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二十二 龍五

關燈
珠搶過來呢?龍忽然震怒,作用神化,搖得動天關,擺得動地軸,捶得碎山嶽,砸得碎丘陵,百裡大地變成江湖,萬人之衆都要喂魚鼈。

    到那時候,你的骨肉怎麼能保得住呢?從前鐘離不愛其寶,孟嘗君自返其珠。

    你不學他們,卻縱使貪婪狡詐之徒,鼓動狡詐貪婪之心,肆無忌憚地去奪寶。

    現在他已經被龍吃掉鍛煉那些珠子了!”王澤羞愧悔恨,無言以對。

    土地神又說:“你必須馬上悔過并且要褥告,不要讓金龍太生氣了!”老人倏然離去。

    王澤立即就準備供品祭奠。

     資州龍 韋臯鎮蜀末年,資州獻一龍,身長丈餘,鱗甲悉具。

    臯以木匣貯之,蟠屈于内。

    時屬元日,置于大慈寺殿上,百姓皆傳,縱觀二三日,為香煙薰死。

    國史阙書。

    是何祥也?(出《紀聞》。

    ) 韋臯鎮守巴蜀的末年,資州獻來一條龍,身長一丈多,鱗和甲什麼都有。

    韋臯把它用木匣子裝着,讓它在匣子裡蟠屈着。

    當時正是正月初一,把它放在大慈寺的大殿上,百姓們一傳十、十傳百,随便看了三天,結果龍被香火薰死了。

    《國史》上缺少這件事的記載。

    這是什麼預兆呢? 韋思恭 元和六年,京兆韋思恭與董生、王生三人結友,于嵩山嶽寺肄業。

    寺東北百餘步,有取水盆在岩下。

    圍丈餘,而深可容十斛。

    旋取旋增,終無耗。

    一寺所汲也。

    三人者自春居此,至七月中,三人乘暇欲取水。

    路臻于石盆。

    見一大蛇長數丈,黑若純漆,而有白花,似錦,蜿蜒盒中。

    三子見而駭,視之良久。

    王與董議曰:“彼可取而食之。

    ”韋曰:“不可。

    昔葛陂之竹,漁父之梭,雷氏之劍,尚皆為龍,安知此名山大鎮,豈非龍潛其身耶。

    況此蛇鱗甲,尤異于常者。

    是可戒也。

    ”二子不納所言,乃投石而扣蛇且死,萦而歸烹之。

    二子皆咄韋生之詐潔。

    俄而報盆所又有蛇者。

    二子之盆所,又欲擊。

    韋生谏而不允。

    二子方舉石欲投,蛇騰空而去。

    及三子歸院,烹蛇未熟。

    忽聞山中有聲,殷然地動。

    觇之,則此山間風雲暴起,飛沙走石。

    不瞬息至寺,天地晦暝,對面相失。

    寺中人聞風雲暴起中雲:“莫錯擊。

    ”須臾,雨火中半下,書生之宇,并焚蕩且盡。

    王與董,皆不知所在,韋子于寺廊下無事。

    故神化之理,亦甚昭然。

    不能全為善,但吐少善言,則蛟龍之禍不及矣。

    而況于常行善道哉!其二子屍,迨兩日,于寺門南隅下方索得。

    斯乃韋自說。

    至于好殺者,足以為戒矣。

    (出《博異志》) 元和六年,京兆人韋思恭與董生、王生三人結友,在嵩山嶽寺修習學業。

    寺東北一百多步的地方,岩石下有一個取水盒。

    水盆的圍長一丈多一點,而深可裝得下十斛。

    水是随打随增多,打多少增多少,始終不見少。

    全寺的人都來打水。

    韋思恭等三人從春天住進來,到了七月中旬,有一天,三個人趁有空就去打水。

    走到石盆,他們看到一條大蛇。

    這條大蛇有幾丈長,黑得像純漆,有白花,像錦,在石盆裡彎彎曲曲地爬動。

    三個人吓了一跳,看了好久。

    王生與董生商議說:“那東西可以打死拿回去吃。

    ”韋思恭說:“不行。

    以前葛陂的竹,漁父的梭,雷氏的劍,尚且都是龍,怎麼知道這名山大鎮之中就沒有龍呢?難道不是龍在這石盆裡潛身嗎?況且這條蛇的鱗和甲,和一般蛇特别不一樣。

    這可要小心!”二人沒聽他的話,就扔石頭把蛇打死,纏繞起來拿回去煮上了。

    二人都嘲笑韋思恭是假正經。

    不一會兒有人說石盆那裡又有大蛇,二人跑去一看,又要下手擊蛇,韋思恭急忙勸阻。

    二人剛舉石要投,那蛇騰空而去。

    等到三個人回到院子裡,蛇肉還沒煮熟。

    忽然聽到山中有一種聲音,地也在顫動。

    一看,竟然是這山中風雲暴起,飛砂走石。

    眨眼的工夫,風沙來到寺前,天昏地暗,對面不見人。

    寺中的人們在風雲暴起之中有人禱告說:“不要錯擊了好人!”片刻,天上下火,其中多半下到三位書生的屋上,燒了個淨光。

    王生和董生都不知在哪。

    韋思恭在寺廊下沒啥事兒。

    所以,神化的道理也很明顯。

    不能全做善事,隻說了一些好話,那麼蛟龍之禍就沒有及身,何況那些經常行善道的呢!那王生和董生的屍體,過了兩天,才在寺門南邊找到。

    這是韋思恭親口說的。

    對于那些好殺生的人,此事足以為戒了。

     盧元裕 故唐太守盧元裕未仕時,嘗以中元設幡幢像,置盂蘭于其間。

    俄聞盆中有唧唧之音。

    元裕視,見一小龍才寸許,逸狀奇姿,婉然可愛。

    于是以水沃之,其龍伸足振鬣已長數尺矣。

    元裕大恐。

    有白雲自盆中而起,其龍亦逐雲而去。

    元裕即翰之父也。

    (出《宣室志》) 從前唐太守盧元裕還沒做官時,曾經在七月二十五這天設置幡幢像,又把盂蘭盆放在其間,不一會兒就聽到盆中有“唧唧”的聲音。

    盧元裕過去一看,見盆裡有一條才一寸來長的小龍,形狀超逸,姿态奇麗,婉然可愛。

    于是他就用水澆它。

    這時候,隻見那小東西伸足振鬣,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