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二十四 龍七

關燈
裡,走到全義嶺,她病了,就回到悅城縣而病死。

    鄉裡人一起把她葬到江的東岸。

    忽然有一天晚上,天地昏黑,風雨大作。

    等到天明,見她的墳已由江東挪到江西,而且草木也全都挪在西岸。

     柳子華 柳子華,唐時為城都令。

    一旦方午,忽有犢車一乘,前後女騎導從徑入廳事。

    使一介告柳雲:“龍女且來矣。

    ”俄而下車,左右扶衛升階,與子華相見。

    雲:“宿命與君合為匹偶。

    ”因止。

    命酒樂極歡,成禮而去。

    自是往複為常,遠近鹹知之。

    子華罷秩,不知所之。

    俗雲:“入龍宮,得水仙矣。

    ”(原阙出處,明抄本作“出《劇談錄》”) 柳子華,唐朝時做城都縣令。

    有一天正午,忽然有一輛牛車,前後有騎馬的女子引導來到廳堂上。

    有一位女子上前告訴柳子華說:“龍女将要來到。

    ”不久,龍女下了車,由左右攙扶衛護着走上台階來,與柳子華相見。

    她說:“命中注定我和你要結成夫婦。

    ”于是就住下了。

    柳子華命人準備酒席、樂隊,舉行婚禮之後,龍女才離去。

    從此她常來常往。

    遠近的人們全都知道。

    柳子華罷官以後,誰也不知他到哪兒去了。

    一般人都說他去了龍宮,成為水仙了。

     斑石 京邑有一士子,因山行,拾得一石子。

    青赤斑斓,大如雞子。

    甚異之。

    置巾箱中五六年。

    因與嬰兒弄,遂失之。

    數日,晝忽風雨暝晦,庭前樹下,降水不絕如瀑布狀。

    人鹹異其故。

    風雨息,樹下忽見此石已破,中如雞卵出殼焉。

    乃知為龍子也。

    (出《原化記》) 京城裡有一位士人,順着山走路,撿到了一塊石子。

    這塊石子斑斓多彩,有雞蛋那麼大。

    這人覺得很奇怪,就把它放到衣箱裡,一放就是五六年。

    後來,由于他拿出來給孩子玩,就丢失了。

    幾天後,大白天就忽然間風雨大作,天地昏黑,院子裡的一棵樹下,降水不絕就象瀑布一樣。

    人們都感到驚異,不知是什麼原因。

    風雨停息之後,忽然發現那塊石子就在那樹下,但石子已破,裡邊就象小雞出殼一樣。

    這才知道是龍子。

     張公洞 義興縣山水秀絕,張公洞尤奇麗。

    裡人雲,張道陵修行之所也。

    中有洞壑,衆未敢入。

    土氓姚生習道,挈杖瓶火,負囊以入。

    約行數百步,漸漸明朗,雲樹依稀。

    近通步武,又十餘裡,見二道士對弈。

    曰:“何人?焉得來此?”具言始末。

    曰:“大志之士也。

    ”姚生餒甚,因求食。

    旁有青泥數鬥(“鬥”原作“十”,據明抄本改),道士指曰:“可食此。

    ”試探咀嚼,覺芳馨,食之遂飽。

    道士曰:“爾可去,慎勿語世人。

    ”再拜而返,密懷其餘。

    以訪市肆,偶胡賈見。

    驚曰:“此龍食也。

    何方而得?”乃述其事。

    俱往尋之,但黑巨穴,不複有路。

    青泥出外,已硬如石,不可複食。

    (出《逸史》) 義興縣山水秀麗卓絕,張公洞尤其秀美奇異。

    當地人說,這就是張道陵修行的地方。

    這裡邊有一個山洞,衆人誰也不敢進去。

    有個姓姚的當地人知道道路,拿着棍子,帶着火把,背着行囊進去了。

    大約走了幾百步,漸漸地明朗起來,依稀能望見雲和樹木。

    走近之後,發現自己走上了一條别人走過的小路。

    又走了十幾裡,他看到兩個道士正在下棋。

    道士問:“你是誰?你是怎麼進來的?”他從頭到尾詳細說了一遍。

    道士說:“這還是個有大志的人呢!”姓姚的餓得厲害,就向道士要吃的。

    旁邊有幾鬥青泥。

    道士指着青泥說:“可以吃這個。

    ”他試探着嘗了嘗,覺得挺香,就吃,就飽了。

    道士說,“你可以走了。

    千萬不要告訴别人。

    ”姓姚的再拜而返,偷偷把吃剩的青泥揣了回來。

    他帶着這些青泥在市肆間尋訪,偶然被一個作買賣的胡人看見了,胡人吃驚地說:“這是龍的食物,是從哪弄來的?”他就把事情告訴了胡人。

    胡人和他一塊來尋找,一看,那裡隻有一個黑黑的大洞,不再有路。

    青泥拿到外邊來已象石頭那麼硬。

    不能再吃。

     五台山池 五台山北台下有龍池約二畝有餘。

    佛經雲,禁五百毒龍之所,每至亭午,昏霧暫開,比丘及淨行居士方可一睹。

    比丘尼及女子近,即雷電風雨時大作。

    如近池,必為毒氣所吸,逡巡而沒。

    (出《傳奇》,明抄本作“出《傳載》”) 五台山北台下有一個二畝多地的龍池。

    佛經上說,這是關押五百毒龍的地方。

    每天到了正午,昏暗的池霧暫時散開,和尚和品行高潔的居士才能看一眼。

    如果尼姑和女人走近,雷電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