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二十三 龍六
關燈
小
中
大
卷第四百二十三龍六
盧君暢元義方平昌井虎頭骨法喜寺龍廟豢龍者孔威華陰湫崔道樞金龍子黃馴臨漢豕燒龍柳翁
盧君暢
故東都留守判官祠部郎中範陽盧君暢為白衣時,僑居漢上。
嘗一日,獨驅郊野,見二白犬腰甚長,而其臆豐,飄然若墜,俱馳走田間。
戶訝其異于常犬,因立馬以望。
俄而其犬俱跳入于一湫中,已而湫浪泛騰,旋有二白龍自湫中起,雲氣噎空,風雷大震。
盧懼甚,鞭馬而歸。
未及行數裡,衣盡沾濕。
方悟二犬乃龍也。
(出《宣室志》)
以前東都留守判官祠部郎中範陽的盧君暢還是老百姓的時候,僑居漢水。
曾經有那麼一天,他獨自騎馬走在郊野,看見兩條狗,狗的腰身特别長,胸甚肥厚,好像懸浮着要掉下來。
那兩條狗一塊跑在田垅上。
盧君暢驚訝和一般的狗不同,就勒住馬望着那兩條狗。
不一會兒兩條狗都跳進一個大水池中,緊接着那池水便波浪洶湧,馬上有兩條白龍從池子裡升起。
雲氣密布當空,風雷大吼大震。
盧君暢很害怕,打馬往回跑,沒跑出幾裡,衣服全被雨澆濕,才知道那兩條狗就是龍。
元義方 元義方使新羅,發雞林州。
遇海島,中有泉,舟人皆汲水飲之。
忽有小蛇自泉中出。
海師遽曰:“龍怒。
”遂發。
未數裡,風雲雷電皆至,三日三夜不絕。
及雨霁,見遠岸城邑,乃萊州。
(出《國史補》) 元義方出使新羅國,從雞林州出發,遇到一個小島,島上有泉水,船上的人都打泉水喝。
忽然有一條小蛇從泉眼裡鑽出來。
海師忙說:“龍生氣了!”于是立即就出發。
未行幾裡,風雲雷電全都到來,三天三夜沒有停歇。
等到雨過天晴,望見遠處對岸的城邑,原來已是萊州。
平昌井 平昌城舊與荊水通,有神龍(“龍”字原阙。
據明抄本、陳校本補)出入焉,故名龍城。
外國有寺曰咀呵羅,寺有神龍住米倉中。
奴取米,龍辄卻。
奴若常取米,龍即不與。
倉中米若盡,奴向龍拜,倉即盈溢。
(出《外國事》) 平易城以前與荊水是通連的,有一條神龍在裡邊出出入入,所以叫做龍城。
外國有一座寺叫“咀呵羅”,寺中有一條神龍住在米倉裡。
奴仆去取米,龍就往後退。
奴仆要是經常取米,龍就不給。
倉裡的米用光了,奴仆就向龍跪拜,倉裡的糧食就又滿了。
虎頭骨 南中旱,即以長繩系虎頭骨,投有龍處。
入水,即數人牽制不定。
俄頃,雲起潭中,雨亦随降。
(出《尚書故實》)
南中一帶遇上天旱,就用長繩子拴住虎頭骨,扔到有龍的地方。
虎頭骨一入水,就讓幾個人牽扯着,也無法讓它停住。
不一會兒,雲就從潭中升起,雨也緊接着就下起來。
法喜寺 政陽郡東南有法喜寺。
去郡遠百裡,而正居渭水西。
唐元和末,寺僧有頻夢一白龍者自渭水來,止于佛殿西楹,蟠繞且久,乃直東而去。
明日則雨。
如是者數矣。
其僧異之,因語與人。
人曰:“福地蓋神祗所居,固龍之宅也。
而佛寺亦為龍所依焉。
故釋氏有天龍八部,其義在矣。
況郊野外寺,殿宇清敞,為龍之止,不亦宜乎?願以土龍置于寺楹間,且用識其夢也。
”僧召工,合土為偶龍,具告其狀,而于殿西楹置焉。
功畢,甚得雲間勢,蜿蜒鱗鬣,曲盡其妙,雖丹青之巧,不能加也。
至長慶初,其寺居人有偃于外門者,見一物從西軒直出,飄飄然若升雲狀,飛馳出寺,望謂水而去。
夜将分,始歸西軒下,細而觀之,果白龍也。
明日因告寺僧。
僧奇之。
又數日,寺僧盡赴村民會齋去。
至午方歸。
因入殿視,像龍已失矣。
寺僧且歎且異,相顧語曰:“是龍也,雖假以土,尚能變化無方,去莫如其适,來莫窮其自。
果靈物乎?”及晚,有陰雲起于渭水,俄而将逼殿宇。
忽有一物自雲中躍而出,指西軒以入。
寺僧懼驚,且視之,乃見像龍已在西楹上。
迫而觀之,其龍鬐鬣鱗角,若盡沾濕。
自是因以鐵鎖系之。
其後裡中有旱澇,祈禱之,應若影響。
(出《宣室志》) 政陽郡東南有一座寺廟叫法喜寺。
這寺離郡一百裡遠,而正處在渭水之西。
唐元和年末,寺中有一個和尚頻頻夢見一條白龍從渭水來,在佛殿西柱子下停住,蟠繞很久,才直奔東方而去。
做夢第二天就下雨。
這種情況已經多次了。
那和尚很奇怪,就告訴了别人。
那人說:“福地是神靈居住的地方,本來就是龍的住
嘗一日,獨驅郊野,見二白犬腰甚長,而其臆豐,飄然若墜,俱馳走田間。
戶訝其異于常犬,因立馬以望。
俄而其犬俱跳入于一湫中,已而湫浪泛騰,旋有二白龍自湫中起,雲氣噎空,風雷大震。
盧懼甚,鞭馬而歸。
未及行數裡,衣盡沾濕。
方悟二犬乃龍也。
(出《
曾經有那麼一天,他獨自騎馬走在郊野,看見兩條狗,狗的腰身特别長,胸甚肥厚,好像懸浮着要掉下來。
那兩條狗一塊跑在田垅上。
盧君暢驚訝和一般的狗不同,就勒住馬望着那兩條狗。
不一會兒兩條狗都跳進一個大水池中,緊接着那池水便波浪洶湧,馬上有兩條白龍從池子裡升起。
雲氣密布當空,風雷大吼大震。
盧君暢很害怕,打馬往回跑,沒跑出幾裡,衣服全被雨澆濕,才知道那兩條狗就是龍。
元義方 元義方使新羅,發雞林州。
遇海島,中有泉,舟人皆汲水飲之。
忽有小蛇自泉中出。
海師遽曰:“龍怒。
”遂發。
未數裡,風雲雷電皆至,三日三夜不絕。
及雨霁,見遠岸城邑,乃萊州。
(出《國史補》) 元義方出使新羅國,從雞林州出發,遇到一個小島,島上有泉水,船上的人都打泉水喝。
忽然有一條小蛇從泉眼裡鑽出來。
海師忙說:“龍生氣了!”于是立即就出發。
未行幾裡,風雲雷電全都到來,三天三夜沒有停歇。
等到雨過天晴,望見遠處對岸的城邑,原來已是萊州。
平昌井 平昌城舊與荊水通,有神龍(“龍”字原阙。
據明抄本、陳校本補)出入焉,故名龍城。
外國有寺曰咀呵羅,寺有神龍住米倉中。
奴取米,龍辄卻。
奴若常取米,龍即不與。
倉中米若盡,奴向龍拜,倉即盈溢。
(出《外國事》) 平易城以前與荊水是通連的,有一條神龍在裡邊出出入入,所以叫做龍城。
外國有一座寺叫“咀呵羅”,寺中有一條神龍住在米倉裡。
奴仆去取米,龍就往後退。
奴仆要是經常取米,龍就不給。
倉裡的米用光了,奴仆就向龍跪拜,倉裡的糧食就又滿了。
虎頭骨 南中旱,即以長繩系虎頭骨,投有龍處。
入水,即數人牽制不定。
俄頃,雲起潭中,雨亦随降。
(出《
虎頭骨一入水,就讓幾個人牽扯着,也無法讓它停住。
不一會兒,雲就從潭中升起,雨也緊接着就下起來。
法喜寺 政陽郡東南有法喜寺。
去郡遠百裡,而正居渭水西。
唐元和末,寺僧有頻夢一白龍者自渭水來,止于佛殿西楹,蟠繞且久,乃直東而去。
明日則雨。
如是者數矣。
其僧異之,因語與人。
人曰:“福地蓋神祗所居,固龍之宅也。
而佛寺亦為龍所依焉。
故釋氏有天龍八部,其義在矣。
況郊野外寺,殿宇清敞,為龍之止,不亦宜乎?願以土龍置于寺楹間,且用識其夢也。
”僧召工,合土為偶龍,具告其狀,而于殿西楹置焉。
功畢,甚得雲間勢,蜿蜒鱗鬣,曲盡其妙,雖丹青之巧,不能加也。
至長慶初,其寺居人有偃于外門者,見一物從西軒直出,飄飄然若升雲狀,飛馳出寺,望謂水而去。
夜将分,始歸西軒下,細而觀之,果白龍也。
明日因告寺僧。
僧奇之。
又數日,寺僧盡赴村民會齋去。
至午方歸。
因入殿視,像龍已失矣。
寺僧且歎且異,相顧語曰:“是龍也,雖假以土,尚能變化無方,去莫如其适,來莫窮其自。
果靈物乎?”及晚,有陰雲起于渭水,俄而将逼殿宇。
忽有一物自雲中躍而出,指西軒以入。
寺僧懼驚,且視之,乃見像龍已在西楹上。
迫而觀之,其龍鬐鬣鱗角,若盡沾濕。
自是因以鐵鎖系之。
其後裡中有旱澇,祈禱之,應若影響。
(出《宣室志》) 政陽郡東南有一座寺廟叫法喜寺。
這寺離郡一百裡遠,而正處在渭水之西。
唐元和年末,寺中有一個和尚頻頻夢見一條白龍從渭水來,在佛殿西柱子下停住,蟠繞很久,才直奔東方而去。
做夢第二天就下雨。
這種情況已經多次了。
那和尚很奇怪,就告訴了别人。
那人說:“福地是神靈居住的地方,本來就是龍的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