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倫理學小議
關燈
小
中
大
之,富之,教之&rdquo。
假如我想概括這一切訓誡之精神,我就能在洛克筆下找到:&ldquo基于根本的自然法,人應該盡量保衛自己。
&rdquo 于是在我看來,這一箴言就沒什麼特别神秘之處了。
它就是我的乳母、我的雙親、我的宗教以及我有所了解的文化裡的聖賢或詩人,或隐或顯地教給我的東西。
要得出此箴言,我用不着在諸多倫理準則中選擇某個;要接受它,也用不着生造毫無可能的動機。
要找一些跟它矛盾的準則,倒是挺難。
而當找到這樣一些準則時,我才發現,它們原來不是跟它大相徑庭,而是同一原則出于某些原因被設限(restricted)或被削減(truncated)而來的一些準則:人類保護及完善(thepreservationandperfectionofMan)萎縮為部落、階級、家庭或國家之保護及完善。
将那像是普遍準則(thegeneralcode)的東西,隻要加以減損,就能得出它們:它們之于它,不是牛與人之别,而是侏儒與人之别。
關于我自己,就說這麼多吧。
然而,宣稱站在一切倫理準則之外的那些人,又是從哪裡得到它的?答案,已經毋庸置疑。
就在我找到它的地方,他們找到了它。
他們抱持這一箴言,隻因他們繼承了一般的(即便嚴格說來不是普遍的)人類傳統,受此傳統熏染。
假如一開始,他們就真個處于倫理真空,他們就永遠不會得出自己的單一規誡(solitaryinjunction)。
他們還是信賴了一般的人類傳統(thegeneralhumantradition),至少就他們從中拿過一條箴言的意義上是如此。
然而,在一般的人類傳統裡,這一箴言當然不是孤零零的。
我發現,在它的旁邊,有許多别的規誡:對父母及長輩的特别義務,對妻子兒女的特别義務,有義務忠誠老實,還有對弱者對窮人對鳏寡孤獨者的義務(最後這項義務,可不像一些人所想的那樣,隻見于猶太教&mdash基督教文本)。
對于我,這裡沒有什麼難題。
我領受這一切誡命(commands),它們有着同樣的權威。
可是,抱持其中一個并巴望着摒棄其餘的那些人,想必就遇到大難題了吧?至此,我們才來到論題的核心。
在現代世界,總有很多人給我們提供他們所謂的新道德。
可是,恰如我們方才所見,不可能有進入新道德的道德動機,除非那個動機借自傳統道德&mdash&mdash該傳統道德既不是基督教的也不是異教的,既不是東方的也不是西方的,既不是古代的也不是現代的,而就是一般的(general)。
這下,拿起一條箴言而否棄其餘,其合理性何在就成了問題。
要是别的箴言并無權威,那麼,你選擇持守的那條箴言,權威何在?假如它有權威,為什麼别的就沒有?這時,科學人文主義者或許會敦促我們,清除他或會稱作&ldquo老一套的道德禁忌&rdquo(inheritedTaboomorality)的東西,敦促我們認識到,為了後代的舒适安全而利用自然才是唯一目的。
他的道德體系跟我的沖突之處,比如說吧,就在于這一點:他會要求年邁者和不合格者來個強制安樂死(compulsoryeuthanasia)。
他的整個體系,都建立在關心後代之義務上面。
可是,此義務之源泉不是别的,恰好就是吩咐我孝敬父母、不可殺人的那個傳統(我不隻在摩西十誡中找到這一禁令,在《女占蔔者的預言》中也找到了)。
要是真像他要我相信的那樣,當傳統教我對父母盡義務時,我是受了傳統之誤導,那麼我怎知道,當傳統規定對後代盡義務時,我就沒受誤導?再說了,或許還會有個狂熱的愛國主義者,他徑直告訴我,扔掉關于普遍公義及仁愛的陳舊顧慮,接納這樣一個體系,其中隻有祖國之富強才是大事。
然而,難題還是一樣的。
就在我學到對祖國之特殊義務的地方,我也學到了對人本身的一般義務。
要是傳統在這義務上錯了,那麼,愛國主義者有何根據要我相信,傳統在那義務上就對了呢?共産主義者之處境,也如出一轍。
關于剝削是惡,按勞分配,我很是同意他。
不過,我的相信到此為止,因為我接受了某個傳統的正義觀。
當他繼而抨擊我,說正義是我的資産階級意識形态的一部分,他恰好就抽走了,他有理由要我接受他的共産主義新準則(communisticcode)的那個根基。
我們一定要明白,在某種意義上,發明一種新倫理,就跟在天空放置一顆新太陽一樣地不可能。
傳統道德裡的一些規定(precept),一直不得不堅持。
我們起始從來就不是一方白闆:假如是的,那麼,就倫理道德而論,我們終到頭還是一方白闆。
新道德,隻能是某些已知道德之削減或擴充。
現代獨有的一切新道德企圖,都是削減。
它們大行其道,靠的是持守某些傳統規定,否棄其餘;然而,它們所持守的那些規定背後的唯一權威,正是它們否棄其餘規定時所嘲笑的那個權威。
當然,這一龃龉之處還是被掩蓋了。
正如我們所見,通常的掩蓋策略是,拒絕承認保留下來的規定就是道德規定。
不過,還有許多别的原因促成了這一掩蓋。
恰如在個體生活中,在共同體的生活中,特定環境會将某個目的,列為一時的重中之重。
戀愛時,唯一值得擁有的仿佛就是戀人;生病時,是健康;貧窮時,是金錢;擔驚受怕時,是安全。
同理,對着某階級、某民族或某文化激情宣講的那個人将會發現,給聽者心中灌輸這樣一種緻命觀點,即不惜一切代價成就某一有限的善并以此為基建立一反常的倫理體系,其實并不難。
當然,那并不是什麼新體系。
無論所選目标是什麼,我應不顧我的一己之滿足,為我的階級、文化或民族去追求它,這一想法不會有任何權威,除非其權威源于傳統道德。
可是激情洋溢之時,這就被忽略
假如我想概括這一切訓誡之精神,我就能在洛克筆下找到:&ldquo基于根本的自然法,人應該盡量保衛自己。
&rdquo 于是在我看來,這一箴言就沒什麼特别神秘之處了。
它就是我的乳母、我的雙親、我的宗教以及我有所了解的文化裡的聖賢或詩人,或隐或顯地教給我的東西。
要得出此箴言,我用不着在諸多倫理準則中選擇某個;要接受它,也用不着生造毫無可能的動機。
要找一些跟它矛盾的準則,倒是挺難。
而當找到這樣一些準則時,我才發現,它們原來不是跟它大相徑庭,而是同一原則出于某些原因被設限(restricted)或被削減(truncated)而來的一些準則:人類保護及完善(thepreservationandperfectionofMan)萎縮為部落、階級、家庭或國家之保護及完善。
将那像是普遍準則(thegeneralcode)的東西,隻要加以減損,就能得出它們:它們之于它,不是牛與人之别,而是侏儒與人之别。
關于我自己,就說這麼多吧。
然而,宣稱站在一切倫理準則之外的那些人,又是從哪裡得到它的?答案,已經毋庸置疑。
就在我找到它的地方,他們找到了它。
他們抱持這一箴言,隻因他們繼承了一般的(即便嚴格說來不是普遍的)人類傳統,受此傳統熏染。
假如一開始,他們就真個處于倫理真空,他們就永遠不會得出自己的單一規誡(solitaryinjunction)。
他們還是信賴了一般的人類傳統(thegeneralhumantradition),至少就他們從中拿過一條箴言的意義上是如此。
然而,在一般的人類傳統裡,這一箴言當然不是孤零零的。
我發現,在它的旁邊,有許多别的規誡:對父母及長輩的特别義務,對妻子兒女的特别義務,有義務忠誠老實,還有對弱者對窮人對鳏寡孤獨者的義務(最後這項義務,可不像一些人所想的那樣,隻見于猶太教&mdash基督教文本)。
對于我,這裡沒有什麼難題。
我領受這一切誡命(commands),它們有着同樣的權威。
可是,抱持其中一個并巴望着摒棄其餘的那些人,想必就遇到大難題了吧?至此,我們才來到論題的核心。
在現代世界,總有很多人給我們提供他們所謂的新道德。
可是,恰如我們方才所見,不可能有進入新道德的道德動機,除非那個動機借自傳統道德&mdash&mdash該傳統道德既不是基督教的也不是異教的,既不是東方的也不是西方的,既不是古代的也不是現代的,而就是一般的(general)。
這下,拿起一條箴言而否棄其餘,其合理性何在就成了問題。
要是别的箴言并無權威,那麼,你選擇持守的那條箴言,權威何在?假如它有權威,為什麼别的就沒有?這時,科學人文主義者或許會敦促我們,清除他或會稱作&ldquo老一套的道德禁忌&rdquo(inheritedTaboomorality)的東西,敦促我們認識到,為了後代的舒适安全而利用自然才是唯一目的。
他的道德體系跟我的沖突之處,比如說吧,就在于這一點:他會要求年邁者和不合格者來個強制安樂死(compulsoryeuthanasia)。
他的整個體系,都建立在關心後代之義務上面。
可是,此義務之源泉不是别的,恰好就是吩咐我孝敬父母、不可殺人的那個傳統(我不隻在摩西十誡中找到這一禁令,在《女占蔔者的預言》中也找到了)。
要是真像他要我相信的那樣,當傳統教我對父母盡義務時,我是受了傳統之誤導,那麼我怎知道,當傳統規定對後代盡義務時,我就沒受誤導?再說了,或許還會有個狂熱的愛國主義者,他徑直告訴我,扔掉關于普遍公義及仁愛的陳舊顧慮,接納這樣一個體系,其中隻有祖國之富強才是大事。
然而,難題還是一樣的。
就在我學到對祖國之特殊義務的地方,我也學到了對人本身的一般義務。
要是傳統在這義務上錯了,那麼,愛國主義者有何根據要我相信,傳統在那義務上就對了呢?共産主義者之處境,也如出一轍。
關于剝削是惡,按勞分配,我很是同意他。
不過,我的相信到此為止,因為我接受了某個傳統的正義觀。
當他繼而抨擊我,說正義是我的資産階級意識形态的一部分,他恰好就抽走了,他有理由要我接受他的共産主義新準則(communisticcode)的那個根基。
我們一定要明白,在某種意義上,發明一種新倫理,就跟在天空放置一顆新太陽一樣地不可能。
傳統道德裡的一些規定(precept),一直不得不堅持。
我們起始從來就不是一方白闆:假如是的,那麼,就倫理道德而論,我們終到頭還是一方白闆。
新道德,隻能是某些已知道德之削減或擴充。
現代獨有的一切新道德企圖,都是削減。
它們大行其道,靠的是持守某些傳統規定,否棄其餘;然而,它們所持守的那些規定背後的唯一權威,正是它們否棄其餘規定時所嘲笑的那個權威。
當然,這一龃龉之處還是被掩蓋了。
正如我們所見,通常的掩蓋策略是,拒絕承認保留下來的規定就是道德規定。
不過,還有許多别的原因促成了這一掩蓋。
恰如在個體生活中,在共同體的生活中,特定環境會将某個目的,列為一時的重中之重。
戀愛時,唯一值得擁有的仿佛就是戀人;生病時,是健康;貧窮時,是金錢;擔驚受怕時,是安全。
同理,對着某階級、某民族或某文化激情宣講的那個人将會發現,給聽者心中灌輸這樣一種緻命觀點,即不惜一切代價成就某一有限的善并以此為基建立一反常的倫理體系,其實并不難。
當然,那并不是什麼新體系。
無論所選目标是什麼,我應不顧我的一己之滿足,為我的階級、文化或民族去追求它,這一想法不會有任何權威,除非其權威源于傳統道德。
可是激情洋溢之時,這就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