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傳

關燈
怎麼說這樣的話呢。

    ”于是下诏說:“王導以大義而滅親,可以把我任安東将軍時的符節授予他。

    ”到王敦得勢的時候,任王導為尚書令。

    當初,西都淪陷,海内都盼望明主,群臣及四方郡國都勸元帝登基就大位。

    其時王氏家族正興盛,有專天下之權的野心,王敦畏懼元帝賢能,準備違背人們的公議另立他人,王導堅持力争才沒能實行。

    及這次奪權之争,王敦對王導說:“當初不聽我的話,這次差點滅族。

    ”但王導仍堅持當初的主張,王敦沒有辦法讓他改變一态度。

     自從漢魏以來,朝廷賜谥号多是依據其人的封爵,有人雖然地位高德行聲譽重,因沒有爵位,按例不加封谥号。

    王導上疏說:“武職官員有爵必定加谥,而卿校常伯等官因無爵不得其谥,這種做法不符合賜谥制度的本意。

    ”這一建議被采納。

    自此以後,公卿等文職官員沒有爵位的也可加封谥号,這都是王導提議的結果。

     當初,元帝喜一愛一琅王牙王司馬裒,有以他取代長子司馬紹的想法,去征求王導的意見。

    王導說:“立太子都是立長子,而且司馬紹也很賢明,不應當随意改變。

    ”元帝還是猶豫不決。

    王導天天勸谏,太子的名分才得以确立。

     到明帝司馬紹即位時,王導奉元帝遺诏輔佐朝政,解除揚州刺史職務,遷官司徒之位,依照曹魏時陳群輔佐魏明帝的先例。

    後王敦領兵向京師一逼一進,當時王敦正患病,王導率族中子弟為王敦發喪,大家都以為王敦已死,于是膽氣倍增鬥志高昂。

    明帝讨伐王敦,使王導假節,都督諸軍,領揚州刺史之銜。

    王敦被讨平,王導晉封為始興郡公,食邑三千戶,賜絹九千匹,進位太保,司徒之職依然如前,特許他帶劍上殿,入朝不拜,禮贊時不呼其名。

    王導堅決推辭不受。

    明帝駕崩,王導又和庾亮等人一同受遺诏,共同輔佐幼主,就是成帝司馬衍。

    為王導加羽葆鼓吹儀仗,班劍二十人。

    石勒之兵侵犯阜陵,下诏加封王導為大司馬,假黃钺勒之儀仗,出兵讨伐。

    軍隊停留在江甯,成帝親自在郊外為之餞行。

    不久敵人退走,王導解除大司馬之職。

     庾亮準備下诏召蘇峻,和王導商議此事。

    王導說:“蘇峻一奸一詐多疑,必定不肯奉诏前來。

    山川原野中,可以躲藏毒蟲猛獸,蘇峻在外,還不至于馬上發難,應暫時包容不驚動他。

    ”王導力争,庾亮不聽,終于诏請蘇峻,接着禍亂就發生了。

    朝廷六軍戰敗,王導進入宮中侍衛成帝。

    蘇峻因王導德高望重,不敢加害,仍讓他官居原職處于自己位置之上。

    蘇峻一逼一迫成帝駕幸石頭城,王導竭力争執不起作用。

    蘇峻天天在成帝面前放肆地胡言亂語,王導擔心會有不測之禍。

    當時蘇峻部下路永、匡術、賈甯都勸說蘇峻,要他殺掉王導,盡誅朝中大臣,重新安置上自己的心腹。

    蘇峻敬畏王導,不聽他們的勸告,因此路永等人和蘇峻産生了矛盾。

    王導派參軍袁耽暗中開導、誘勸路永等人,謀劃讓成帝潛逃出來投奔陶侃、溫峤的義軍。

    由于蘇峻防守看護甚嚴,事情未能成功。

    王導隻好帶着兩個兒子随路永逃奔到白石。

     蘇峻之亂平息後,宮廷宗廟都被焚為灰燼。

    溫峤建議遷都到豫章,東吳之地的豪傑們請求定都于會稽,這兩種意見争來争去,不知哪樣為好。

    王導說:“建康,古時的金陵,過去就是帝王之都,而孫仲謀、劉玄德都說這裡是帝王之宅。

    古代帝王不必因簡陋豪華而移都,如果能弘揚衛文公以大布之衣大帛之冠為君的風尚,則可無事不成。

    若不勤勉耽于安樂,即使找到一塊樂土,也會變成廢墟。

    況且北方敵寇像遊魂一樣,窺伺我們的空隙,我們一旦有膽怯的表現,跑到南越之地,再想得到威望和實力,恐怕是難以辦到。

    現在應該特别鎮靜,這樣民情便可自安了。

    ”由此溫峤的計劃未能實施。

     王導善于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辦事,雖然每天開支用度沒有寬餘,可一年總還有些節餘。

    當時朝廷财政枯竭庫藏空虛,隻有粗絲布幾千端,出一售到市上卻無人購買,因而朝廷開支非常困難。

    王導很着急,就和朝中的一些名賢都用這種粗布做衣裳,于是人們紛紛仿效他們也穿這種衣服,這些布匹的價錢一下子就貴了起來。

    這才令主管者去賣,每端布賣到一兩金。

    王導就是這樣被人仰慕。

     鹹和六年(331)冬,舉行冬祭,下诏将祭品送給王導,并說“不必下拜。

    ”王導連連推辭不敢承受。

    當初,成帝年幼,每次見到王導,都要下拜。

    又曾在給王導的诏書上寫着“惶恐地說”這樣的話,中書省起草的诏書,則稱“敬問”,這以後就成了定規。

    後來正月初一,王導入朝,成帝還親自起來迎接。

     當時天下大旱,王導上疏請求退職。

    诏書說:“聖明的君主管理天下,行動都要合乎天道,舉止不能偏離了規則,這才能使人倫肅整,萬物生長順利。

    我肩負祖宗基業的重任,受着王公的推舉輔佐,但不能繼承仰接古聖王的遺風,使宇宙萬物平安,造成天旱日久,萬民憂愁怨胥,國家的不幸,責任在我一人。

    郡公賢明通慧,一精一于道博于理,才志弘大深遠,功蓋四海,輔助朝政已有三代,國家之典則沒有廢亡,都是由于郡公像仲山甫那樣輔佐的結果。

    而現在貶低自己的功績,引咎自責。

    現在把元首的過失,移給宰輔大臣來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