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五十 狐四

關燈
谏找來叔家的人打聽,回答說:“死去的人不讓穿。

    ”接着述說死去的人說話和安排事情的情況,就象生前一樣。

    嚴谏懷疑是野狐狸作怪,下決心管這件事。

    後來到叔叔家去,靈柩裡就傳出聲音,憤怒地吩咐子弟們,不要再讓當縣尉的侄子嚴谏進來,他來對家裡的事沒有好處,隻知道亂猜疑。

    也對嚴谏說:“五郎你的公事好象很忙,不該經常到這裡來。

    ”嚴谏後來突然帶着蒼鷹、雙鹘、黑雕、獵犬等十幾種動物,和他手下的一百多人,全都拿着器械把宅子圍了好幾重,就走進靈堂。

    忽然看見一隻全身都是紅肉的野狐狸,仰面在屋頂行走,射擊也射不中,不一會,打開門,跳了出去,從此不再出現。

    接着怪事就沒有了。

     韋參軍 唐潤州參軍幼有隐德,雖兄弟不能知也。

    韋常謂其不慧,輕之。

    後忽謂諸兄曰:“财帛當以道,不可力求”。

    諸兄甚奇其言,問汝何長進如此?對曰:“今昆明池中大有珍寶,可共取之。

    ”諸兄乃與皆行。

    至池所,以手酌水,水悉枯涸,見金寶甚多。

    謂兄曰:“可取之。

    ”兄等愈入愈深,竟不能得。

    乃雲:“此可見而不可得緻者,有定分也。

    ”諸兄歎美之。

    問曰:“素不出,何以得妙法?”笑而不言。

    久之曰:“明年當得一官,無慮貧乏。

    ”乃選拜潤州書佐,遂東之任。

    途經開封縣。

    開封縣令者,其母患狐媚,前後術士不能療。

    有道士者善見鬼,謂令曰:“今比見諸隊仗,有異人入境。

    若得此人,太夫人疾苦必愈。

    ”令遣候之。

    後數日白雲:“至此縣逆旅,宜自谒見。

    ”令往見韋,具申禮請。

    笑曰:“此道士為君言耶?然以太夫人故,屈身于人,亦可憫矣。

    幸與君遇,其疾必愈。

    明日,自縣橋至宅,可少止人,令百姓見之。

    我當至彼為發遣。

    且宜還家灑掃,焚香相待。

    ”令皆如言。

    明日至舍,見太夫人,問以疾苦,以柳枝灑水于身上。

    須臾,有老白野狐自床而下,徐行至縣橋,然後不見。

    令有贈遺,韋皆不受。

    至官一年,謂其妻曰:“後月我當死。

    死後,君嫁此州判司,當生三子。

    ”皆如其言。

    (出《廣異記》) 唐代潤州韋參軍幼年時積有陰德,雖然是親兄弟也不知道。

    韋參軍常常說自己并不聰明,很自卑。

    後來忽然對各位兄長說:“應當用正道來取得财物,不能強求”。

    各位兄長對他說的話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長進,他回答說:“現在昆明池中有很多珍寶,可以一起去拿。

    ”各位兄長就和他一塊去。

    到了昆明池邊,用手捧水,池水就幹枯了。

    隻見有很多金銀财寶,他對兄長說:“可以去拿珍寶。

    ”兄長們越走越深,竟然拿不到珍寶。

    他說:“這就是隻能看卻不能得到,事情都有一定的緣分。

    ”各位兄長贊美他,問他說:“你平時不出門,怎麼學到這樣的妙法。

    ”他笑了笑卻不回答。

    很久之後說:“明年能得到一個官職,不必擔心生活的貧困。

    ”接着就被薦選擔任了潤州的書佐,于是潤州去上任,途中經過開封縣。

    開封縣令的母親得了狐媚病,前前後後有很多術士都不能治。

    有個道士能見到鬼魂,對縣令說:“近來連續看見有好多的儀仗隊,有個‘異人’要到開封縣境來。

    如能得到這個人,太夫人的疾病一定能治好。

    ”縣令派他等候“異人”。

    過了幾天回來說:“已經到了這個縣的旅店,你應該親自去會見。

    ”縣令去面見韋參軍,說了詳細情況禮貌地請求治病。

    韋參軍笑着說:“這是一個道士向您說的吧?但是因為太夫人的緣故,向别人屈身行禮,也應該同情啊。

    幸虧你我相遇,太夫人的病一定能治好。

    明天,從縣橋到你的住宅,不要禁止行人們行走,讓大家看看這事,我會去你家處理好。

    并且你還要回家去灑水打掃一下,點上香等着我。

    ”縣令全都按他說的做了。

    第二天來到縣令的住處,面見太夫人,問了疾病的情況,用柳樹枝向她身上灑水。

    不一會,有一隻年老白色的野狐狸從床上下來,慢慢地走到縣橋上,然後就不見了。

    縣令贈送他财物,韋參軍都不接受。

    至官任上一年後,對他的妻子說:“下個月我就死了,我死後,你嫁給這個州的判司,能生三個兒子。

    ”後來的事全都象他說的那樣。

     楊氏女 唐有楊氏者,二女并嫁胡家。

    小胡郎為主母所惜。

    大胡郎謂其婢曰:“小胡郎乃野狐爾。

    丈母乃不惜我,反惜野狐。

    ”婢還白母。

    問何以知之,答雲:“宜取鵲頭懸戶上。

    小胡郎若來,令妻呼伊祈熟肉。

    再三言之,必當走也。

    ”楊氏如言,小胡郎果走。

    故今人相傳雲:伊祈熟肉辟狐魅,甚有驗也。

    (出《廣異記》) 唐代有家姓楊的,二個女兒都嫁給了姓胡的人家,小胡郎受到嶽母的喜愛。

    大胡郎對嶽母的使女說:“小胡郎是個野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