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五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文穆。
子三人:杲、果、桢,皆顯仕。
孫魯,濟甯路總管。
○譚資榮 譚資榮,字茂卿,德興懷來人。
敦厚寡言,頗知讀書,仕金為縣令。
歲己卯,河朔歸版圖,資榮率衆款附,主帥稔聞其名,即日以金符授元帥左都監,為縣令如故。
後從征,以功賜金虎符,升行元帥府事,複以其弟資用代充元帥左監軍。
歲壬辰,資榮從攻汴梁有功。
既而舉資用自代,退而耕田讀書,以為逸老計,時年四十。
子二人:曰澄,曰山阜。
澄好讀書,又習國語,為監縣,多善政。
世祖在潛邸時,澄入見,世祖嘉其容止安詳,留居籓府,稱其官而不名,以其弟山阜代為縣。
遣迩臣出使,必以澄偕。
中統元年,制書褒美,以為懷孟路總管。
明年,入觐,賜金符。
四年,易虎符。
居官時,訟至立決,教民力田務本。
曆彰德同知,遷河南路總管,兼府尹。
明年,奔父喪。
中書不聽其終制,奏起複莅職。
後曆司農少卿,遷陝西四川提刑按察使。
逾年,西南夷羅羅斯内附,帝以澄文武兼資,可使鎮撫新國,以為副都元帥、同知宣慰使司事。
至其境,谕之曰:“皇元一視同仁,不間遠近,特置大帥,安集招懷,以捍外侮,非利征求于汝也。
”夷人一大悅。
尋以疾卒。
子克修,事裕宗于東宮,出為江南湖北、河北河南、陝西漢中三道提刑按察使。
孫男三人:曰忠,曰質,曰文。
○王恽 王恽,字仲謀,衛州汲縣人。
曾祖經。
祖宇,仕金,官敦武校尉。
父天铎,金正大初,以律學中首選,仕至戶部主事。
恽有材幹,一操一履端方,好學善屬文,與東魯王博文、渤海王旭齊名。
史天澤将兵攻宋,過衛,一見接以賓禮。
中統元年,左丞姚樞宣撫東平,辟為詳議官。
時省部初建,令諸路各上儒吏之能理财者一人,恽以選至京師,上書論時政,與渤海周正并擢為中書省詳定官。
二年春,轉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國史院編修官,尋兼中書省左右司都事。
治錢谷,擢材能,議典禮,考制度,鹹究所長,同僚服之。
至元五年,建禦史台,首拜監察禦史,知無不言,論列凡百五十餘章。
時都水劉晸交結權勢,任用頗專,陷沒官糧四十餘萬石,恽劾之,暴其一奸一利,權貴側目。
又言:“晸監修太廟畢功,特轉官錫賞,今才數年,梁柱摧朽,事涉不敬,宜論如法。
”晸竟以憂卒。
秩滿,陳天祐、雷膺交薦于朝。
九年,授承直郎、平一陽一路總管府判官。
初,绛之太平縣民有陳氏者殺其兄,行賂緩獄,蔓引逮系者三百餘人,至五年不決。
朝廷委恽鞫之,一訊即得其實,乃盡出所逮系者。
時绛久旱,一夕大雨。
十三年,奉命試儒人于河南。
十四年,除翰林待制,拜朝列大夫、河南北道提刑按察副使,尋改置諸道制下,遷燕南河北道,按部諸郡,贓吏多所罷黜。
十八年,拜中議大夫、行禦史台治書侍禦史,不赴。
裕宗在東宮,恽進《承華事略》,其目曰廣孝、立一愛一、端本、進學、擇術、謹習、聽政、達聰、撫軍、崇儒、親賢、去邪、納誨、幾谏、從谏、推恩、尚儉、戒逸、知賢、審官,凡二十篇。
裕宗覽之,至漢成帝不絕馳道,唐肅宗改服绛紗為硃明服,心甚喜,曰:“我若遇是禮,亦當如是。
”又至邢峙止齊太子食邪蒿,顧侍臣曰:“一菜之名,遽能邪人耶?”詹事丞張九思從旁對曰:“正臣防微,理固當然。
”太子善其說,賜酒慰喻之。
令諸皇孫傳觀,稱其書弘益居多。
十九年春,改山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在官一年,以疾還衛。
二十二年春,以左司郎中召。
時右丞盧世榮以聚斂進用,屢趣之不赴。
或問其故,恽曰:“力小任大,剝衆利己,未聞能全者。
遠之尚恐見浼,況可近乎!”既而果敗,衆服其識。
二十六年,授少中大夫、福建閩海道提刑按察使。
黜官吏貪一污不法者凡數十人;察系囚之冤滞者,決而遣之;戒戍兵無得寓民家,而創營屋以居之。
每謂為治之本在于得人,乃進言于朝曰:“福建所轄郡縣五十餘,連山距海,實為邊徼重地。
而民情輕詭,由平定以來官吏貪殘,故山寇往往嘯聚,愚民因而蟻附,剽掠村落,官兵緻讨,複蹂踐之甚,非朝廷一視同仁之意也。
今雖不能一一擇任守令,而行省辟僚如平章、左丞尚缺,宜特選清望素著、簡在帝心、文足以撫綏黎庶、武足以折沖外侮者,使鎮靜之,庶幾治安可期矣。
”時行省讨劇賊鐘明亮無功,恽複條陳列利害曰:“福建歸附之民戶幾百萬,黃華一變,十去四五。
今劇賊猖獗,又酷于華,其可以尋常草竊視之?況其地有溪山之險,東擊西走,出沒難測,招之不降,攻之不克,宜選一精一兵,申明号令,專命重臣節制,以計讨之,使彼勢窮力竭,庶可取也。
” 二十八年,召至京師。
二十九年春,見帝于柳林行宮,遂上萬言書,極陳時政。
授翰林學士、嘉議大夫。
成宗即位,獻《守成書鑒》一十五篇,所論悉本諸經旨。
元貞元年,加通議大夫、知制诰同修國史,奉旨纂修《世祖實錄》,因集《聖訓》六卷上之。
大德元年,進中奉大夫。
二年,賜鈔萬貫。
乞緻仕,不許。
五年,再上章求退,遂授其子公孺為衛州推官,以便養,仍官其孫笴秘書郎。
大德八年六月卒。
贈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文定。
其著述有《相鑒》五十卷、《汲郡志》十五卷、《承華事略》、《中堂事記》、《烏台筆補》、《玉堂嘉話》,并雜著詩文,合為一百卷。
子三人:杲、果、桢,皆顯仕。
孫魯,濟甯路總管。
○譚資榮 譚資榮,字茂卿,德興懷來人。
敦厚寡言,頗知讀書,仕金為縣令。
歲己卯,河朔歸版圖,資榮率衆款附,主帥稔聞其名,即日以金符授元帥左都監,為縣令如故。
後從征,以功賜金虎符,升行元帥府事,複以其弟資用代充元帥左監軍。
歲壬辰,資榮從攻汴梁有功。
既而舉資用自代,退而耕田讀書,以為逸老計,時年四十。
子二人:曰澄,曰山阜。
澄好讀書,又習國語,為監縣,多善政。
世祖在潛邸時,澄入見,世祖嘉其容止安詳,留居籓府,稱其官而不名,以其弟山阜代為縣。
遣迩臣出使,必以澄偕。
中統元年,制書褒美,以為懷孟路總管。
明年,入觐,賜金符。
四年,易虎符。
居官時,訟至立決,教民力田務本。
曆彰德同知,遷河南路總管,兼府尹。
明年,奔父喪。
中書不聽其終制,奏起複莅職。
後曆司農少卿,遷陝西四川提刑按察使。
逾年,西南夷羅羅斯内附,帝以澄文武兼資,可使鎮撫新國,以為副都元帥、同知宣慰使司事。
至其境,谕之曰:“皇元一視同仁,不間遠近,特置大帥,安集招懷,以捍外侮,非利征求于汝也。
”夷人一大悅。
尋以疾卒。
子克修,事裕宗于東宮,出為江南湖北、河北河南、陝西漢中三道提刑按察使。
孫男三人:曰忠,曰質,曰文。
○王恽 王恽,字仲謀,衛州汲縣人。
曾祖經。
祖宇,仕金,官敦武校尉。
父天铎,金正大初,以律學中首選,仕至戶部主事。
恽有材幹,一操一履端方,好學善屬文,與東魯王博文、渤海王旭齊名。
史天澤将兵攻宋,過衛,一見接以賓禮。
中統元年,左丞姚樞宣撫東平,辟為詳議官。
時省部初建,令諸路各上儒吏之能理财者一人,恽以選至京師,上書論時政,與渤海周正并擢為中書省詳定官。
二年春,轉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國史院編修官,尋兼中書省左右司都事。
治錢谷,擢材能,議典禮,考制度,鹹究所長,同僚服之。
至元五年,建禦史台,首拜監察禦史,知無不言,論列凡百五十餘章。
時都水劉晸交結權勢,任用頗專,陷沒官糧四十餘萬石,恽劾之,暴其一奸一利,權貴側目。
又言:“晸監修太廟畢功,特轉官錫賞,今才數年,梁柱摧朽,事涉不敬,宜論如法。
”晸竟以憂卒。
秩滿,陳天祐、雷膺交薦于朝。
九年,授承直郎、平一陽一路總管府判官。
初,绛之太平縣民有陳氏者殺其兄,行賂緩獄,蔓引逮系者三百餘人,至五年不決。
朝廷委恽鞫之,一訊即得其實,乃盡出所逮系者。
時绛久旱,一夕大雨。
十三年,奉命試儒人于河南。
十四年,除翰林待制,拜朝列大夫、河南北道提刑按察副使,尋改置諸道制下,遷燕南河北道,按部諸郡,贓吏多所罷黜。
十八年,拜中議大夫、行禦史台治書侍禦史,不赴。
裕宗在東宮,恽進《承華事略》,其目曰廣孝、立一愛一、端本、進學、擇術、謹習、聽政、達聰、撫軍、崇儒、親賢、去邪、納誨、幾谏、從谏、推恩、尚儉、戒逸、知賢、審官,凡二十篇。
裕宗覽之,至漢成帝不絕馳道,唐肅宗改服绛紗為硃明服,心甚喜,曰:“我若遇是禮,亦當如是。
”又至邢峙止齊太子食邪蒿,顧侍臣曰:“一菜之名,遽能邪人耶?”詹事丞張九思從旁對曰:“正臣防微,理固當然。
”太子善其說,賜酒慰喻之。
令諸皇孫傳觀,稱其書弘益居多。
十九年春,改山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在官一年,以疾還衛。
二十二年春,以左司郎中召。
時右丞盧世榮以聚斂進用,屢趣之不赴。
或問其故,恽曰:“力小任大,剝衆利己,未聞能全者。
遠之尚恐見浼,況可近乎!”既而果敗,衆服其識。
二十六年,授少中大夫、福建閩海道提刑按察使。
黜官吏貪一污不法者凡數十人;察系囚之冤滞者,決而遣之;戒戍兵無得寓民家,而創營屋以居之。
每謂為治之本在于得人,乃進言于朝曰:“福建所轄郡縣五十餘,連山距海,實為邊徼重地。
而民情輕詭,由平定以來官吏貪殘,故山寇往往嘯聚,愚民因而蟻附,剽掠村落,官兵緻讨,複蹂踐之甚,非朝廷一視同仁之意也。
今雖不能一一擇任守令,而行省辟僚如平章、左丞尚缺,宜特選清望素著、簡在帝心、文足以撫綏黎庶、武足以折沖外侮者,使鎮靜之,庶幾治安可期矣。
”時行省讨劇賊鐘明亮無功,恽複條陳列利害曰:“福建歸附之民戶幾百萬,黃華一變,十去四五。
今劇賊猖獗,又酷于華,其可以尋常草竊視之?況其地有溪山之險,東擊西走,出沒難測,招之不降,攻之不克,宜選一精一兵,申明号令,專命重臣節制,以計讨之,使彼勢窮力竭,庶可取也。
” 二十八年,召至京師。
二十九年春,見帝于柳林行宮,遂上萬言書,極陳時政。
授翰林學士、嘉議大夫。
成宗即位,獻《守成書鑒》一十五篇,所論悉本諸經旨。
元貞元年,加通議大夫、知制诰同修國史,奉旨纂修《世祖實錄》,因集《聖訓》六卷上之。
大德元年,進中奉大夫。
二年,賜鈔萬貫。
乞緻仕,不許。
五年,再上章求退,遂授其子公孺為衛州推官,以便養,仍官其孫笴秘書郎。
大德八年六月卒。
贈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文定。
其著述有《相鑒》五十卷、《汲郡志》十五卷、《承華事略》、《中堂事記》、《烏台筆補》、《玉堂嘉話》,并雜著詩文,合為一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