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二十三 龍六
關燈
小
中
大
常常有人看見有一隻母豬出入,人們便叫它“母豬龍池”。
唐朝天複四年,蜀城大旱,大小官員都到有靈迹的地方去求雨。
這時候臨漢縣令也準備了牛羊肉、甜酒之類的供品,讓縣邑所有僚屬一起到母豬龍池去祭祀。
祭奠完了,就在池邊擺下酒宴,讓神賜福遊客。
遊客們坐于烈日之下,鋪席,把池放在被尊敬的地位,每巡酒來到池邊,捧杯向池獻酒。
要直等到雨下得淹腳面了才能撤掉此宴。
歌聲樂聲正盛,忽然間池上黑氣如雲,霧氣濛濛地直往上升。
狂暴的雷電炸響,黑雲密布,雨雹立刻潑撒下來。
縣令和同僚們歡欣鼓舞,丢掉帷蓋,任由雨澆濕了然後才回去。
第二天,縣境中雨水已足,而其它地方依然是幹旱的土地。
人極其真誠,那就連龍畜亦能感動。
享有賢德救濟旱情,不能說不是明智。
燒龍 太江之南,蘆荻之間,往往燒起龍。
唐天複中,澧州葉源村民鄧氏子燒畬,柴草積于天井(山中穴也),火勢既盛,龍突出,騰在半空,萦帶為火所燎,風力益壯,狂焰彌熾,擺之不落,竟以仆地而斃。
長亘數百步。
村民徙居而避之。
朱梁末,辰州民向氏因燒起一龍,四面風雷急雨,不能撲滅。
尋為煨燼,而角不化,瑩白如玉。
向氏寶而藏之,湖南行軍高郁酬其價而強取。
于時術士曰:“高司馬其禍乎?安用不祥之物以速之?”俄而被誅。
(出《北夢瑣言》) 長江以南的蘆荻間,往往能燒起龍來。
唐天複年中,澧州葉源村一個姓鄧的村民耕種前燒荒,把柴草堆在山中的洞穴中,火勢着旺以後,有一條龍突然鑽出來,騰在半空裡。
它身上帶着一些火焰,因為空中風更大,火焰更旺,又不能趕快熄滅,到底把它燒死了,掉到了地上,有好幾百步長。
這個姓鄧的村民為了避禍,把家搬到别處去了。
朱梁王朝的末年,辰州一個姓向的居民燒起一條龍,四面風雷急雨都不能撲滅,很快便燒成灰燼,但是龍角沒有燒化。
龍角瑩如白玉,姓向的把它當成寶貝珍藏着。
湖南行軍高郁,給姓向的一點錢就硬把龍角拿走了。
當時有個術士就說:“高司馬将有大禍臨頭,怎麼還用這種不祥之物來召緻禍患的來臨呢?”不久,高郁果然被殺。
柳翁 天祐中,饒州有柳翁常乘小舟釣鄱陽江中,不知其居處妻子,亦不見其飲食。
凡水族之類,與山川之深遠者,無不周知之。
鄱陽人漁釣者,鹹谘訪而後行。
呂師造為刺史,修城掘濠,至城北則雨,止後則晴。
或問柳翁。
翁曰:“此下龍穴也。
震動其上,則龍不安而出穴。
龍出則雨矣。
掘之不已。
必得其穴,則霖雨方将為患矣。
”既深數丈,果得方木長數十尺,交構疊之,累積數十重,其下霧氣沖人,不可入而止。
其木皆腥涎萦之,刻削平正,非人力所及。
自是果霖雨為患。
呂氏諸子将網魚于鄱陽江,召問柳翁。
翁指南岸一處,“今日唯此處有魚,然有一小龍在焉。
”諸子不信,網之,果大獲。
舟中以巨盆貯之。
中有一鳝魚長一二尺,雙目精明,有二長須,繞盆而行。
群魚皆翼從之,将至北岸。
遂失所在。
柳翁竟不知所終。
(出《稽神錄》) 天佑年間,饒州有個姓柳的老頭經常坐着小船在鄱陽江裡釣魚,不知他在哪裡居住,也不知他的妻子兒女是誰,也沒人見過他吃飯喝水。
凡是水族之類,以及山川的多深多遠,他沒有不知道的。
鄱陽打漁的人們,全都先問他然後再行動。
呂師造任刺史時,他大興土木,修城挖溝,挖到城北就下雨,一停天就晴。
有人問柳老頭這是怎麼回事。
柳老頭說:“這下面是龍穴。
在它上面吵鬧震蕩,那麼龍就不安,就從穴中跑出來,龍出來就要下雨。
不停地挖下去,肯定會挖到龍穴,那就會下雨不止成為災難了。
”挖到幾丈深之後,果然挖到了。
有一些幾十尺長的方木,交叉疊摞在一起,累積幾十層。
那下邊黑洞洞的,而且霧氣沖人,不能進去,就不挖了。
那些木頭上都纏繞着龍的口水,一股腥味,而且刻削得很平滑,很方正,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
從此,果然連連下雨成為災難。
呂家的幾個子弟要到鄱陽江上去捕魚,把柳老頭找來問他哪裡有魚。
柳老頭指着南岸一個地方說:“今天隻有那個地方有魚,但是有一條小龍也在那裡。
”幾個孩子不信,就去下網,果然大有收獲。
他們把打上來的魚全都放在船上的一隻大盆裡。
其中有一條一二尺長的鳝魚,兩眼精光有神,還有兩根長須。
它繞盆而行,群魚都在兩邊跟着它。
要到北岸的時候,盆裡的魚全都沒了。
姓柳的老頭也不知哪去了。
唐朝天複四年,蜀城大旱,大小官員都到有靈迹的地方去求雨。
這時候臨漢縣令也準備了牛羊肉、甜酒之類的供品,讓縣邑所有僚屬一起到母豬龍池去祭祀。
祭奠完了,就在池邊擺下酒宴,讓神賜福遊客。
遊客們坐于烈日之下,鋪席,把池放在被尊敬的地位,每巡酒來到池邊,捧杯向池獻酒。
要直等到雨下得淹腳面了才能撤掉此宴。
歌聲樂聲正盛,忽然間池上黑氣如雲,霧氣濛濛地直往上升。
狂暴的雷電炸響,黑雲密布,雨雹立刻潑撒下來。
縣令和同僚們歡欣鼓舞,丢掉帷蓋,任由雨澆濕了然後才回去。
第二天,縣境中雨水已足,而其它地方依然是幹旱的土地。
人極其真誠,那就連龍畜亦能感動。
享有賢德救濟旱情,不能說不是明智。
燒龍 太江之南,蘆荻之間,往往燒起龍。
唐天複中,澧州葉源村民鄧氏子燒畬,柴草積于天井(山中穴也),火勢既盛,龍突出,騰在半空,萦帶為火所燎,風力益壯,狂焰彌熾,擺之不落,竟以仆地而斃。
長亘數百步。
村民徙居而避之。
朱梁末,辰州民向氏因燒起一龍,四面風雷急雨,不能撲滅。
尋為煨燼,而角不化,瑩白如玉。
向氏寶而藏之,湖南行軍高郁酬其價而強取。
于時術士曰:“高司馬其禍乎?安用不祥之物以速之?”俄而被誅。
(出《北夢瑣言》) 長江以南的蘆荻間,往往能燒起龍來。
唐天複年中,澧州葉源村一個姓鄧的村民耕種前燒荒,把柴草堆在山中的洞穴中,火勢着旺以後,有一條龍突然鑽出來,騰在半空裡。
它身上帶着一些火焰,因為空中風更大,火焰更旺,又不能趕快熄滅,到底把它燒死了,掉到了地上,有好幾百步長。
這個姓鄧的村民為了避禍,把家搬到别處去了。
朱梁王朝的末年,辰州一個姓向的居民燒起一條龍,四面風雷急雨都不能撲滅,很快便燒成灰燼,但是龍角沒有燒化。
龍角瑩如白玉,姓向的把它當成寶貝珍藏着。
湖南行軍高郁,給姓向的一點錢就硬把龍角拿走了。
當時有個術士就說:“高司馬将有大禍臨頭,怎麼還用這種不祥之物來召緻禍患的來臨呢?”不久,高郁果然被殺。
柳翁 天祐中,饒州有柳翁常乘小舟釣鄱陽江中,不知其居處妻子,亦不見其飲食。
凡水族之類,與山川之深遠者,無不周知之。
鄱陽人漁釣者,鹹谘訪而後行。
呂師造為刺史,修城掘濠,至城北則雨,止後則晴。
或問柳翁。
翁曰:“此下龍穴也。
震動其上,則龍不安而出穴。
龍出則雨矣。
掘之不已。
必得其穴,則霖雨方将為患矣。
”既深數丈,果得方木長數十尺,交構疊之,累積數十重,其下霧氣沖人,不可入而止。
其木皆腥涎萦之,刻削平正,非人力所及。
自是果霖雨為患。
呂氏諸子将網魚于鄱陽江,召問柳翁。
翁指南岸一處,“今日唯此處有魚,然有一小龍在焉。
”諸子不信,網之,果大獲。
舟中以巨盆貯之。
中有一鳝魚長一二尺,雙目精明,有二長須,繞盆而行。
群魚皆翼從之,将至北岸。
遂失所在。
柳翁竟不知所終。
(出《稽神錄》) 天佑年間,饒州有個姓柳的老頭經常坐着小船在鄱陽江裡釣魚,不知他在哪裡居住,也不知他的妻子兒女是誰,也沒人見過他吃飯喝水。
凡是水族之類,以及山川的多深多遠,他沒有不知道的。
鄱陽打漁的人們,全都先問他然後再行動。
呂師造任刺史時,他大興土木,修城挖溝,挖到城北就下雨,一停天就晴。
有人問柳老頭這是怎麼回事。
柳老頭說:“這下面是龍穴。
在它上面吵鬧震蕩,那麼龍就不安,就從穴中跑出來,龍出來就要下雨。
不停地挖下去,肯定會挖到龍穴,那就會下雨不止成為災難了。
”挖到幾丈深之後,果然挖到了。
有一些幾十尺長的方木,交叉疊摞在一起,累積幾十層。
那下邊黑洞洞的,而且霧氣沖人,不能進去,就不挖了。
那些木頭上都纏繞着龍的口水,一股腥味,而且刻削得很平滑,很方正,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
從此,果然連連下雨成為災難。
呂家的幾個子弟要到鄱陽江上去捕魚,把柳老頭找來問他哪裡有魚。
柳老頭指着南岸一個地方說:“今天隻有那個地方有魚,但是有一條小龍也在那裡。
”幾個孩子不信,就去下網,果然大有收獲。
他們把打上來的魚全都放在船上的一隻大盆裡。
其中有一條一二尺長的鳝魚,兩眼精光有神,還有兩根長須。
它繞盆而行,群魚都在兩邊跟着它。
要到北岸的時候,盆裡的魚全都沒了。
姓柳的老頭也不知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