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一

關燈
軍不得渡,按隻聚軍中牛皮,作渾脫及皮船,乘之與戰,破其軍,奪其渡口,為浮橋以濟師。

    中統三年,授河中府船橋水手軍總管,佩金符。

    以立浮橋功也。

    至元四年,從行省也速帶兒攻泸州,按隻以水軍與宋将陳都統、張總制戰于馬湖江,按隻身被二創,戰愈力,敗之。

    六年正月,也速帶兒領兵趨泸州,遣按隻以舟運其器械、糧食,由水道進。

    宋兵複扼馬湖江,按隻擊敗之,生獲四十人,奪其船五艘。

    複以水軍一千,運糧于眉、簡二州,軍中賴之。

    九年,從征建都蠻,歲餘不下,按隻先登其城,力戰,遂降之。

    軍還,道病卒。

    行省承制以其子不老代領其軍。

     不老從攻嘉定,以巨艦七十艘載勇士數千人,據其上流,于府江紅崖灘造浮橋以渡。

    十二年,嘉定降,宋将鮮于都統率衆遁,不老追至大佛灘,盡斃之。

    行院汪田哥攻取紫雲、泸、叙等城,不老功最多。

    及諸軍圍重慶,不老先以戰艦三百艘列陣于觀灘,絕其走路。

    十三年,領随翼軍五百人,會招讨藥剌海,豎栅于白水江岸以為備。

    不老乘夜襲宋軍,直抵重慶城下,攻千斯門。

    宋軍驚潰,溺死者衆,生擒三十餘人,獲其旗幟甲仗以獻。

    宋涪州守将率舟師來援,不老擊敗之于廣一陽一壩,生獲六十餘人,奪其船十艘。

    十四年,從攻泸州,不老勒所部兵攻神臂門,蟻附以登,斬首五十級。

    明日複戰,破之。

    十五年,複攻重慶太平門,不老先登,殺其守陴卒數十人,宋都統趙安以城降,總管黃亮乘舟遁,不老追擒之,及其兵士五十人,奪戰艦五十艘。

    十六年,命襲父職,為懷遠大将軍、船橋軍馬總管,更賜金虎符,兼夔路鎮守副萬戶。

    十八年,大小盤諸峒蠻叛,命領諸翼蒙古、漢軍三千餘人戍施州,既而蠻酋向貴誓用等降,其餘峒蠻之未服者悉平,遂以為保甯等處萬戶。

     ○谒隻裡 谒隻裡,女直人也。

    大父昔寶味也不幹,登金進士第,金亡,歸太宗。

    谒隻裡幼穎悟,能記誦,及長,以孝友聞。

    事世祖潛邸,得備宿衛。

    中統初,命參議陝西行樞密院事,以商挺佐之。

    比行,入奏曰:“關陝要地,軍務非輕,阿脫仰剌國之元臣,陛下方委任之,伏慮臨時議論不協,必誤大計,傥有異同,臣請得以上聞。

    ”帝可其奏,賜宴而遣之。

    未幾,改行省斷事官,複入宿衛。

    李璮平,朝議選宿衛之士監漢軍,谒隻裡佩虎符,監軍于毗一陽一。

    至元七年,命為監戰,以所領諸軍圍襄一陽一,築一字堡以張軍勢,一時名将唆都、劉國傑、李庭等皆隸麾下。

    攻樊城,率其軍先登,破之,所受賞賜,悉分将士。

    十一年,從丞相伯顔次郢州,将數騎而出,與宋兵遇,有部卒堕馬,為其所得,谒隻裡單騎橫戈,直入其軍,取之以還,因殺獲四人。

    時糧儲不繼,諸将以為憂,谒隻裡乃西攻江陵龍灣堡,取其粟萬石,衆賴以濟。

    元兵東下,宋将夏貴迎戰于一陽一邏洑,伯顔未至,衆欲少俟之,谒隻裡曰:“兵貴神速,機不可失,宜及其未定而擊之。

    ”遂直前沖貴軍,獲戰船百餘,貴敗走。

    伯顔上其功,加定遠大将軍。

    十二年,攻常州,谒隻裡造雲梯繩橋以登,遂克之。

    奉省檄徇安吉諸州,皆下。

    十三年,宋降,伯顔命谒隻裡監守其宮,号令嚴肅,秋毫無犯。

    入朝,錄功,遷昭勇大将軍。

    未幾,拜鎮國上将軍、浙東宣慰使,鎮守紹興。

    十九年卒,年四十二。

     子亦老溫,襲為萬戶,累遷江東廉訪使;脫脫,淮東宣慰使。

     ○鄭溫 鄭溫,真定靈壽人。

    初從中書粘合南合南征,有功,為合必赤千戶。

    從丞相史天澤,為新軍萬戶鎮撫。

    憲宗征西川,溫四月不解甲,天澤以溫見,具言其功,帝曰:“朕所親見也。

    ”賜名也可拔都,賞以鞍勒。

    還至阆州,奉旨分軍守邏青居、釣魚等山,天澤命溫統四千人,警邏釣魚山。

    中統元年,佩金虎符,為總管。

    三年,李璮叛,诏溫以軍還讨。

    至濟南,大軍圍其城,賊将楊拔都等乘夜斫營,溫力戰至黎明,賊退,諸王哈必赤、丞相史天澤厚賞之。

    七月,城破,命溫率兵三千,往定益都。

    以功複受上賞,命為侍衛親軍總管。

    至元六年,進懷遠大将軍、右衛副都指揮使。

    九年,诏溫統蒙古、漢人、女直、高麗諸部軍萬人,渡海征耽羅,平之。

    十二年,升右衛親軍都指揮使,率三衛軍萬人,從攻嶽州、江陵、沙市、潭州,皆有功,平章阿裡海涯賞銀十錠。

    十四年,入朝,遷昭勇大将軍、樞密院判官。

    十八年,改輔國上将軍、江淮行省參知政事。

    杭民饑,出米二十萬石粜之。

    俄賜以常州官田三十頃。

    二十二年,召還。

    二十三年,升江浙左丞,命以新附漢軍萬五千,于淮安雲山白水塘立屯田。

    二十八年卒,年八十一。

     子欽,利用監丞;釭,榷茶都運使;铨,右衛親軍千戶;镛,袁州路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