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二十三 龍六

關燈
,來到廊階之間,把簿子交給一個梳着雙環的婢女,由她放到繡衣女子的桌案上。

    小官吏又領着韋氏來到東廂房裡的一處官署,審理殺魚的案子。

    韋氏把過錯推到崔道樞身上,說:“不是我的罪過。

    ”那個官吏說:“這是一條雨龍。

    如果它潛伏在江河湖海之中,即使被人吃了,其實可以看出它不是凡品。

    隻是前幾天你們是從井裡得到它的,崔道樞和你又不是愚昧之人,把它殺着吃了,隻怕罪責難逃,但是你暫且回去,與崔道樞一起多做一些佛道功德之事試試,也許可以多少減輕一些罪過。

    從現在算起,十天之後我還去找你。

    ”韋氏忽然醒來,就把那官吏的話說給親屬。

    親屬讓崔道樞詳細述說殺魚之事。

    崔道樞雖然心中懷有憂慮和壓抑,但是也沒太相信。

    剛到十天,韋氏果然死了。

    韋氏是崔道樞姑母的兒子。

    幾天後,韋氏托夢對母親說:“兒已經因為殺魚而獲罪,所到的地方就是水府,不久将受到嚴重的懲罰。

    母親可以趕緊修黃箓作道場,還有希望懲辦得寬一些。

    表弟的罪過也已經形成了,今晚他應該自知他的事情。

    ”韋母哭着把夢中情形告訴了崔道樞。

    等到天黑,崔道樞昏昏沉沉地睡下,見到穿碧色衣服的人把他領到一個公署,全都像韋氏講過的那樣。

    不一會兒有一個拿着黑紙紅字文書的個官吏,讓崔道樞在屏側站着,他自己快步走進去。

    不一會兒又見那個穿繡衣的女子提筆寫了些什麼,小官吏便接到手裡走了出來,讓崔道樞看那上面寫了些什麼。

    崔道樞接過來一看,先寫的是,崔道樞官至三品,壽到八十;後邊又寫道,害死了雨龍,事關天府,不能原諒,案情緊急,所有的官爵全都消除,年壽也削減一半。

    當時崔道樞去的時候正處在冬季。

    他的母親開始修道場做功德。

    剛到春季,他就卧病不起,幾天便死了。

    那時崔道樞的妻兒老小都在京城。

    韋顔詳細地述說了他的事情。

    舊時傳說夔州到牛渚矶是水府,不知崔道樞所去的水府是哪裡。

     金龍子 唐昭宗文德二年正朔禦武德殿,有紫氣出于昭德殿東隅,郁郁如煙。

    令大内留後司尋其所出,得金龍子一枚,長五寸許。

    群臣稱賀。

    帝曰:“朕不以金龍為祥瑞,以偃息幹戈為祥瑞。

    卿等各宜盡忠,以體朕懷。

    ”門下奏,請改文德二年為龍紀元年。

    (出《大唐雜記》) 唐昭宗文德二年正月初一,皇上與群臣在武德殿議事。

    有一股紫氣從昭德殿的東隅冒出來,好像郁郁的濃煙。

    皇上讓宮中留後司尋找發出紫氣的地方,尋到了一枚金龍子。

    這枚金龍子有五寸來長。

    群臣都向皇上祝賀。

    皇上說:“我不認為金龍子是祥瑞之兆,我認為偃息兵戈天下太平才是祥瑞。

    你們各自都應該盡忠,以體念我的這種情懷。

    ”司事官有人禀奏,請求把文德二年改成龍紀元年。

     黃馴 荊州當陽縣倚山為廨宇。

    内有井極深。

    井中有龍窠。

    旁入不知幾許。

    欲晴霁及将雨,往往有雲氣自井而出。

    唐光化中,有道士稱自商山來,入井中,取龍窠及草藥而去。

    其後有令黃馴者,到任之後,常系馬于井旁,滓穢流漬,盡入于井中。

    或有譏之者,飾詞以對。

    歲餘,馴及馬皆瞽。

    (出《錄異記》) 荊州當陽縣靠山建成官署。

    院中有一口很深的井。

    井中有一個龍的巢穴。

    任何人不知它有多深。

    天要變晴以及将要下雨的時候,往往有雲氣從井底冒出來。

    唐朝光化年中,有一個道士自稱從商山來,他下到井裡,取到龍的巢穴和草藥之後離去。

    這以後有一個叫黃馴的縣令,到任之後,常常把馬拴在井邊,各種污穢之物全都進入井中。

    有的人指責他,他總是回答些粉飾的話。

    一年多一點之後,他和他的馬全都瞎了眼。

     臨漢豕 邛州臨漢縣内有湫,往往人見牝豕出入,号曰“母豬龍湫”。

    唐天複四年,蜀城大旱,使俾守宰躬往靈迹求雨。

    于時邑長具牢醴,命邑寮(“寮”原作“宰”,據陳校本改)偕往祭之。

    三奠迨終,乃張筵于湫上,以神胙客。

    坐于烈日,鋪席。

    以湫為上,每酒巡至湫,則捧觞以獻。

    俟雨沾足,方撤此筵。

    歌吹方酣,忽見湫(“則捧觞以獻”至“忽見湫”二十字原阙,據明抄本、陳校本補)上黑氣如雲,氛氲直上,狂電烨然,玄雲陡暗,雨雹立至。

    令長與寮吏,鼓舞去蓋,蒙濕而歸。

    翌日,此一境雨足,他邑依然赤地焉(“焉”字原空阙,據明抄本補)。

    夫人之至誠,則龍畜亦能感動。

    享德濟旱,勿謂不智。

    (出《北夢瑣言》) 邛州臨漢縣内有一個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