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關燈
在我本朝。

    有太祖光宗之故事。

    稽其往牒。

    雖新羅渤海以得爲。

    大國未甞加其兵。

    小邦無敢議其失。

    奈何聖世反謂僭行。

    臣甞議之。

    罪則然矣。

    若夫結爲死黨。

    激怒大金。

    語言雖甚大焉。

    本末不相坐矣。

    何則。

    假使強敵來侵我邦。

    夫惟禦難之不遑。

    安得乘閒而用事。

    其指朋黨者誰氏。

    其欲處置者何人。

    衆若不和。

    戰之則敗。

    且容身之無地。

    何恣意以爲謀。

    況臣不預大華之言。

    與知常而同異。

    不參壽翰之薦。

    惟陛下所洞明。

    自一落於江湖。

    已六更於寒暑。

    祿廩久闕。

    衣食難周。

    親舊皆絶其交。

    妻孥俱失其所。

    形骸憔悴。

    兀若枯枝。

    精魄驚忪。

    茫如醉夢。

    活至今日。

    有賴聖知。

    重念臣以至弱之資。

    從西征之役。

    忘身以衛其國。

    乃義分之當然。

    成事皆因於人。

    何勤勞之足道。

    今將有說。

    非敢爲功。

    隻期微懇之粗伸。

    或乞宸心之一照。

    昨於乙卯年。

    中軍以賊糧盡爲策。

    然?黨未降。

    日月漸久。

    江冰釋盡。

    計無所出。

    臣於三月。

    始立距堙議。

    爲人所沮。

    未得施行。

    至十一月。

    中軍於楊命門。

    始作距堙。

    令知兵馬事池錫崇與臣彥頤等。

    遞番到彼。

    檢視積土多少。

    計至數月。

    可附到城上。

    臣又與前軍使陳淑議定火攻。

    令判官安正脩等。

    作火具五百餘石。

    越九日早辰。

    以趙彥所制石砲投放。

    其焰如電。

    其大如輪。

    賊初亦從而滅之。

    至日暮火氣大盛。

    賊不得救。

    通夜打放。

    其楊命門幷行廊僅二十閒。

    及賊所積土山悉皆焚盡。

    十二月並潰。

    人馬可以出入。

    臣卽至中軍。

    具陳本末。

    請及時攻擊。

    無使賊設備。

    人有忿然以爲不可者。

    臣亦作氣力爭。

    十四日又至前軍。

    議急擊可破。

    人人皆曰候積土畢。

    方可攻賊已於前所設木柵以禦。

    臣懇請急攻。

    猶未之決。

    十六日元帥至前軍。

    悉集五軍僚佐議之。

    人人皆執前議。

    是日賊又築重城。

    其勢不可後之。

    先是池錫崇在軍監役。

    與臣意協。

    繼有副使李愈,判官王洙,李仁實等八人和之。

    於是元帥始從其議。

    取十九日。

    分兵三道。

    實入用事。

    破如枯竹。

    一無留難。

    臣於是日。

    顓掌中軍。

    與判官申至沖,金鼎黃,將軍權正鈞,房資守,錄事林文璧,樸義臣等。

    密整軍旅。

    早至七星門。

    一積木火之。

    火發然後。

    賊覺驚惶。

    倉卒不得救。

    燒蕩門廊。

    計九十七閒。

    望之虛豁。

    擬欲直入。

    會天陰雨。

    收兵入營。

    翌日曉頭。

    賊魁鄭德桓,維緯侯小官四人潛出城。

    資守令麾下捕至營。

    臣送德桓緯侯於元帥所。

    別令別將金成器等。

    率所捕小官二人。

    往景昌門諭賊。

    賊將洪傑出降。

    是日前軍在廣德含元門外。

    賊尙閉拒。

    傑與義民啇議。

    捉僞元帥崔永。

    仍率二領軍士來歸。

    然後賊大將蘇黃鱗,鄭先谷,樸應素等。

    文武九十餘人。

    相繼來降。

    其餘雜類。

    不可勝數。

    臣遣資守領軍士。

    望李徵正及降賊徐孝寬。

    率兵入城。

    封宮闕倉廩府庫。

    令徵正守闕。

    收其鑰匙六七樻納營。

    而聞左軍入自北門。

    縱兵發大府財帛。

    臣遣義臣止之不聽。

    更遣正鈞得止。

    大府完。

    於是臣遣臣男子讓於元帥所。

    報以實日子。

    元帥方至中軍。

    更命李仁實,李軾等。

    封宮闕倉廩府庫。

    因具表奏。

    此其大略。

    難以具陳。

    當此之時。

    自謂小酬於國事。

    胡爲厥後。

    翻然忽構於誣辭。

    遂使惷愚陷於寃枉。

    永惟平昔之所坐。

    亦是微臣之自貽。

    臣伏讀蘇軾受貶時表。

    曰臣先任徐州日。

    河水浸城。

    幾至淪陷。

    日夜守捍。

    偶獲安全。

    又甞選用沂州百姓程棐。

    令購捕?黨。

    緻獲謀反妖賊李鐸,郭進等十七人。

    庶幾因緣僥倖。

    功過相除。

    以子瞻豪邁之才。

    尙譊譊之若此。

    況彥頤孤危之迹。

    遂嘿嘿而已乎。

    窮迫而然。

    冒陳奚已。

    而又金精會經於吏訊。

    浹七月而復顯官。

    惟忠同癈於江南。

    至三年而還舊位。

    惟臣不肖。

    與世多乖。

    名旣掛於深文。

    人爭逞其浮議。

    論罪未解。

    歷年于玆。

    敢愛殺身以自明。

    固貪於戀聖。

    久能忍垢而假息。

    有待於求伸。

    豈謂皇慈。

    特推大度。

    憫臣大窮之狀。

    憐臣無二之心。

    每煩訓諭於有司。

    再起孤忠於遠竄。

    仰陶新化。

    漸可齒於平民。

    終滌惡名。

    竊更期於後日。

    此乃至人無外。

    厚德包荒。

    念犬馬或霑蓋帷。

    謂簪履不忍捐棄。

    救臣餘生衆怒交興之際。

    收臣殘質幾年流落之中。

    特賜眞除。

    盡還舊祿。

    罔誣僅釋。

    日將出而蔀屋明。

    枯朽其蘇。

    春已還而時雨降。

    固非木石無情之比。

    敢昧乾坤造化之私。

    壯氣已衰。

    無復平生之彷彿。

    丹心尙在。

    誓殫晚節之驅馳。

    雖至塡溝。

    敢忘結草。

     代李仁實謝大司成兼直門下省。

    充太子左庶子表。

     李知深 承命九霄。

    遽叨異數。

    抗章雙闕。

    兾寢誤恩。

    未獲兪音。

    空知感泣。

    〈中謝。

    〉臣猥將俗學。

    早中賢科。

    聲相應氣相求。

    幸契雲龍之盛際。

    祿以富爵以貴。

    漸塵簪紱之榮途。

    生成已等於乾坤。

    補報訖微於塵露。

    祗速曠官之誚。

    每懷覆餗之虞。

    一昨禍起怨仇。

    身遭讒謗。

    巧言無實。

    事雖可以辨明。

    孤迹易危。

    勢或幾於顚仆。

    賴聖神之雄斷。

    見誣罔之自消。

    雖暫拘藹昧之譏。

    而屢沐甄收之澤。

    拜嘉宸極。

    久陪國論於西臺。

    承乏使軺。

    遠採民謠於南地。

    是非未究。

    褒貶難明。

    但兢譴讁之加。

    安有陞遷之望。

    忽蒙異春。

    不忍遐遺。

    大學超資。

    兼預論思之席。

    東闈備數。

    又參輔導之僚。

    退循踰分之榮。

    仰訴讓能之懇。

    載承溫諭。

    未照至誠。

    顧奬拔之非常。

    積淩兢而不已。

    此乃伏遇至仁博愛。

    大度幷包。

    恕臣莅事無能。

    察臣操心不二。

    特頒渙渥。

    俾與高華。

    敢不祗服龍光。

    恪修義命。

    披肝戮力。

    庶殫犬馬之微勞。

    粉骨糜軀。

    小答君親之洪造。

     謝密進廻儀表 康滌 璽書欵密。

    珍錫稠重。

    祗荷寵光。

    第增震越。

    〈中謝。

    〉伏念臣紹居舊服。

    幸際休辰。

    畏天之威。

    盡忠誠於事大。

    以地所有。

    奉輕贄以修方。

    洎使舸之言還。

    推帝仁之載渥。

    纖華實篚之幣帛。

    安吉在笥之衣裳。

    至於百品之珍。

    皆是上方之製。

    寵惟登等。

    例或倍常。

    屬玆奉謝於恩靈。

    當以覆申於名數。

    然以昨遭內變。

    焚盡弊居。

    攸司不謹於護持。

    別錄失傳於擾攘。

    雖心思而僅記。

    在筆寫以頗難。

    緻闕常儀。

    有幹朝典。

    惟至明之洞照。

    事必諒於無他。

    在私意以戰兢。

    責自深於不敏。

    感媿玆劇。

    涕洟無言。

     謝釋奠陪位表 金端 陪臣端言。

    今月初五日。

    釋奠於國子監大成殿。

    伏蒙聖慈令臣陪位者。

    伏以日協上丁。

    用享大成之室。

    恩容賤介。

    獲陪多士之聯。

    自視缺然無能。

    玆榮所以爲愧。

    〈中謝。

    〉伏念臣湖海遠域。

    鬥筲微生。

    粗讀古人之書。

    知尊中國之聖。

    雕蟲篆刻。

    所謂文史之不爲。

    出幽遷喬。

    庶幾學者之善變。

    屬遣國之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