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賊巢不百裡,命擇将校分兵守地待命。
察知激亂之人,悉置于法,複誅一奸一民之為囊橐者。
于是民争出請自效,不數日遂擒賊魁,散餘衆歸農。
軍中獲賊所為文書,旁近郡縣富人姓名具在。
霆鎮、明善請焚之,民心益安。
遣使以事平報于朝。
中書平章政事不忽木召其使謂之曰:“董公上功簿邪?”使者曰:“某且行,左丞授之言曰:朝廷若以軍功為問,但言鎮撫無狀,得免罪幸甚,何功之可言!”因出其書,但請黜贓吏數人而已,不言破賊事。
廷議深歎其知體而不伐。
拜江南行禦史台中丞,廉威素著,不嚴而肅,凜然有大臣風。
入佥樞密院事,俄拜禦史中丞。
前中丞崔彧久任風紀,善斡旋以就事功。
既卒,不忽木以平章軍國重事繼之,方正持大體,天下望之,而已多病,遂以屬之士選。
風采明俊,中外竦然。
時丞相完澤用劉深言,出師征八百媳婦國,遠冒煙瘴,及至,未戰,士卒死者十已七八。
驅民轉粟饷軍,谿谷之間不容舟車,必負擔以達。
一夫緻粟八鬥,率數人佐之,凡數十日乃至。
由是民死者亦數十萬,中外一騷一然。
而完澤說帝:“江南之地盡世祖所取,陛下不興此役,則無功可見于後世。
”帝入其言,用兵意甚堅,故無敢谏者。
士選率同列言之,奏事殿中畢,同列皆起,士選乃獨言:“今劉深出師,以有用之民而取無用之地。
就令當取,亦必遣使谕之,谕之不從,然後聚糧選兵,視時而動。
豈得輕用一人妄言,而緻百萬生靈于死地?”帝色變,士選猶明辨不止,侍從皆為之戰忄栗,帝曰:“事已成,卿勿複言。
”士選曰:“以言受罪,臣之所當。
他日以不言罪臣,臣死何益!”帝麾之起,左右擁之以出。
未數月,帝聞師敗績,慨然曰:“董二哥之言驗矣,吾愧之。
”因賜上尊以旌直言,始為罷兵,誅劉深等。
世祖嘗呼文炳曰董大哥,故帝以二哥呼士選。
久之,出為江浙行省右丞,遷汴梁行省平章政事,又遷陝西。
士選平生以忠義自許,尤号廉介,自門生部曲,無敢持一毫獻者。
治家甚嚴,而孝弟尤笃。
時言世家有禮法者,必歸之董氏。
其禮敬賢士尤至。
在江西,以屬掾元明善為賓友,既又得吳澄而師之,延虞汲于家塾以教其子。
諸老儒及西蜀遺士,皆以書院之祿起之,使以所學教授。
遷南行台,又招汲子集與俱,後又得範梈等數人,皆以文學大顯于時。
故世稱求賢薦士,亦必以董氏為首。
晚年好讀《易》,淡然終其身。
每一之官,必賣先業田廬為行赀,故老而益貧,子孫不異布衣之士,仕者往往稱廉吏雲。
子守忠,雲南行省參知政事;守悫,侍正府判官;守思,知威州。
○張弘範 張弘範,字仲疇,柔第九子也。
善馬槊,頗能為歌詩。
年二十時,兄順天路總管弘略上計壽一陽一行都,留弘範攝府事,吏民服其明決。
蒙古軍所過肆暴,弘範杖遣之,入其境無敢犯者。
中統初,授禦一用局總管。
三年,改行軍總管,從親王合必赤讨李璮于濟南。
柔戒之曰:“汝圍城勿避險地。
汝無怠心,則兵必緻死。
主者慮其險,苟有來犯,必赴救,可因以立功,勉之。
”弘範營城西,璮出軍突諸将營,獨不向弘範。
弘範曰:“我營險地,璮乃示弱于我,必以奇兵來襲,謂我弗悟也。
”遂築長壘,内伏甲士,而外為壕,開東門以待之,夜令士卒浚壕益深廣,璮不知也。
明日,果擁飛橋來攻,未及岸,軍陷壕中,得跨壕而上者,突入壘門,遇伏皆死,降兩賊将。
柔聞之曰:“真吾子也。
”璮既誅,朝廷懲璮盡專兵民之權,故能為亂,議罷大籓子弟之在官者,弘範例罷。
至元元年,弘略既入宿衛,帝召見,意其兄弟有可代守順天者,且念弘範有濟南之功,授順天路管民總管,佩金虎符。
二年,移守大名。
歲大水,漂沒廬舍,租稅無從出,弘範辄免之。
朝廷罪其專擅,弘範請入見,進曰:“臣以為朝廷儲小倉,不若儲之大倉。
”帝曰:“何說也?”對曰:“今歲水潦不收,而必責民輸,倉庫雖實,而民死亡殆盡,明年租将安出?曷若活其民,使不緻逃亡,則歲有恆收,非陛下大倉庫乎!”帝曰:“知體,其勿問。
” 六年,括諸道兵圍宋襄一陽一,授益都淄萊等路行軍萬戶,複佩金虎符。
朝廷以益都兵乃李璮所教練之卒,勇悍難制,故命領之。
戍鹿門堡,以斷宋饷道,且絕郢之救兵。
弘範建言曰:“國家取襄一陽一,為延久之計者,所以重人命而欲其自斃也。
曩者,夏貴乘江漲送衣糧入城,我師坐視,無禦之者。
而其境南接江陵、歸、峽,商販行旅士卒絡繹不絕,甯有自斃之時乎!宜城萬山以斷其西,栅灌子灘以絕其東,則庶幾速斃之道也。
”帥府奏用其言,移弘範兵千人戍萬山。
既城,與将士較射一出東門,宋師奄至。
将佐皆謂衆寡不敵,宜入城自守。
弘範曰:“吾與諸君在此何事,敵至将不戰乎?敢言退者死!”即擐甲上馬,立遣偏将李庭當其前,他将攻其後,親率二百騎為長陣,令曰:“聞吾鼓則進,未鼓勿動。
”宋軍步騎
察知激亂之人,悉置于法,複誅一奸一民之為囊橐者。
于是民争出請自效,不數日遂擒賊魁,散餘衆歸農。
軍中獲賊所為文書,旁近郡縣富人姓名具在。
霆鎮、明善請焚之,民心益安。
遣使以事平報于朝。
中書平章政事不忽木召其使謂之曰:“董公上功簿邪?”使者曰:“某且行,左丞授之言曰:朝廷若以軍功為問,但言鎮撫無狀,得免罪幸甚,何功之可言!”因出其書,但請黜贓吏數人而已,不言破賊事。
廷議深歎其知體而不伐。
拜江南行禦史台中丞,廉威素著,不嚴而肅,凜然有大臣風。
入佥樞密院事,俄拜禦史中丞。
前中丞崔彧久任風紀,善斡旋以就事功。
既卒,不忽木以平章軍國重事繼之,方正持大體,天下望之,而已多病,遂以屬之士選。
風采明俊,中外竦然。
時丞相完澤用劉深言,出師征八百媳婦國,遠冒煙瘴,及至,未戰,士卒死者十已七八。
驅民轉粟饷軍,谿谷之間不容舟車,必負擔以達。
一夫緻粟八鬥,率數人佐之,凡數十日乃至。
由是民死者亦數十萬,中外一騷一然。
而完澤說帝:“江南之地盡世祖所取,陛下不興此役,則無功可見于後世。
”帝入其言,用兵意甚堅,故無敢谏者。
士選率同列言之,奏事殿中畢,同列皆起,士選乃獨言:“今劉深出師,以有用之民而取無用之地。
就令當取,亦必遣使谕之,谕之不從,然後聚糧選兵,視時而動。
豈得輕用一人妄言,而緻百萬生靈于死地?”帝色變,士選猶明辨不止,侍從皆為之戰忄栗,帝曰:“事已成,卿勿複言。
”士選曰:“以言受罪,臣之所當。
他日以不言罪臣,臣死何益!”帝麾之起,左右擁之以出。
未數月,帝聞師敗績,慨然曰:“董二哥之言驗矣,吾愧之。
”因賜上尊以旌直言,始為罷兵,誅劉深等。
世祖嘗呼文炳曰董大哥,故帝以二哥呼士選。
久之,出為江浙行省右丞,遷汴梁行省平章政事,又遷陝西。
士選平生以忠義自許,尤号廉介,自門生部曲,無敢持一毫獻者。
治家甚嚴,而孝弟尤笃。
時言世家有禮法者,必歸之董氏。
其禮敬賢士尤至。
在江西,以屬掾元明善為賓友,既又得吳澄而師之,延虞汲于家塾以教其子。
諸老儒及西蜀遺士,皆以書院之祿起之,使以所學教授。
遷南行台,又招汲子集與俱,後又得範梈等數人,皆以文學大顯于時。
故世稱求賢薦士,亦必以董氏為首。
晚年好讀《易》,淡然終其身。
每一之官,必賣先業田廬為行赀,故老而益貧,子孫不異布衣之士,仕者往往稱廉吏雲。
子守忠,雲南行省參知政事;守悫,侍正府判官;守思,知威州。
○張弘範 張弘範,字仲疇,柔第九子也。
善馬槊,頗能為歌詩。
年二十時,兄順天路總管弘略上計壽一陽一行都,留弘範攝府事,吏民服其明決。
蒙古軍所過肆暴,弘範杖遣之,入其境無敢犯者。
中統初,授禦一用局總管。
三年,改行軍總管,從親王合必赤讨李璮于濟南。
柔戒之曰:“汝圍城勿避險地。
汝無怠心,則兵必緻死。
主者慮其險,苟有來犯,必赴救,可因以立功,勉之。
”弘範營城西,璮出軍突諸将營,獨不向弘範。
弘範曰:“我營險地,璮乃示弱于我,必以奇兵來襲,謂我弗悟也。
”遂築長壘,内伏甲士,而外為壕,開東門以待之,夜令士卒浚壕益深廣,璮不知也。
明日,果擁飛橋來攻,未及岸,軍陷壕中,得跨壕而上者,突入壘門,遇伏皆死,降兩賊将。
柔聞之曰:“真吾子也。
”璮既誅,朝廷懲璮盡專兵民之權,故能為亂,議罷大籓子弟之在官者,弘範例罷。
至元元年,弘略既入宿衛,帝召見,意其兄弟有可代守順天者,且念弘範有濟南之功,授順天路管民總管,佩金虎符。
二年,移守大名。
歲大水,漂沒廬舍,租稅無從出,弘範辄免之。
朝廷罪其專擅,弘範請入見,進曰:“臣以為朝廷儲小倉,不若儲之大倉。
”帝曰:“何說也?”對曰:“今歲水潦不收,而必責民輸,倉庫雖實,而民死亡殆盡,明年租将安出?曷若活其民,使不緻逃亡,則歲有恆收,非陛下大倉庫乎!”帝曰:“知體,其勿問。
” 六年,括諸道兵圍宋襄一陽一,授益都淄萊等路行軍萬戶,複佩金虎符。
朝廷以益都兵乃李璮所教練之卒,勇悍難制,故命領之。
戍鹿門堡,以斷宋饷道,且絕郢之救兵。
弘範建言曰:“國家取襄一陽一,為延久之計者,所以重人命而欲其自斃也。
曩者,夏貴乘江漲送衣糧入城,我師坐視,無禦之者。
而其境南接江陵、歸、峽,商販行旅士卒絡繹不絕,甯有自斃之時乎!宜城萬山以斷其西,栅灌子灘以絕其東,則庶幾速斃之道也。
”帥府奏用其言,移弘範兵千人戍萬山。
既城,與将士較射一出東門,宋師奄至。
将佐皆謂衆寡不敵,宜入城自守。
弘範曰:“吾與諸君在此何事,敵至将不戰乎?敢言退者死!”即擐甲上馬,立遣偏将李庭當其前,他将攻其後,親率二百騎為長陣,令曰:“聞吾鼓則進,未鼓勿動。
”宋軍步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