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理。
皆用奇也。
夫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而後可以用奇。
豈有連百萬之衆,首尾萬餘裡,六飛雷動,乘輿親出,竭天下,倒四海,騰擲宇宙,軒豁天地,大極于遐徼之土,細窮于委巷之民,撞其鐘而掩其耳,齧其臍而蔽其目,如是用奇乎?是執千金之璧而投瓦石也。
其初以奇勝也,關隴、江淮之北,平原曠野之多,而吾長于騎,故所向不能禦。
兵鋒新銳,民物稠夥,擁而擠之,郡邑自潰,而吾長于攻,故所擊無不破。
是以用其奇而驟勝。
今限以大山深谷,厄以重險薦阻,迂以危途缭徑,我之乘險以用奇則難,彼之因險以制奇則易。
況于客主勢懸,蘊蓄情露,無虜掠以為資,無俘獲以備役,以有限之力,冒無限之險,雖有奇謀秘略,無所用之。
力無所用與無力同,勇無所施與不勇同,計不能行與無計同。
泰山壓一卵一之勢,河海濯爇之舉,擁遏頓滞,盤桓而不得進,所謂強一弩一之末不能射魯缟者也。
為今之計,則宜救已然之失,防未然之變而已。
西師既構,猝不可解,如兩虎相鬥,猝入于岩阻,見之者辟易不暇,又焉能以理相喻,使之逡巡自退?彼知其危,竭國以并命,我必其取,無由以自悔,兵連禍結,何時而已。
殿下宜遣人禀命于行在所,大軍壓境,遣使喻宋,示以大信,令降名進币,割地納質。
彼必受命,姑為之和,偃兵息民,以全吾力,而圖後舉,天地人神之福也。
禀命不從,殿下之義盡,而後進吾師,重慎詳審,不為躁輕飄忽,為前定之謀,而一之以正大,假西師以為奇而用吾正。
比師南轅,先示恩信,申其文移,喻以禍福,使知殿下仁而不殺,非好攻戰辟土地,不得已而用兵之意。
誠意昭著,恩信流行,然後閱實一精一勇,别為一軍,為帳下之卒,舉老成知兵者俾為将帥,更直宿衛,以備不虞。
其餘師衆,各畀侯伯,使吾府大官元臣分師總統,為戰攻之卒。
其新入部曲,瞢不知兵,雖名為兵,其實役徒者,使沿邊進築,與敵郡邑犬牙相制,為屯戍之卒。
推擇單弱,究竟逃匿,編葺部伍,使聞望重臣為之撫育,總押近裡故屯,為鎮守之卒。
使掣肘之計不行,妄意之徒屏息,内外備禦無有缺綻,則制節以進。
既入其境,敦陳固列,緩為之行。
彼善于守而吾不攻,彼恃城壁以不戰老吾,吾合長圍以不攻困彼,吾用吾之所長,彼不能用其長。
選出入便利之地為久駐之基,示必取之勢。
毋焚廬舍,毋傷人民,開其生路,以攜其心,亟肄以疲,多方以誤,以弊其力。
兵勢既振,蘊蓄既見,則以輕兵掠兩淮,杜其樵采而遏其糧路,使血脈斷絕,各守孤城,示不足取。
即進大兵,直抵于江,沿江上下,列屯萬竈,号令明肅,部曲嚴整,首尾締構,各具舟楫,聲言徑渡。
彼必震壘,自起變故。
蓋彼之一精一銳盡在兩淮,江面闊越,恃其岩阻,兵皆柔脆,用兵以來未嘗一戰,焉能當我百戰之銳!一處崩壞,則望風皆潰,肱髀不續,外内限絕,勇者不能用而怯者不能敵,背者不能返而面者不能禦,水陸相擠,必為我乘。
是兵家所謂避堅攻瑕,避實擊虛者也。
如欲存養兵力,漸次以進,以圖萬全,則先荊後淮,先淮後江。
彼之素論,謂“有荊、襄則可以保淮甸,有淮甸則可以保江南”。
先是,我嘗有荊、襄,有淮甸,有上流,皆自失之。
今當從彼所保以為吾攻,命一軍出襄、鄧,直渡漢水,造舟為梁,水陸濟師。
以輕兵掇襄一陽一,絕其糧路,重兵皆趨漢一陽一,出其不意,以伺江隙。
不然,則重兵臨襄一陽一,輕兵捷出,穿徹均、房,遠叩歸、峽,以應西師。
如交、廣、施、黔選鋒透出,夔門不守,大勢順流,即并兵大出,摧拉荊、郢,橫潰湘、潭,以成犄角。
一軍出壽春,乘其銳氣,并取荊山。
駕淮為梁,以通南北。
輕兵抄壽春,而重兵支布于鐘離、合淝之間,掇拾湖泺,奪取必隘,據濡須,塞皖口,南入舒、和,西及于蕲、黃,徜徉恣肆,以觇江口。
烏江、采石廣布戍邏,偵江渡之險易,測備禦之疏密,徐為之謀,而後進師。
所謂潰兩淮之腹心,抉長江之襟要也。
一軍出維揚,連楚蟠亘,蹈跨長淮,鄰我強對,通、泰、海門,揚子江面,密彼京畿,必皆備禦堅厚,若遽攻擊,則必老師費财。
當以重兵臨維揚,合為長圍,示以必取。
而以輕兵出通、泰。
直塞海門、瓜步、金山、柴墟河口,遊騎上下,吞江吸海,并著威信,遲以月時,以觀其變。
是所謂圖緩持久之勢也。
三道并出,東西連衡,殿下或處一軍,為之節制,使我兵力常有餘裕,如是則未來之變或可弭,已然之失一日或可救也。
議者必曰:三道并進,則兵分勢弱,不若并力一向,則莫我當也。
會不知取一柄一之術與争地之術異:并力一向,争地之術也;諸道并進,取一柄一之術也。
昔之混一者,皆若是矣。
晉取吳,則六道進;隋取陳,則九道進;宋之于南唐,則三面皆進。
未聞以一旅之衆而能克國者,或者有之,僥幸之舉也。
豈有堂堂大國,師徒百萬,而為僥幸之舉乎?況彼渡江立國,百有餘年,紀綱修明,風俗完厚,君臣輯睦,内無禍釁,東西南北,輪廣萬裡,亦未可小。
自敗盟以來,無日不讨軍實而申警之,彷徨百折,當我強對,未嘗大敗,不可謂弱。
豈可蔑視,謂秦無人,直欲一軍幸而取勝乎?秦王問王翦以伐荊,翦曰:“非六十萬不可。
”秦王曰:“将軍老矣。
”命李信将二十萬往,不克,卒畀翦以兵六十萬而後舉楚。
蓋衆有所必用,事勢有不可懸料而幸取者。
故王者之舉必萬全,其幸舉者,崛起無賴之人也。
嗚呼!西師之出,已及瓜戍,而猶未即功。
國家全盛之力,在于東左,若亦直前振迅,銳而圖功,一舉而下金陵、舉臨安則可也。
如兵力耗弊,役成遷延,進退不可,反為敵人所乘,悔可及乎!碧宜重慎詳審,圖之以術。
若前所陳,以全吾力,是所謂坐勝也。
雖然,猶有可憂者。
國家掇取諸國,飄忽淩厲,本以力勝。
今乃無故而為大舉,若又措置失宜,無以挫英雄之氣,服天下之心,則稔惡懷一奸一之流,得以窺其隙而投其間,國内空虛,易為搖蕩。
臣愚所以諄諄于東師,反覆緻論,謂不在于已然而在于未然者,此也。
遂會兵渡江,圍鄂州,聞憲宗崩,召諸将屬議,經複進議曰: 《易》言:“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殿下聰明睿知,足以有臨;
皆用奇也。
夫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而後可以用奇。
豈有連百萬之衆,首尾萬餘裡,六飛雷動,乘輿親出,竭天下,倒四海,騰擲宇宙,軒豁天地,大極于遐徼之土,細窮于委巷之民,撞其鐘而掩其耳,齧其臍而蔽其目,如是用奇乎?是執千金之璧而投瓦石也。
其初以奇勝也,關隴、江淮之北,平原曠野之多,而吾長于騎,故所向不能禦。
兵鋒新銳,民物稠夥,擁而擠之,郡邑自潰,而吾長于攻,故所擊無不破。
是以用其奇而驟勝。
今限以大山深谷,厄以重險薦阻,迂以危途缭徑,我之乘險以用奇則難,彼之因險以制奇則易。
況于客主勢懸,蘊蓄情露,無虜掠以為資,無俘獲以備役,以有限之力,冒無限之險,雖有奇謀秘略,無所用之。
力無所用與無力同,勇無所施與不勇同,計不能行與無計同。
泰山壓一卵一之勢,河海濯爇之舉,擁遏頓滞,盤桓而不得進,所謂強一弩一之末不能射魯缟者也。
為今之計,則宜救已然之失,防未然之變而已。
西師既構,猝不可解,如兩虎相鬥,猝入于岩阻,見之者辟易不暇,又焉能以理相喻,使之逡巡自退?彼知其危,竭國以并命,我必其取,無由以自悔,兵連禍結,何時而已。
殿下宜遣人禀命于行在所,大軍壓境,遣使喻宋,示以大信,令降名進币,割地納質。
彼必受命,姑為之和,偃兵息民,以全吾力,而圖後舉,天地人神之福也。
禀命不從,殿下之義盡,而後進吾師,重慎詳審,不為躁輕飄忽,為前定之謀,而一之以正大,假西師以為奇而用吾正。
比師南轅,先示恩信,申其文移,喻以禍福,使知殿下仁而不殺,非好攻戰辟土地,不得已而用兵之意。
誠意昭著,恩信流行,然後閱實一精一勇,别為一軍,為帳下之卒,舉老成知兵者俾為将帥,更直宿衛,以備不虞。
其餘師衆,各畀侯伯,使吾府大官元臣分師總統,為戰攻之卒。
其新入部曲,瞢不知兵,雖名為兵,其實役徒者,使沿邊進築,與敵郡邑犬牙相制,為屯戍之卒。
推擇單弱,究竟逃匿,編葺部伍,使聞望重臣為之撫育,總押近裡故屯,為鎮守之卒。
使掣肘之計不行,妄意之徒屏息,内外備禦無有缺綻,則制節以進。
既入其境,敦陳固列,緩為之行。
彼善于守而吾不攻,彼恃城壁以不戰老吾,吾合長圍以不攻困彼,吾用吾之所長,彼不能用其長。
選出入便利之地為久駐之基,示必取之勢。
毋焚廬舍,毋傷人民,開其生路,以攜其心,亟肄以疲,多方以誤,以弊其力。
兵勢既振,蘊蓄既見,則以輕兵掠兩淮,杜其樵采而遏其糧路,使血脈斷絕,各守孤城,示不足取。
即進大兵,直抵于江,沿江上下,列屯萬竈,号令明肅,部曲嚴整,首尾締構,各具舟楫,聲言徑渡。
彼必震壘,自起變故。
蓋彼之一精一銳盡在兩淮,江面闊越,恃其岩阻,兵皆柔脆,用兵以來未嘗一戰,焉能當我百戰之銳!一處崩壞,則望風皆潰,肱髀不續,外内限絕,勇者不能用而怯者不能敵,背者不能返而面者不能禦,水陸相擠,必為我乘。
是兵家所謂避堅攻瑕,避實擊虛者也。
如欲存養兵力,漸次以進,以圖萬全,則先荊後淮,先淮後江。
彼之素論,謂“有荊、襄則可以保淮甸,有淮甸則可以保江南”。
先是,我嘗有荊、襄,有淮甸,有上流,皆自失之。
今當從彼所保以為吾攻,命一軍出襄、鄧,直渡漢水,造舟為梁,水陸濟師。
以輕兵掇襄一陽一,絕其糧路,重兵皆趨漢一陽一,出其不意,以伺江隙。
不然,則重兵臨襄一陽一,輕兵捷出,穿徹均、房,遠叩歸、峽,以應西師。
如交、廣、施、黔選鋒透出,夔門不守,大勢順流,即并兵大出,摧拉荊、郢,橫潰湘、潭,以成犄角。
一軍出壽春,乘其銳氣,并取荊山。
駕淮為梁,以通南北。
輕兵抄壽春,而重兵支布于鐘離、合淝之間,掇拾湖泺,奪取必隘,據濡須,塞皖口,南入舒、和,西及于蕲、黃,徜徉恣肆,以觇江口。
烏江、采石廣布戍邏,偵江渡之險易,測備禦之疏密,徐為之謀,而後進師。
所謂潰兩淮之腹心,抉長江之襟要也。
一軍出維揚,連楚蟠亘,蹈跨長淮,鄰我強對,通、泰、海門,揚子江面,密彼京畿,必皆備禦堅厚,若遽攻擊,則必老師費财。
當以重兵臨維揚,合為長圍,示以必取。
而以輕兵出通、泰。
直塞海門、瓜步、金山、柴墟河口,遊騎上下,吞江吸海,并著威信,遲以月時,以觀其變。
是所謂圖緩持久之勢也。
三道并出,東西連衡,殿下或處一軍,為之節制,使我兵力常有餘裕,如是則未來之變或可弭,已然之失一日或可救也。
議者必曰:三道并進,則兵分勢弱,不若并力一向,則莫我當也。
會不知取一柄一之術與争地之術異:并力一向,争地之術也;諸道并進,取一柄一之術也。
昔之混一者,皆若是矣。
晉取吳,則六道進;隋取陳,則九道進;宋之于南唐,則三面皆進。
未聞以一旅之衆而能克國者,或者有之,僥幸之舉也。
豈有堂堂大國,師徒百萬,而為僥幸之舉乎?況彼渡江立國,百有餘年,紀綱修明,風俗完厚,君臣輯睦,内無禍釁,東西南北,輪廣萬裡,亦未可小。
自敗盟以來,無日不讨軍實而申警之,彷徨百折,當我強對,未嘗大敗,不可謂弱。
豈可蔑視,謂秦無人,直欲一軍幸而取勝乎?秦王問王翦以伐荊,翦曰:“非六十萬不可。
”秦王曰:“将軍老矣。
”命李信将二十萬往,不克,卒畀翦以兵六十萬而後舉楚。
蓋衆有所必用,事勢有不可懸料而幸取者。
故王者之舉必萬全,其幸舉者,崛起無賴之人也。
嗚呼!西師之出,已及瓜戍,而猶未即功。
國家全盛之力,在于東左,若亦直前振迅,銳而圖功,一舉而下金陵、舉臨安則可也。
如兵力耗弊,役成遷延,進退不可,反為敵人所乘,悔可及乎!碧宜重慎詳審,圖之以術。
若前所陳,以全吾力,是所謂坐勝也。
雖然,猶有可憂者。
國家掇取諸國,飄忽淩厲,本以力勝。
今乃無故而為大舉,若又措置失宜,無以挫英雄之氣,服天下之心,則稔惡懷一奸一之流,得以窺其隙而投其間,國内空虛,易為搖蕩。
臣愚所以諄諄于東師,反覆緻論,謂不在于已然而在于未然者,此也。
遂會兵渡江,圍鄂州,聞憲宗崩,召諸将屬議,經複進議曰: 《易》言:“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殿下聰明睿知,足以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