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回遭衆忌賈誼被遷正阃儀袁盎強谏

關燈
卻說丞相陳平,專任數月,忽然患病不起,竟至謝世。

    文帝聞訃,厚給赙儀,賜谥曰獻,令平長子賈襲封。

    平佐漢開國,好尚智謀,及安劉誅呂,平亦以計謀得功。

    平嘗自言我多陰謀,為道家所禁,及身雖得幸免,後世子孫,恐未必久安。

    後來傳至曾孫陳何,擅奪人妻,坐法棄市,果緻絕封。

    可為好詐者鑒。

    這且不必細表。

    惟平既病死,相位乏人,文帝又記起绛侯周勃,仍使為相,勃亦受命不辭。

    會當日蝕告變,文帝因天象示儆,诏求賢良方正,直言極谏。

    當由颍陰侯騎士賈山,上陳治亂關系,至為懇切,時人稱為至言。

    略雲: 臣聞為人臣者,盡忠竭愚,以直谏主,不避死亡之誅,臣山是也。

    臣不敢虛稽久遠,願借秦為喻,唯陛下少加意焉!夫布衣韋帶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後世不絕息。

    至秦則不然,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賦斂重數,音朔百姓任罷,音疲赭衣半道,群盜滿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視,傾耳而聽。

    一夫大呼,天下響應,蓋天罰已加矣。

    臣聞雷霆之所擊,無不摧者,萬鈞之所壓,無不靡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勢重非特萬鈞也,開道而求谏,和顔色而受之,用其言而顯其身,士猶恐懼而不敢自盡,又況于縱欲恣暴,惡聞其過乎!昔者周蓋千八百國,以九州之民,養千八百國之君,君有餘财,民有餘力,而頌聲作。

     秦皇帝以千八百國之民自養,力罷不能勝其役,财盡不能勝其求,身死才數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廟滅絕矣。

    秦皇帝居滅絕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亡無也輔弼之臣,亡直谏之士,天下已潰而莫之告也。

    今陛下使天下舉賢良方正之士,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德,今已在朝廷矣,乃選其賢者,使為常侍諸吏,與之馳騁射獵,一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懈弛,百官之堕于事也。

    陛下即位,親自勉以厚天下,振貧民,禮高年,平獄緩刑,天下莫不喜悅。

    臣聞山東吏布诏令,民雖老羸癃疾,扶杖而往聽之,願少須臾毋死,思見德化之成也。

    今功業方就,名聞方昭,四方向風,乃從豪俊之臣,方正之士,與之日日獵射,擊兔伐狐,以傷大業,絕天下之望,臣竊悼之!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臣不勝大願,願少衰射獵,以夏歲二月,定明堂,造大學,修先王之道,風行俗成,萬世之基定,然後唯陛下所幸耳。

    古者大臣不得與宴遊,方正修絜音潔之士,不得從射獵,使皆務其方以高其節,則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盡心以稱大禮。

    如此則陛下之道,得所尊敬,然後功業施于四海,垂于萬世子孫矣。

     原來文帝雖日勤政事,但素性好獵,往往乘暇出遊,獵射為娛,所以賈山反複切谏。

    文帝覽奏,頗為嘉納,下诏褒獎,嗣是車駕出入,遇着官吏上書,必停車收受,有可采擇,必極口稱善,意在使人盡言。

    當時又有一個通達治體的英材,與賈山同姓不宗,籍隸洛陽,單名是一誼字。

    少年卓荦,氣宇非凡。

    賈誼是一時名士,故叙入誼名,比賈山尤為鄭重。

    嘗由河南守吳公,招置門下,備極器重。

    吳公素有循聲,治平為天下第一,文帝特召為廷尉。

    随筆帶過吳公,不沒循吏。

    吳公奉命入都,遂将誼登諸薦牍,說他博通書籍,可備咨詢,文帝乃複召誼為博士。

    誼年才弱冠,朝右諸臣,無如誼少年,每有政議,諸老先生未能詳陳,一經誼逐條解決,偏能盡合人意,都下遂盛稱誼才。

    文帝也以為能,僅一歲間,超遷至大中大夫。

    誼勸文帝改正朔,易服色,更定官制,大興禮樂,草成數千百言,厘舉綱要,文帝卻也歎賞,不過因事關重大,謙讓未遑。

    誼又請耕籍田、遺列侯就國,文帝乃照議施行。

    複欲升任誼為公卿,偏丞相周勃,太尉灌嬰,及東陽侯張相如,禦史大夫馮敬等,各懷妒忌,交相诋毀,常至文帝座前,說是洛陽少年,紛更喜事,意在擅權,不宜輕用。

    文帝為衆議所迫,也就變了本意,竟出誼為長沙王太傅。

    誼不能不去,但心中甚是怏怏。

    出都南下,渡過湘水,悲吊戰國時楚臣屈原,屈原被讒見放,投湘自盡。

    作賦自比。

    後居長沙三年,有鵩鳥飛入誼舍,停止座隅。

    鵩鳥似鸮,向稱為不祥鳥,誼恐應己身,益增憂感,且因長沙卑濕,水土不宜,未免促損壽元,乃更作鵩鳥賦,自述悲懷。

    小子無暇抄錄,看官請查閱《史》《漢》列傳便了。

     賈誼既去,周勃等當然快意,不過勃好忌人,人亦恨勃,最怨望的就是朱虛侯劉章,及東牟侯劉興居。

    先是諸呂受誅,劉章實為功首,興居雖不及劉章,但清宮迎駕,也算是一個功臣。

    周勃等與兩人私約,許令章為趙王,興居為梁王,及文帝嗣位,勃未嘗替他奏請,竟背前言,自己反受了第一等厚賞,因此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