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回兩重喜窦後逢兄弟一紙書文帝服蠻夷

關燈
兵援應,呂後特遣隆慮侯周竈,率兵往讨。

    适值天時溽暑,士卒遇疫,途次多緻病死,眼見是不能前行,并且南嶺一帶,由佗派兵堵住,無路可入,竈隻得逗留中道,到了呂後病殁,索性班師回京。

    趙佗更橫行無忌,用了兵威财物,誘緻閩越西瓯,俱為屬國,共得東西萬餘裡地方,居然乘黃屋,建左纛,與漢天子儀制相同。

    文帝見四夷賓服,獨有趙佗倔強得很,意欲設法羁縻,用柔制剛,當下命真定官吏,為佗父母墳旁,特置守邑,歲時緻祭。

    且召佗兄弟屬親,各給厚賜,然後選派使臣,南下招佗。

    這種命意,不能不與相臣商議,陳平遂将陸賈保薦上去,說他前番出使,不辱君命,此時正好叫他再往,駕輕就熟,定必有成。

    文帝也以為然,遂召陸貿入朝,仍令為大中大夫,使他齎着禦書,往谕趙佗。

    賈奉命起程,好幾日到了南越,趙佗聞是熟客,當然接見。

    賈即取書交付,由佗接過手中,便即展閱,但見書中說是: 朕,高皇帝側室子也,奉北藩于代,道路遼遠,壅蔽樸愚,未嘗緻書。

    高皇帝棄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後自臨事,不幸有疾,日進不衰。

    諸呂為變,賴功臣之力,誅之已畢,朕以王侯吏不釋之故,不得不立。

    乃者聞王遺将軍隆慮侯書,求親昆弟,諸罷長沙兩将軍。

    朕以王書罷将軍博陽侯,親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使存問,修治先人冢。

    前日聞王發兵于邊,為寇災不止,當時長沙王苦之,南郡尤甚。

    雖王之國,庸獨利乎?必多殺士卒,傷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獨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為也。

    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問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長沙王也,朕不能擅變焉。

    今得王之地,不足以為大,得王之财,不足以為富,嶺以南王自治之。

    雖然,王之号為帝,兩帝并立,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争也;争而不讓,王者不為也。

    願與王分棄前惡,終今以來,通使如故,故使賈馳谕,告王朕意。

     趙佗閱畢,大為感動,便握賈手與語道:“漢天子真是長者,願奉明诏,永為藩臣。

    ”賈即指示禦書道:“這是天子的親筆,大王既願臣服天朝,對着天子手書,就與面谒一般,應該加敬。

    ”趙佗聽着,就将禦書懸諸座上,自在座前拜跪,頓首謝罪。

    賈又令速去帝号,佗亦允諾,下令國中道:“我聞兩雄不并立,兩賢不并世。

    漢皇帝真賢天子,自今以後,我當去帝制黃屋左纛,仍為漢藩。

    ”賈乃誇獎趙佗賢明。

    佗聞言大喜,與賈共叙契闊,盛筵相待。

    款留了好幾日,賈欲回朝報命,向佗取索複書,佗構思一番,亦繕成一書道: 蠻夷大長老夫臣佗昧死再拜,上書皇帝陛下:老夫故越吏也,針對側室子句。

    高皇帝幸賜臣佗玺,以為南越王。

    孝惠帝即位,義不忍絕,所以賜老夫者厚甚。

    高後用事,别異蠻夷,出令曰:毋與蠻夷越金鐵田器,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

    老夫處僻,馬牛羊齒已長,自以祭祀不修,有死罪,使内史藩,中尉高,禦史平凡三輩,上書謝罪皆不返。

    又風聞老夫父母墳墓已壞削,兄弟宗族與誅論,吏相與議曰:今内不得振于漢,外無以自高異,故更号為帝,自帝其國,非敢有害于天下。

    高皇後聞之大怒,削去南越之籍,使使不通,老夫竊疑長沙王讒臣,故敢發兵以伐其邊。

     且南方卑濕,蠻夷中西有西瓯,其衆半羸,南面稱王,東有閩越,其衆數千人,亦稱王,西北有長沙,其半蠻夷,亦稱王,老夫故敢妄竊帝号,聊以自娛。

    老夫處越四十九年,于今抱孫焉,然夙興夜寐,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視靡曼之色,耳不聽鐘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漢也。

    今陛下幸哀憐,複故号,通使漢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号,不敢為帝矣。

    謹昧死再拜以聞。

     書既寫就,随手封固,又取出許多方物,托賈帶還,作為貢獻,另外亦有赆儀贈賈。

    賈即别了趙佗,北還報命,及進見文帝,呈上書件,文帝看了一周,當然欣慰,也即厚賞陸賈,賈拜謝而退。

    好做富家翁了。

    嗣是南方無事,寰海承平,兩番使越的陸大夫,亦安然壽終,小子有詩詠道: 武力何如文教優,禦夷有道在懷柔, 诏書一紙蠻王拜,伏地甘心五體投。

     未幾就是文帝二年,歲朝方過,便有一位大員,病重身亡。

    欲知何人病逝,容至下回再表。

    有薄太後之為姑,複有窦皇後之為婦,兩人境遇不同,而其悲歡離合之情迹,則如出一轍,可謂姑婦之間,無獨有偶者矣。

    語有之: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兩後亦如是耳。

    長君少君,不期而會,先号後笑,命亦從同,得绛灌之代為設法,擇正士以保傅之,而長君少君,卒為退讓之君子,是何莫非窦氏之幸福欤。

    趙佗橫恣嶺南,第以一書招谕,即頓首謝罪,自去帝制,可見推誠待人,鮮有不為所感動者。

    忠信之道,行于蠻貊,奚必勞師動衆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