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息壤在江陵子城南門外,舊記以為不可犯,畚锸所及辄如故,又能緻雷雨。

    唐元和中,裴宙為牧,掘之六尺得石城,如江陵城樓狀。

    是歲霖雨為災,用方士說,複埋之,一夕如故。

    舊傳如此。

    近世遇旱,則郡守設祭掘之,畚其土于傍,以俟報應。

    往往掘至城樓之檐則雨作,複以故土還覆之,不聞壤之息也。

    然掘土而雨,則辛稼軒幼安帥江陵時,親驗之而信。

    秦甘茂盟息壤,乃在秦地,非此也。

    龍興寺今在永州太平寺,而息壤不複見矣。

    江陵城内有法濟院,今俗稱為地角寺,乃昔息壤祠。

    《圖經》引《溟洪錄》雲:“江陵南門有息壤焉,隆起如伏牛馬狀,平之則一夕如故。

    前古相傳,不知其始,牛馬踐之或立死。

    唐元和中,裴宙牧荊州,掘之深六尺得石城,與江陵城同制,中徑六尺八寸,棄徙于牆壁間。

    是年霖雨不止,江潦暴漲,從道士歐陽獻之謀,複埋之,祭以酒脯而水止。

    厥後凡亢旱遍禱無應,即詣地角寺,欲發掘必得滂沱之雨,遂為故事。

    詳見皇辛卯刑侍王子融《息壤記》。

    ”二郡大率相類,而秦地之息壤則未詳也。

     龍門峽在新城峨眉觀下數裡,蓋溪澗自兩岩門中湧出者也。

    範石湖嘗以一葉舟棹入石門,兩岩千丈,岩壁色如碧玉,刻削光潤。

    入峽十餘丈有兩瀑布,水出一岩頂,相對飛下,岩根有磐石盛之,激為飛雨,濺沫滿峽,舟逼其前,衣皆透濕。

    又數丈,半岩有圓龛去水可二丈許,用木梯升之,即龍洞也。

    峽中绀碧無底,石寒而水清,非複人世。

    舟行數十步,石壁益峻,水益湍激,亟返掉舟。

    人雲前去更奇,以雨大作,且飛瀑沾濡,著肌起粟,骨驚神忄雙,凜乎不可久留也。

    蓋天下岐泉之勝,當以龍門為第一。

    要之,遊者自知,未遊者當必以其言為過也。

    範石湖帥蜀還至嘉州,登大峨山焉,即佛書所紀普賢大士示現之所也。

    山高摩霄,無複奚磴,斫木作雲梯,釘岩壁緣之而上,頂峰有光相寺。

    七寶岩險峻無比,上有松狀如杉而葉圓細,重重偃蹇有如浮圖。

    範以季夏至,時數日前雪大降,木葉尚有雪漬斑斓之迹,草木之類世所無有。

    明日,複登岩眺望,諸山之北即西域雪山,崔嵬刻峭,凡數千百峰。

    初日照之,雪色洞明,如爛銀晃耀曙光中,此雪見者謂自古至今未嘗消也。

    頃之,岩前氛霧四起,混然一白,僧雲銀色世界也。

    俄而,洗岩雨至,而佛現光矣。

    光将大現,兜羅綿雲布岩下,紛郁而上。

    岩腹有大圓光偃卧平雲之上,外暈三重,每重有青、黃、紅、綠之色。

    光之正中虛明凝湛,觀者若自見其形貌于虛明之處,毫厘無隐,一如對鏡舉手動足,影皆随形而不見旁人,僧雲攝身光也。

    此光既沒,前山如水起雲馳,複出大圓光,橫亘十數山,盡諸異色,合集成彩,峰巒草木皆鮮妍絢茜,不可正視。

    雲霧既散而此光獨明,人謂之清現。

    又自雪洞山上複出一光而差小,過山外至平野間,與岩正相直,色狀俱變,遂為金橋,大略如吳江垂虹而兩圯間有紫雲捧之,至未時雲物淨盡,謂之收岩。

    金橋至酉後始開。

     艮嶽初建,土木宏麗,獨念四方所貢珍禽之在囿者,不能盡馴。

    有市人薛公素以豢擾為優,日集輿衛效禽鳴,以緻其類。

    一日,徽宗幸是山,聞清道聲,望而群翔者數萬焉。

    翁辄先以牙牌奏道左曰:“萬歲山瑞禽迎駕。

    ”上顧罔測,遂命以官,赉予加厚。

     宣和末,有巨商舍三萬缗,裝飾泗州普照塔,煥然一新。

    建炎中,商歸湖南,至池州大江中,一日晨興,忽然見一塔十三級,浮水上南來,金碧照耀。

    舟師人人見之,皆驚怖。

     杭州有豢魚者,能變魚以金色。

    鲫為上,鯉次之。

    貴遊多鑿石為池,置之檐牖間以供玩。

    問其術,秘不肯言。

    或雲以市灣渠之小紅蟲飼,凡魚百日皆然。

    初白如銀,次漸黃,久則金矣。

    未暇驗其信否也。

    又,别有雪質而黑章,的如漆,曰玳瑁魚,文采又可觀。

    吳曦之歸蜀,汲湖水浮載,泛巨艘以從,詭狀瑰麗,不止一二種,惟杭人能餌蓄之,亦挾以自随。

    東坡詩曰“我識南屏金鲫魚”,則承平時蓋已有之,特不若今之盛多耳。

     維陽有石塔院者,特以塔之精妙得名。

    龍德韋後幸維揚時,嘗欲往觀,先遣人排辦供奉,諸擋環視之,歎賞曰:“京師無此制作。

    ”有一僧從傍厲聲曰:“何不取充花石綱(宣和間,起花石綱,名艮嶽)?”衆愕然。

    龍德尋聞之,遂罷幸。

     維揚後土廟有瓊花,宣和間起花石綱,因取之禦苑。

    三年不花,乃杖之,遣還其地,花開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