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相間突陣,弘範軍不動,再進再卻,弘範曰:“彼氣衰矣。
”鼓之,前後奮擊。
宋師奔潰。
八年,築一字城一逼一襄一陽一。
破樊城外郭。
九年,攻樊城,流矢中其肘,裹瘡見主帥曰:“襄、樊相為脣齒,故不可破。
若截江道,斷其援兵,水陸夾攻,樊必破矣。
樊破則襄一陽一何所恃。
”從之。
明日,複出銳卒先登,遂拔之。
襄一陽一既下,偕宋将呂文煥入觐,賜錦衣、白金、寶鞍,将校行賞有差。
十一年,丞相伯顔伐宋,弘範率左部諸軍循漢江,東略郢西,南攻武矶堡,取之。
北兵渡江,弘範為前鋒。
宋相賈似道督兵阻蕪湖,殿帥孫虎臣據丁家洲。
弘範轉戰而前,諸軍繼之,宋師潰,弘範長驅至建康。
十二年五月,帝遣使谕丞相毋輕敵貪進,方暑,其少駐以待。
弘範進曰:“聖恩待士卒誠厚,然緩急之宜,非可遙度。
今敵已奪氣,正當乘破竹之勢,取之無遺策矣。
豈宜迂緩,使敵得為計耶?”丞相然之,馳驿至阙,面論形勢,得旨進師。
十二年,次瓜州,分兵立栅,據其要害。
揚州都統姜才所統兵勁悍善戰,至是以二萬人出揚子橋。
弘範佐都元帥阿術禦之,與宋兵夾水陣。
弘範以十三騎徑度沖之,陣堅不動,弘範引卻。
一騎躍馬揮刀,直趣弘範,弘範旋辔反迎刺之,應手頓斃馬下,其衆潰亂,追至城門,斬首萬餘級,自相蹂藉溺死者過半。
宋将張世傑、孫虎臣等率水軍于焦山決戰,弘範以一軍從旁橫沖之,宋師遂敗。
追至圌山之東,奪戰艦八十艘,俘馘千數。
上其功,改亳州萬戶,後賜名拔都。
從中書左丞董文炳由海道會丞相伯顔,進次近郊。
宋主上降表,以伯侄為稱,往返未決。
弘範将命入城,數其大臣之罪,皆屈服,竟取稱臣降表來上。
十三年,台州叛,讨平之,誅其為首者而已。
十四年,師還,授鎮國上将軍、江東道宣慰使。
十五年,宋張世傑立廣王昺于海上,閩、廣響應,俾弘範往平之,授蒙古漢軍都元帥。
陛辭奏曰:“漢人無統蒙古軍者,乞以蒙古信臣為首帥。
”帝曰:“汝知而父與察罕之事乎?其破安豐也,汝父欲留兵守之,察罕不從。
師既南,安豐複為宋有,進退幾失據,汝父深悔恨,良由委任不專故也,豈可使汝複有汝父之悔乎?今付汝大事,能以汝父之心為心,則予汝嘉。
”面賜錦衣、玉帶,弘範不受,以劍甲為請。
帝出武庫劍甲,聽其自擇,且谕之曰:“劍,汝之副也,不用令者,以此處之。
”将行,薦李恆為己貳,從之。
至揚州,選将校水陸二萬,分道南征,以弟弘正為先鋒,戒之曰:“選汝骁勇,非私汝也。
軍法重,我不敢以私撓公,勉之。
”弘正所向克捷。
進攻三江寨,寨據隘乘高,不可近,因連兵向之。
寨中持滿以待,弘範下令下馬治朝食,若将持久者。
持滿者疑不敢動,而他寨不虞也。
忽麾軍連拔數寨,回搗三江,盡拔之。
至漳州,軍其東門,命别将攻南門、西門,乃乘虛破其北門,拔之。
攻鮑浦寨,又拔之。
由是瀕海郡邑皆望風降附。
獲宋丞相文天祥于五坡嶺,使之拜,不屈,弘範義之,待以賓禮,送至京師。
獲宋禮部侍郎鄧光薦,命子珪師事之。
十六年正月庚戌,由潮一陽一港發舶入海,至甲子門,獲宋斥候将劉青、顧凱,乃知廣王所在。
辛酉,次崖山。
宋軍千餘艘碇海中,建樓橹其上,隐然堅壁也,弘範引舟師赴之。
崖山東西對峙,其北水淺,舟膠,非潮來不可進,乃由山之東轉南入大洋,始得一逼一其舟。
又出奇兵斷其汲路,燒其宮室。
世傑有甥在弘範軍中,三使招之,世傑不從。
甲戌,李恆自廣州至,授以戰艦二,使守北面。
二月癸未,将戰,或請先用砲。
弘範曰:“火起則舟散,不如戰也。
”明日,四分其軍,軍其東南北三面,弘範自将一軍相去裡餘,下令曰:“宋舟潮至必東遁,急攻之,勿令得去,聞吾樂作乃戰,違令者斬!”先麾北面一軍乘潮而戰,不克,李恆等順潮而退。
樂作,宋将以為且宴,少懈,弘範舟師犯其前,衆繼之。
豫構戰樓于舟尾,以布幙障之,命将士負盾而伏,令之曰:“聞金聲起戰,先金而妄動者死!”飛矢集如蝟,伏盾者不動。
舟将接,鳴金撤障,弓一弩一火石交作,頃刻并破七舟,宋師大潰。
宋臣抱其主昺赴水死。
獲其符玺印章。
世傑先遁,李恆追至大洋不及。
世傑走交趾,風壞舟,死海陵港。
其餘将吏皆降。
嶺海悉平,磨崖山之一陽一,勒石紀功而還。
十月,入朝,賜宴内殿,慰勞甚厚。
未幾,瘴疠疾作,帝命尚醫診視,遣近臣臨議用一藥,敕衛士監門,止雜人毋擾其病。
病甚,沐浴易衣冠,扶掖至中庭,面阙再拜。
退坐,命酒作樂,與親故言别。
出所賜劍甲,命付嗣子珪曰:“汝父以是立功,汝佩服勿忘也。
”語竟,端坐而卒。
年四十三。
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谥武烈。
至大四年,加贈推忠效節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改谥忠武。
延祐六年,加保大功臣,加封淮一陽一王,谥獻武。
子珪,自有傳。
”鼓之,前後奮擊。
宋師奔潰。
八年,築一字城一逼一襄一陽一。
破樊城外郭。
九年,攻樊城,流矢中其肘,裹瘡見主帥曰:“襄、樊相為脣齒,故不可破。
若截江道,斷其援兵,水陸夾攻,樊必破矣。
樊破則襄一陽一何所恃。
”從之。
明日,複出銳卒先登,遂拔之。
襄一陽一既下,偕宋将呂文煥入觐,賜錦衣、白金、寶鞍,将校行賞有差。
十一年,丞相伯顔伐宋,弘範率左部諸軍循漢江,東略郢西,南攻武矶堡,取之。
北兵渡江,弘範為前鋒。
宋相賈似道督兵阻蕪湖,殿帥孫虎臣據丁家洲。
弘範轉戰而前,諸軍繼之,宋師潰,弘範長驅至建康。
十二年五月,帝遣使谕丞相毋輕敵貪進,方暑,其少駐以待。
弘範進曰:“聖恩待士卒誠厚,然緩急之宜,非可遙度。
今敵已奪氣,正當乘破竹之勢,取之無遺策矣。
豈宜迂緩,使敵得為計耶?”丞相然之,馳驿至阙,面論形勢,得旨進師。
十二年,次瓜州,分兵立栅,據其要害。
揚州都統姜才所統兵勁悍善戰,至是以二萬人出揚子橋。
弘範佐都元帥阿術禦之,與宋兵夾水陣。
弘範以十三騎徑度沖之,陣堅不動,弘範引卻。
一騎躍馬揮刀,直趣弘範,弘範旋辔反迎刺之,應手頓斃馬下,其衆潰亂,追至城門,斬首萬餘級,自相蹂藉溺死者過半。
宋将張世傑、孫虎臣等率水軍于焦山決戰,弘範以一軍從旁橫沖之,宋師遂敗。
追至圌山之東,奪戰艦八十艘,俘馘千數。
上其功,改亳州萬戶,後賜名拔都。
從中書左丞董文炳由海道會丞相伯顔,進次近郊。
宋主上降表,以伯侄為稱,往返未決。
弘範将命入城,數其大臣之罪,皆屈服,竟取稱臣降表來上。
十三年,台州叛,讨平之,誅其為首者而已。
十四年,師還,授鎮國上将軍、江東道宣慰使。
十五年,宋張世傑立廣王昺于海上,閩、廣響應,俾弘範往平之,授蒙古漢軍都元帥。
陛辭奏曰:“漢人無統蒙古軍者,乞以蒙古信臣為首帥。
”帝曰:“汝知而父與察罕之事乎?其破安豐也,汝父欲留兵守之,察罕不從。
師既南,安豐複為宋有,進退幾失據,汝父深悔恨,良由委任不專故也,豈可使汝複有汝父之悔乎?今付汝大事,能以汝父之心為心,則予汝嘉。
”面賜錦衣、玉帶,弘範不受,以劍甲為請。
帝出武庫劍甲,聽其自擇,且谕之曰:“劍,汝之副也,不用令者,以此處之。
”将行,薦李恆為己貳,從之。
至揚州,選将校水陸二萬,分道南征,以弟弘正為先鋒,戒之曰:“選汝骁勇,非私汝也。
軍法重,我不敢以私撓公,勉之。
”弘正所向克捷。
進攻三江寨,寨據隘乘高,不可近,因連兵向之。
寨中持滿以待,弘範下令下馬治朝食,若将持久者。
持滿者疑不敢動,而他寨不虞也。
忽麾軍連拔數寨,回搗三江,盡拔之。
至漳州,軍其東門,命别将攻南門、西門,乃乘虛破其北門,拔之。
攻鮑浦寨,又拔之。
由是瀕海郡邑皆望風降附。
獲宋丞相文天祥于五坡嶺,使之拜,不屈,弘範義之,待以賓禮,送至京師。
獲宋禮部侍郎鄧光薦,命子珪師事之。
十六年正月庚戌,由潮一陽一港發舶入海,至甲子門,獲宋斥候将劉青、顧凱,乃知廣王所在。
辛酉,次崖山。
宋軍千餘艘碇海中,建樓橹其上,隐然堅壁也,弘範引舟師赴之。
崖山東西對峙,其北水淺,舟膠,非潮來不可進,乃由山之東轉南入大洋,始得一逼一其舟。
又出奇兵斷其汲路,燒其宮室。
世傑有甥在弘範軍中,三使招之,世傑不從。
甲戌,李恆自廣州至,授以戰艦二,使守北面。
二月癸未,将戰,或請先用砲。
弘範曰:“火起則舟散,不如戰也。
”明日,四分其軍,軍其東南北三面,弘範自将一軍相去裡餘,下令曰:“宋舟潮至必東遁,急攻之,勿令得去,聞吾樂作乃戰,違令者斬!”先麾北面一軍乘潮而戰,不克,李恆等順潮而退。
樂作,宋将以為且宴,少懈,弘範舟師犯其前,衆繼之。
豫構戰樓于舟尾,以布幙障之,命将士負盾而伏,令之曰:“聞金聲起戰,先金而妄動者死!”飛矢集如蝟,伏盾者不動。
舟将接,鳴金撤障,弓一弩一火石交作,頃刻并破七舟,宋師大潰。
宋臣抱其主昺赴水死。
獲其符玺印章。
世傑先遁,李恆追至大洋不及。
世傑走交趾,風壞舟,死海陵港。
其餘将吏皆降。
嶺海悉平,磨崖山之一陽一,勒石紀功而還。
十月,入朝,賜宴内殿,慰勞甚厚。
未幾,瘴疠疾作,帝命尚醫診視,遣近臣臨議用一藥,敕衛士監門,止雜人毋擾其病。
病甚,沐浴易衣冠,扶掖至中庭,面阙再拜。
退坐,命酒作樂,與親故言别。
出所賜劍甲,命付嗣子珪曰:“汝父以是立功,汝佩服勿忘也。
”語竟,端坐而卒。
年四十三。
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谥武烈。
至大四年,加贈推忠效節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改谥忠武。
延祐六年,加保大功臣,加封淮一陽一王,谥獻武。
子珪,自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