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下有石室數畝,望室裡雖暗,猶見銅鐘高丈餘,數十枚,其色甚光明。
武陵山 《武源記》曰:武陵山,中有秦避世人居之,尋水号曰桃花源,故陶潛有《桃花源記》。
又雲:山上有神母祠。
平都山 《神仙傳》雲:後漢延光元年,陰長生於馬明生連求仙法,乃将長生入青天山中,煮黃土為金以示之,立壇唼血,取太清神丹經授之,乃别去。
長生後於平都山白日昇天,即此山是也。
(山在南賓縣北二裡。
) 陽歧山 《荊南記》曰:石首縣陽歧山,山無所出,不足可書,本屬南平界。
範玄平記雲:故老相承雲,胡伯始以本縣境無山,于此山上計偕簿。
高都山 《江源記》雲:《楚辭》所謂"巫山之陽,高丘之阻",高丘,蓋高都山也。
君山 《博物志》曰:君山,洞庭之山是也。
帝之二女居之,曰湘夫人,帝女遣精衛至王母,取西山之玉印,印東海北山。
庾穆之《湘州記》雲:昔秦皇欲入湘觀衡山而遇風浪,溺敗至此山而免,因号為君山。
又《荊州圖副》雲:"湘君所遊,故曰君山。
有神,祈之則利涉。
山下有道,與吳包山潛通。
上有美酒數鬥,得飲者不死。
" 《漢武帝故事》雲:帝齋七日,遣栾賓将男女數十人至君山,得酒欲飲之,東方朔曰:"臣識此酒,請視之。
"因即便飲,帝欲殺之。
朔曰:"殺朔若死,此為不驗,若其有驗,殺亦不死。
"帝赦之。
小廬山 《衡山圖經》曰:小廬山,一名浮丘山,在縣西一百八裡,高六裡三十步,東西二十裡,南北四十裡。
言其山似九江廬山,故曰小廬山。
又古老相傳,謂浮丘公上昇之所,兼有道觀存焉。
靜福山 《衡山圖經》曰:靜福山,在縣北五十裡,有梁廖沖者守清虛,為本郡主簿西曹祭酒。
湘東王國常侍,大同三年家於此山,先天二年飛昇於此山。
後刺史蔣防敬慕高風,刻石為碑。
方台山 蕭誠《荊南志》曰:華容方台山,山出雲母,土人采之,先候雲所出之處,於下掘取,無不大獲。
往往有長五尺者,可以為屏風。
當掘之時,忌有聲響,則所得粗惡。
攸縣雲陽山 《遁甲經》曰:沙土之地,雲陽之墟,可以避時,可以隐居。
雲陽氏,古之仙人姓氏,因号雲陽山。
在攸縣。
《仙方記》雲:南嶽山有福地,有松膏實甘鮮可餌。
相傳雲,服食練行之人,多來采此松膏而服之,不苦澀,與餘處松有别。
烏龍白騎山 《湘川記》雲:汝城縣東有烏龍白騎山,遠望似城,有黑石如龍,白石如馬羅列,号曰烏龍白騎山。
文斤山 《湘川記》雲:耒陽文斤山,上有石床方高一丈,四面綠竹扶疏,常随風委拂此床。
大旱則禱雨時應。
石燕山 甄烈《湘州記》雲:石形似燕,大小如一,山明雲淨,即翩翩飛翔。
羅含《湘中記》雲:石燕在零陵縣,雷風則群飛翩翩然,其土人未有見者,今合藥或用。
萬歲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桂陽萬歲山,出靈壽草仙方,服之不死。
又有話石山,石有聲,如人共話。
黃箱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黃箱山,一名黃岑山,在東南三十裡。
其山郴水所出,即是五嶺之一,從東第二騎田嶺是也。
又有浪井,井三日一湧。
麓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長沙西岸有麓山,其下有精舍,左右林嶺環回泉澗,精舍傍有礜石,每至嚴冬,其上不停霜雪。
宋淵《麓山記》曰:山足曰麓,蓋衡山之足也。
昭山 《宋永初山川記》曰:昭山下有旋潭,深無底,是湘水最深之處。
昔有舟人覆於此潭,其槽并甑有名題号,後於洞庭尋得,即知暗通也。
五溪山 《長沙圖經》曰:五溪山,在縣西北五十八裡,高二裡,北入朗州界。
昔吳黃龍三年,潘濬将兵五萬讨武陵五溪蠻,在此山下立營,截住徒黨,因以為名。
按溪水自郡州武剛縣東北流,至嶽州沅江縣合益水。
《益陽城記》雲,在益水之陽,水出縣北,流入資口,在縣門橋下,皆五溪之下口也。
又按關羽
武陵山 《武源記》曰:武陵山,中有秦避世人居之,尋水号曰桃花源,故陶潛有《桃花源記》。
又雲:山上有神母祠。
平都山 《神仙傳》雲:後漢延光元年,陰長生於馬明生連求仙法,乃将長生入青天山中,煮黃土為金以示之,立壇唼血,取太清神丹經授之,乃别去。
長生後於平都山白日昇天,即此山是也。
) 陽歧山 《荊南記》曰:石首縣陽歧山,山無所出,不足可書,本屬南平界。
範玄平記雲:故老相承雲,胡伯始以本縣境無山,于此山上計偕簿。
高都山 《江源記》雲:《楚辭》所謂"巫山之陽,高丘之阻",高丘,蓋高都山也。
君山 《博物志》曰:君山,洞庭之山是也。
帝之二女居之,曰湘夫人,帝女遣精衛至王母,取西山之玉印,印東海北山。
庾穆之《湘州記》雲:昔秦皇欲入湘觀衡山而遇風浪,溺敗至此山而免,因号為君山。
又《荊州圖副》雲:"湘君所遊,故曰君山。
有神,祈之則利涉。
山下有道,與吳包山潛通。
上有美酒數鬥,得飲者不死。
" 《漢武帝故事》雲:帝齋七日,遣栾賓将男女數十人至君山,得酒欲飲之,東方朔曰:"臣識此酒,請視之。
"因即便飲,帝欲殺之。
朔曰:"殺朔若死,此為不驗,若其有驗,殺亦不死。
"帝赦之。
小廬山 《衡山圖經》曰:小廬山,一名浮丘山,在縣西一百八裡,高六裡三十步,東西二十裡,南北四十裡。
言其山似九江廬山,故曰小廬山。
又古老相傳,謂浮丘公上昇之所,兼有道觀存焉。
靜福山 《衡山圖經》曰:靜福山,在縣北五十裡,有梁廖沖者守清虛,為本郡主簿西曹祭酒。
湘東王國常侍,大同三年家於此山,先天二年飛昇於此山。
後刺史蔣防敬慕高風,刻石為碑。
方台山 蕭誠《荊南志》曰:華容方台山,山出雲母,土人采之,先候雲所出之處,於下掘取,無不大獲。
往往有長五尺者,可以為屏風。
當掘之時,忌有聲響,則所得粗惡。
攸縣雲陽山 《遁甲經》曰:沙土之地,雲陽之墟,可以避時,可以隐居。
雲陽氏,古之仙人姓氏,因号雲陽山。
在攸縣。
《仙方記》雲:南嶽山有福地,有松膏實甘鮮可餌。
相傳雲,服食練行之人,多來采此松膏而服之,不苦澀,與餘處松有别。
烏龍白騎山 《湘川記》雲:汝城縣東有烏龍白騎山,遠望似城,有黑石如龍,白石如馬羅列,号曰烏龍白騎山。
文斤山 《湘川記》雲:耒陽文斤山,上有石床方高一丈,四面綠竹扶疏,常随風委拂此床。
大旱則禱雨時應。
石燕山 甄烈《湘州記》雲:石形似燕,大小如一,山明雲淨,即翩翩飛翔。
羅含《湘中記》雲:石燕在零陵縣,雷風則群飛翩翩然,其土人未有見者,今合藥或用。
萬歲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桂陽萬歲山,出靈壽草仙方,服之不死。
又有話石山,石有聲,如人共話。
黃箱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黃箱山,一名黃岑山,在東南三十裡。
其山郴水所出,即是五嶺之一,從東第二騎田嶺是也。
又有浪井,井三日一湧。
麓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長沙西岸有麓山,其下有精舍,左右林嶺環回泉澗,精舍傍有礜石,每至嚴冬,其上不停霜雪。
宋淵《麓山記》曰:山足曰麓,蓋衡山之足也。
昭山 《宋永初山川記》曰:昭山下有旋潭,深無底,是湘水最深之處。
昔有舟人覆於此潭,其槽并甑有名題号,後於洞庭尋得,即知暗通也。
五溪山 《長沙圖經》曰:五溪山,在縣西北五十八裡,高二裡,北入朗州界。
昔吳黃龍三年,潘濬将兵五萬讨武陵五溪蠻,在此山下立營,截住徒黨,因以為名。
按溪水自郡州武剛縣東北流,至嶽州沅江縣合益水。
《益陽城記》雲,在益水之陽,水出縣北,流入資口,在縣門橋下,皆五溪之下口也。
又按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