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二十三 龍六
關燈
小
中
大
使指揮人馬把死龍送往舒州。
因為龍肉很重,不能整個搬運,就把它割成幾十段,載運到州府。
華陰湫 唐鹹通九年春,華陰縣南十裡餘,一夕風雷暴作,有龍移湫,自遠而至。
先其崖岸高,無貯水之處,此夕徙開數十丈。
小山東西直南北,峰巒草樹,一無所傷。
碧波回塘,湛若疏鑿。
京洛行旅,無不枉道就觀。
有好事者,自辇毂蒲津,相率而至。
車馬不絕音,逮于累日。
京城南靈應台有三娘湫,與炭谷相近,水波澄明,莫測深淺。
每秋風搖落,常有草木之葉,飄于其上。
雖片葉纖芥,必而禽銜而去。
禱祈者多緻花钿錦绮之類,啟視投之,歘然而沒。
乾符初。
有朝士數人,同遊于終南山,遂及湫所,因話靈應之事。
其間不信者,試以木石投之,尋有巨魚躍出波心,鱗甲如雪。
俄而風雨晦暝,車馬幾為暴水所漂。
爾後人愈敬伏,莫有犯者。
(出《劇談錄》) 唐朝鹹通九年春,華陰縣南十裡多,一天晚上風雷突然大作,有龍福山造地,是遠方而來。
原先那地方崖岸挺高,沒有貯水的地方,這天晚上山崖遷徙,崩裂開幾十丈。
東西向的小山變成了南北向的,而峰巒草木一無所傷。
山間新池碧波回蕩,清澈得像疏道的渠道。
京洛的行人旅客,沒有不多走路程特意來看的。
有好事的,各自乘車坐船成群結夥而來。
車馬的聲音不絕,一直持續多日。
京城南靈應台有一個水池叫“三娘湫”,與炭谷相近。
這池子裡的水,水波澄明,深淺莫測。
每到秋季秋風搖落樹葉,常有一些草木之葉飄落池水之上。
盡管樹葉纖細微小,但是必有飛禽把它銜出去。
到這裡來祭祀祈禱的,多半喜歡把花钿錦绮之類的東西扔到池裡去。
開始扔的時候仔細看着,扔下去之後,很快沉下去了。
乾符年初,有幾個朝中當官的人,一塊到終南山遊玩,來到這個水池邊。
于是就有人談到這個池子是如何如何靈驗。
其中有不相信的,就試探着把石頭木塊之類扔下去。
不久便有大魚躍出水面,鱗甲雪亮。
不多時便風雨陰暗,車馬差點被大水沖走。
此後人們更加敬服,沒有敢能觸犯的。
崔道樞 唐中書舍人書顔,子婿崔道樞舉進士者屢屢。
一年春下第,歸甯漢上所居。
因井渫,得鯉魚一頭長五尺,鱗鬣金色,其目光射人。
衆視異于常魚。
令仆者投于江中。
道樞與表兄韋氏,密備鼎俎,烹而食之。
經信宿,韋得疾暴卒。
有碧衣使人引至府舍,廨宇頗甚嚴肅。
既入門,見廳事有女子戴金翠冠,着紫繡衣,據案而坐。
左右侍者皆黃衫巾栉,如宮内之飾。
有一吏人從後執簿領出。
及軒陛間,付雙環青衣,置于繡衣案上。
吏引韋生東庑曹署,理殺魚之狀。
韋引過。
道樞雲:“非某之罪。
”吏曰:“此雨龍也,若潛伏于江海湫湄,雖為人所食,即從而可辨矣。
但昨者得之于井中,崔氏與君又非愚昧,殺而食之,但難獲免。
然君且還,試與崔君廣為佛道功德,庶幾稍減其過。
自茲浃旬,當複相召。
”韋忽然而寤,且以所說,話于親屬,命道樞具述其事。
道樞雖懷憂迫,亦未深信。
才及旬餘,韋生果殁。
韋乃道樞之姑子也。
數日後,寄魂于母雲:“已因殺魚獲罪,所至之地,即水府,非久當受重譴。
可急修黃箓道齋,尚冀得寬刑辭。
表弟之過亦成矣,今夕當自知其事。
”韋母泣告道樞。
及暝,昏然而寝,複見碧衣人引至公署,俱是韋氏之所述。
俄有吏執黑紙丹文書字,立道樞于屏側,疾趨而入。
俄見繡衣舉筆而書訖,吏接之而出,令道樞覽之。
其初雲:“崔道樞官至三品,壽至八十。
”後有判雲:“所害雨龍,事關天府。
原之不可,案罪急追。
所有官爵,并皆削除。
年亦減一半。
”時道樞冬季,其母方修崇福力,才及春首,抱疾數日而終。
時崔妻拿鹹在京師,韋顔備述其事。
舊傳夔及牛渚矶是水府,未詳道樞所至何許。
(原阙出處,陳校本作出《劇談錄》) 唐朝中書舍人韋顔的女婿崔道樞,屢屢參加進士考試。
一年春天不第,回家到漢水之畔的住處。
因為淘井,從井裡捉到一條五尺長的鯉魚。
這條魚的鱗和鬣都是金色的,它的目光射人。
大家見它不同于一般的魚,就讓仆人把它投到江裡去。
崔道樞和他的表哥韋氏,偷偷地準備炊具,把它煮着吃了。
兩宿之後,韋氏得病突然死去。
有一個穿碧色衣服的人把他領到一處府舍,這府舍很是莊嚴肅穆。
進門之後,他看見一個頭戴金翠冠,身穿紫繡衣的女子在廳裡據案而坐。
左右的侍者都穿黃衣,服飾打扮有如宮中。
有一個小官吏從後面拿着簿子領韋氏出來
因為龍肉很重,不能整個搬運,就把它割成幾十段,載運到州府。
華陰湫 唐鹹通九年春,華陰縣南十裡餘,一夕風雷暴作,有龍移湫,自遠而至。
先其崖岸高,無貯水之處,此夕徙開數十丈。
小山東西直南北,峰巒草樹,一無所傷。
碧波回塘,湛若疏鑿。
京洛行旅,無不枉道就觀。
有好事者,自辇毂蒲津,相率而至。
車馬不絕音,逮于累日。
京城南靈應台有三娘湫,與炭谷相近,水波澄明,莫測深淺。
每秋風搖落,常有草木之葉,飄于其上。
雖片葉纖芥,必而禽銜而去。
禱祈者多緻花钿錦绮之類,啟視投之,歘然而沒。
乾符初。
有朝士數人,同遊于終南山,遂及湫所,因話靈應之事。
其間不信者,試以木石投之,尋有巨魚躍出波心,鱗甲如雪。
俄而風雨晦暝,車馬幾為暴水所漂。
爾後人愈敬伏,莫有犯者。
(出《劇談錄》) 唐朝鹹通九年春,華陰縣南十裡多,一天晚上風雷突然大作,有龍福山造地,是遠方而來。
原先那地方崖岸挺高,沒有貯水的地方,這天晚上山崖遷徙,崩裂開幾十丈。
東西向的小山變成了南北向的,而峰巒草木一無所傷。
山間新池碧波回蕩,清澈得像疏道的渠道。
京洛的行人旅客,沒有不多走路程特意來看的。
有好事的,各自乘車坐船成群結夥而來。
車馬的聲音不絕,一直持續多日。
京城南靈應台有一個水池叫“三娘湫”,與炭谷相近。
這池子裡的水,水波澄明,深淺莫測。
每到秋季秋風搖落樹葉,常有一些草木之葉飄落池水之上。
盡管樹葉纖細微小,但是必有飛禽把它銜出去。
到這裡來祭祀祈禱的,多半喜歡把花钿錦绮之類的東西扔到池裡去。
開始扔的時候仔細看着,扔下去之後,很快沉下去了。
乾符年初,有幾個朝中當官的人,一塊到終南山遊玩,來到這個水池邊。
于是就有人談到這個池子是如何如何靈驗。
其中有不相信的,就試探着把石頭木塊之類扔下去。
不久便有大魚躍出水面,鱗甲雪亮。
不多時便風雨陰暗,車馬差點被大水沖走。
此後人們更加敬服,沒有敢能觸犯的。
崔道樞 唐中書舍人書顔,子婿崔道樞舉進士者屢屢。
一年春下第,歸甯漢上所居。
因井渫,得鯉魚一頭長五尺,鱗鬣金色,其目光射人。
衆視異于常魚。
令仆者投于江中。
道樞與表兄韋氏,密備鼎俎,烹而食之。
經信宿,韋得疾暴卒。
有碧衣使人引至府舍,廨宇頗甚嚴肅。
既入門,見廳事有女子戴金翠冠,着紫繡衣,據案而坐。
左右侍者皆黃衫巾栉,如宮内之飾。
有一吏人從後執簿領出。
及軒陛間,付雙環青衣,置于繡衣案上。
吏引韋生東庑曹署,理殺魚之狀。
韋引過。
道樞雲:“非某之罪。
”吏曰:“此雨龍也,若潛伏于江海湫湄,雖為人所食,即從而可辨矣。
但昨者得之于井中,崔氏與君又非愚昧,殺而食之,但難獲免。
然君且還,試與崔君廣為佛道功德,庶幾稍減其過。
自茲浃旬,當複相召。
”韋忽然而寤,且以所說,話于親屬,命道樞具述其事。
道樞雖懷憂迫,亦未深信。
才及旬餘,韋生果殁。
韋乃道樞之姑子也。
數日後,寄魂于母雲:“已因殺魚獲罪,所至之地,即水府,非久當受重譴。
可急修黃箓道齋,尚冀得寬刑辭。
表弟之過亦成矣,今夕當自知其事。
”韋母泣告道樞。
及暝,昏然而寝,複見碧衣人引至公署,俱是韋氏之所述。
俄有吏執黑紙丹文書字,立道樞于屏側,疾趨而入。
俄見繡衣舉筆而書訖,吏接之而出,令道樞覽之。
其初雲:“崔道樞官至三品,壽至八十。
”後有判雲:“所害雨龍,事關天府。
原之不可,案罪急追。
所有官爵,并皆削除。
年亦減一半。
”時道樞冬季,其母方修崇福力,才及春首,抱疾數日而終。
時崔妻拿鹹在京師,韋顔備述其事。
舊傳夔及牛渚矶是水府,未詳道樞所至何許。
(原阙出處,陳校本作出《劇談錄》) 唐朝中書舍人韋顔的女婿崔道樞,屢屢參加進士考試。
一年春天不第,回家到漢水之畔的住處。
因為淘井,從井裡捉到一條五尺長的鯉魚。
這條魚的鱗和鬣都是金色的,它的目光射人。
大家見它不同于一般的魚,就讓仆人把它投到江裡去。
崔道樞和他的表哥韋氏,偷偷地準備炊具,把它煮着吃了。
兩宿之後,韋氏得病突然死去。
有一個穿碧色衣服的人把他領到一處府舍,這府舍很是莊嚴肅穆。
進門之後,他看見一個頭戴金翠冠,身穿紫繡衣的女子在廳裡據案而坐。
左右的侍者都穿黃衣,服飾打扮有如宮中。
有一個小官吏從後面拿着簿子領韋氏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