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之。
十月,又從玉速帖木兒往征木八蘭。
十二月,與古土秃魯幹戰,克之。
二十七年六月,賜白金五十兩、甲一襲。
九月,至禅春,與哈丹秃魯幹戰。
二十八年二月,從平章薛阇幹至高麗青州。
五月,與哈丹戰八日,又戰,大敗之。
六月,班師,授昭勇大将軍,佩三珠虎符,職如故。
十月,薛阇幹以重喜入朝,且以其功聞,帝嘉之,賜玉帶一、白金五十兩,授龍一虎衛上将軍、遼一陽一等處行中書省右丞。
二十九年,仍佩元降虎符,總管高麗、女直、漢軍萬戶,兼安一撫使、高麗軍民總管。
六月,改資德大夫、遼一陽一等處行中書省右丞。
大德十年,以其叔父君祥代之。
十一年,武宗即位,重喜朝于上都。
七月,複授遼一陽一行省右丞。
至大二年,谪漳州,行至杭,遇赦而止。
明年卒。
子滋,襲爵。
○鄭鼎 鄭鼎,澤州一陽一城人。
幼孤,能自立,讀書曉大義,不妄言笑。
既長,勇力過人,尤善騎射。
初為澤、潞、遼、沁千戶。
歲甲午,從塔海绀不征蜀,攻二裡散關,屢立戰功,還屯秦中。
未幾,宋将餘侍郎燒絕棧道,以兵圍興元,鼎率衆修複之,破宋兵,解興元之圍。
乙巳,遷一陽一城縣軍民長官。
庚戌,從憲宗征大理國,自六盤山經臨洮,下西蕃諸城,抵雪山。
山徑盤屈,舍騎徒步,嘗背負憲宗以行。
敵據扼險要,鼎奮身力戰,敵敗北,帝壯之,賜馬三匹。
至金沙河,波濤洶湧,帝臨水傍危石,立馬觀之。
鼎谏曰:“此非聖躬所宜。
”親扶下馬,帝嘉之。
俄圍大理,晝夜急攻,城陷,禽其主,大理平。
師還,命鼎居後,道經吐蕃,全軍而歸。
辛亥,入朝,帝問以時務,鼎敷對詳明,帝嘉納之,賜名曰也可拔都。
己未,賜白金千兩。
從世祖南伐,攻大勝關,破之。
繼破台山寨,禽其守者胡知縣,乘勝獨進,前陷泥淖,遇伏兵突出葭葦間,鼎奮擊,連殺三人,餘衆遁去。
帝急召鼎還,使者以聞,帝曰:“為将當慎重,不可恃勇輕進。
”遂分畀衛士三百人,以備不虞,且戒之曰:“自今非奉朕命,毋得輕與敵接。
”秋九月,帝駐跸江浒,命諸将南渡,先達彼岸者,舉烽火為應,鼎首奪南岸,衆軍畢渡。
進圍鄂州,戰益力。
别攻興國軍,遇宋兵五千,力戰破之,擒其将桑太尉,責以懦怯,不忠所事,斬之。
中統元年,以功遷平一陽一、太原兩路萬戶。
阿藍答兒、渾都海之亂,鼎分率本道兵讨之。
二年,诏鼎統征西等軍,戍雁門關隘。
遷河東南、北兩路宣撫使。
三年,改授平一陽一太原宣慰使。
至元三年,遷平一陽一路總管。
是歲大旱,鼎下車而雨。
平一陽一地狹人衆,常乏食,鼎乃導汾水,溉民田千餘頃,開潞河鵬黃嶺道,以來上一黨一之粟。
修學校,厲風俗,建橫澗故橋以便行旅,民德之。
七年,改佥書西蜀四川行尚書省事,将兵巡東川。
過嘉定,遇蜀兵,與戰江中,擒其将李越,悉獲戰船。
八年五月,改軍前行尚書省事。
十一年,從伐宋。
十二年,鎮黃州。
夏四月,改授淮西宣慰使。
十三年,加昭毅大将軍,賜白金五百兩。
十四年,改湖北道宣慰使,移鎮鄂州。
夏五月,蕲、黃二州叛,鼎将兵讨之,戰于樊口,舟覆溺死,年六十有三。
十七年,董文忠等奏:“鄭也可拔都遇害,其叛人家屬物産,宜悉與其子納懷。
”帝從之。
贈中書右丞,谥忠毅。
後加贈宣忠保節功臣、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潞國公,谥忠肅。
子制宜。
制宜小字納懷,一性一聰敏,莊重有器局,通習國語。
至元十四年,襲父職太原、平一陽一萬戶,仍戍鄂州。
時鄂阙守,俾攝府事。
十九年,朝廷将征日本,造樓船何家洲。
洲地狹,衆欲徙旁居民,制宜不從,改授寬地,居民德之。
城中屢災,或言于制宜曰:“恐一奸一人乘間為變,宜捕其疑似者,痛治之。
”制宜曰:“吾但嚴守備而已,奈何濫及無辜!”不笞一人,災亦遂息。
有盜伏近郊,晨暮剽劫,流言将入城。
俄有數男子自城外至,顧盼異常,制宜命吏縛入獄,問之無驗,行省疑其非,将釋之,不從。
明日,再出城東,遇一人,乘白馬,貌服殊異,制宜叱下,訊之,乃與前數男子同為盜者,遂正其罪,一郡帖然。
二十四年,扈駕東征乃顔,請赴敵自效。
帝顧左右曰:“而父殁王事,惟有一子,毋使在行陣。
”制宜請愈力,乃命從月兒呂那顔别為一軍,以戰功授懷遠大将軍、樞密院判官。
明年,車駕幸上都。
舊制:樞府官從行,歲留一員司本院事,漢人不得與。
至是,以屬制宜。
制宜遜辭,帝曰:“汝豈漢人比耶!”竟留之。
二十八年,遷湖廣行省參知政事,陛辭,帝曰:“汝父死王事,賞未汝及。
近者,要束木伏誅,已籍沒其财産人畜,汝可擇其佳者取之。
”制宜對曰:“彼以贓敗,臣複取之,甯無污乎!”帝賢其所守,賜
十月,又從玉速帖木兒往征木八蘭。
十二月,與古土秃魯幹戰,克之。
二十七年六月,賜白金五十兩、甲一襲。
九月,至禅春,與哈丹秃魯幹戰。
二十八年二月,從平章薛阇幹至高麗青州。
五月,與哈丹戰八日,又戰,大敗之。
六月,班師,授昭勇大将軍,佩三珠虎符,職如故。
十月,薛阇幹以重喜入朝,且以其功聞,帝嘉之,賜玉帶一、白金五十兩,授龍一虎衛上将軍、遼一陽一等處行中書省右丞。
二十九年,仍佩元降虎符,總管高麗、女直、漢軍萬戶,兼安一撫使、高麗軍民總管。
六月,改資德大夫、遼一陽一等處行中書省右丞。
大德十年,以其叔父君祥代之。
十一年,武宗即位,重喜朝于上都。
七月,複授遼一陽一行省右丞。
至大二年,谪漳州,行至杭,遇赦而止。
明年卒。
子滋,襲爵。
○鄭鼎 鄭鼎,澤州一陽一城人。
幼孤,能自立,讀書曉大義,不妄言笑。
既長,勇力過人,尤善騎射。
初為澤、潞、遼、沁千戶。
歲甲午,從塔海绀不征蜀,攻二裡散關,屢立戰功,還屯秦中。
未幾,宋将餘侍郎燒絕棧道,以兵圍興元,鼎率衆修複之,破宋兵,解興元之圍。
乙巳,遷一陽一城縣軍民長官。
庚戌,從憲宗征大理國,自六盤山經臨洮,下西蕃諸城,抵雪山。
山徑盤屈,舍騎徒步,嘗背負憲宗以行。
敵據扼險要,鼎奮身力戰,敵敗北,帝壯之,賜馬三匹。
至金沙河,波濤洶湧,帝臨水傍危石,立馬觀之。
鼎谏曰:“此非聖躬所宜。
”親扶下馬,帝嘉之。
俄圍大理,晝夜急攻,城陷,禽其主,大理平。
師還,命鼎居後,道經吐蕃,全軍而歸。
辛亥,入朝,帝問以時務,鼎敷對詳明,帝嘉納之,賜名曰也可拔都。
己未,賜白金千兩。
從世祖南伐,攻大勝關,破之。
繼破台山寨,禽其守者胡知縣,乘勝獨進,前陷泥淖,遇伏兵突出葭葦間,鼎奮擊,連殺三人,餘衆遁去。
帝急召鼎還,使者以聞,帝曰:“為将當慎重,不可恃勇輕進。
”遂分畀衛士三百人,以備不虞,且戒之曰:“自今非奉朕命,毋得輕與敵接。
”秋九月,帝駐跸江浒,命諸将南渡,先達彼岸者,舉烽火為應,鼎首奪南岸,衆軍畢渡。
進圍鄂州,戰益力。
别攻興國軍,遇宋兵五千,力戰破之,擒其将桑太尉,責以懦怯,不忠所事,斬之。
中統元年,以功遷平一陽一、太原兩路萬戶。
阿藍答兒、渾都海之亂,鼎分率本道兵讨之。
二年,诏鼎統征西等軍,戍雁門關隘。
遷河東南、北兩路宣撫使。
三年,改授平一陽一太原宣慰使。
至元三年,遷平一陽一路總管。
是歲大旱,鼎下車而雨。
平一陽一地狹人衆,常乏食,鼎乃導汾水,溉民田千餘頃,開潞河鵬黃嶺道,以來上一黨一之粟。
修學校,厲風俗,建橫澗故橋以便行旅,民德之。
七年,改佥書西蜀四川行尚書省事,将兵巡東川。
過嘉定,遇蜀兵,與戰江中,擒其将李越,悉獲戰船。
八年五月,改軍前行尚書省事。
十一年,從伐宋。
十二年,鎮黃州。
夏四月,改授淮西宣慰使。
十三年,加昭毅大将軍,賜白金五百兩。
十四年,改湖北道宣慰使,移鎮鄂州。
夏五月,蕲、黃二州叛,鼎将兵讨之,戰于樊口,舟覆溺死,年六十有三。
十七年,董文忠等奏:“鄭也可拔都遇害,其叛人家屬物産,宜悉與其子納懷。
”帝從之。
贈中書右丞,谥忠毅。
後加贈宣忠保節功臣、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潞國公,谥忠肅。
子制宜。
制宜小字納懷,一性一聰敏,莊重有器局,通習國語。
至元十四年,襲父職太原、平一陽一萬戶,仍戍鄂州。
時鄂阙守,俾攝府事。
十九年,朝廷将征日本,造樓船何家洲。
洲地狹,衆欲徙旁居民,制宜不從,改授寬地,居民德之。
城中屢災,或言于制宜曰:“恐一奸一人乘間為變,宜捕其疑似者,痛治之。
”制宜曰:“吾但嚴守備而已,奈何濫及無辜!”不笞一人,災亦遂息。
有盜伏近郊,晨暮剽劫,流言将入城。
俄有數男子自城外至,顧盼異常,制宜命吏縛入獄,問之無驗,行省疑其非,将釋之,不從。
明日,再出城東,遇一人,乘白馬,貌服殊異,制宜叱下,訊之,乃與前數男子同為盜者,遂正其罪,一郡帖然。
二十四年,扈駕東征乃顔,請赴敵自效。
帝顧左右曰:“而父殁王事,惟有一子,毋使在行陣。
”制宜請愈力,乃命從月兒呂那顔别為一軍,以戰功授懷遠大将軍、樞密院判官。
明年,車駕幸上都。
舊制:樞府官從行,歲留一員司本院事,漢人不得與。
至是,以屬制宜。
制宜遜辭,帝曰:“汝豈漢人比耶!”竟留之。
二十八年,遷湖廣行省參知政事,陛辭,帝曰:“汝父死王事,賞未汝及。
近者,要束木伏誅,已籍沒其财産人畜,汝可擇其佳者取之。
”制宜對曰:“彼以贓敗,臣複取之,甯無污乎!”帝賢其所守,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