺。

    土赤不毛。

    雲昔有黑龍從山南出飲渭,其行道因成王山,故因名也。

     《西河記》曰:張駿立謙光殿成,後池死晷有五龍晝日見,移時乃滅。

    水通變綠色。

    駿即為銅龍以厭之。

    駿卒不勝此殿。

     《廣雅》曰: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

     《方言》曰:龍未升天曰蟠龍。

     《齊諧記》曰:蛟龍畏楝樹葉、五色絲。

     《漢武帝内傳》曰:王母乘紫雲之辇,又駕九色之班龍。

     葛洪《神仙傳》曰:費長房與壺公俱去。

    後壺公謝而遣之,長房憂不能到家,公與所用竹杖,騎之,忽然而睡,已到家。

    以所騎竹投葛陂中,顧之,乃青龍也。

     《管辂别傳》曰:龍者陽精,以潛於陰,幽靈上通,和氣感神。

    二物相扶,故能興。

     《襯搡先賢傳》曰:宋玉對楚王曰:"神龍朝發昆侖之虛,暮宿於孟諸,超騰雲漢植澱,婉轉四渎之裡。

    夫尺澤之鲵,豈能料江海之大哉?" 《王子年拾遺錄》曰:方丈山,一名蠻雉山。

    東有龍場,方千裡。

    有龍,皮骨如山阜,膚血如流水。

    燕昭王時,以龍膏為燈,光清澄若水,光焰五色,人以為瑞。

     沉懷遠《南越志》曰:蟠龍,身長四丈,赤黑色,赤帶如錦文。

    常随水而下入於海。

    有毒,傷人即死。

     《人物志》曰:龍神不處網罟之水,鳳皇不翔罻羅之鄉。

     《博物志》曰:昔禹平天下,會群臣於會稽之野,防風氏後至,殺之。

    夏德之盛,二龍降之。

    禹使範成光禦之,以行域外。

    既周而還至南海,經防風,防風之神見禹使,怒而使射之。

    有迅雷風雨,二龍昇去。

    二臣恐,以刃自貫其心而死。

    禹哀之,乃拔其刃,療以不世之草而皆活,是為穿匈民。

     又曰:龍肉,以醢漬之,則文章生。

     《異苑》曰:陶侃常捕魚,得一織梭,還挂于壁。

    有頃雷雨,梭變成赤龍,從屋騰躍而去。

     任昉《述異記》曰:漢和帝玄年,大雨,有一青龍堕於宮中。

    帝命烹之,賜群臣龍羹各一杯。

    故李尤《七命》曰:"味兼龍羹。

    " 楊咳戤《洛陽伽藍記》曰:西方烏場國西有池,龍王居之。

    池邊有一事,五十馀僧。

    龍王每作神變,國王祈請,以金玉昭唉投之池中,在後湧出,令僧取之。

    此寺衣食恃龍而濟世,人名曰龍王寺。

     又曰:西方不可依山,甚寒,冬夏積雪。

    山中有池,毒龍居之。

    昔五百商人止宿池側,值龍忿怒,泛殺商人。

    盤陀王聞之,舍位與子,向烏場國學婆羅門咒。

    四年擲晷善得其術,還,複王位,就池咒龍。

    龍變為人,悔過向王,王乃舍之。

     《楚辭》曰:神龍失水而陸居,為蝼蟻之所哉。

     ○蛟 《禮記·月令》曰:季秋,伐蛟取鼍。

     《史記》曰:劉媪常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

    是時雷電冥晦,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

    已而有身,遂産高祖。

     《漢書》曰:武帝玄封五年,帝自尋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

     《晉書》曰:周處,字子隐,義興陽羨人也。

    父鲂,吳鄱陽太守。

    處少孤,未弱冠,膂力絕人,好馳騁田獵,不修細行,縱情肆欲,州裡患之。

    處自知為人所惡,乃慨然有改勵擲昃,謂父老曰:"今時和歲豐,何苦而不樂耶?"父老歎曰:"三害未除,何樂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