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白金五千兩。
未幾,征拜内台侍禦史。
安西舊有牧地,圉人恃勢,冒奪民田十萬餘頃,訟于有司,積年不能理。
制宜奉诏而往,按圖籍以正之,訟由是息。
三十年,除湖廣行樞密副使。
湖南地闊遠,群寇依險出沒,昭、賀二州及廬陵境,民常被害。
制宜率偏師徇二州,道經廬陵永新,獲首賊及其一黨一,皆殺之。
茶鄉譚計龍者,聚惡少年,匿兵器為一奸一,既捕獲,其家納賂以緩獄事,制宜悉以勞軍,斬計龍于市,自是湖以南無複盜賊。
元貞元年,有制:行樞密院添置副使一員,與制宜連署。
制宜以員非常設,先任者當罷。
俄入朝,特授大都留守,領少府監,兼武衛親軍都指揮使,知屯田事。
大德八年,晉地大震,平一陽一尤甚,壓死者衆,制宜承命存恤,懼緩不及事,晝夜倍道兼行,至則親入裡巷,撫瘡殘,給粟帛,存者賴之。
成宗素知其名,眷遇殊厚,每侍宴,辄不敢飲,終日無惰容。
帝察其忠勤,屢賜内醖,辄持以奉母,帝聞之,特封其母蘇氏為潞國太夫人。
十年,制宜以疾終,年四十有七。
贈推忠贊治功臣、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澤國公,谥忠宣。
子阿兒思蘭嗣。
○李進 李進,保定曲一陽一人。
幼隸軍籍,初從萬戶張柔屯杞之三叉口,時荊山之西九十裡曰龍岡者,宋境也。
歲庚戌春,張柔引兵築堡岡上。
會淮水泛漲,宋以舟師卒至,主帥察罕率軍逆戰,進以兵十五人載一舟,轉鬥十餘裡,奪一巨艦,遂以功升百戶。
戊午,憲宗西征,丞相史天澤時為河南經略大使,選諸道兵之骁勇者從,遂命進為總把。
是年秋九月,道由陳倉入興元,度米倉關,其地荒塞不通,進伐木開道七百餘裡。
冬十一月,至定遠七星關,其關上下皆築連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環堡東流。
天澤命進往關下說降之,不從。
進潛視間道,歸白天澤曰:“彼可取也。
”是夜二鼓,天澤遣進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備,攻之,脫門樞而入者二十人。
守門者覺,拔刀拒之,進被傷,不以為病。
懸門俄閉,諸軍不得入,進與二十人力戰,殺傷三十人。
後兵走上堡,進乃毀懸門,納諸軍,追至上堡,殺傷益衆,宋兵不能敵,棄走。
夜将旦,進遂得其堡,守之,關路始通,諸軍盡度。
進以功受上賞。
己未春二月,天澤兵至行在所,圍合州釣魚山寨。
夏五月,宋由嘉陵江以舟師來援,始大戰三槽山西。
六月,戰山之東,有功。
秋七月,宋兵戰艦三百餘泊黑石峽東,以輕舟五十為前鋒。
北軍之船七十餘泊峽西,相距一裡許。
帝立馬東山,擁兵二萬,夾江而陣,天澤乃号令于衆曰:“聽吾鼓,視吾旗,無少怠也。
”頃之,聞鼓聲,視其旗東指,諸軍遂鼓噪而入。
兵一交,宋前鋒潰走,戰艦繼亂,順流縱擊,死者不可勝計。
帝指顧謂諸将曰:“白旗下服紅半臂突而前者,誰也?”天澤以進對,賞錦衣、名馬。
八月,又戰浮圖關,前後凡五戰,皆以功受上賞。
世祖即位,入為侍衛親軍。
中統二年,宣授總把,賜銀符。
三年,從征李亶有功。
至元八年,領兵赴襄一陽一。
十二年,從略地湖北、湖南。
宋平,以兵馬使分兵屯鄂州。
十三年,領軍二千,屯田河西中興府。
十四年,加武略将軍,升千戶。
十五年,移屯六盤山,加武毅将軍,賜金符。
十七年,升明威将軍、管軍總管。
十九年,賜虎符,複進懷遠大将軍,命屯田西域别石八裡。
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領軍至洪水山,進與力戰,衆寡不敵,軍潰,進被擒。
從至摻八裡,遁還。
至和州,收潰兵三百餘人,且戰且行。
還至京帥,賞金織紋衣二襲、鈔一千五百貫。
二十五年,授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佥事。
明年,改授左翼屯田萬戶。
元貞元年春。
卒。
子雯,襲授武德将軍、左翼屯田萬戶,佩虎符。
皇慶二年,加宣武将軍。
延祐六年,仁宗念其父進嘗北征被掠,特賜雯中統鈔五百錠以恤之。
泰定元年春,以疾辭。
子朵耳隻襲。
○石抹按隻 石抹按隻,契丹人,世居太原。
父大家奴,率漢軍五百人歸太祖。
歲戊午,按隻代領其軍,從都元帥紐璘攻成都。
時宋兵聚于靈泉,按隻以所部兵與戰,大敗之,殺其将韓都統。
又從都元帥按敦攻泸州,按隻以戰艦七十艘至馬湖江,宋軍先以五百艘控扼江渡,按隻擊敗之。
時宋兵于沿江撤橋據守,按隻相地形,造浮橋,師至無留行。
宋欲撓其役,兵出辄敗,自馬湖以達合江、涪江、清江,凡立浮橋二十餘所。
及四川平,浮橋之功居多。
己未,宋以巨艦載甲士數萬,屯清江浮橋,相距七十日。
水暴一漲,浮橋壞,西岸軍多漂溺。
按隻軍東岸,急撤浮橋,聚舟岸下,士卒得不死,又援出别部軍五百餘人。
先鋒奔察火魯赤以聞,憲宗遣使慰谕,賞賜甚厚。
叙州守将橫截江津,
未幾,征拜内台侍禦史。
安西舊有牧地,圉人恃勢,冒奪民田十萬餘頃,訟于有司,積年不能理。
制宜奉诏而往,按圖籍以正之,訟由是息。
三十年,除湖廣行樞密副使。
湖南地闊遠,群寇依險出沒,昭、賀二州及廬陵境,民常被害。
制宜率偏師徇二州,道經廬陵永新,獲首賊及其一黨一,皆殺之。
茶鄉譚計龍者,聚惡少年,匿兵器為一奸一,既捕獲,其家納賂以緩獄事,制宜悉以勞軍,斬計龍于市,自是湖以南無複盜賊。
元貞元年,有制:行樞密院添置副使一員,與制宜連署。
制宜以員非常設,先任者當罷。
俄入朝,特授大都留守,領少府監,兼武衛親軍都指揮使,知屯田事。
大德八年,晉地大震,平一陽一尤甚,壓死者衆,制宜承命存恤,懼緩不及事,晝夜倍道兼行,至則親入裡巷,撫瘡殘,給粟帛,存者賴之。
成宗素知其名,眷遇殊厚,每侍宴,辄不敢飲,終日無惰容。
帝察其忠勤,屢賜内醖,辄持以奉母,帝聞之,特封其母蘇氏為潞國太夫人。
十年,制宜以疾終,年四十有七。
贈推忠贊治功臣、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澤國公,谥忠宣。
子阿兒思蘭嗣。
○李進 李進,保定曲一陽一人。
幼隸軍籍,初從萬戶張柔屯杞之三叉口,時荊山之西九十裡曰龍岡者,宋境也。
歲庚戌春,張柔引兵築堡岡上。
會淮水泛漲,宋以舟師卒至,主帥察罕率軍逆戰,進以兵十五人載一舟,轉鬥十餘裡,奪一巨艦,遂以功升百戶。
戊午,憲宗西征,丞相史天澤時為河南經略大使,選諸道兵之骁勇者從,遂命進為總把。
是年秋九月,道由陳倉入興元,度米倉關,其地荒塞不通,進伐木開道七百餘裡。
冬十一月,至定遠七星關,其關上下皆築連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環堡東流。
天澤命進往關下說降之,不從。
進潛視間道,歸白天澤曰:“彼可取也。
”是夜二鼓,天澤遣進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備,攻之,脫門樞而入者二十人。
守門者覺,拔刀拒之,進被傷,不以為病。
懸門俄閉,諸軍不得入,進與二十人力戰,殺傷三十人。
後兵走上堡,進乃毀懸門,納諸軍,追至上堡,殺傷益衆,宋兵不能敵,棄走。
夜将旦,進遂得其堡,守之,關路始通,諸軍盡度。
進以功受上賞。
己未春二月,天澤兵至行在所,圍合州釣魚山寨。
夏五月,宋由嘉陵江以舟師來援,始大戰三槽山西。
六月,戰山之東,有功。
秋七月,宋兵戰艦三百餘泊黑石峽東,以輕舟五十為前鋒。
北軍之船七十餘泊峽西,相距一裡許。
帝立馬東山,擁兵二萬,夾江而陣,天澤乃号令于衆曰:“聽吾鼓,視吾旗,無少怠也。
”頃之,聞鼓聲,視其旗東指,諸軍遂鼓噪而入。
兵一交,宋前鋒潰走,戰艦繼亂,順流縱擊,死者不可勝計。
帝指顧謂諸将曰:“白旗下服紅半臂突而前者,誰也?”天澤以進對,賞錦衣、名馬。
八月,又戰浮圖關,前後凡五戰,皆以功受上賞。
世祖即位,入為侍衛親軍。
中統二年,宣授總把,賜銀符。
三年,從征李亶有功。
至元八年,領兵赴襄一陽一。
十二年,從略地湖北、湖南。
宋平,以兵馬使分兵屯鄂州。
十三年,領軍二千,屯田河西中興府。
十四年,加武略将軍,升千戶。
十五年,移屯六盤山,加武毅将軍,賜金符。
十七年,升明威将軍、管軍總管。
十九年,賜虎符,複進懷遠大将軍,命屯田西域别石八裡。
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領軍至洪水山,進與力戰,衆寡不敵,軍潰,進被擒。
從至摻八裡,遁還。
至和州,收潰兵三百餘人,且戰且行。
還至京帥,賞金織紋衣二襲、鈔一千五百貫。
二十五年,授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佥事。
明年,改授左翼屯田萬戶。
元貞元年春。
卒。
子雯,襲授武德将軍、左翼屯田萬戶,佩虎符。
皇慶二年,加宣武将軍。
延祐六年,仁宗念其父進嘗北征被掠,特賜雯中統鈔五百錠以恤之。
泰定元年春,以疾辭。
子朵耳隻襲。
○石抹按隻 石抹按隻,契丹人,世居太原。
父大家奴,率漢軍五百人歸太祖。
歲戊午,按隻代領其軍,從都元帥紐璘攻成都。
時宋兵聚于靈泉,按隻以所部兵與戰,大敗之,殺其将韓都統。
又從都元帥按敦攻泸州,按隻以戰艦七十艘至馬湖江,宋軍先以五百艘控扼江渡,按隻擊敗之。
時宋兵于沿江撤橋據守,按隻相地形,造浮橋,師至無留行。
宋欲撓其役,兵出辄敗,自馬湖以達合江、涪江、清江,凡立浮橋二十餘所。
及四川平,浮橋之功居多。
己未,宋以巨艦載甲士數萬,屯清江浮橋,相距七十日。
水暴一漲,浮橋壞,西岸軍多漂溺。
按隻軍東岸,急撤浮橋,聚舟岸下,士卒得不死,又援出别部軍五百餘人。
先鋒奔察火魯赤以聞,憲宗遣使慰谕,賞賜甚厚。
叙州守将橫截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