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之十 葛琵琶壁間行刺

關燈


    甕之長短大小悉與為附,不得已,役射工蟲無數,以矢穿甕得萬千孔。

    罴齧舌出血水,灑甕若驟雨。

    聞天邊鬼哭雲:“守死且破家矣。

    ”甕破裂作冰介文,銀魔但閉目不語。

    罴将執之,化赤鼠百餘頭奔走。

    罴又蹙口作嘯聲,水随足湧,地中見四方物出,黃色映射,逼近罴身,竟不能轉側,移時始見大斛懸半天。

    犷兒呼曰:“天王而為天印所钤耶?”罴答曰:“斯印也,勳名中人為所籠罩,于我何有焉。

    ”急以頭撞其印,印裂為四,砌罴于其中。

    罴拔頸毛變四木擊之,忽駕黃虬一天官,停于中央,謂罴曰:“汝以為于印無緣乎?能火四天王之封号,非此印不能下矣。

    ”罴曰:“印以頒賞,非示罰也,吾受賞不受罰者,而困我若此。

    豈天心哉!”駕火輪逐黃虬,天官拂袖徑去。

    金魔從後言曰:“老罴雖當道,吾富貴自在也。

    ”遁無影。

     鸠盤弧見五魔無功,傾鉛母丹三十六布六方,為六六之陣。

    罴火輪無焰,蓋鉛母吸水如辘轳,水已竭,火遂亡也。

    罴仰天欷歔者七,則摩天巨刃,若有人懸之天上者,鉛母三十六,各作呦呦聲。

    刃下而橫掃,鸠婦捧鉛母立乎其上,呼軍中曰:“歸語大王,妾以死報矣。

    ”水為飛瀑,火若炎岡,黑苗殲且盡,郙艅痛鸠盤弧之死,披發複巨鬼形,投烏蠻江雲。

    罴謂犷兒曰:“告甘鼎,為予忏業。

    ”遂騰空去。

    樂般曰:“黑苗之童謠,九鳥四罴一語驗矣。

    然郙艅雖遁,尚恐招邀報怨之徒,周防之不可以已。

    ”有來告者雲:“第三進李節使杜承隩,為瑤人所劫。

    矩兒慕炜及四女分道求之,故至今未至也。

    ”瑪知古曰:“後至即亦無妨,副參夢惡卧病,此時當愈矣。

    盍視之?”總帥如犷兒所請,為罴神忏業,命木蘭犷兒,往援矩兒及四女。

    知古與燭生季孫般,入化醇室,病已痊可,化醇曰:“埰兒等料不至陷賊中,諸友視吾,适黑苗事稍蒇,正吾輩雅歌投壺之時,葛琵琶聊佐小飲,總帥豈不謂然乎?”燭生曰:“吾昨夜占爻需于酒食,正今日事也。

    而副參或不宜者何欤。

    ”化醇曰:“蔔晝而不蔔夜,則新愈者無患矣。

    ”知古颔之。

    有頃,總帥亦至,曰:“琵琶新聲,不宜彈舊曲,請為阄,拈一人填詞調,以譜曲而歌之何如?”于是為六詞調阄,拈得《望江南》小令六首,為六人阄。

    瑪知古拈實,曰:“吾徒能外邦之競響,而辄仿中土之諧音,妄嗤畫壁之奴,雅效吹篪之婢,誠贻戚也,豈用長乎?”遂填詞雲: 蠻荒地,有盜竟如毛。

    少喜城頭鳴鼓角,多疑木末隐弓刀,汗雨灑征袍。

     芟夷事,天以屬将軍。

    一路猖神歸逝水,千年瘴母掃浮雲,不獨戰書勳。

     從征者,仿佛是仙班。

    特遣星精安日角,都将月魄付雲鬟。

    駭絕五溪蠻。

     驚人事,不要紀淩煙。

    神将特驕由客薦,蠔兒能戲得師傳,短李故真仙。

     青苗死,猶道黑苗生。

    始賴耿恭為漢将,終愁孟獲借蠻兵,歧路好分明。

     吾徒飲,興盡各加餐。

    露布有才應疾作,琵琶無怨莫輕彈,何處判悲歡。

     填畢,以付天民,詞既清新,彈亦凄切。

    化醇屬五人飲,總帥複與四人還酌化醇,并賜天民酒。

    置琵琶于幾,立飲告盡。

    還獻爵于主客,總帥謂燭生曰:“今茲之飲,何如鴨子澳中,定針墟上,吾與從事及二溜,行令作歌乎?”燭生曰:“前者令主乎俚,歌從其泛。

    今在師中,殊謹于紀律矣。

    ”總帥曰:“爾時二溜,亦甚得雅趣。

    ”呼常越沙明入,各酌數觥,複溯前興。

    二人并舉杯上總帥曰:“海濱會飲,彌罄其歡,帳下分醪,益榮所遇也。

    ”季孫亦起酌曰:“萬裡橋邊之對飲,不過兩人,斯則泛五紅蓮,依一綠渚,叨陪雅集,靡佐膚功,魚魚鹿鹿之幾年,轉瞬已成今昔,始歎酒人陳迹,前不厭少,後不患多矣。

    ”總帥酬之,化醇謂般曰:“始吾與弟宴于王宮,命埰兒歌集杜之四章以侑酒,何其豪也。

    乃今猶夢見之。

    ”般大笑,各盡一觞。

    般又謂知古曰:“當噩王設醴以飨吾,師幾以多言罪我。

    今則許我長居門下,不若噩之遠隔天涯,願捧一卮獻耳。

    ”知古笑曰:“王子擒吾而吾仍救王,兩家之佳話,亦諸君下酒物也。

    ”六人皆引滿,總帥曰:“惜天女謝娘與兩小将,賦詩于酉陽營中,而不與此黔州之飲,為少琵琶緣也。

    ”五人皆散,化醇頹然,解衣就枕。

    庭前鼾息大作,不知何軍人,呼葛琵琶問,應聲曰:“醉矣,琵琶能令公死,何相聒耶?”化醇又呼曰:“我亦醉,何不往月下舞劍,請我觀之,則皆醒矣。

    ”寂不聞應聲。

    乃自披衣起,持一鞭将為敲撲,洵醉景也。

    入琵琶卧所,燈影迷離中,揮鞭于床,隻如無物,竟裸而力擊,背觸垣壁,有利鋒刺脊下入尺餘,呼痛遂絕。

    傍舍聞号慘者,則常越沙明也。

    約入視,中門逢葛琵琶,帶酒奔出,竟不與通款。

    入房舍,燈細欲熄,挑之,見化醇卧地,血漬壁間,還報總帥。

    幕客偕至,瑪知古曰:“其必為葛琵琶所害也?”越明以猝遇中門之形告,總帥曰:“何言之?”知古曰:“吾鏡中密審葛天民非人,殆艎逦之豫讓也。

    ”總帥曰:“副參喪身而鼎不能救,豈非天奪其臂耶。

    ”知古曰:“不終喪也,第二日可活。

    ”乃舁置之室中而不殓。

    總帥率諸将士哭一晝夜。

    樂般則撫其屍而痛曰:“一兄間關跋涉,結吾于白苗寨中,乃棄置友昆,死刺客之手,悠悠者天,何勿以般代耶。

    ”大恸出血。

    左右聞者,均有餘哀矣。

     其次日,承隩随李節使返,聞軍中哭聲,急慰總帥曰:“天女已獲副參之仇人,須更一人,救副參複活耳,願勿悲。

    ”總帥問被劫狀,李節使曰:“落日而止宿,吾與進士行村徑,見獵徒五人,喁喁有言,初不解何謂,旋出其腰際藤子,背縛吾兩人,一呼号,則脅以短刀。

    被驅至山中,見其酋巢大樹上,言語可辨,自稱瑤王,教吾兩人,各取百金贖其身。

    吾始以書寄炜及矩兒,以兵來救也。

    ”總帥曰:“吾漢将豈敗于瑤人乎?”承隩曰:“刺之則上樹巅,射之則潛水底。

    故兩勇将四女兵,皆無能勝策。

    及天女樂王子至,而瑤人盡走山谷中,得解吾兩人縛也。

    ”總帥曰:“彼二人猶在後,明副參安得便生?”李節使曰:“先以矩兒慕炜迷道不至,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