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百三十 ◎鱗介部二
關燈
小
中
大
處曰:"何謂也?"答曰:"南山白額猛獸,長橋下蛟,并子為三矣。
"處曰:"若此為患,吾能除之。
"父老曰:"子若除之,則一郡之大慶,非徒去害而已。
"處乃入山射殺猛獸,因投水搏蛟,或浮或沉,行數十裡,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
人謂之死,皆相慶賀。
處果殺蛟而反。
《家語》曰:竭澤而漁,則蛟不處其淵。
《山海經》曰:蛟,似蛇而四腳,小頭細頸,有白嬰。
大者十數圍,卵生,子如一二斛甕。
能吞人。
又曰:禱過山有虎蛟,魚身蛟尾,音如鴛鴦。
《淮南子》曰:蛟龍寝於泉,而卵剖陵。
又曰:一淵不兩蛟,(蛟,魚之長,其皮有珠,今世以為刀劍之口是也。
一說,魚二十斤,霾蘙。
)一栖不兩雄。
一則定,兩則争。
(以喻日月不得并明,一國不可兩君也。
) 又曰:源流千裡,深淵百刃,非為蛟龍也。
又曰:山緻其高,而雲雨起焉;世曷其深,而蛟龍生焉;君子緻其道,而福祿歸焉。
又曰:君子之居民上,若以腐索禦奔馬;(雍容恐失民意。
)若展足薄冰,蛟在其下。
(蛟,龍屬,皮有珠,能害人,故曰蛟在其下。
) 《孫卿子》曰:積水成川,蛟龍生焉。
《呂氏春秋》曰:前有佽飛者,得寶劍於幹将,遂還。
及涉江,至於中流,有兩蛟夾繞其船。
佽飛仗寶劍曰:"杆中腐骨朽肉也。
"赴江刺蛟,殺之。
荊王聞之,仕以執圭。
《馬明生别傳》曰:明生捕賊,為賊所傷。
道間見神女,以肘後管中一丸藥與服,即愈。
随女入岱宗山石室,金床玉幾。
安期生從六七仙人見神女,稱"下官",請陽九百六之數。
神女曰:"自頃四海水減,冥湖成山。
連城之鲸、萬丈之蛟,不達斯運之度。
惟叩天索水,辭訟紛纭。
有于上府三反,煩於省察,司陰亦疲於謹案矣。
" 《西京雜記》曰:瓠子河決,有蛟龍從九子,自決中逆上入河,噴沫流波,凡數十裡。
又曰:董仲舒夢蛟龍入懷,乃作《春秋繁露》。
裴淵《廣州記》曰:新甯郡東溪甚饒蛟,及時害人。
曾於魚梁上得之,其長丈馀,形廣如楯,修頸小頭,胸前赭,背上青班,脅邊若錦。
《尋陽記》曰:城東門通大橋,常有蛟,為百姓害。
董奉疏一符與死晷,少時,見一蛟死浮出。
《博物志》曰:澹台子羽赍千金之璧渡河,河伯欲之。
陽侯波起,兩蛟夾船。
子羽左操璧,右操劍,擊蛟,皆死。
既濟,三投璧於河,河伯三躍而歸之,子羽毀璧而去。
又曰:荊佽飛度江,兩蛟夾其舡。
佽飛下劍盡斷其頭,而風波靜。
又曰:東海上有勇士菑丘沂者,過神淵,強使飲馬,馬沉。
欣朝服,拔劍入水,三日三夜,殺二蛟一龍而出。
雷電随而擊之七日七夜,眇其左目。
(《韓詩外傳》同。
) 又曰:燕太子丹質於秦,見遣,而為機橋於渭,将殺之。
蛟龍夾舉機,不得發。
又曰:人食燕肉者,不可入水,為蛟龍所吞。
《王子年拾遺錄》曰:漢昭帝常遊渭水,使群臣漁釣為樂。
時有大夫任緒,釣得白蛟,長三丈,若天蛇,無鱗甲,頭有一角,長二尺,軟如肉焉,牙如唇外。
帝曰:"杆魚〈魚且〉之類。
非珍祥也。
"乃命太官為鲊,骨青肉紫,味甚美。
帝後思之,使罾者複覓,終不得也。
郭子橫《洞冥記》曰:文犀國,去長安萬裡,在日南之南。
人長七尺,被發至踵,乘犀像,以為車船。
乘像入海底取寶,宿蛟人之舍,媳悅淚珠。
則蛟人所泣淚而成珠也,亦曰泣珠。
《續齊諧記》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粉米祭之。
漢建武中,長沙區回白日忽見一士人,自稱三闾大夫,謂曰:"聞君常見祭,甚善。
但常年所遺為蛟龍所竊,若今有惠,可以楝葉塞其上,五色絲縛之,此二物是蛟龍所憚。
" 《說文》曰:蛟,龍屬也。
魚滿三千六百歲,蛟為之長,率魚而飛去。
《幼童傳》曰:魏太祖,年十歲,浴於谯水,蛟來逼,自奮水擊蛟,乃退,畢浴而還。
王韶之《始興記
"處曰:"若此為患,吾能除之。
"父老曰:"子若除之,則一郡之大慶,非徒去害而已。
"處乃入山射殺猛獸,因投水搏蛟,或浮或沉,行數十裡,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
人謂之死,皆相慶賀。
處果殺蛟而反。
《家語》曰:竭澤而漁,則蛟不處其淵。
《山海經》曰:蛟,似蛇而四腳,小頭細頸,有白嬰。
大者十數圍,卵生,子如一二斛甕。
能吞人。
又曰:禱過山有虎蛟,魚身蛟尾,音如鴛鴦。
《淮南子》曰:蛟龍寝於泉,而卵剖陵。
又曰:一淵不兩蛟,
一說,魚二十斤,霾蘙。
)一栖不兩雄。
一則定,兩則争。
) 又曰:源流千裡,深淵百刃,非為蛟龍也。
又曰:山緻其高,而雲雨起焉;世曷其深,而蛟龍生焉;君子緻其道,而福祿歸焉。
又曰:君子之居民上,若以腐索禦奔馬;
)若展足薄冰,蛟在其下。
) 《孫卿子》曰:積水成川,蛟龍生焉。
《呂氏春秋》曰:前有佽飛者,得寶劍於幹将,遂還。
及涉江,至於中流,有兩蛟夾繞其船。
佽飛仗寶劍曰:"杆中腐骨朽肉也。
"赴江刺蛟,殺之。
荊王聞之,仕以執圭。
《馬明生别傳》曰:明生捕賊,為賊所傷。
道間見神女,以肘後管中一丸藥與服,即愈。
随女入岱宗山石室,金床玉幾。
安期生從六七仙人見神女,稱"下官",請陽九百六之數。
神女曰:"自頃四海水減,冥湖成山。
連城之鲸、萬丈之蛟,不達斯運之度。
惟叩天索水,辭訟紛纭。
有于上府三反,煩於省察,司陰亦疲於謹案矣。
" 《西京雜記》曰:瓠子河決,有蛟龍從九子,自決中逆上入河,噴沫流波,凡數十裡。
又曰:董仲舒夢蛟龍入懷,乃作《春秋繁露》。
裴淵《廣州記》曰:新甯郡東溪甚饒蛟,及時害人。
曾於魚梁上得之,其長丈馀,形廣如楯,修頸小頭,胸前赭,背上青班,脅邊若錦。
《尋陽記》曰:城東門通大橋,常有蛟,為百姓害。
董奉疏一符與死晷,少時,見一蛟死浮出。
《博物志》曰:澹台子羽赍千金之璧渡河,河伯欲之。
陽侯波起,兩蛟夾船。
子羽左操璧,右操劍,擊蛟,皆死。
既濟,三投璧於河,河伯三躍而歸之,子羽毀璧而去。
又曰:荊佽飛度江,兩蛟夾其舡。
佽飛下劍盡斷其頭,而風波靜。
又曰:東海上有勇士菑丘沂者,過神淵,強使飲馬,馬沉。
欣朝服,拔劍入水,三日三夜,殺二蛟一龍而出。
雷電随而擊之七日七夜,眇其左目。
) 又曰:燕太子丹質於秦,見遣,而為機橋於渭,将殺之。
蛟龍夾舉機,不得發。
又曰:人食燕肉者,不可入水,為蛟龍所吞。
《王子年拾遺錄》曰:漢昭帝常遊渭水,使群臣漁釣為樂。
時有大夫任緒,釣得白蛟,長三丈,若天蛇,無鱗甲,頭有一角,長二尺,軟如肉焉,牙如唇外。
帝曰:"杆魚〈魚且〉之類。
非珍祥也。
"乃命太官為鲊,骨青肉紫,味甚美。
帝後思之,使罾者複覓,終不得也。
郭子橫《洞冥記》曰:文犀國,去長安萬裡,在日南之南。
人長七尺,被發至踵,乘犀像,以為車船。
乘像入海底取寶,宿蛟人之舍,媳悅淚珠。
則蛟人所泣淚而成珠也,亦曰泣珠。
《續齊諧記》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粉米祭之。
漢建武中,長沙區回白日忽見一士人,自稱三闾大夫,謂曰:"聞君常見祭,甚善。
但常年所遺為蛟龍所竊,若今有惠,可以楝葉塞其上,五色絲縛之,此二物是蛟龍所憚。
" 《說文》曰:蛟,龍屬也。
魚滿三千六百歲,蛟為之長,率魚而飛去。
《幼童傳》曰:魏太祖,年十歲,浴於谯水,蛟來逼,自奮水擊蛟,乃退,畢浴而還。
王韶之《始興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