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令受業於京師。
喜盛際之親逢。
謂良時之難得。
棄繻爲誓。
題柱去鄕。
絶巨浸之稽天。
拏舟而至。
占靑雲之幹呂。
觀國之光。
惟時帝命不遐。
乃闢虞庠而爰處。
豐其餼廩之賜。
嚴以敎養之方。
雖一卷書必立師。
未甞無誨。
而三年學不至穀。
亦奚以爲。
動多禽犢之羞。
未見螟蛉之肖。
於皇神聖。
俯眷羈離。
特頒出綍之言。
引試大庭之下。
諏以當世之務。
與夫大道之源。
聖策高明。
莫窺乎至賾。
天威咫尺。
實駭於微悰。
辭卒無成。
分甘自屛。
及臨軒而唱策。
令釋褐以推恩。
以至親紮詔書。
寵歸海域。
顧大恩之若此。
豈一日之可忘。
隔水一方。
跡繫窮荒之地。
引首西望。
心存象魏之天。
今玆使舸之來。
服此賤司之役。
入覲雲龍之陛。
再瞻天日之光。
驚喜交幷。
涕洟先下。
當仲春之上日。
祀先聖於學宮。
遽沐溫言。
就陪盛禮。
赫然黼黻文章之美。
洋乎金石絲竹之音。
純純洙泗之風。
復觀今日。
濟濟鄒魯之士。
怳若同時。
厥惟恩榮。
孰與倫比。
此蓋伏遇日新大德。
天縱多能。
持盈守成於大平。
崇化礪賢爲急務。
丕闢儒術。
備嚴盛儀。
蓋夫子之道配神明。
生民已來未有。
惟聖人之誠參天地。
後世作者何加。
學校之興。
誕彌萬方。
絃歌之聲。
遠曁四海。
俯謂冠帶之俗。
蓋存禮義之餘。
在下臣之賤微。
有是日之遭遇。
邦人諸友之所相慶。
天下後世之所可傳。
乾坤之仁。
雖曰終始而不息。
犬馬之報。
在於生死以難期。
謝報諭表 林存 奮張王旅。
立無敵之神功。
遠遣使軺。
諭非常之懿事。
恩榮有異。
感抃無從。
〈中謝。
〉皇帝天縱英謀。
日躋聖德。
必勝必取。
用睿略之縱橫。
自北自南。
緻土疆之開拓。
華夷盡服。
號令惟新。
念玆藩屛之邦。
首辱絲綸之命。
申加錫予。
曲示撫存。
顧自昧於報酬。
惟益深於慶賴。
謝許習大晟樂表 陪臣某等言。
今月某日。
詣文德殿朝賀。
退就客省幕門。
舘伴某官某說諭適來。
太師魯國公蔡京。
奉傳聖旨。
習樂人今來閱燕樂。
莫若習大晟雅樂者。
上之所好下必甚。
願聞正聲。
人之所欲天必從。
驟承溫諭。
恩榮遴集。
兢懼交深。
〈中謝。
〉竊以古者立道之時。
樂惟爲政之本。
有鍾鼓管籥以爲之器。
有欣喜歡愛以爲之情。
于以道神明。
于以移風俗。
三皇以是而傳之二帝。
二帝以是而傳之三王。
雖周孔之書。
尙存其法。
自秦漢之後。
皆失所傳。
淫哇並興。
雅頌久熄。
擧玆墜典。
屬在睿明。
伏惟皇帝。
啓中興之宏圖。
當大平之昌曆。
仁民愛物則化及無外。
任賢使能則相以有終。
斥妨功害能之臣。
禁邪說詖行之作。
宗經造士而興辟雍之化。
繼志述事而承仲考之謀。
南至夜郞?柯。
西至積石靑海。
無思不服。
鹹與惟新。
瑞應騈臻。
祥光奮動。
宜備象成之奏。
以彰希世之休。
天贊睿謀。
師錫奇士。
得其指法之妙。
定乃天律之宜。
正以五聲。
播之八器。
煥乎一代之典。
待此百年而興。
奏之庭而瑞物來。
薦之帝而甘露降。
有化日舒長之應。
得人君壽考之祥。
竊念寡君久陶至化。
愛禮樂詩書之學。
奉文物聲明之朝。
尙夢阻於鈞天。
而身拘於表海。
徒聞盛事。
屢躍忠誠。
在臣等之發離。
授誨言之委曲。
曰緣寵遇。
以緻懇私。
徵角二招。
雖荷君臣遭遇之悅。
英莖衆器。
未觀明聖述作之神。
行之數則尊卑雖有等威。
學其義則貴賤固無終始。
故昔諸侯之屛衛。
閱時王者之節文。
孔子在齊則聞其習韶。
季劄聘魯則見其舞夏。
況其大晟之美制。
文此炎宋之成功。
其事則肇於祖宗其流則同於天地。
天無私覆。
地無私容。
豈使幽遐之邦。
不聞雅正之韻。
心雖上請。
理難虛陳。
若蒙垂問於卑懷。
宜以升聞於淵聽。
今伏遇皇帝灼見國家之忠順。
備加眞主之眷憐。
許令帶來之人。
勑開閱習之路。
一行榮幸。
萬死難酬。
謝左正言知制誥表 鄭襲明 久依禁闥。
訖無塵露之裨。
擢置諫垣。
重荷乾坤之施。
恩榮不世。
傴僂難安。
〈中謝。
〉竊以上之聦明。
在於納忠。
國之安危。
關乎論相。
故調爕陰陽進退賢否。
使百僚稱職四海無虞者謂之相業。
而面折廷爭擧直措枉。
使群邪自屛衆正鹹伸者謂之諫官。
斯二者苟得其人。
則天下可轉於掌。
臣起迹畎畝。
遭時休明。
三釜逮親。
慕古人之志。
一麾守郡。
分外寄之符。
及代瓜期。
權除學錄。
未周一歲。
得預仕途。
諷寺人孟子之詩。
秉董狐良史之筆。
誅姦諛於已死。
敢憚直書。
依日月之末光。
媿無奇節。
每承顧問。
咫尺違顔。
不擇險夷。
東西惟命。
由愚有不移之性。
故責在可黜之途。
敢圖綸綍之華。
忽被草茅之賤。
以後居上。
使卑踰尊。
追汲黯周昌於明廷。
薰藥石之苦口。
對阿衡傅說於密席。
味塩梅於大羹。
自惟何人。
迺辱斯擧。
此蓋兆於變化。
生而神明。
爲仁不病於博。
施用智必求其先務。
念鴟鴞之無毀室。
修明政刑。
寬有苗之不卽工。
誕敷文德。
邪說誣民者族無赦。
至誠許國者愚必庸。
乃錄孤寒。
俾參淸要。
重念臣與世謬悠而不偶。
行年四十而無聞。
粗能閱習詩書。
頗識古今理亂。
商周之興也在乎善。
其亡也惡聞己過。
秦漢之盛也在得賢。
其衰也尊用讒夫。
切甞以往知來。
不覺痛心流涕。
今則明主勵精求理。
庶官同寅協恭。
然而大平未臻。
衆弊俱會。
災祥發見於工像。
寇賊割據於貳都。
意謂禍變之生。
將啓延昌之祚。
如臣頑鈍。
乃越品流。
榮遇非常。
論報何所。
唯有心可啓以沃。
但爲主死且無辭。
陛下若殖貨利比頑嚚。
則臣進處榮顯。
豈無所媿。
如審賞罰明黜陟。
則臣退廢山林。
適足爲榮。
不敢飾言。
誓殫忠告。
謝賜物表 伏蒙聖慈差臣西北面兵馬副使。
仍賜臣大絹緜紬白廣紵布各十疋,細絲紬五疋,白緜十斤,內莊宅米五十斛。
特示周急者。
吏議方攻。
深憂削迹。
宸衷克斷。
過沐橫恩。
載揆分涯。
寔增震懼。
〈中謝。
〉臣起自草莾。
行無町畦。
蔑左右之先容。
幸旦暮之一遇。
榮踐中外。
寵異班聯。
自以拙直寡儔。
孤寒多難。
値少年之磨淬。
陷流俗之風波。
言出無稽。
楚人爭短於宋玉。
變生不測。
魯酒反圍於邯鄲。
立見顚擠。
旁無營救。
非天光之洞照。
孰辨群疑。
賴聖眷以保全。
活至今日。
恩載再生之造。
報微一割之能。
況此頒宣。
實爲稀闊。
擧族欣絲身而穀腹。
窮巷絶號寒而啼飢。
欲圖橫草之勤。
先被湑蕭之澤。
王者之嚬笑旣定。
詩人之萋斐俱亡。
覺寒灰之復燃。
驚涸轍之流潤。
此迺伏遇聖上陟降在帝。
聦明自天。
追憫正先之促秦。
樂與相如之存趙。
旣見無雙之士。
不憚解衣。
雖聞三至之言。
未甞投杼。
恕臣狂態。
察臣忠肝。
豁爾推心。
喜盛際之親逢。
謂良時之難得。
棄繻爲誓。
題柱去鄕。
絶巨浸之稽天。
拏舟而至。
占靑雲之幹呂。
觀國之光。
惟時帝命不遐。
乃闢虞庠而爰處。
豐其餼廩之賜。
嚴以敎養之方。
雖一卷書必立師。
未甞無誨。
而三年學不至穀。
亦奚以爲。
動多禽犢之羞。
未見螟蛉之肖。
於皇神聖。
俯眷羈離。
特頒出綍之言。
引試大庭之下。
諏以當世之務。
與夫大道之源。
聖策高明。
莫窺乎至賾。
天威咫尺。
實駭於微悰。
辭卒無成。
分甘自屛。
及臨軒而唱策。
令釋褐以推恩。
以至親紮詔書。
寵歸海域。
顧大恩之若此。
豈一日之可忘。
隔水一方。
跡繫窮荒之地。
引首西望。
心存象魏之天。
今玆使舸之來。
服此賤司之役。
入覲雲龍之陛。
再瞻天日之光。
驚喜交幷。
涕洟先下。
當仲春之上日。
祀先聖於學宮。
遽沐溫言。
就陪盛禮。
赫然黼黻文章之美。
洋乎金石絲竹之音。
純純洙泗之風。
復觀今日。
濟濟鄒魯之士。
怳若同時。
厥惟恩榮。
孰與倫比。
此蓋伏遇日新大德。
天縱多能。
持盈守成於大平。
崇化礪賢爲急務。
丕闢儒術。
備嚴盛儀。
蓋夫子之道配神明。
生民已來未有。
惟聖人之誠參天地。
後世作者何加。
學校之興。
誕彌萬方。
絃歌之聲。
遠曁四海。
俯謂冠帶之俗。
蓋存禮義之餘。
在下臣之賤微。
有是日之遭遇。
邦人諸友之所相慶。
天下後世之所可傳。
乾坤之仁。
雖曰終始而不息。
犬馬之報。
在於生死以難期。
謝報諭表 林存 奮張王旅。
立無敵之神功。
遠遣使軺。
諭非常之懿事。
恩榮有異。
感抃無從。
〈中謝。
〉皇帝天縱英謀。
日躋聖德。
必勝必取。
用睿略之縱橫。
自北自南。
緻土疆之開拓。
華夷盡服。
號令惟新。
念玆藩屛之邦。
首辱絲綸之命。
申加錫予。
曲示撫存。
顧自昧於報酬。
惟益深於慶賴。
謝許習大晟樂表 陪臣某等言。
今月某日。
詣文德殿朝賀。
退就客省幕門。
舘伴某官某說諭適來。
太師魯國公蔡京。
奉傳聖旨。
習樂人今來閱燕樂。
莫若習大晟雅樂者。
上之所好下必甚。
願聞正聲。
人之所欲天必從。
驟承溫諭。
恩榮遴集。
兢懼交深。
〈中謝。
〉竊以古者立道之時。
樂惟爲政之本。
有鍾鼓管籥以爲之器。
有欣喜歡愛以爲之情。
于以道神明。
于以移風俗。
三皇以是而傳之二帝。
二帝以是而傳之三王。
雖周孔之書。
尙存其法。
自秦漢之後。
皆失所傳。
淫哇並興。
雅頌久熄。
擧玆墜典。
屬在睿明。
伏惟皇帝。
啓中興之宏圖。
當大平之昌曆。
仁民愛物則化及無外。
任賢使能則相以有終。
斥妨功害能之臣。
禁邪說詖行之作。
宗經造士而興辟雍之化。
繼志述事而承仲考之謀。
南至夜郞?柯。
西至積石靑海。
無思不服。
鹹與惟新。
瑞應騈臻。
祥光奮動。
宜備象成之奏。
以彰希世之休。
天贊睿謀。
師錫奇士。
得其指法之妙。
定乃天律之宜。
正以五聲。
播之八器。
煥乎一代之典。
待此百年而興。
奏之庭而瑞物來。
薦之帝而甘露降。
有化日舒長之應。
得人君壽考之祥。
竊念寡君久陶至化。
愛禮樂詩書之學。
奉文物聲明之朝。
尙夢阻於鈞天。
而身拘於表海。
徒聞盛事。
屢躍忠誠。
在臣等之發離。
授誨言之委曲。
曰緣寵遇。
以緻懇私。
徵角二招。
雖荷君臣遭遇之悅。
英莖衆器。
未觀明聖述作之神。
行之數則尊卑雖有等威。
學其義則貴賤固無終始。
故昔諸侯之屛衛。
閱時王者之節文。
孔子在齊則聞其習韶。
季劄聘魯則見其舞夏。
況其大晟之美制。
文此炎宋之成功。
其事則肇於祖宗其流則同於天地。
天無私覆。
地無私容。
豈使幽遐之邦。
不聞雅正之韻。
心雖上請。
理難虛陳。
若蒙垂問於卑懷。
宜以升聞於淵聽。
今伏遇皇帝灼見國家之忠順。
備加眞主之眷憐。
許令帶來之人。
勑開閱習之路。
一行榮幸。
萬死難酬。
謝左正言知制誥表 鄭襲明 久依禁闥。
訖無塵露之裨。
擢置諫垣。
重荷乾坤之施。
恩榮不世。
傴僂難安。
〈中謝。
〉竊以上之聦明。
在於納忠。
國之安危。
關乎論相。
故調爕陰陽進退賢否。
使百僚稱職四海無虞者謂之相業。
而面折廷爭擧直措枉。
使群邪自屛衆正鹹伸者謂之諫官。
斯二者苟得其人。
則天下可轉於掌。
臣起迹畎畝。
遭時休明。
三釜逮親。
慕古人之志。
一麾守郡。
分外寄之符。
及代瓜期。
權除學錄。
未周一歲。
得預仕途。
諷寺人孟子之詩。
秉董狐良史之筆。
誅姦諛於已死。
敢憚直書。
依日月之末光。
媿無奇節。
每承顧問。
咫尺違顔。
不擇險夷。
東西惟命。
由愚有不移之性。
故責在可黜之途。
敢圖綸綍之華。
忽被草茅之賤。
以後居上。
使卑踰尊。
追汲黯周昌於明廷。
薰藥石之苦口。
對阿衡傅說於密席。
味塩梅於大羹。
自惟何人。
迺辱斯擧。
此蓋兆於變化。
生而神明。
爲仁不病於博。
施用智必求其先務。
念鴟鴞之無毀室。
修明政刑。
寬有苗之不卽工。
誕敷文德。
邪說誣民者族無赦。
至誠許國者愚必庸。
乃錄孤寒。
俾參淸要。
重念臣與世謬悠而不偶。
行年四十而無聞。
粗能閱習詩書。
頗識古今理亂。
商周之興也在乎善。
其亡也惡聞己過。
秦漢之盛也在得賢。
其衰也尊用讒夫。
切甞以往知來。
不覺痛心流涕。
今則明主勵精求理。
庶官同寅協恭。
然而大平未臻。
衆弊俱會。
災祥發見於工像。
寇賊割據於貳都。
意謂禍變之生。
將啓延昌之祚。
如臣頑鈍。
乃越品流。
榮遇非常。
論報何所。
唯有心可啓以沃。
但爲主死且無辭。
陛下若殖貨利比頑嚚。
則臣進處榮顯。
豈無所媿。
如審賞罰明黜陟。
則臣退廢山林。
適足爲榮。
不敢飾言。
誓殫忠告。
謝賜物表 伏蒙聖慈差臣西北面兵馬副使。
仍賜臣大絹緜紬白廣紵布各十疋,細絲紬五疋,白緜十斤,內莊宅米五十斛。
特示周急者。
吏議方攻。
深憂削迹。
宸衷克斷。
過沐橫恩。
載揆分涯。
寔增震懼。
〈中謝。
〉臣起自草莾。
行無町畦。
蔑左右之先容。
幸旦暮之一遇。
榮踐中外。
寵異班聯。
自以拙直寡儔。
孤寒多難。
値少年之磨淬。
陷流俗之風波。
言出無稽。
楚人爭短於宋玉。
變生不測。
魯酒反圍於邯鄲。
立見顚擠。
旁無營救。
非天光之洞照。
孰辨群疑。
賴聖眷以保全。
活至今日。
恩載再生之造。
報微一割之能。
況此頒宣。
實爲稀闊。
擧族欣絲身而穀腹。
窮巷絶號寒而啼飢。
欲圖橫草之勤。
先被湑蕭之澤。
王者之嚬笑旣定。
詩人之萋斐俱亡。
覺寒灰之復燃。
驚涸轍之流潤。
此迺伏遇聖上陟降在帝。
聦明自天。
追憫正先之促秦。
樂與相如之存趙。
旣見無雙之士。
不憚解衣。
雖聞三至之言。
未甞投杼。
恕臣狂態。
察臣忠肝。
豁爾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