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二十五 龍八
關燈
小
中
大
着一條赤色鯉魚,直接飛進雲中,漸漸看不見了。
王述急忙登上高處向四處觀望了好久。
他望見海上風雲驟起,頃刻間雷電轟鳴,馬上就要來雨。
王述心中害怕,趴在一棵空樹裡,看見那小青衣手裡扯着一件顔色如漆,樣子象布的東西,不知到哪兒去了。
等到天晴,他又看到騎着赤鯉的小孩回到溪中,原來是一條黑蛟。
王植 王植,新贛人也。
乘舟過襄江。
時晚日遠眺,謂友朱壽曰:“此中昔楚昭王獲萍實之處,仲尼言童謠之應也。
”壽曰:“他人以童謠為偶然,而聖人必知之。
”言訖,見二人自岸下。
青衣持蘆杖謂植曰:“卿來何自?”植曰:“自新贛而至于此爾。
”二人曰:“觀君皆儒士也,習何典教?”植、壽曰,各習詩禮。
二人且笑曰:“尼父雲:‘子不語神怪’。
又雲:‘敬鬼神而遠之’。
何也?”壽曰:“夫子聖人也,不言神怪者。
恐惑典教。
又言‘敬鬼神而遠之’者。
以戒彜倫,其意在奉宗之孝。
”二人曰:“善。
”又曰:“卿信乎?”曰;“然。
”二人曰:“我實非鬼神,又非人類。
今日偶與卿談,乃天使也。
又謂植曰:“明日此岸有李環、戴政,俱商徒,以利剝萬民,所貪未已。
上帝惡,欲懲其罪于三日内。
卿無此泊。
慎之。
”言訖,沒于江。
壽、植但驚異之,未明何怪也。
及明,植謂壽曰:“有此之不祥,可移于遠矣。
”乃牽舟于上流五有餘步。
纜訖,見十餘大舟自上流而至,果泊于植木處。
植曰:“可便詳問其故,要知姓字。
”于是壽杖策而問之。
二商姓字,果如其所言。
壽心驚曰:“事定矣。
”乃謂植曰:“夫陰晦之間,惡人之不善,今夕方信之矣。
”植曰:“夫言幽明者,以幽有神而神之明,奈何不信乎?”時晉恭帝元熙元年七月也。
八日至十日,果有大風雷雨。
而二商一時沉溺。
植初聞二人之言,私告于人。
及是共觀者有數百人。
内有耿譚者年七十,素谙土事,謂植曰:“此中有二蛟如青蛇,長丈餘,往往見于波中,時化遊于洲渚,然亦不甚傷物。
卿所見二人青衣者,恐是此蛟有靈,奉上帝之命也。
”(出《九江記》) 王植,新贛人。
他坐着船過襄江,當時已近傍晚,他眺望着晚日對朋友朱壽說:“這就是以前楚昭王獲得萍實的地方。
是孔子說童謠應驗的地方。
”朱壽說,“别人認為童謠是偶然的,而孔子本人肯定是先知的。
”說完,二人發現有兩個人從岸上下來。
這兩個人都穿青色衣服,手持蘆杖。
他們問王植:“你從哪來?”王植說:“我們是從新贛來的。
”那兩個人說:“看樣子你們倆都是書生,念什麼書呢?”王植和朱壽說:“我們讀的是《詩》和《禮》。
”那兩個人笑着說:“孔子說,他不說神怪;又說,敬鬼神而遠之,為什麼呢?”朱壽說:“孔子是聖人。
他不說神怪,是恐怕神怪擾惑了典教;他又說敬鬼神而遠之,是為了警戒倫理綱常。
他的本意在于教導人們奉行宗親之孝。
”那兩個人說:“好!”又說:“你信嗎?”回答說:“是的。
”那兩個人說:“我們其實不是鬼神,也不是人類。
今天偶然和你們交談,是上天讓我們這樣做的。
”他們又對王植說:“明天有兩個人來,一個叫李環,一個叫戴政,都是做買賣的,以獲利剝削萬民,貪得無厭,上帝讨厭他們,想要在三天之内懲辦他們的罪行。
你們不要在這停船了。
千萬記住!”說完兩個人沒入江中。
朱壽、王植深感驚異,不知道這是什麼鬼怪。
到了天亮,王植對朱壽說:“有這種不吉祥的事,咱們還是早點把船弄得遠遠的吧。
”就把船撐到上遊五百多步的地方。
拴住船以後,就有十幾條大船從上流到來,果然停在王植和朱壽原先停船的地方。
王植說:“現在就可以去詳細問問,一定要知道他們的姓名。
”于是朱壽就過去打聽。
果然是兩個商人,他們的姓名果然象那兩個人說的一樣。
朱壽心裡吃驚地說:“這事肯定了!”于是他對王植說:“那陰間也厭惡不行善的人,今天我才相信了!”王植說:“所謂‘幽明’,就是因為幽中有神而神自明,為什麼不信呢?”當時是晉恭帝元熙元年七月。
八日到十日,果然有一場大風暴雨,兩個商人同時溺水而死。
王植剛聽到那兩個人說的時候,私下告訴了一些人。
等到出事的時候,來看的一共有好幾百人。
其中有一個叫耿譚的,已經七十歲,平素熟知本地的事情。
他對王植說:“這裡邊有兩條很象青蛇的蛟,都一丈多長,常常出現在水波之中,也時常變化成人遊覽洲渚,但是也不怎麼傷害東西。
你看到的那兩個穿青衣的人,恐怕就是這兩條蛟有靈,奉上帝的命令而做的。
” 陸社兒 陸社兒者,江夏民,常種稻于江際。
夜歸,路逢一女子,甚有容質。
謂社兒曰:“我昨自縣前來,今欲歸浦裡,願投君宿。
”然辭色甚有憂容。
社兒不得已,同歸,閉室共寝。
未幾,便聞暴風震雷明照。
社兒但覺此女驚惶,制之不止。
須臾雷震,隻在簾前。
社兒寝室,有物突開。
乘電光,見一大毛手拿此女去。
社兒仆地,絕而複蘇。
及明,鄰裡異而問之。
社兒告以女子投宿之事。
少頃,鄉人有渡江來者,雲,此去九裡,有大蛟龍無首,長百餘丈,血流注地,盤泊數畝。
有千萬禽鳥,臨而噪之也。
(出《九江記
王述急忙登上高處向四處觀望了好久。
他望見海上風雲驟起,頃刻間雷電轟鳴,馬上就要來雨。
王述心中害怕,趴在一棵空樹裡,看見那小青衣手裡扯着一件顔色如漆,樣子象布的東西,不知到哪兒去了。
等到天晴,他又看到騎着赤鯉的小孩回到溪中,原來是一條黑蛟。
王植 王植,新贛人也。
乘舟過襄江。
時晚日遠眺,謂友朱壽曰:“此中昔楚昭王獲萍實之處,仲尼言童謠之應也。
”壽曰:“他人以童謠為偶然,而聖人必知之。
”言訖,見二人自岸下。
青衣持蘆杖謂植曰:“卿來何自?”植曰:“自新贛而至于此爾。
”二人曰:“觀君皆儒士也,習何典教?”植、壽曰,各習詩禮。
二人且笑曰:“尼父雲:‘子不語神怪’。
又雲:‘敬鬼神而遠之’。
何也?”壽曰:“夫子聖人也,不言神怪者。
恐惑典教。
又言‘敬鬼神而遠之’者。
以戒彜倫,其意在奉宗之孝。
”二人曰:“善。
”又曰:“卿信乎?”曰;“然。
”二人曰:“我實非鬼神,又非人類。
今日偶與卿談,乃天使也。
又謂植曰:“明日此岸有李環、戴政,俱商徒,以利剝萬民,所貪未已。
上帝惡,欲懲其罪于三日内。
卿無此泊。
慎之。
”言訖,沒于江。
壽、植但驚異之,未明何怪也。
及明,植謂壽曰:“有此之不祥,可移于遠矣。
”乃牽舟于上流五有餘步。
纜訖,見十餘大舟自上流而至,果泊于植木處。
植曰:“可便詳問其故,要知姓字。
”于是壽杖策而問之。
二商姓字,果如其所言。
壽心驚曰:“事定矣。
”乃謂植曰:“夫陰晦之間,惡人之不善,今夕方信之矣。
”植曰:“夫言幽明者,以幽有神而神之明,奈何不信乎?”時晉恭帝元熙元年七月也。
八日至十日,果有大風雷雨。
而二商一時沉溺。
植初聞二人之言,私告于人。
及是共觀者有數百人。
内有耿譚者年七十,素谙土事,謂植曰:“此中有二蛟如青蛇,長丈餘,往往見于波中,時化遊于洲渚,然亦不甚傷物。
卿所見二人青衣者,恐是此蛟有靈,奉上帝之命也。
”(出《九江記》) 王植,新贛人。
他坐着船過襄江,當時已近傍晚,他眺望着晚日對朋友朱壽說:“這就是以前楚昭王獲得萍實的地方。
是孔子說童謠應驗的地方。
”朱壽說,“别人認為童謠是偶然的,而孔子本人肯定是先知的。
”說完,二人發現有兩個人從岸上下來。
這兩個人都穿青色衣服,手持蘆杖。
他們問王植:“你從哪來?”王植說:“我們是從新贛來的。
”那兩個人說:“看樣子你們倆都是書生,念什麼書呢?”王植和朱壽說:“我們讀的是《詩》和《禮》。
”那兩個人笑着說:“孔子說,他不說神怪;又說,敬鬼神而遠之,為什麼呢?”朱壽說:“孔子是聖人。
他不說神怪,是恐怕神怪擾惑了典教;他又說敬鬼神而遠之,是為了警戒倫理綱常。
他的本意在于教導人們奉行宗親之孝。
”那兩個人說:“好!”又說:“你信嗎?”回答說:“是的。
”那兩個人說:“我們其實不是鬼神,也不是人類。
今天偶然和你們交談,是上天讓我們這樣做的。
”他們又對王植說:“明天有兩個人來,一個叫李環,一個叫戴政,都是做買賣的,以獲利剝削萬民,貪得無厭,上帝讨厭他們,想要在三天之内懲辦他們的罪行。
你們不要在這停船了。
千萬記住!”說完兩個人沒入江中。
朱壽、王植深感驚異,不知道這是什麼鬼怪。
到了天亮,王植對朱壽說:“有這種不吉祥的事,咱們還是早點把船弄得遠遠的吧。
”就把船撐到上遊五百多步的地方。
拴住船以後,就有十幾條大船從上流到來,果然停在王植和朱壽原先停船的地方。
王植說:“現在就可以去詳細問問,一定要知道他們的姓名。
”于是朱壽就過去打聽。
果然是兩個商人,他們的姓名果然象那兩個人說的一樣。
朱壽心裡吃驚地說:“這事肯定了!”于是他對王植說:“那陰間也厭惡不行善的人,今天我才相信了!”王植說:“所謂‘幽明’,就是因為幽中有神而神自明,為什麼不信呢?”當時是晉恭帝元熙元年七月。
八日到十日,果然有一場大風暴雨,兩個商人同時溺水而死。
王植剛聽到那兩個人說的時候,私下告訴了一些人。
等到出事的時候,來看的一共有好幾百人。
其中有一個叫耿譚的,已經七十歲,平素熟知本地的事情。
他對王植說:“這裡邊有兩條很象青蛇的蛟,都一丈多長,常常出現在水波之中,也時常變化成人遊覽洲渚,但是也不怎麼傷害東西。
你看到的那兩個穿青衣的人,恐怕就是這兩條蛟有靈,奉上帝的命令而做的。
” 陸社兒 陸社兒者,江夏民,常種稻于江際。
夜歸,路逢一女子,甚有容質。
謂社兒曰:“我昨自縣前來,今欲歸浦裡,願投君宿。
”然辭色甚有憂容。
社兒不得已,同歸,閉室共寝。
未幾,便聞暴風震雷明照。
社兒但覺此女驚惶,制之不止。
須臾雷震,隻在簾前。
社兒寝室,有物突開。
乘電光,見一大毛手拿此女去。
社兒仆地,絕而複蘇。
及明,鄰裡異而問之。
社兒告以女子投宿之事。
少頃,鄉人有渡江來者,雲,此去九裡,有大蛟龍無首,長百餘丈,血流注地,盤泊數畝。
有千萬禽鳥,臨而噪之也。
(出《九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