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百十

關燈
同瑞昌等攻複。

    現在餘賊退踞廣德等處。

    江南各路援兵。

    亦已足敷剿辦。

    楚省各軍。

    現當分道入皖。

    攻剿吃緊之時。

    若以得力勁軍。

    分撥赴浙。

    深恐兵力空虛。

    緻形松勁。

    所有蕭翰慶管帶之衡勇義勇。

    即着仍留楚省。

    為入皖剿賊之用。

    毋庸改道赴浙。

    如業已啟程。

    并着官文等迅速飛咨。

    令其折回本境。

    将此由六百裡谕令知之。

     ○又谕、張芾奏、浙省軍情緊急、米興朝潰退富陽、先請交部嚴議、并請派重臣督師一摺。

    浙江省城。

    科二月二十七日。

    被賊用地雷轟陷。

    将軍瑞昌等、尚堅守駐防滿洲城待援。

    昨據和春等馳奏、已于三月初三日。

    經江南派往候補提督張玉良、會同瑞昌等、督兵克複。

    米興朝救援杭城。

    遷延不進。

    已将該總兵革職留營。

    所帶之兵。

    與援浙各軍。

    均歸張玉良總統。

    并谕令瑞昌等查明、如有退縮情事。

    即行嚴參治罪。

    現在浙省敗殘餘匪。

    勢必各路分竄。

    張芾即當飛饬派往嚴州之前任杭嘉湖道孫觀、會同該地方官。

    鼓勵鄉團。

    随地截剿。

    并于徽郡交界處所。

    派兵截擊。

    毋令闌入徽郡。

    再緻蔓延。

    至浙省長興、武康、孝豐、德清等縣。

    現皆夫守。

    所有米興朝一軍。

    并江西派援之饒廷選一軍。

    均須留交張玉良調遣。

    俟克複各縣後。

    再行撥歸。

    将此由六百裡谕令知之。

    湖南巡撫駱秉章奏、審明已革守備向東昇、前赴永州。

    實系請兵請饷。

    并無畏葸逃棄情事。

    惟疏防汛地失守。

    應請革職。

    得旨。

    審結營弁之事。

    因何不會總督銜。

    況南省設有提臣。

    巡撫不兼銜。

    着明白回奏。

     ○以河南按察使賈臻、為布政使。

    南汝光道邊浴禮、為按察使。

     ○以浙江嚴州協副将安貴、為衢州鎮總兵官。

    以接遞克複浙江省城捷報。

    賞奏事官員外郎福善、兵部捷報處員外郎國英、花翎。

    委署主事钰昌等、藍翎。

    予兵部郎中振興獎叙。

     ○以浙江省城被陷。

    旋即克複。

    賞副都統來存、頭品頂帶。

    巴圖魯名号。

     ○賞江南江甯投誠勇目秦禮國、石定邦等、四五品頂帶、花翎。

    秦錫言等、六品頂帶、藍翎。

     ○以援浙不力。

    責令已革總兵官李定太、米興朝、戴罪自效。

    革副将向奎職。

    留營效力。

     ○舉行九年貴州大計。

    卓異官五員。

    罷軟官一員。

    年老官一員。

    有疾官一員。

    分别議叙處分如例。

     ○補鑄浙江巡撫關防。

    兩浙鹽運使印信。

     ○予浙江省城殉難巡撫羅遵殿、署布政使王友端、道員缪梓、祭葬世職。

     ○予湖南陣亡遊擊谷代維、都司王洪貴、守備劉峻福、千總陳步方、把總黃楚漢、外委劉時開等、七十三員。

    祭葬世職。

     ○庚長。

    谕内閣、胡林翼奏、臬司審轉命案、改拟失當、請交部議處一摺。

    湖北民人蕭汶秀、毆傷胞叔蕭怔禮身死一案。

    前經軍機大臣核議駁正。

    所有該省承審審轉各員。

    應得處分。

    業經吏部照例議奏。

    茲據胡林翼奏稱、署當陽縣知縣黃鐘鳴、承審此案。

    以蕭汶秀并非有心幹犯。

    依律拟罪。

    照例夾簽。

    署荊門州知州黃昌輔、武昌府知府如山、均照該縣原拟審轉。

    本無錯誤。

    前任按察使莊受祺、誤會為有心幹犯。

    删去聲請夾簽。

    實屬改拟失當。

    請将莊受祺交部議處。

    該撫未能細心核辦。

    并自請議處等語。

    所有此案處分。

    着該部另行核議具奏。

     ○辛巳。

    谕内閣、和潤奏、會審案件、查有弊窦、懇請另派大員查辦等語。

    盛京内務府鑲黃旗骁騎校王際德等、婪贓舞弊一案。

    于鹹豐八年九月内。

    有人奏參降旨交玉明會同盛京刑部訊辦。

    茲據和潤奏稱、此案系将軍衙門主稿。

    久懸不結。

    既未添傳人證。

    又未将阻止恒謙考試一事。

    研究弊窦。

    該承審司員等、所拟奏底。

    有保舉王際德之詞。

    而于處分不肯叙入。

    情弊已屬顯然。

    解任骁騎校王際德、着即行革職。

    承審官協領烏爾棍珍、恩齡、佐領董廣和、員外郎悟勒德淳、英文、均着暫行解任。

    另派倭仁、煜綸、提集人證卷宗。

    秉公研訊确情。

    按律定拟具奏。

    務須水落石出。

    以成信谳。

    和潤即着毋庸會審。

    至和潤前奏、盜犯董克信等、及抱合土等兩案。

    亦經特交玉明等查辦。

    何以該将軍于年終具奏未結各案摺内。

    将此兩案現辦情形。

    漏未聲叙。

    難保非該衙門承辦官員。

    從中舞弊。

    意存掩飾。

    玉明有無受其蒙蔽。

    并着倭仁、煜綸、詳細查明。

    據實具奏。

    毋稍徇隐。

     ○又谕、滿慶等奏、察木多兩造呈兵仇殺、委員帶兵彈壓息事、并現辦情形一摺。

    工布汪曲與察木多、因案控讦。

    結連博番。

    抗不赴傳。

    複與察木多互相仇殺。

    兵聯不息。

    經滿慶等派令委員候補知縣李玉圃、前往丹達。

    帶同噶布倫宜瑪侖珠、親赴兩造營盤開導。

    該番目陽奉陰違。

    仍于附近居夷處所焚搶。

    博窩境内之宿木宗宇茹棍噶朗三處第巴。

    複添派番兵。

    至巴裡郎地方。

    助工布汪曲滋事。

    經該委員檄調碩闆多工布江達等處土兵。

    分布要隘。

    劄營控制。

    随與噶布倫、帶兵赴巴裡郎、面谕博番頭目退兵。

    該番目仍肆鸱張。

    經該委員與噶布倫等、派兵設伏。

    于該番目來營要挾時。

    将各番目立時捆縛。

    并砍斃從番五人。

    餘衆及被捆縛番目。

    始悔罪乞命。

    聚衆撲營之番衆。

    亦經伏兵截回。

    其噶朗等三處各第巴。

    亦經該委員等、豫派弁兵。

    赍帶賞件。

    檄谕撤兵。

    該第巴等旋即遵檄、令巴裡郎番目、撤兵出境。

    各歸牧所。

    察木多兩造番衆。

    現已震懾兵威。

    情願退兵。

    歸案聽審。

    辦理尚屬妥協。

    所有全案人證。

    着即派兵押赴藏中。

    秉公審斷。

    以昭慎重。

     ○又谕、滿慶等奏、喇嘛專差進貢、懇請援案由四川進京一摺。

    班禅額爾德尼路畢勒罕、于本年十月坐床後。

    專差巴雅爾堪布、呈進丹書克。

    貢物。

    具見悃忱。

    着準其援照成案。

    仍由四川進京。

    以示懷柔遠人至意。

     ○以援浙不力。

    革協領祥瑞職。

    副都統錫齡阿、下部議處。

     ○予江蘇清江浦陣亡道員吳葆晉、通判沈鴻、祭葬世職。

     ○壬午。

    上詣安佑宮行禮。

     ○谕内閣、前因禦史恩霙、奏參翰林院侍講恩吉、以漢軍旗員。

    蒙混改入滿洲。

    當經降旨、令禮兵二部、内務府、順天府、将該員戶考各冊。

    及箭冊中卷。

    一并查明具奏。

    嗣據禮部等衙門。

    查核冊卷。

    先後覆奏。

    該員之父松齡、系在内務府呈請改歸滿洲。

    由内務府行文吏戶禮等部。

    一體照辦。

    本日據内務府奏、松齡、于鹹豐二年六月呈稱、家譜内載始祖奇希圖、系原任三等侍衛。

    隸滿洲康傑達氏。

    與八旗氏族通譜内所載相符。

    是以準其更改。

    茲複詳查戶檔所載人名。

    間有不符。

    無憑查考。

    并調查官存松齡家譜。

    籍隸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