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百七

關燈
之神。

    昆明湖、安右普濟沛澤廣生龍王之神。

    密雲縣白龍潭、昭靈廣濟普澤龍王之神。

     ○遣官祭圓明園惠濟祠。

    河神廟。

     ○遣官祭先醫之神。

     ○谕内閣、惠親王等、會同軍機戶部奏、酌加兵饷實銀、并變通鈔票出入章程一摺。

    京城各旗營兵饷。

    自上年曆次搭放實銀以來。

    該兵丁領項較前雖覺寬裕。

    惟念物價仍未平減。

    兵丁不免拮據。

    除二成錢、四成實銀、照舊放給外。

    着加恩自三月為始。

    将應折四成票鈔。

    改放三成實銀。

    以示體恤。

    至捐銅局收捐章程。

    向系以錢折銀。

    現在兵饷既加實銀。

    則捐項亦應稍為變通。

    着準其于每兩内、改收實銀二錢。

    餘仍分别搭收鈔票等項。

    其前經奏定六條九條捐項。

    仍着照舊辦理。

    此外如銷本改放現錢。

    及鈔票掣字停止。

    與官票酌給寶鈔。

    并停止民号寶鈔之處。

    均着照所請行。

    經此次通盤籌畫。

    兵饷各款。

    均關緊要。

    所有部撥款項。

    并曆年欠解地丁鹽課關稅等項。

    着各該督撫、并各關監督、遵照曆奏嚴旨。

    并該部疊次奏撥銀數。

    實力催提。

    源源解部。

    毋許稍有遲誤。

    緻幹咎戾。

     ○又谕、兵部奏、應發軍台廢員。

    延不起解。

    開單請饬嚴催一摺。

    各省應發軍台廢員起解限期。

    定例綦嚴。

    乃竟有遲至半年以後。

    并數年之久。

    仍不起解者。

    曆經該部奏咨嚴催。

    置若罔聞。

    實屬延玩。

    所有單開之已革知縣秋家丞、已革把總蘇錦堂、着兩江總督、江蘇巡撫查明該員等、如何下落。

    該地方官有無捏報情弊。

    據實具奏。

    已革知縣範鑫、謝芬、蔣文煥、雷元昭、千總解魁元、額外許志耀、代辦把總程志剛、外委陳占魁、姚鳳閣等、九員。

    着閩浙總督福建、湖南、河南、山東、各巡撫、嚴饬該地方官。

    迅将各該廢員。

    押解啟程。

    毋許藉詞逗遛。

    其起解遲延各官。

    着該督撫指名參辦。

    失察之各上司。

    并着查取職名。

    交部議處。

    以儆玩洩。

     ○谕軍機大臣等、聯英、庚長奏、大股撚匪。

    直撲清淮。

    請饬江皖各營。

    撥兵援應一摺。

    撚匪圖撲清淮。

    已據袁甲三奏稱、派營總克蒙額等、統帶馬隊四百名。

    副将向得聰等、統帶步隊一千二百名。

    馳往援剿。

    并據傅振邦奏稱、總兵田在田、因探聞撚匪有竄擾清淮之信。

    業已統帶馬隊。

    馳赴清淮附近、繞前迎截。

    兼由該提督派出步隊一千五百名。

    交已革副将胡元昌帶領。

    由靈泗一路趕赴桃源等處。

    探明賊蹤。

    随同田在田、并力堵剿。

    茲據聯英等奏稱、馬步賊匪。

    不下三萬餘人。

    由桃源闌入順清河。

    直撲清淮。

    是賊勢極形猖獗。

    恐兵力尚形單薄。

    本日已谕令和春、于揚州防兵内。

    酌量派撥。

    前往助剿矣。

    以上各路官軍。

    即着聯英等催提前進。

    會合堵剿。

    并着嚴饬派出之副将馬國升等、分扼要隘。

    毋令賊衆得以渡河。

    一面知照田在田等、務于桃源順清河一帶。

    将賊衆兜圍擊剿。

    聚而殲旃。

    毋令蔓及清淮。

    尤不可驅令北竄。

    至衡陽、蔣壩、偪近天長。

    亦關緊要。

    一俟清淮情形稍緩。

    即着饬令鶴齡、安勇等、各回防所。

    以免别有疏失。

    将此由六百裡谕令知之。

     ○又谕、聯英、庚長奏、大股撚匪、直撲清淮、請饬江皖各營、迅派援師接應一摺。

    逆撚大股。

    由桃源闌入順清河。

    直撲清淮。

    該處為南北扼要。

    且系揚郡後路。

    設有疏虞。

    關系非淺。

    昨據袁甲三奏稱、已派克蒙額、向得聰等、統帶馬步官兵一千六百名。

    馳赴清淮以西堵剿。

    并據傅振邦奏稱、總兵由在田、已督帶馬隊。

    馳赴清淮。

    迎頭截擊。

    并撥步隊一千五百名。

    交已革副将胡元昌帶領。

    由靈泗一路趕赴桃源等處。

    随同田在田并力遏截。

    惟馬步賊衆。

    不下三萬餘人。

    恐尚不敷接應。

    着和春、張國梁、就近于留防揚郡官兵内。

    迅速挑選精銳。

    派委得力将弁。

    馳赴清淮一帶。

    并力堵遏。

    毋充竄至清淮。

    以保完善之區。

    是為至要。

    将此由六百裡谕令知之。

     ○乙巳。

    谕内閣、都察院奏、山東監生譚維清、以地城圖說一書。

    赴該衙門呈遞。

    着發交僧格林沁閱看。

    有無可以采擇之處。

    酌量辦理。

    譚維清、着該部解往聽候傳詢。

     ○丙午。

    孝康章皇後忌辰。

    遣官祭孝陵。

     ○谕軍機大臣等、海瑛奏、請饬催四川等省協饷各等語。

    黔省省自用兵以來。

    指撥各省軍饷。

    欠解至五百餘萬兩。

    其另撥之軍饷。

    亦積欠至七十餘萬兩之多。

    現在遵義等處。

    疊經獲勝。

    黔楚官兵。

    進劄鎮遠。

    需費較繁。

    設因兵饷不繼。

    贻誤非輕。

    四川、山東、山西、湖南、陝西、所欠黔饷。

    自數萬兩至二十餘萬兩不等。

    着曾望顔、文煜、英桂、駱秉章、譚廷襄、迅速設法籌解。

    毋稍遲誤。

    至江西省協撥貴州兵饷。

    連年積欠、至二百四十餘萬兩。

    該省現在全境肅清。

    籌撥較易。

    若仍以一二萬兩敷衍塞責。

    必至愈積愈多。

    着恽光宸督饬該藩司、迅速籌撥。

    務以十萬兩為一批。

    解黔接濟。

    毋得如前玩忽。

    緻幹咎戾。

    将此由五百裡各谕令知之。

     ○署貴州巡撫海瑛、奏報黔楚官兵、進剿鎮遠賊匪。

    收複府衛兩城。

    得旨。

    此次收複府衛兩城。

    惟在善撫其後。

    迅派良員整饬諸務。

    修繕城惶。

    不可視為緩圖。

     ○以收複貴州湄潭縣城。

    革疏防在前知縣廖遇春職。

    免其拏問。

    責令随同剿賊。

    予陣亡知府江炳琳、祭葬世職加等。

    并于遵義地方、及原籍建立專祠。

     ○丁未。

    遣官祭昭忠祠。

     ○谕軍機大臣等、前因喬松年奏、江北糧台饷需。

    請于附近省分。

    按月指撥。

    當經谕令戶部、查核速奏。

    本日據戶部奏稱、山西等省、及淮安關應解江北饷銀。

    積欠甚多。

    請饬速解。

    以資支放。

    其江北地糧捐厘等項。

    系歸該糧台充饷。

    應行該司自行催解。

    惟聞江北軍營兵勇。

    多不足數。

    往往以少報多。

    為侵扣饷糈地步。

    請饬核實裁減等語。

    除山西等省欠解饷銀。

    業已谕令英桂等、速行籌解外。

    其淮安關欠解江北糧台饷銀八萬餘兩。

    着何桂清督饬該監督、迅速籌撥。

    即行分起解交。

    不得再事延宕。

    其江北地糧捐厘。

    及漕糧折價漕項銀兩。

    并着何桂清饬令喬松年、趕緊催提應用。

    如有徵解遲延。

    即着嚴行參奏。

    仍遵限報部。

    以備查核。

    至軍營虛額。

    前據和春奏稱、曾與張國梁、力為清厘。

    埽除積習。

    惟當此庫款支绌之際。

    未容以空言塞責。

    所有江北軍營兵勇。

    着和春将老弱充數者。

    嚴行裁汰。

    其江南各營募勇。

    聞亦有虛額。

    帶兵官侵吞饷銀。

    為肥己之計。

    殊屬可惡。

    并着和春查明參奏。

    以杜虛糜。

    上年和春親往常州。

    與何桂清商議籌饷。

    許乃钊又赴浙勸捐。

    原為速克金陵起見。

    乃僅克九洑洲一處。

    殊不滿意。

    若不及早圖維。

    因循日久。

    以後饷需難繼。

    和春身為統帥。

    其能當此重咎耶。

    和春接奉此旨。

    務與張國梁、振刷精神。

    力圖大舉。

    迅奏膚功。

    以副委任。

    将此由五百裡各谕令知之。

     ○又谕、前因兩淮鹽運使喬松年奏、江北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