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一七

關燈
各設于左右,執罍篚者位其後。

    享日未行事前,宮闱令開室,帥其屬整拂神幄如常儀。

    司尊彜入設祭器,太府卿帥其屬入陳币于篚。

    币以白。

    光祿卿帥其屬 入實笾、豆、簠、簋。

    笾四行,以右為上。

    第一行,糗餌在前,粉餈次之;第二行,麷在前,蕡、白、黑、形鹽、膴、鮑、魚鱐次之;第三行,幹棗在前,濕棗、栗、濕桃、幹桃、濕梅、幹、榛實又次之;第四行,菱在前,芡、栗、鹿脯次之。

    豆四行,以左為上。

    第一行,酏食在前,糁食次之;第二行,韭菹在前,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麋臡又次之;第三行,葵菹在前,蠃醢、脾析、鹿醢、(唇)[蜃]蚳醢、豚拍、魚醢又次之;第四行,芹菹在前,兔醢、深蒲、(醓醢)〔醢醓〕、菹、鴈(海)[醢]、筍菹、魚(醞)[醢]又次之。

    簠實以稻粱,粱在稻前;簋實以黍、稷,稷在黍前。

    登實以大羹,铏實以和羹,加毛滑。

    太官令帥其屬入實俎。

    笾前之俎為二重,以北為上。

    第一重,實以牛羊七體:兩脾、〔兩肩〕、兩脅并脊,而兩脾在兩端,兩肩、兩脅次之,脊在中;第二重,實以羊腥七體,其載如牛。

    豆前之(用)[俎]實以豕腥七體,其載如羊。

    豆右之俎九,為三重,以北為上。

    第一重,實以牛、羊、豕首各一。

    第二重,〔一〕實以牛腥腸、胃、肺,離在上端,刌肺三次之,腸三、胃三又次之;一實以羊腥腸、胃、肺,其載(一生)〔如牛〕;一實以豕腥膚九,橫載。

    第三重,一實以牛熟腸、胃、肺,一實以羊熟腸、胃、肺,一實以豕熟膚,其載(右)[如]腥。

    皆牛在左,羊在中,豕在右。

    良醞令帥其屬入實彜及尊、罍,斝彜實以明水,黃彜實以郁鬯。

    着尊二,一實以玄酒,一實醴齊,皇帝酌之。

    壺尊二,一實玄酒,一實盎齊,亞、終獻酌之。

    太尊二,一實泛齊,一實醴齊;山尊二,一實盎齊,一實醍齊;犧尊二,一 實沈齊,一實事酒;象尊二,一實昔酒,一實青酒:并設而不酌。

    凡罍之實,各視其尊。

    又實七祀及配享功臣位禮馔。

    每位二笾,栗在前,鹿脯次之;右二豆,菁菹在前,鹿臡次之。

    俎實以羊豕腥肉。

    簠實以稷,簋實以黍。

    爵一,象尊一,實以清酒。

    太常設燭于神位前;設大禮使以下行事、執事官揖位于東神門外,如省牲之位;設望瘗位于瘗坎之南,如省馔之位。

    儀銮司設冊幄于南神門外,随地之宜。

    前朝享一日,學士院以祝冊授通進司,進禦書訖,降赴尚書禮部。

     車駕詣太廟。

    前享一日,皇帝于景靈宮朝獻畢,既還大次,禮部郎中奏解嚴訖,皇帝入(齊)[齋]殿。

    文武侍祠、行事、執事、助祭之官、非從駕者。

    宗室先詣太廟祠所。

    其日,禮直官、宣贊舍人引禮部侍郎詣大次前,奏請中嚴,少頃,又奏外辦。

    皇帝服履袍,自(齊)[齋]殿詣大次。

    出行門,禁衛、諸班、親從等諸司祗應人員以下迎駕,奏聖躬萬福。

    次知客省事以下、樞密都承旨以下、知内侍省以下、帶禦器械官、應奉、祗應通侍大夫以下、武功大夫以下及幹辦庫務文臣一班迎駕,奏聖躬萬福。

    俟皇帝即禦座,從駕宰執、使相一班,次管軍、臣寮并奏聖躬萬福。

    皇帝乘輿出景靈宮棂星門,将至太廟,禦史台、太常寺、閣門分引文武侍祠、行事、執事、助祭之官、宗室于太廟棂星門外立橫班,再拜奏迎,訖,退。

    皇帝乘輿入棂星門,至大次,降輿以入,簾降,侍衛如常儀。

    宣贊 舍人承旨敕群臣及還次。

     省牲器。

    是日未後二刻,宮闱令帥其屬掃除廟之内外。

    司尊彜帥執事者以祭器入,設于位。

    凡祭器皆藉以席,又加巾蓋。

    太府卿入,陳币于篚。

    告潔畢權徹。

    未後三刻,禮直官、贊者分引大禮使以下并服常服,詣東神門外省牲位。

    光祿卿、丞與執事者牽牲就位。

    禮直官贊揖,贊者引押樂太常卿入行樂架。

    凡亞、終獻行事,皆禮直官、太常博士引;大禮使、執政官及申滌濯官、受爵酒官、進爵官行事,皆禮直官引;餘官皆贊者引。

    次引滌濯官及升自西階滌濯,凡行事、執事官升降皆自西階,内應奉官并執事随應奉人各随應奉階升降。

    次引申視滌濯官申視滌濯。

    執事者皆舉羃曰「潔」,俱退,複位。

    禮直官稍前,曰「告潔畢,請省牲」,前引省牲官稍前省牲,訖,退,複位。

    次引光祿卿出班巡牲一匝,西向躬曰「充」、曰「備」。

    次引光祿丞出班巡牲一匝,西向躬曰「绖」。

    俱複位。

    禮直官稍前,曰「省牲訖,請就省馔位」,揖訖,引大禮使以下各就(禮位)[位,禮]直官贊揖。

    有司省馔俱畢,禮直官贊「省牲畢」,揖訖,俱還齋所。

    光祿卿、丞及執事者以次牽牲詣廚,授太官令;次引省鼎镬官詣廚省鼎镬、視濯溉;次引實镬水官詣廚實镬水;次引增沃镬水官詣廚增沃镬水。

    協律郎展視樂器,乃還齋所。

    晡後一刻,太官令帥宰人以鸾刀割牲,祝史各取毛血實于盤,又取膟膋實于登,俱置馔所,遂烹牲。

    宮闱令帥 其屬掃除廟之内外。

     晨祼。

    享日醜前五刻,行事用醜時十刻。

    宮闱令開室,帥其屬掃除。

    禮部奠冊于案,太府卿入陳币,光祿卿入實笾、豆、簠、簋,太官令入實俎,良醞令入實彜及尊罍。

    樂工帥工人、二舞以次入,與執尊、罍、篚、羃者各就位,執事官各入就位。

    次禦史台、太常寺、合門宣贊舍人分引文武助祭官及宗室、客使,贊者引薦羊俎官以下宗室,各入就位。

    禮直官、贊者分引大禮使以下行事、執事官詣廟東門外揖位立。

    禮直官贊揖訖,先引監察禦史按視殿之上下,糾察不如儀者,降階就位;次引大禮使以下各入就位。

    皇帝服通天冠、绛紗袍至大次。

    禮儀使、樞密院官、太常卿、合門官、太常博士、禮直官分立于大次外之左右。

    引禮部侍郎詣次前奏請中嚴,少頃,又奏外辦。

    符寶郎奉寶陳于宮架之側,随地之宜。

    禮儀使當次前俛伏,跪奏:「禮儀使臣某言,請皇帝行事。

    」奏(請)[訖],俛伏,興,還侍立。

    禮儀使奏祀儀準此。

    簾卷,皇帝服衮冕以出,侍衛如常儀。

    禮儀使以下前導至東神門外,殿中監跪進大圭。

    禮儀使奏「請執大圭」,前導皇帝入自正門,侍禦不應入者止于門外。

    協律郎跪,俛伏,舉麾興工、鼓、柷,宮架《幹安之樂》作。

    皇帝升降行止皆奏《幹安之樂》。

    至阼階下,偃麾戛敔,樂止。

    (外)[升]自阼階,大禮使從,凡樂,皆協律郎跪,(伏俛)〔俛伏〕,舉麾興工鼓柷而後作,偃麾戛敔而後止。

    升自阼階,皇帝升降,大禮使皆從,左右侍 衛之官量人數從升。

    登歌樂作。

    樂止,禮儀使以下分左右侍立。

    凡行禮,禮儀使、樞密院官、太常卿、合門官、太常博士、禮直官前導至位,則分立于左右。

    次引奉瓒官升,詣僖祖室神位前,西向立;奉瓒盤官升,詣皇帝版位前,奉瓒盤北向立。

    次引奉神主官詣皇帝版位前,俛伏,跪奏「奉神主」,奏訖,俛伏,興,退。

    祠祭官于殿上承傳曰「奉神主」。

    次引薦香燈官搢笏,于鹢室内奉帝尊主,設于座,奉神主詣神幄内,于幾後啟匮,設于座,及以白羅巾覆之。

    執笏,退複位。

    次引宮闱令奉後神主,如上儀,以青羅巾覆之。

    退,複位。

    次引(奏)奉神主官詣皇帝版位前,〔俛〕伏,跪奏「奉神主訖」,奏訖,俛伏,興,退。

    禮儀使前奏:「有司謹具,請行事。

    」又奏「請再拜」,皇帝再拜。

    贊曰「再拜」,在位官皆再拜,訖。

    次内侍各執盤、匜、帨巾以進,宮架樂作。

    禮儀使奏「請皇帝搢大圭,盥手」,内侍進盤匜沃水,皇帝盥手。

    又奏「請帨手」,内侍進巾,皇帝帨手,訖。

    又奏「請皇帝洗瓒」,奉瓒盤官進瓒,内侍沃水,皇帝洗瓒。

    又奏「請拭瓒」,内侍進巾,皇帝拭瓒。

    訖,樂止。

    又奏「請執大圭」。

    奉瓒盤官奉瓒盤詣僖祖室尊彜所,西向立,以瓒鬯,執彜者舉羃,良醞令酌郁鬯。

    訖,先詣次室尊彜所,北向立。

    禮儀使前導,登歌樂作,皇帝入詣〔僖〕祖室,北向立,樂止。

    禮儀使奏「請搢大圭」,跪。

    奉瓒盤官奉瓒盤,西向,以瓒授奉瓒官,奉瓒官西向跪以進。

    禮儀使奏「請執瓒」,皇帝執瓒,以鬯祼地,奠瓒。

    奉瓒官 受瓒,以授奉瓒盤官,奉瓒盤官以盤受瓒訖,俱詣次室以俟。

    禮儀使奏「請執大圭」,俛伏,興,前導皇帝出戶外,北向立。

    又奏「請再拜」,皇帝再拜訖。

    禮儀使前導皇帝詣翼祖室,次詣宣祖室,次詣太祖室,次詣太宗室,次詣真宗室,次詣仁宗室,次詣英宗室,次詣神宗室,次詣哲宗室,次詣徽宗室,祼鬯并如上儀。

    奉瓒官、奉瓒盤官俱降複位,良醞令還尊所。

    禮儀使前導皇帝還版位,登歌樂作;至位,西向立,樂止,宮架作《興安之樂》、《文德之舞》,九成止。

    太官令取肝,以鸾刀制之,洗于郁鬯,貫之以膋,燎于爐炭。

    薦香燈官以肝膋入,诏神于室,又出,以隳祭于室戶之左,三祭于茅苴。

    俱降,詣盥洗位,盥手,帨手,升,複執事位。

     饋馔。

    享日,有司陳鼎三十有三于神廚,各在镬右。

    太官令帥進馔者詣廚,以匕升牛于镬,實于一鼎。

    肩、臂、臑、肫、胳、正脊一、直脊一、橫脊一、長脅一、短脅一、代脅一,(背)[皆]二骨以(正)〔并〕。

    次升羊如牛,升豕如羊,各(寶)[實]于一鼎,每室牛、〔羊〕、豕各一鼎。

    皆設扃、羃。

    祝史對舉入,設于每室馔幔内。

    次引視腥熟節官詣馔所,視腥熟之節。

    俟皇帝晨祼畢,還位,樂止,祝史抽扃,委于鼎右,除羃,加匕畢于鼎。

    太官令以匕升牛,載于一俎。

    肩、臂、臑在上端,肫、胳在下端,脊、脅在中。

    次升羊、豕,各載于俎,其載如羊。

    每室牛、羊、豕各一俎。

    次引薦牛、薦羊、薦豕俎官搢笏,奉俎以入。

    太官令引入正門,宮架《豐安之樂》作。

    由宮架東至橫街,折方進 行,陳于西階下,北向北上。

    薦俎官搢笏,奉俎以(外)[升],執事者各迎于階。

    薦官奉俎(請)[詣]僖祖室神位前,北向跪奠。

    先薦牛,次薦羊,次薦豕,各執笏,俛伏,興。

    有司設牛、羊、豕俎于腸、胃、膚之前。

    牛在左,羊在前,豕在右。

    詣次室奉奠,并如上儀。

    樂止,俱降複位。

    内執官降西側階,出西神門,入南門,歸執事班。

    次引薦香燈官取蕭合黍、稷,擩于脂,燎于爐炭。

    又當饋熟之時,取菹擩于醢,祭于豆間三。

    又取黍、稷、肺祭如初。

    藉用茅。

    各還尊所。

    次引奉币官、進币官、受币官、受爵酒官、進爵酒官升詣僖祖室。

    奉币官、進币官、受爵酒官、進爵酒官在東,西向北上;受币官在西,東向。

    次引奉爵酒官升殿,詣皇帝版位前,奉爵北向立。

    内侍各執盤、匜、帨巾以進,宮架樂作。

    禮儀使奏「請皇帝搢大圭,盥手」,内侍進盤匜沃水,皇帝盥手。

    又奏「請帨手」,内侍進巾,皇帝帨手,訖。

    又奏「請皇帝洗爵」,奉爵酒官進爵,内侍沃水,皇帝洗爵。

    又奏「請拭爵」,内侍進巾,皇帝拭爵,訖,樂止。

    又奏「請執大圭」,奉爵酒官受爵,奉爵詣僖祖室酌尊所,西向立。

    執尊者舉羃,良醞令酌着尊之醴齊,訖,先詣次室酌尊所,北向立。

    禮儀使前導,登歌樂作,殿中監(進)跪進鎮圭。

    禮儀使奏「請搢大圭,執鎮圭」,前導皇帝入,詣僖祖室,樂止,宮架作《基命之樂》,翼祖室《大順之樂》,宣祖室《天(立)[元]之樂》,太祖室《皇武之樂》,太宗室《大定之樂》,真宗室《熙(大)[文]之樂》,仁宗室《美成之樂》,英宗室《治隆之 樂》,神宗室《大明之樂》,哲宗室《重光之樂》,徽宗室《(丞)[承]元之樂》。

    文舞作。

    内侍先設缫藉于地,禮儀使奏「請跪」,奠鎮圭于缫藉,執大圭,俛伏,興。

    又奏「請搢大圭」,跪。

    次内侍跪,取币于篚,以授奉币官,奉币官授進币官,進币官西向跪以進。

    禮儀使奏「請受币」,皇帝受(奠)[币]訖,受币官東向跪,受以興,進奠于僖祖神位前。

    次奉爵官以爵授受爵酒官,受爵酒官授進爵酒官,進爵酒官西向跪以進。

    禮儀使奏「請執爵」,皇帝執爵祭酒,三祭于茅菹。

    奠爵,受爵官以爵複于坫。

    禮儀使奏「請執大圭」,俛伏,興,前導皇帝出戶外,北向。

    又奏「請少立」,樂止。

    奉币官、進币官、受币官、奉爵酒官、受爵酒官、進爵酒官俱詣次室。

    内侍舉鎮圭授殿中監,又以缫藉詣次室,先設于地。

    次舉冊官搢笏,跪,舉祝冊;讀祝官搢笏,東向跪,讀冊文。

    讀訖,奠冊,各執笏興,先詣次室戶外,東向立。

    禮儀使奏「請再拜」,皇帝再拜訖,禮儀使前導皇帝詣每室,奠圭币、酌獻,并如上儀。

    次奉币官、進币官、受币官、奉爵酒官、受爵酒官、進爵酒官俱降複位。

    内侍舉鎮圭、缫藉,以鎮圭授殿中監,以授有司。

    請冊官以下俱降複位。

    禮儀使前導皇帝還版位,登歌樂作;至位,西向立,樂止。

    禮儀使奏「請還小次」,登歌樂作,前導皇帝降自阼階,樂止,宮架樂作。

    将至小次,禮儀使奏「請釋大圭」,殿中監跪受大圭。

    皇帝入小次,簾降,樂止。

    文舞退,武舞進,宮架《正安之樂》作。

    舞者立定,樂止。

     亞 終獻。

    禮直官、太常博士引亞獻詣盥洗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執笏,詣爵洗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手,以爵授執事者,執笏(拜)[升],詣僖祖室酌尊所,西向立。

    宮架作《正安之樂》、《武功之舞》。

    執事者以爵授亞獻,亞獻(進)[搢]笏,跪,執爵。

    執尊者舉幂,太官令酌壺樽之盎齊,訖,先詣次室酌尊所,北向立。

    亞獻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興,入詣僖祖室神禦前,北向立,搢笏,跪。

    執事者以爵授亞獻,亞獻執爵,祭酒,三祭于茅菹,奠爵,執笏,俛伏,興,出戶外,北向再拜。

    次詣每室酌獻,并如上儀。

    樂止,降,複位。

    初,亞獻行禮将畢,禮直官、太常博士引終獻詣洗,及升殿、酌獻,并如亞獻之儀。

    降,複位。

    初,終獻既升,次引七祀及配享功臣獻官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執笏,詣神位前,搢笏,跪,執爵三祭酒,奠酌,執笏,俛伏,興,再拜,詣次位,并如上儀。

    退,複位。

    唯七祀先詣司命(立)[位],奠爵訖,興,少立。

    次引太祝進諸位前,北向跪讀祝文,訖,退,獻官再拜複位。

     皇帝飲福。

    初,皇帝既晨祼,光祿以牛左臂一骨,及長脅、短脅俱二骨以并,載于胙俎,升,設于僖祖室戶外。

    俟終獻既升,獻,次引進俎官、抟黍太祝、太官令詣飲福位,北向立,奉俎、豆、爵酒者各立于其後。

    禮儀使奏「請詣飲福位」,簾卷,出次,宮架樂作。

    殿中監跪進大圭,禮儀使奏「請執大圭」,前導皇帝至阼階下,樂止。

    升自阼階,登歌樂作。

    将至飲福位,樂止,登歌《僖安之樂》作。

    皇帝至飲福位,西向立。

    尚醞 奉禦執尊詣酌尊所,良醞令酌上尊福酒,合置一尊。

    尚醞奉禦奉尊詣飲福位,殿中監奉爵,尚醞奉禦酌福酒,殿中監北向捧以立。

    禮儀使奏「請再拜」,皇帝再拜。

    殿中監跪,以爵酒進。

    禮儀使奏「請搢大圭」,跪,受爵,祭酒,三祭于地。

    啐酒,奠爵。

    殿中監跪,受爵以興。

    太祝帥執事者持胙俎進,減神位前正脊二骨,橫脊加于俎上。

    内侍受俎,以授進俎官,南向跪以進。

    皇帝受俎,奠之。

    進俎官受俎以興,以授内侍,退,詣殿上稍西,東向立。

    太官令取黍于簋,抟,以授抟黍太祝,太祝受以豆,北向跪以進。

    皇帝受訖,奠之,抟黍太祝受豆以興,降,複位。

    次殿中監再跪,以爵酒進。

    禮儀使奏請再受爵,飲福酒,奠爵。

    殿中監受虛爵,興,以授奉禦執事者,俱降,複位。

    禮儀使奏「請執大圭」,俛伏,興。

    又奏「請再拜」,皇帝再拜,樂止。

    禮儀使前導皇帝還版位,登歌樂作。

    至版位,西向立,樂止。

    次引徹牛俎官徹笾豆及俎,笾、豆、俎各一,但少移故處。

    登歌《豐安之樂》作。

    卒徹,樂止。

    徹牛俎官降,複位。

    禮直官曰「賜胙」,行事、助祭官拜。

    贊者承傳曰「賜胙,再拜」,在位官皆再拜。

    送神宮架《興安之樂》作,一成止。

     神主入室。

    次引(奏)奉神主官詣皇帝版位前,俛伏,跪奏「奉神主入室」,奏訖,俛伏,興,退。

    祠祭官于殿上承傳曰「奉神主入室」。

    次引薦香燈官搢笏,奉帝主入(右)[鹢]室訖。

    薦香燈官先捧匮于神座,納神主于匮訖,捧入鹢室。

    執笏,退,複位。

    次引宮闱令奉後主如 上儀,退,複位。

    次引奉神主官詣皇帝版位前,俛伏,跪奏「奉神主入室訖」,俛伏,興,退。

    禮儀使奏禮畢,前導皇帝降自阼階,登歌樂作。

    至阼階下,樂止,宮架樂作。

    出門,樂止。

    禮儀使奏「請釋大圭」,殿中監跪受大圭,以授有司,皇帝還大次。

    禮部郎中奏「請解嚴」訖,皇帝入齋殿,宮闱令以黍、稷、肺祭,(祭)藉用白茅,束而埋之于西階東,有司各取币置于坎。

    大禮使以下就望瘗位,禮直官曰「可瘗」,寘土半坎,太廟宮闱令監視。

    次引大禮使以下詣東神門外揖位立,禮直官贊禮畢,揖訖,退,文武助祭官及宗室以次出。

    次引七(祝)[祀]獻官詣南神門外七祀望燎位,南向立,有司置祝版于燎柴,焚訖,退。

    太官令帥其屬徹禮馔,監察禦史詣殿監視收徹訖。

    宮闱令阖戶以降,乃退。

    太常藏祝冊于匮。

     親飨太廟别廟行禮儀注: 誓戒。

    如紹興修立郊祀誓戒儀注,惟不置郊社令。

    誓文曰:「今年七月十四,皇帝為登寶位,親行朝享太廟、别廟。

    各揚其職,其或不恭,國有常刑。

    」 緻齋。

    皇帝散齋七日于别殿,緻齋三日于齋殿。

    至行禮日,自齋殿詣太廟。

    餘如郊祀儀注。

     陳設。

    并同郊祀前一日朝享太廟禮,惟不設四方客使次及陳諸州歲貢,并實俎不以牛,止用羊、豕。

     省牲器。

    儀注如紹興十三年親享,唯舊用未後二刻掃除廟内外、陳設祭器、币、篚,三刻省牲馔、鼎镬、樂器等,今用其日質明。

     車駕自齋殿詣太廟。

    其日,文 武侍祠、行事、執事、助祭官、宗室先詣太廟祠所,其從駕臣僚并服常服就次。

    有司進辇于齋殿,其從駕臣僚并俟從駕。

    次禮直官、宣贊舍人引禮部侍郎奏請中嚴,少頃,又奏外辦。

    皇帝自内服履袍,詣齋殿,即禦座,鳴鞭。

    行門、禁衛、諸班、親從等、諸司祗應人員以下各自贊常起居。

    次知客省事以下、樞密都承旨以下、入内内侍省都知以下、帶禦器械官、應奉、祗應通侍大夫以下、武功大夫以下,及幹辦庫務文臣一班常起居。

    宣贊舍人贊從駕臣僚并常起居。

    凡起居者止奏聖躬萬福。

    次管軍臣僚并常起居,該宣名即宣名。

    若得旨免起居,更不起居。

    皇帝乘辇降自西階,稱警跸、侍衛如常儀。

    出和甯門,将至太廟,禦史台、合門分引文武助祭官、宗室、禮直官、贊者、(引)[行]事、執事官俱詣廟棂星門外立班,再拜奉迎訖,退。

    内已奏起居,止奏聖躬萬福。

    皇帝乘辇入棂星門,至大次,侍衛如常儀。

    皇帝降辇,入大次,簾降。

    舍人承旨敕群官各還次,以俟立班行禮。

     晨祼。

    并同郊祀前朝享太廟禮,但諸帝室既祼鬯後,禮儀使引皇帝至别廟後室前祼鬯如上儀。

     饋食。

    并同郊祀前享太廟禮,惟無牛鼎俎。

     亞終獻。

    皇帝飲福。

    神主入室。

    并同紹興十三年儀注,唯飲福不用牛俎。

     車駕還内。

    臣僚、禁衛等起居迎駕,奏聖躬萬福訖,以俟從駕還内,并如來儀。

    禮部郎中奏解嚴,宣贊舍人承旨敕群官各還次,将 士各還其所。

     太廟時享儀注: 時日,太常寺預于隔季,以孟春擇日享太廟、别廟關太史局,孟夏、孟秋、孟冬并(唯)[準]此。

    若臘享,則預于隔季,以季冬臘日享太廟别廟。

    大史局擇日報太常寺,臘享則以其日報太常寺。

    太常寺參酌訖,具時告散官官:原作「告」,據《文獻通考》卷九九改。

     齋戒。

    前享十日,受誓戒于尚書省。

    其日五鼓,贊者設位版于都堂下,初獻官在左,刑部尚書在右,并南向。

    亞、終獻位于其南稍東,北向西上。

    若冬享、臘享,則又設禮官位于終獻之東,其揖位、省牲位、省馔位準此。

    監察禦史位于其西稍北,東向。

    兵部、工部尚書、押樂太常卿、光祿卿、押樂太常丞、光祿丞位于其南稍西,北向東上。

    凡設太常丞、光祿丞位皆稍卻。

    奉禮、協律郎、太祝、太官、宮闱令位于其東,西向北上。

    捧俎官、薦香燈官位其後。

    質明,贊者引行事、執事官就位立定。

    禮直官引初獻降階就位。

    禮直官贊揖,在位者對揖。

    初獻搢笏,讀誓文雲:「某月某日孟春,薦享太廟、别廟,夏雲孟夏,秋雲孟秋,冬雲孟冬,臘享雲季冬臘享。

    各揚其職,不共其事,國有常刑。

    」讀訖,執笏。

    禮直官贊奉禮、協律郎、太祝、太官、宮闱令以下先退,餘官對拜乃退。

    散齋七日,治事如故,宿于正寝,不吊喪問疾、作樂、判書刑殺文書、決罰罪人及與穢惡。

    緻齋三日,光祿卿、丞、太官令齋一日。

    二日于本司,宗室于睦親宅都聽,如相妨,即于宗學。

    餘官無本司者,并于太廟齋坊。

    質明至齋所。

    唯享 事得行,其餘悉禁。

    前享一日質明,俱赴祠所齋宮,官給酒馔。

    享官巳齋而阙者,通攝行事。

     陳設。

    前享三日,儀鸾司設馔(饅)[幔]于東神門外,别廟馔幔于本廟。

    每室馔幔各一。

    若冬享,則設配享功臣次于殿下橫街之南,東西相向。

    每室配享功臣(冬)[各]為一次。

    若臘享,則設七祀次一于橫街之北道西,東向。

    前二日,有司牽牲詣祠所。

    前一日,宮闱令帥其屬掃除廟之内外,太常設祭器,凡設祭器,皆藉以席,笾豆又加巾、蓋。

    以俟告潔。

    既畢權徹。

    有司陳牲于東神門外,當門西向,祝史各位于牲後。

    太常設省牲位于牲西。

    三獻官在道南,北向;兵部、工部尚書、押樂太常卿、光祿卿、押樂太常丞、光祿丞、奉禮、協律郎、太祝、太官、官闱令在道北,南向,俱西上。

    凡設押樂太常丞以下位皆稍卻。

    若享日,則不設光祿卿、丞、宮闱令位。

    監察禦史于兵部尚書之西,少北。

    太常陳禮馔于東神門外卻東道北,南向,設省馔位版于禮馔之南。

    三獻官在南,北向西上。

    監察禦史在西,東向。

    兵部尚書、押樂太常卿、光祿卿、押樂太常丞、光祿丞、奉禮、協律郎、太祝、太官、宮闱令在東,西向北上。

    捧俎官、薦香燈官在其後。

    太常設登歌之樂于太廟、别廟殿上前楹間,卻南,北向;設宮架于太廟庭中,立舞表于酇綴之間。

    享日醜前五刻,禮直官、贊者、諸司職掌各服其服。

    宮闱令入殿開室,整拂神幄,帥其屬掃除。

    鋪筵在室内北墉下,南向,幾在筵 上,如常儀。

    太常陳币、篚各于神位前之左,币以白一。

    祝版各于神位之右,置于坫。

    次祭器實之:每室左二十有六(邊)[笾],為四行,以右為上;右二十有六豆,為四行,以左為上。

    俎二,一在笾前,實以羊腥七體。

    一在豆前。

    實以豕腥七體,其載如羊。

    又俎六,在豆右,為三重,以北為上。

    第一重,實以羊、豕首各一。

    第(三)[二]重,〔一〕實以羊腥腸、胃、肺,離肺一在上端,刌肺三次之,腸三、胃三又次之;一實以豕腥膚九,橫載。

    第三重,一實以羊熟腸、胃、肺;一實以豕熟膚,其載如腥。

    皆羊在左,豕在右。

    登一,在笾、豆間。

    實以大羹。

    铏三,在登前。

    實以羹,加(筆)[芼]滑。

    簠八、簋八,在笾豆外二俎間,簠在左,簋在右。

    簠實以稻、粱,粱在稻前;簋實以黍、稷,稷在黍前。

    登一,在笾之左。

    實以肝膋。

    盤一,在室戶外稍東。

    實以毛血。

    爐炭于室戶外之左,稍前。

    置蕭、蒿于篚。

    設尊、罍于殿上,為二重。

    着尊二,加勺、幂,為上尊。

    一實玄酒,一實醴齊,初獻酌之。

    壺尊二,加勺、幂。

    一實玄酒,一實盎齊,亞、終獻酌之。

    春夏設雞彜一并舟,在着尊之右,實以郁鬯,初獻酌之。

    秋、冬、臘享則設斝彜。

    加勺、幂;又設鳥彜一并舟,在着罍之右。

    實以明水。

    秋、冬、臘享則設黃彜。

    太尊二,一實泛齊,一實醴齊。

    山尊二,一實盎齊,一實醍齊。

    犧尊二,一實沈齊,一實事酒。

    象尊二。

    一實昔酒,一實清酒。

    罍皆實以明水。

    俱北向西上,皆加幂,設而不酌。

    爵坫三,在尊之前。

    太常設燭于神位前。

    若冬享,設配享功臣位 于殿下橫街之南次内。

    若臘享,則設七祀,司命、戶、竈、中溜、門、厲、行,于橫街之上次内。

    皆太常設神位席,本廟設神位版,太常設祭器實之。

    又設俎二于東神門外每室馔幔内;洗二于東階下直東溜,北向。

    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

    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珪瓒,及别廟則實以璋瓒。

    執罍、篚者位其後。

    若冬、臘二享,則又設禮官盥洗一于從祀神位前。

    又設揖位于東神門外,如省牲位。

    唯不設光祿卿、丞、捧俎官、薦香燈官、宮闱令位。

    (聞)[開]瘗坎于太廟、别廟殿西階之東,方深取足容物,南出陛。

    設望瘗位于太廟瘗坎之南,如省馔之位。

    唯不設光祿卿、丞、太官令、捧俎官、薦香燈官、宮闱令〔位〕。

    若臘享,則積七(祝)[祀]燎柴于西神門外。

    又設三獻官席位于殿下東階之東南,西向南(立)[上]。

    若冬享、臘享,則又設禮官位于終獻之北。

    兵部、工部尚書于其南,西向北上。

    監察禦史、押樂太常丞席位于殿庭之南,北向;奉禮、協律郎、太祝、太官令位其後,俱西上。

    光祿卿席位于監察禦史之東,北向。

    又設監察禦史位于殿上前楹西架,東向。

    奉禮郎、太祝在東,西向北上。

    押樂太常丞于樂虡之北,太官令于酌尊所,俱北向。

    協律郎位二,一于太廟殿上前楹間稍西,一于宮架西北,俱東向。

    押樂太常卿位于宮架北,北向。

     省牲器。

    同郊祀前朝享太廟禮。

     晨祼。

    享日醜前五刻,行事春冬用醜時七刻,夏秋 用醜時一刻。

    祠祭官引宮闱令入詣殿庭,北向立。

    祠祭官曰「再拜」,宮闱令再拜,升殿開室,整拂神幄,帥其屬掃除,退就執事位。

    次引薦香燈官入詣殿庭,北向立。

    凡宮闱令、薦香燈、捧俎官行事,皆祠祭官引。

    祠祭官曰「再拜」,薦香燈官再拜,升殿,各就執事位。

    次樂正帥工人、二舞入就位。

    太廟、别廟登歌工人,俟監察禦史點閱訖,升西階各就位。

    次太官令、光祿丞帥其屬實馔具畢,光祿丞還齋所。

    次引光祿卿入詣殿庭席位,北向立。

    贊者曰「再拜」,光祿卿再拜,升殿點視禮馔,畢。

    次引監察禦史升殿點閱陳設,糾察不如儀者。

    凡點視及點閱,皆先詣僖祖室,以至次室及别廟。

    光祿卿還齋所。

    餘官各服祭服。

    次引行事、執事官詣東神門外揖位立定,禮直官贊揖。

    次引押樂太常卿、太常丞、協律郎,次引監察禦史、奉禮郎、太祝、太官令,入就殿下席位,北向立。

    次引初獻、兵部、工部尚書、亞、終獻入,就殿下席位,西向立。

    若冬享、臘享,則引禮官。

    祠祭官于殿上贊奉神主。

    次引薦香燈官入室,搢笏,于鹢室内奉帝主,設于座,奉神主詣神幄内,于幾後啟匮,設于座,以白羅巾覆之。

    執笏,退,複執事位。

    次引宮闱令奉後主(奉),别廟宮闱令奉後主,如上儀,以青羅巾覆之。

    退,複執事位。

    祠祭官于殿上贊「奉神主訖」,禮直官稍前,贊:「有司謹具,請行事。

    」贊者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次引監察禦史、押樂太常卿、太常丞、奉禮、協律郎、太祝、太 官令各就位〔立〕定。

    太官令就僖祖位尊彜所。

    次引初獻詣盥洗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執笏,詣爵洗位,北向立,搢笏,洗瓒,授執事者,執笏,升殿,詣僖(宗)[祖]室尊彜所,西向立。

    執事者以瓒授初獻,搢笏,跪,執瓒。

    執彜者舉幂,太官令酌郁鬯訖,先詣宣祖室尊彜所,北向〔立〕。

    初獻以瓒授執事者,執笏,興,詣僖祖室神位前,北向立,搢笏,跪。

    次引奉禮郎搢笏,西向跪。

    執事者以瓒授奉禮郎,〔奉禮郎〕奉瓒授初獻。

    初獻執瓒,以鬯祼地,奠訖,以瓒授執事者。

    次執事者以币授奉禮郎,奉禮郎奉币授初獻,執笏,興,先詣宣祖室神位前西向立。

    初獻受币,奠訖,執笏,俛伏,興,出戶外,北向再拜。

    次詣宣祖室、太祖室、太宗室、真宗室、仁宗室、英宗室、神宗室、哲宗室、徽宗室、欽宗室,次降西側階,詣别室,升西階,詣懿節皇後室、安穆皇後室、安恭皇後室,祼鬯、奠币并如上儀。

    訖,降東側階,由東廊,俱複位立。

    協律郎跪,俛伏,舉麾興工、鼓、柷,宮架作《興安之樂》、《孝熙昭德之舞》,九成,偃麾戛敔,樂止。

    凡樂皆協律郎跪俛伏,舉麾興工、鼓、(敔)[祝]而後作,偃麾戛敔而後止。

    既晨祼,薦香燈官入取毛血,奠于神座前。

    别廟以太祝。

    太官令取肝,以鸾刀制之,洗于郁鬯,貫之以膋,燎于爐炭。

    薦香燈官以肝膋入,诏神于室,别廟以太祝。

    又出,以隋祭于室戶外之左,三祭于茅苴,退複位。

     饋食。

    享日,有司帥進馔者詣廚,以匕升羊實于一俎,肩、臂、臑在上端,肫、胳在下端,正脊一、 直脊一、橫脊一、長脅一、短脅一、代脅一,皆二骨以并,在中。

    次升豕如羊,實于一俎,每室羊、豕各一俎。

    入設于馔幔内。

    俟初獻既升,祼訖,捧俎官及執事者捧俎入,詣西階下,北向北上。

    次引兵部、工部尚書詣西階下,搢笏,捧俎,兵部奉羊,工部奉豕。

    升殿,宮架《豐安之樂》作。

    詣僖祖神位前,北向跪奠,先薦羊,次薦豕。

    各執笏,俛伏,興。

    有司入,設于豆右腸、胃、膚之前。

    羊在左,豕在右。

    次詣每室奉俎,并(俎)[如]上儀,樂止。

    次詣别廟奠俎,如前太廟之儀。

    唯登歌作《肅安之樂》。

    降東側階,由東廊複位。

    初,奠俎訖,次引薦香燈官取蕭合黍、稷,擩于脂,燎于爐炭。

    當饋熟之時,薦香燈官取菹擩于醢,祭于豆間三,又取黍、稷、肺祭如初,俱藉以茅,别廟以太祝。

    退,複位。

    次引太祝詣僖祖室前東向立。

    次引初獻再詣盥洗位,宮架《正安之樂》作。

    初獻升降行止皆作《正安之樂》。

    至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執笏,詣爵洗(内)[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以授執事者,執笏,升殿,〔樂〕止,登歌樂作。

    詣僖祖室酌尊所,西向立,樂止,登歌《基命之樂》作。

    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搢笏,跪,執爵。

    執尊者舉幂,太官令酌着尊之醴齊訖,先詣宣祖室酌尊所,北向立。

    初獻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興,入詣僖祖室神位前,北向立,搢笏。

    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執爵,祭酒,三祭于茅苴,奠爵,執笏,俛伏,興,出戶,北向立,樂止。

    次太祝搢笏,跪讀祝文,讀訖,執笏,興,先詣宣祖室戶外, 東向立。

    初獻再拜,次詣每室,及詣别廟行禮,并如上儀。

    初獻詣别廟,升降登歌作《崇安之樂》,酌獻行禮,登歌并作《歆安之樂》。

    初獻将降階,登歌作;降階,樂止,宮架樂作;複位,樂止。

    文舞退,武舞進,宮架作《正安之樂》。

    舞者立定,樂止。

    次引亞獻詣盥洗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執笏,詣爵洗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以授執事者,執笏,升殿,詣僖祖室酌尊所,西向立。

    宮架作《武安之樂》、《禮洽儲祥之舞》。

    執事者以爵授亞獻,搢笏,跪,執爵。

    執尊者舉幂,太官令酌壺尊之盎齊訖,先詣宣祖室酌尊所,北向立。

    亞獻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興,詣僖祖室神位前,北向立,搢笏,跪。

    執事者以爵授亞獻,亞獻執爵,祭酒,三祭于茅苴,奠爵,執笏,俛伏,興,出戶外,北向再拜。

    次詣每室并别廟行禮,并如上儀。

    亞、終獻詣别廟酌獻,登歌并作《嘉安之樂》。

    初,亞獻既入太室,引終獻詣洗,及升殿行禮,并如上獻之儀。

    訖,俱降複位。

    若冬享,則俟終獻将升,次引禮官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執笏,詣配享功臣神位前,搢笏,跪,執爵,三祭酒,奠爵,執笏,俛伏,興,再拜,詣次位行禮,并如上儀,退,複位。

    若臘享,則俟終獻将升,次引禮官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執笏,詣司命神位前,搢笏,跪,執爵,三祭酒,奠爵,執笏,俛伏,興,少立。

    次 引太祝進詣神位前,北向,搢笏,跪讀祝文,讀訖,執笏,興,退,複位。

    禮官再拜,詣每位前行禮,并如分獻配享功臣之儀,退,複位。

    次引太祝徹笾、豆,笾、豆各一,少移(放)[故]處。

    登歌《恭安之樂》作。

    别廟《甯安之樂》。

    卒徹,樂止。

    次引宮闱令束茅訖,俱複位。

    禮直官曰「賜胙」,贊者承傳曰「賜胙,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送神宮架《興安之樂》作,一成止。

    祠祭官于殿上贊「奉神主入鹢室」,次引薦香燈官搢笏,奉帝主入鹢室,薦香燈官先捧匮置于神座,納神主于匮訖,捧入鹢室。

    執笏,退複位。

    次引宮闱令奉後主,并引别廟宮闱令奉後主入鹢室,并如上儀,退,複位。

    祠祭官于殿上贊「奉神主入鹢室訖」。

    次引初獻、兵部、刑部尚書、亞、終獻就望瘗位。

    若冬享、臘享,則又引禮官就望瘗位。

    有司詣室取币,束茅苴于坎。

    次引監察禦史、押樂太常丞、奉禮、協律郎、太祝就望瘗位立定。

    禮直官曰「可瘗」,寘土半坎,本廟宮闱令監視。

    别廟殿下宮闱令監視。

    次引初獻以下詣東神門外揖位立,禮直官贊「禮畢」,揖訖,退。

    若臘享,則次引禮官詣西神門外七〔祀〕望燎位立,有司置祝版于燎柴,焚訖,退。

    太官令帥其屬徹禮馔。

    次引監察禦史詣殿監視收徹訖,還齋所。

    宮闱令阖戶以降,太常藏祝版于匮。

    光祿卿以胙奉進,監察禦史就位展視,光祿卿望阙再拜,乃退。

     太廟薦新儀注: 陳設。

    前一日,有司設新物于太常卿齋所。

    至日,以行事設笾豆于每室戶外,以新物實之。

    每室孟春豆三,實以韭、葑、卵。

    仲春豆一,實以冰。

    季春豆三,實以筍、蒲、鲔魚;笾一,實以含桃。

    孟夏豆三,實以彘肉、 大小麥。

    仲夏豆二,實以雛雞、黍;笾一,實以瓜。

    季夏笾二,實以菱、栗。

    孟冬豆一,實以鴈。

    季冬豆一,乃實之以魚。

    又設盥洗于阼階下,直東溜,北向。

    。

    仲冬豆一,實以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

    設太常卿席位于殿下東南,西向。

     省馔。

    前一日,祠祭官引宮闱令詣太常卿齋所同新物應馔者,有司詣廚省镬,以時帥其屬臨造。

     行事。

    薦新日,祠祭官引宮闱令先入詣殿庭,北向立。

    祠祭官曰「再拜」,宮闱令再拜,升自西階,凡行事、執事官升降皆自西階。

    開室,不出神主。

     帥其屬掃除,退就執事位。

    次有司實新畢,禮直官引太常卿常服入,就殿下席位,西向立,贊「再拜」,太常卿再拜。

    次引詣盥洗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執笏,升殿,詣僖祖室戶外,搢笏。

    執事者以新物授太常卿,太常卿受新物,奉入,詣神位前,北向跪奠,執笏,俛伏,興,出戶外,北向再拜。

    次詣宣祖室、太祖室、太宗室、真宗室、仁宗室、英宗室、神宗室、哲宗室、徽宗室、欽宗室、别廟懿節皇後室、安穆皇後室、安恭皇後室,行禮并如上儀,降,複位,少立,退。

    宮闱令阖戶,降退。

     郊祀大禮前二日朝獻景靈宮行禮儀注: 陳設:前朝獻三日,儀鸾司設大次于齋殿;又設文武侍臣次于大次之前,随地之宜;行事、助祭官、宗室及有司次于宮之(肉)[内]外,各随地之宜;設東方、南方客使次于文官之後,西方、北方客使次于武官之後。

    又設馔幔于殿 門外外:原脫,據《文獻通考》卷九九補。

    ,随地之宜。

    前二日,郊社令帥其屬掃除宮之内外。

    太常設燎爐于殿門之外。

    又陳登歌之樂于殿上前楹間稍南,北向;設宮架于殿門外,随地之宜;立舞表于酇綴之間。

    前朝獻一日,奉禮郎、禮直官設皇帝位版于阼階上,西向;飲福位于聖像之西南,北向;望燎位于殿下之東,南向。

    贊者設亞、終獻位于阼階之東稍南,西向;大禮使、左仆射于西階之西稍南,東向;與亞、終獻班相對。

    行事戶部、禮部、刑部尚書、吏部、刑部侍郎、光祿卿、讀冊官、舉冊官、光祿丞于其西,光祿丞稍卻。

    執事官位又于其後;奉禮郎、抟黍太祝、太社、太官令位于亞獻之北,西向,稍卻;監察禦史位二于大禮使之北,東向,俱稍卻。

    又設協律郎位二,一于殿上磬虡之西北,一于宮架西北,俱東向;押樂太常丞于登歌樂虡北,押樂太常卿位于宮架之北,良醞令于酌尊所,俱北向。

    又設文武助祭官、宗室位于行事、執事官之南,東西相向;諸方客使位于殿門之外,随其方國。

    又設告潔位于殿門之外:設大禮使、左仆射位于道西,東向;行事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尚書、吏部、刑部侍郎、押樂太常卿、光祿卿、讀冊官、舉冊官、押樂太常丞、光祿丞、奉禮、協律郎、抟黍太祝、郊社、太官令位于道東,西向北上。

    押樂太常丞以下位稍卻。

    監察禦史位于尚書之右,異位稍卻。

    光祿陳禮馔于殿門内,在北,南向。

    太常設省馔位版于禮馔之南:大禮使、左仆射在南,北 向西上;監察禦史位二在西,東向;行事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尚書、吏部、刑部侍郎、押樂太常卿、光祿卿、讀冊官、舉冊官、押樂太常丞、光祿丞、奉禮、協律郎、抟黍太祝、郊社、太官令在東,西向北上。

    禮部帥其屬設祝冊案于殿上之西。

    司尊彜帥其屬設玉、币、篚于酌尊所。

    次設笾、豆、簠、簋之位于聖像前:左十有一笾,右十有一豆,俱為三行。

    俎一,在笾前。

    簠一、簋一,在笾豆外,簠在左,簋在右。

    又設尊罍之位:着尊二、壺尊二,皆有罍,加勺、羃,為酌尊;太尊二、山尊二、犧尊二、象尊二,皆有罍,加羃,設而不酌;并在殿上稍南,北向西上。

    又設笾、豆、簠、簋、俎各一于馔幔内。

    設禦盤、匜于阼階上,并供進盤、匜、帨巾内侍坐并于皇帝版位之後,分左右。

    奉盤者北向,奉匜及執巾者南向。

    又設亞、終獻盥洗、爵洗于其位之北。

    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罍洗在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

    若洗爵之篚,則又實以爵。

    執罍、篚者各位于其後。

    朝獻日行事前,太(常)府卿帥其屬陳币于篚。

    币(倉)[蒼]。

    少府監帥其屬入陳禮神之玉,置于聖像前。

    玉以(凹)[四],圭有邸。

    光祿卿帥其屬入實笾、豆、簠、簋。

    笾三行,以右為上。

    第一行,形鹽在前,(黎)[梨]、糗餌次之;第二行,榛實在前,幹桃、幹橑、幹棗次之;第三行,菱在前,芡、栗、幹柿次之。

    豆三行,以左為上。

    第一行,芹菹在前,筍菹、菁菹、葵菹次之;第二行,(篚)[韭]筋、松脯、虀脯次之;第三行,食在前,瓜虀、醬次之。

    簋實以黍,在前,簠實 以稻。

    太官令帥其屬入實俎。

    笾前之俎實以乳餅。

    良醞令帥其屬入實尊。

    着尊二,一實玄酒,一實醴齊,皇帝酌之。

    壺尊二,一實玄酒,一實盎齊,亞、終獻酌之。

    太尊二,一實泛齊,一實醴齊;山尊二,一實盎齊,一實醴齊;犧尊二,一實沈齊,一實事酒;象尊二,一實昔酒,一實清酒:并設而不酌。

    凡罍之實,各視其尊。

    有司設神禦殿禮馔及供奉之物,如常儀。

    太常設燭于聖像前;又設大禮使以下行事、執事官揖位于殿門外,如告潔之位。

    儀鸾司設神位版幄,又設冊幄于殿門外,各随地之宜。

     省馔。

    前朝獻一日質明,太社令帥其屬掃除宮之内外訖,司尊彜帥執事者以祭器入,設于位。

    凡設祭器,皆藉以席,笾豆又加巾、蓋。

    太府卿、少府監入陳玉币。

    告潔畢權徹。

    少頃,禮直官、贊者分引大禮使以下并常服詣殿門外告潔位,禮直官贊揖訖,贊(訖)者引押樂太常卿入行樂架。

    凡亞、終獻行事,皆禮直官、太常博士引;大禮使、執政官行事,皆禮直官引;餘官皆贊者引。

    次引禮部尚書入,升自西階,滌濯。

    凡行事、執事官(外)[升]降皆自西階,内應奉官并執事應奉人各随應奉階升降。

    次引左仆射申滌濯。

    執事者皆舉羃曰「潔」,俱退,複位。

    禮直官稍前曰:「告潔畢,請就省馔位。

    」揖訖,引大禮使以下各就位,禮直官贊揖。

    有司省馔具畢,禮直官贊「省馔畢」,揖訖,俱還齋所。

    次引禮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