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松源之望山曰中子,折旋綿延以達于桃溪,有石如龜,在水之氵矣。

    鄉人以之占歲,沒則豐,見則兇,更數百年罔有弗驗。

    将沒則淫潦乘其巅,驅沙卷石,化為平洲,漫不露蹤迹,時則豫有豐年之喜;将見則流水齧其下,蕩激溲滌,彙為深淵,屹然浮遊于清波之上,時則豫有兇年之憂。

    鄉人因其沒而樂于耕稼,因其見而謹于蓄儲,是以豐年有餘而兇年不匮。

    茲其為靈龜欤? 嘉州淩雲寺有天甯閣,即大像所在。

    沫水由雅州而來,合大江直搗山壁,灘泷險惡,舟楫至危之地。

    唐開元中,浮屠海通始鑿山為彌勒像以鎮之,高三百六十尺,頂圍十丈,目廣二丈,為樓十三層,自頭面以及其足。

    去江數步,驚濤怒号,洶湧過前,不可安立正視。

    今謂之佛頭灘。

    東坡詩雲:“但願生為漢嘉守,載酒常作淩雲遊。

    ”後人取其語,作載酒亭于山上。

     湘西有漢廟焉,門外古樟一兩株,本幹空竅,小株出根上,亦數十圍。

    意廟必長沙定王時所建,及瞻肖像則前祀漢文帝,上不及高,下不及景,後殿呂後巍然而已。

     柳耆卿風流俊邁,聞于一時。

    既死,葬棗陽縣之花山。

    遠近之人每遇清明日,多載酒淆飲于耆卿墓側,謂之吊柳會。

     蜀之青城有繩橋,每橋長百二十丈,排連之上布竹笆,攢立大木數十于沙中,辇石固其根,每數木作一架,挂橋于平空,大風過之,掀舉幡幡然。

    大略如漁人曬網。

     白樂天有《忠州木蓮詩》,木蓮,蓋所罕見。

    放翁陸遊嘗遊臨印白鶴山寺,佛殿前有兩株。

    高數丈,葉堅厚如桂,以仲夏發花,狀如芙蕖,香亦酷似,花拆時有聲,如破竹然。

    一郡止此二株,不知何自至也。

    成都多奇花,亦未嘗見。

     《北戶錄》雲:“廣人于山間掘大蟻卵為醬,名蟻子醬。

    ”按:此即所謂氐醢也,三代以前固以為食矣。

    然則漢人蛙祭宗廟,又何足怪哉? 泗州浮圖下有僧伽像。

    徽宗時改僧為道士,僧皆頂冠。

    泗州太守亦令以冠加于像上,忽天地晦冥,風雨驟至,冠裂為兩,飛墜門外,舉城驚怖,莫知所為。

    守遽詣拜曰:“僧伽有神,吾不可強。

    ”遂止。

    又,翟公巽靖康初赴召,過泗州,見僧伽像須湧出,長寸餘。

    他人不見,怪之。

    一僧曰:“公雖召還,不久複出。

    蓋須出者,須出也。

    ”後果驗。

     名山大川皆有神司之。

    浔州一土神并無土偶像,但有一木主,長五尺餘,半在地,書雲:“唐禦史李百行殿。

    ”然考之《唐書》無傳,竟不知何神也。

     九江嶽肅之負山立屋,在湓城之中。

    山有堅土,凡版築者,得畚緻之。

    慶元初年五月,大雨隕其巅,古冢出焉。

    初僅數甓流下,其上有刻如瑞草,傍著字曰:“永甯元年五月造。

    ”又有匠者,姓名曰張某,下有文如押字焉。

    居數日,山ㄨ,圹周半堕,骨發棺椁皆無存,兩傍列瓦碗二十餘,左壁有一燈尚熒熒,取之即滅,有油如膏,見風凝結,不可抉。

    碗中有甘蔗節。

    有銅盆類今厮羅,殊無古制,中有雙魚,盆底有四附著,不測其所以用。

    有一銅盂,穴底,市井庖人什器同制,碣曰:“晉征虜将軍墓。

    ”數日複雨,山又ㄨ,碣複埋焉。

    考《晉書》,永甯蓋惠帝年号,征虜之名,漢雖有之,在晉時以此官顯者不著于史,又無姓氏可見,亦一異也。

     雪山王景文嘗遊東林,有導以訪古冢于西山之阿者,入而觀之,累甓為室,下廣而方,上銳而圓,四隅蹲以猛獸,而其旁皆石為壁,石柱承之。

    柱為龍虎形而壁則為人狀,别以類而飾于首有功曹、書佐、門下功曹、門下書佐、車亭長、候車亭長、信都、長都亭長、從史、門下史、中史、立符史、重車卒、賊曹,騎小史二人,騎牛三人,皆乘大車蓋,或挽以橐駝,以馬以牛從者,或執刀斧,或執劍,或懸鐘鼓以擊之,皆作奔走狀,又有反袂障面而哭者,其略可見者,如此。

    又有穴,正中斑斑,拟有人物而狹不可入,其刻畫不甚精密,而皆有文采,字正類漢隸。

    退而考之,其官屬與《晉志》多合,往往晉、宋前郡守、縣令所藏也。

    其刻諸壁者,亦記當時送葬之官屬雲耳。

    以其與前事相類,故取而并錄之。

     番禺有海獠雜居,其最豪者蒲姓,本占城之貴人也。

    後留中國以通來往之貨,居城中,屋室侈靡,富盛甲一時。

    性尚鬼而好潔,祈福有堂,堂中有碑,是為像主。

    凡會食時,不用匕箸,以金銀為巨槽,合鲑炙、粱米為一,灑以薔薇,置右手于褥下,群以左手攫取。

     吉水周氏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