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倫理學小議
關燈
小
中
大
時候。
不過更确切地說,人們常拿&ldquo本能&rdquo一詞來指貌似懂了的行為(Behaviourasiffromknowledge)。
譬如說吧,某些昆蟲完成了一系列複雜動作,結果蟲卵得以孵化,幼蟲得以成長;由于我們(無論是對是錯)拒絕将自覺的設計及預知(consciousdesignandforeknowledge)賦予該行動者,我們就說它&ldquo靠本能&rdquo行動。
對我們這些主體而言,這個說法意味着什麼呢?此事假如确實出現了,它如何出現在昆蟲身上?&mdash&mdash對此,我想我們是一無所知。
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有一種保護人類之本能(aninstincttopreservethehumanrace),就等于說,我們發覺自己不知怎地就被迫做出一些舉動,這些舉動事實上促成了物種保護(盡管這不是我們的目标)。
這好像極無可能。
這些舉動是什麼?即便有這樣一些舉動,那麼,敦促靠着接納(或規避)基督教倫理來保護人類,又是為了什麼?将這事交給本能,豈不更好? 再說了,&ldquo本能&rdquo一詞還被用來指一些強烈沖動(strongimpulses),這些沖動跟嗜欲(appetites)一樣難于否棄,盡管它們不像嗜欲那樣指向具體的生理快感。
我想,這才是人們說起人類保護本能時所指的東西。
他們的意思是,我們具有一種自然而然的、不思而得的、自發的沖動去保護人類,就像我們不得不去保護自己的後代一樣。
這裡,我們就得依靠備受争議的内省證據了。
我沒發覺自己有此沖動,我也沒看到證據,表明别人有此沖動。
切莫誤解我。
切莫将我想成一個怪物。
我承認,心系人之生死存亡算得上一個目的(anend),相對于此,我自己的生死存亡和幸福是次要的;我隻是不承認,是一種自發的強烈沖動為我規定了此目的。
在我看來真相就在于,我們具有保護自家子孫後代的沖動,不過,随着心思飄入未來深處越來越遠的後代,這一沖動就漸行漸消。
所以,假如将它交給自身的自發力量,它就會迅即消逝。
借問在座諸位,有哪位做父親的,為了人類這一物種,會有一種自發沖動去犧牲自己的兒子?我不是在問,他是否會這樣犧牲兒子;我隻是問,即便他這樣做了,他是否在遵從一種自發沖動。
諸位中間的每位父親,難道不會全都回答說,即便要他做出這種犧牲,即便他也做了這種犧牲,他這樣做,也不是因為順從了一種自然沖動,而是因為好不容易才戰勝了這一自然沖動?這一舉動,恰如自我獻身,都是戰勝自然之結果。
故且把這難題先放一邊。
為論證方便,我們姑且假定,确實有一種&ldquo本能&rdquo(不管是什麼意義上的本能)去保護文明或保護人類。
我們的諸多本能,顯然相互沖突。
滿足此本能,就要求否棄彼本能。
同樣明顯的是,保護人類之本能(假如有此本能的話),恰在這類本能之列:滿足它,極有可能意味着對其餘本能的最大挫敗。
我的饑渴,我的性本能,我的親情,都将受到阻撓。
切記,我們仍假定自己處于倫理真空,站在一切倫理體系之外。
在倫理真空中,假定了物種保護不是一項道德目的,而隻是一項出于本能的目的,那麼,基于何種可以想見的根據,就可以請我通過接受一種道德準則,來滿足自己的物種保護本能?為什麼要将這一本能,置于我的其餘本能之上?它肯定不是最強大的本能。
就算它是吧,那我為何就不該反抗,就像人勸告嗜酒狂去反抗自己的專斷欲望那樣?勸我的人為什麼從一開始,不經論證就徑直認定,應讓這一本能在我的靈魂裡專斷獨裁?我們切莫上了語詞的當。
說在我的一切本能之中,此本能最深沉、最高級、最基本或最高貴,都無濟于事。
這些詞彙,要麼是說它是我的最強本能(這是假話,即便是真話,也不構成遵從理由),要麼則是掩人耳目,偷偷摸摸重新引入倫理。
事實上,倫理已被重新引入。
或者說得更确切一點,倫理其實從未被廢棄。
從一開始,那個道德真空就隻是臆想。
期待着我們為了物種保存而接納某一道德準則的那些人,不但自己就已經有了一套道德準則(moralcode),而且默默假定我們也有一套。
他們的起點,隻是一個純道德箴言:&ldquo人類應當得到保護。
&rdquo引入本能,純屬徒勞。
你如果沒給本能排個座次,告訴我們去遵從本能,就是白費唇舌,因為本能處于戰争狀态。
即便你排了座次,你的座次安排,也是遵從某項道德原則,對其做了倫理評判。
假如你的唯一标尺就是本能,就沒有哪個本能處于優先地位:因為每個本能都叫嚷着要得到滿足,不顧别的本能。
敦促我們選擇某一道德準則的那些人,就已經是道德家了。
或許我們可以扔掉這幅可笑畫面了:一個全無道德之人,面對一系列備選準則,去做自由選擇。
這号事,從沒出現過。
一個人全無道德(whollyunethical),他就不會在諸多倫理準則之間做選擇;說自己正在諸多倫理準則之間做選擇的那些人,已經認定了某套準則。
這時候,關于原來一開始就在場的&ldquo人類應該得到保護&rdquo這一箴言,我們又該說些什麼?我們是從哪裡弄到它的?或者說得更具體一點,我從哪裡弄到它的?當然,在時間長河中,我指不出來有哪一刻,我一下子擁抱了它。
就我思力所及,它是對我所受的一切道德教導的一個後來的抽象概括。
在埃及《亡靈書》裡,我能指出來,那是正直靈魂之告白:&ldquo我沒有殺人。
&rdquo在巴比倫《聖歌》中,我能找到,誰琢磨着壓迫别人,誰就會發現自家房屋被掀翻。
在對我影響更大的老《埃達》中,我能找到&ldquo人乃人之福&rdquo。
在孔子那裡,我能找到&ldquo庶
不過更确切地說,人們常拿&ldquo本能&rdquo一詞來指貌似懂了的行為(Behaviourasiffromknowledge)。
譬如說吧,某些昆蟲完成了一系列複雜動作,結果蟲卵得以孵化,幼蟲得以成長;由于我們(無論是對是錯)拒絕将自覺的設計及預知(consciousdesignandforeknowledge)賦予該行動者,我們就說它&ldquo靠本能&rdquo行動。
對我們這些主體而言,這個說法意味着什麼呢?此事假如确實出現了,它如何出現在昆蟲身上?&mdash&mdash對此,我想我們是一無所知。
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有一種保護人類之本能(aninstincttopreservethehumanrace),就等于說,我們發覺自己不知怎地就被迫做出一些舉動,這些舉動事實上促成了物種保護(盡管這不是我們的目标)。
這好像極無可能。
這些舉動是什麼?即便有這樣一些舉動,那麼,敦促靠着接納(或規避)基督教倫理來保護人類,又是為了什麼?将這事交給本能,豈不更好? 再說了,&ldquo本能&rdquo一詞還被用來指一些強烈沖動(strongimpulses),這些沖動跟嗜欲(appetites)一樣難于否棄,盡管它們不像嗜欲那樣指向具體的生理快感。
我想,這才是人們說起人類保護本能時所指的東西。
他們的意思是,我們具有一種自然而然的、不思而得的、自發的沖動去保護人類,就像我們不得不去保護自己的後代一樣。
這裡,我們就得依靠備受争議的内省證據了。
我沒發覺自己有此沖動,我也沒看到證據,表明别人有此沖動。
切莫誤解我。
切莫将我想成一個怪物。
我承認,心系人之生死存亡算得上一個目的(anend),相對于此,我自己的生死存亡和幸福是次要的;我隻是不承認,是一種自發的強烈沖動為我規定了此目的。
在我看來真相就在于,我們具有保護自家子孫後代的沖動,不過,随着心思飄入未來深處越來越遠的後代,這一沖動就漸行漸消。
所以,假如将它交給自身的自發力量,它就會迅即消逝。
借問在座諸位,有哪位做父親的,為了人類這一物種,會有一種自發沖動去犧牲自己的兒子?我不是在問,他是否會這樣犧牲兒子;我隻是問,即便他這樣做了,他是否在遵從一種自發沖動。
諸位中間的每位父親,難道不會全都回答說,即便要他做出這種犧牲,即便他也做了這種犧牲,他這樣做,也不是因為順從了一種自然沖動,而是因為好不容易才戰勝了這一自然沖動?這一舉動,恰如自我獻身,都是戰勝自然之結果。
故且把這難題先放一邊。
為論證方便,我們姑且假定,确實有一種&ldquo本能&rdquo(不管是什麼意義上的本能)去保護文明或保護人類。
我們的諸多本能,顯然相互沖突。
滿足此本能,就要求否棄彼本能。
同樣明顯的是,保護人類之本能(假如有此本能的話),恰在這類本能之列:滿足它,極有可能意味着對其餘本能的最大挫敗。
我的饑渴,我的性本能,我的親情,都将受到阻撓。
切記,我們仍假定自己處于倫理真空,站在一切倫理體系之外。
在倫理真空中,假定了物種保護不是一項道德目的,而隻是一項出于本能的目的,那麼,基于何種可以想見的根據,就可以請我通過接受一種道德準則,來滿足自己的物種保護本能?為什麼要将這一本能,置于我的其餘本能之上?它肯定不是最強大的本能。
就算它是吧,那我為何就不該反抗,就像人勸告嗜酒狂去反抗自己的專斷欲望那樣?勸我的人為什麼從一開始,不經論證就徑直認定,應讓這一本能在我的靈魂裡專斷獨裁?我們切莫上了語詞的當。
說在我的一切本能之中,此本能最深沉、最高級、最基本或最高貴,都無濟于事。
這些詞彙,要麼是說它是我的最強本能(這是假話,即便是真話,也不構成遵從理由),要麼則是掩人耳目,偷偷摸摸重新引入倫理。
事實上,倫理已被重新引入。
或者說得更确切一點,倫理其實從未被廢棄。
從一開始,那個道德真空就隻是臆想。
期待着我們為了物種保存而接納某一道德準則的那些人,不但自己就已經有了一套道德準則(moralcode),而且默默假定我們也有一套。
他們的起點,隻是一個純道德箴言:&ldquo人類應當得到保護。
&rdquo引入本能,純屬徒勞。
你如果沒給本能排個座次,告訴我們去遵從本能,就是白費唇舌,因為本能處于戰争狀态。
即便你排了座次,你的座次安排,也是遵從某項道德原則,對其做了倫理評判。
假如你的唯一标尺就是本能,就沒有哪個本能處于優先地位:因為每個本能都叫嚷着要得到滿足,不顧别的本能。
敦促我們選擇某一道德準則的那些人,就已經是道德家了。
或許我們可以扔掉這幅可笑畫面了:一個全無道德之人,面對一系列備選準則,去做自由選擇。
這号事,從沒出現過。
一個人全無道德(whollyunethical),他就不會在諸多倫理準則之間做選擇;說自己正在諸多倫理準則之間做選擇的那些人,已經認定了某套準則。
這時候,關于原來一開始就在場的&ldquo人類應該得到保護&rdquo這一箴言,我們又該說些什麼?我們是從哪裡弄到它的?或者說得更具體一點,我從哪裡弄到它的?當然,在時間長河中,我指不出來有哪一刻,我一下子擁抱了它。
就我思力所及,它是對我所受的一切道德教導的一個後來的抽象概括。
在埃及《亡靈書》裡,我能指出來,那是正直靈魂之告白:&ldquo我沒有殺人。
&rdquo在巴比倫《聖歌》中,我能找到,誰琢磨着壓迫别人,誰就會發現自家房屋被掀翻。
在對我影響更大的老《埃達》中,我能找到&ldquo人乃人之福&rdquo。
在孔子那裡,我能找到&ldquo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