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二十三 龍六
關燈
小
中
大
處。
而佛寺也受到龍的依賴,所以釋迦牟尼有天龍八部,它的意義就在這裡。
何況郊野之外的寺院,殿宇清潔寬敞,作為龍的住處,不也很合适嗎?希望你做一條土龍放到殿柱子之間,将用它來驗證一下你的夢。
”那和尚便召集工匠,用土制作一條龍。
他把夢中龍的樣子詳細地告訴工匠們。
做成之後就放在殿西柱子下邊。
做得很像雲霧中的活龍,鱗鬣生動,動态蜿蜒,盡得其妙,即使很好的畫家,也不能畫得比這更像。
到長慶年初,一個住在這個寺院裡的人,有一天仰卧在門外,見有一個東西從窗出來,輕飄飄的,像一朵雲,飛出寺院,向渭水飛去。
天将黑的時候,那東西才回到西窗下。
仔細一看,果然是一條白龍。
第二天他就告訴了寺中的和尚。
和尚覺得奇怪。
又過了幾天,寺裡的和尚全都到村民那裡會齋去了,直到晌午才回來。
進殿一看,用土做的那條龍不見了。
和尚們又是驚歎又是奇怪,互相看着說:“這一定是龍。
盡管它是用土做的,尚且可以變化不定。
去,不知它到什麼地方去;來,不知它從什麼地方來。
果然是靈物吧?”到了晚上,從渭水飄來陰雲,不多時就要逼近殿宇。
忽然有一個東西從雲中跳出來,從西窗飛入。
和尚們又驚又怕。
走近一看,見那條用土做的龍居然已經附在西柱上了。
仔細一看,那龍的鬐、鬣、鱗、角,好像全都濕了。
從此以後,就用鐵鍊把它鎖起來了。
這以後裡中有了旱澇災情,向它祈禱,非常靈驗。
龍廟 汾水貫太原而南注。
水有二橋。
其南橋下嘗有龍見,由是架龍廟于橋下。
故相國令狐楚居守北都時,有一龍自廟中出,傾都士女皆縱觀。
近食頃,方拿奮而去。
旋有震雷暴雨焉。
又明年秋,汾水延溢,有一白蛇自廟中出,既出而廟屋摧圮,其橋亦壞。
時唐太和初也。
(出《宣室志》) 汾水橫貫太原而向南流。
水上有兩座橋。
那南邊的橋下曾經有龍出現,因此在橋下蓋了龍廟。
以前相國令狐楚居守北都的時候,有一條龍從廟中出來,全城的男男女女都盡情觀看,将近一頓飯的工夫,它才騰躍振奮地離去。
立刻就有震雷暴雨發生。
另外,第二年秋,汾水水漲,有一條白蛇從廟裡出來,一出來廟就倒塌了。
那橋也壞了。
那時是唐朝太和年初。
豢龍者 牛僧孺鎮襄州日,以久旱,祈禱無應,有處士自雲豢龍者,公請緻雨。
處士曰:“江漢間無龍,獨一湫泊中有之,黑龍也。
強驅逐之,慮為災,難制。
”公固命之。
果有大雨,漢水漫漲,漂溺萬戶。
處士懼罪,亦亡去。
(出《尚書故實》) 牛僧儒鎮守襄州的時候,因為久旱,祭祀求雨沒見效,聽說有一位處士自己說是養龍的,牛公就請他想辦法下雨。
那處士說:“江漢一帶沒有龍,隻有一個水池中有一條,是黑龍。
如果硬逼它出來,擔心造成災害,很難制住它。
”牛公堅決讓他去做,他就去了。
果然下了一場大雨,漢水暴漲,淹了上萬戶人家。
那處士怕加罪于他。
吓跑了。
孔威 唐鹹通末,舒州刺史孔威進龍骨一具,因有表錄其事狀雲:“州之桐城具善政鄉百姓胡舉,有青龍鬥死于庭中。
時四月,尚有繭箔在庭。
忽雲雷暴起,聞雲中擊觸聲,血如酾雨,灑繭箔上,血不氵于箔,漸旋結聚,可拾置掌上。
須臾,令人冷痛入骨。
初龍拖尾及地,繞一泔桶,即騰身入雲。
及雨,悉是泔也。
龍既死,剖之,喉中有大瘡。
凡長十餘尺。
身尾相半。
尾本褊薄。
鱗鬣皆魚。
唯有須長二丈。
其足有赤膜翳之。
雙角各長二丈。
其腹相(明抄本“相”作“光”)自龃龉。
時遣大雲倉使督而送州。
以肉重不能全舉,乃剸之為數十段,載之赴官。
(出《唐年補錄》) 唐鹹通年末,舒州刺史孔威進獻龍骨一具,并且有表奏描述這件事說:“舒州所屬的桐城縣善政鄉有一個百姓叫胡舉,有青龍鬥死在他家的院子裡。
當時是四月,院子裡還有養蠶用的竹篩子。
忽然間雲雷暴起,聽到雲中有打鬥觸碰的聲音,血就像下雨,灑到養蠶用的竹篩子上。
那血不污染篩子,漸漸集中凝結,可以拾起來放到手掌上。
不一會兒就讓人感到刺骨般冷痛。
一開始,一條龍尾巴拖在地上,圍繞着一桶泔水。
然後又騰飛鑽進雲裡。
等到下雨,下的全是泔水。
龍死了之後,把它剖開,發現它的咽喉裡有一個大瘡。
龍共長十多尺。
龍的身和尾巴各占一半。
尾巴又細又薄。
鱗鬣就像魚鱗。
隻有須子有兩丈長。
它的腳有紅色的角膜蒙着。
兩隻角都有兩丈長。
它的肚子自相抵觸。
當時派大雲倉
而佛寺也受到龍的依賴,所以釋迦牟尼有天龍八部,它的意義就在這裡。
何況郊野之外的寺院,殿宇清潔寬敞,作為龍的住處,不也很合适嗎?希望你做一條土龍放到殿柱子之間,将用它來驗證一下你的夢。
”那和尚便召集工匠,用土制作一條龍。
他把夢中龍的樣子詳細地告訴工匠們。
做成之後就放在殿西柱子下邊。
做得很像雲霧中的活龍,鱗鬣生動,動态蜿蜒,盡得其妙,即使很好的畫家,也不能畫得比這更像。
到長慶年初,一個住在這個寺院裡的人,有一天仰卧在門外,見有一個東西從窗出來,輕飄飄的,像一朵雲,飛出寺院,向渭水飛去。
天将黑的時候,那東西才回到西窗下。
仔細一看,果然是一條白龍。
第二天他就告訴了寺中的和尚。
和尚覺得奇怪。
又過了幾天,寺裡的和尚全都到村民那裡會齋去了,直到晌午才回來。
進殿一看,用土做的那條龍不見了。
和尚們又是驚歎又是奇怪,互相看着說:“這一定是龍。
盡管它是用土做的,尚且可以變化不定。
去,不知它到什麼地方去;來,不知它從什麼地方來。
果然是靈物吧?”到了晚上,從渭水飄來陰雲,不多時就要逼近殿宇。
忽然有一個東西從雲中跳出來,從西窗飛入。
和尚們又驚又怕。
走近一看,見那條用土做的龍居然已經附在西柱上了。
仔細一看,那龍的鬐、鬣、鱗、角,好像全都濕了。
從此以後,就用鐵鍊把它鎖起來了。
這以後裡中有了旱澇災情,向它祈禱,非常靈驗。
龍廟 汾水貫太原而南注。
水有二橋。
其南橋下嘗有龍見,由是架龍廟于橋下。
故相國令狐楚居守北都時,有一龍自廟中出,傾都士女皆縱觀。
近食頃,方拿奮而去。
旋有震雷暴雨焉。
又明年秋,汾水延溢,有一白蛇自廟中出,既出而廟屋摧圮,其橋亦壞。
時唐太和初也。
(出《宣室志》) 汾水橫貫太原而向南流。
水上有兩座橋。
那南邊的橋下曾經有龍出現,因此在橋下蓋了龍廟。
以前相國令狐楚居守北都的時候,有一條龍從廟中出來,全城的男男女女都盡情觀看,将近一頓飯的工夫,它才騰躍振奮地離去。
立刻就有震雷暴雨發生。
另外,第二年秋,汾水水漲,有一條白蛇從廟裡出來,一出來廟就倒塌了。
那橋也壞了。
那時是唐朝太和年初。
豢龍者 牛僧孺鎮襄州日,以久旱,祈禱無應,有處士自雲豢龍者,公請緻雨。
處士曰:“江漢間無龍,獨一湫泊中有之,黑龍也。
強驅逐之,慮為災,難制。
”公固命之。
果有大雨,漢水漫漲,漂溺萬戶。
處士懼罪,亦亡去。
(出《尚書故實》) 牛僧儒鎮守襄州的時候,因為久旱,祭祀求雨沒見效,聽說有一位處士自己說是養龍的,牛公就請他想辦法下雨。
那處士說:“江漢一帶沒有龍,隻有一個水池中有一條,是黑龍。
如果硬逼它出來,擔心造成災害,很難制住它。
”牛公堅決讓他去做,他就去了。
果然下了一場大雨,漢水暴漲,淹了上萬戶人家。
那處士怕加罪于他。
吓跑了。
孔威 唐鹹通末,舒州刺史孔威進龍骨一具,因有表錄其事狀雲:“州之桐城具善政鄉百姓胡舉,有青龍鬥死于庭中。
時四月,尚有繭箔在庭。
忽雲雷暴起,聞雲中擊觸聲,血如酾雨,灑繭箔上,血不氵于箔,漸旋結聚,可拾置掌上。
須臾,令人冷痛入骨。
初龍拖尾及地,繞一泔桶,即騰身入雲。
及雨,悉是泔也。
龍既死,剖之,喉中有大瘡。
凡長十餘尺。
身尾相半。
尾本褊薄。
鱗鬣皆魚。
唯有須長二丈。
其足有赤膜翳之。
雙角各長二丈。
其腹相(明抄本“相”作“光”)自龃龉。
時遣大雲倉使督而送州。
以肉重不能全舉,乃剸之為數十段,載之赴官。
(出《唐年補錄》) 唐鹹通年末,舒州刺史孔威進獻龍骨一具,并且有表奏描述這件事說:“舒州所屬的桐城縣善政鄉有一個百姓叫胡舉,有青龍鬥死在他家的院子裡。
當時是四月,院子裡還有養蠶用的竹篩子。
忽然間雲雷暴起,聽到雲中有打鬥觸碰的聲音,血就像下雨,灑到養蠶用的竹篩子上。
那血不污染篩子,漸漸集中凝結,可以拾起來放到手掌上。
不一會兒就讓人感到刺骨般冷痛。
一開始,一條龍尾巴拖在地上,圍繞着一桶泔水。
然後又騰飛鑽進雲裡。
等到下雨,下的全是泔水。
龍死了之後,把它剖開,發現它的咽喉裡有一個大瘡。
龍共長十多尺。
龍的身和尾巴各占一半。
尾巴又細又薄。
鱗鬣就像魚鱗。
隻有須子有兩丈長。
它的腳有紅色的角膜蒙着。
兩隻角都有兩丈長。
它的肚子自相抵觸。
當時派大雲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