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屯軍資水北岸,即一名茱萸江也。
吳甘甯拒之,雲"聞吾咳唾,彼即不敢過江"是此處。
今号為關羽濑。
錢石山 《湘川記》雲:曲江縣東有錢石山,其狀四方有若台,其石三面壁立,其上碎石如錢,故謂之錢石山。
采玉山 《湘川記》曰:曲江縣有采玉山,卉木滋茂,泉石澄徹。
相傳雲,古采玉於此得名。
玉山 《湘川記》曰:玉山下有廟,昔有人得玉瑛於此,有銀山、白石山、越玉山。
又浮山,其地蹑一處,則百餘步地動。
臨賀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臨賀山,東山中有二竹,大數十圍,有盤石徑四五丈,極方正,青如彈棋局,兩竹垂拂掃石上,絕無塵穢,未至數十裡,聞風吹箫管之音。
馬嶺山 《郡國志》曰:郴州馬嶺山,本名牛脾山,山上有仙人蘇躭壇,即郴人也。
為兒童時,與衆童牧更直守牛,每耽守牛,牛不敢散。
嘗與衆人獵,即乘鹿,人笑之,曰:"龍也"。
去郡百二十裡,母臨食晚,往買鲊,須臾即還。
一旦有衆賓來,耽啟母曰:"受性當仙,仙人合召耽去,今年疾疫甚,飲家中井水即無恙。
又種藥於園梅樹下,可治百病,買此水及藥,過於供養。
"便去。
母遽視之,衆賓皆白鶴也。
以耽常乘白馬,故号馬嶺山。
彈丸山 《水經注》曰:臨桂彈丸山,有湧泉,奔流迅激,東注於漓水,山龛及溪中有石如彈丸,因以石名焉。
驗其山有石窦,下深數丈,洞穴深遠,莫究其極。
百丈山 《桂林風土記》曰:百丈山,在郡城東北七十五裡,一名把杖山。
疊障深重,遠延西南數百裡,四接郡界,莫窮遠近。
自府北驿路徑穿其中,俗以崎岖險阻,故以百丈名之。
又以林巒深邃,行人皆持兵杖以防猛獸,因亦名把杖山。
漓山 《桂林風土記》曰:漓山,在城南二裡,漓水之陽,因以名焉,一名沈水山。
其山孤拔,下有澄潭,上高三百餘尺,傍有洞穴,其穴廣數丈,南北直透,上有怪石欹危,藤蘿萦茂。
世亂民保以避寇,旱或禱祀頗靈。
隐山 《桂林風土記》曰:隐山在州之西郊,先是榛莽翳薈,古莫知者。
寶曆初,李渤出鎮,遂尋其源,見石門半開,有水淵澈,乃夷薙蕪穢,疏通岩穴,石林磴道,若天造靈府,不可根本,因号隐山。
獨秀山 《桂林風土記》曰:獨秀山,在城西北一百步,直聳五百餘尺,周回一裡,平地孤拔秀異,下有洞穴凝垂乳,窦路通山北,傍回百餘丈,豁然明朗。
宋光祿卿顔延年牧此郡,常於此石室中讀書,遺迹猶存。
嘗賦詩雲:"未若獨秀者,嵯峨郭邑開"是也。
南溪山 《桂林風土記》曰:南溪山,在縣南五裡餘,其山聳拔千尺,煙翠凝空,古今所遺,其溪東注,與桂江合。
龍蟠山 《桂林風土記》曰:龍蟠山,本名盤龍山,有石洞深緻,洞中天然石室、石床、石盆,洞門數重。
人秉燭遊,常見龍迹大如碗。
洞有水,水中有魚,四足有角如龍形,人殺則風雨晦冥立至也。
前使李渤給事,改名隐山,連其所也。
堯山 《郡國志》雲:廣州堯山,高四千丈,自番禺、交阯見之。
有飓風,風發屋折樹翻湖焉。
雲母山 《續南越志》雲:天後朝,曾城縣有何氏女服雲母粉,得道於羅浮山,山因所出以名之。
馬鞍山 《南越志》雲:始皇朝,望氣者雲,南海有五色氣,遂發卒千人鑿之,以斷山之岡阜,謂之鑿龍。
今所鑿之處,形如馬鞍,故名焉。
慮山 裴關《廣州記》雲:東莞縣有慮山,其側有楊梅、山桃,隻得於山中飽食,不得取下;如下,則辄迷路。
火山 《嶺表錄》雲:梧州對岸西火山,山下水澄潭,水深無極,其火每三五夜一見於山頂。
每至一更初,火起匝其頂,如野花之甚者,廣十丈餘,食頃而息。
或言其下水中有寶珠,光照於上,如火。
上有荔枝,四月先熟,以其地熱,故謂火山也。
浮石山 《交州記》雲:海中有浮石山而峙高數十丈,去永平營百餘裡,浮在水上。
昔李遜征朱崖,欲審其實否,牽長索于山底洞過。
《太平禦覽》 宋·李昉
吳甘甯拒之,雲"聞吾咳唾,彼即不敢過江"是此處。
今号為關羽濑。
錢石山 《湘川記》雲:曲江縣東有錢石山,其狀四方有若台,其石三面壁立,其上碎石如錢,故謂之錢石山。
采玉山 《湘川記》曰:曲江縣有采玉山,卉木滋茂,泉石澄徹。
相傳雲,古采玉於此得名。
玉山 《湘川記》曰:玉山下有廟,昔有人得玉瑛於此,有銀山、白石山、越玉山。
又浮山,其地蹑一處,則百餘步地動。
臨賀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臨賀山,東山中有二竹,大數十圍,有盤石徑四五丈,極方正,青如彈棋局,兩竹垂拂掃石上,絕無塵穢,未至數十裡,聞風吹箫管之音。
馬嶺山 《郡國志》曰:郴州馬嶺山,本名牛脾山,山上有仙人蘇躭壇,即郴人也。
為兒童時,與衆童牧更直守牛,每耽守牛,牛不敢散。
嘗與衆人獵,即乘鹿,人笑之,曰:"龍也"。
去郡百二十裡,母臨食晚,往買鲊,須臾即還。
一旦有衆賓來,耽啟母曰:"受性當仙,仙人合召耽去,今年疾疫甚,飲家中井水即無恙。
又種藥於園梅樹下,可治百病,買此水及藥,過於供養。
"便去。
母遽視之,衆賓皆白鶴也。
以耽常乘白馬,故号馬嶺山。
彈丸山 《水經注》曰:臨桂彈丸山,有湧泉,奔流迅激,東注於漓水,山龛及溪中有石如彈丸,因以石名焉。
驗其山有石窦,下深數丈,洞穴深遠,莫究其極。
百丈山 《桂林風土記》曰:百丈山,在郡城東北七十五裡,一名把杖山。
疊障深重,遠延西南數百裡,四接郡界,莫窮遠近。
自府北驿路徑穿其中,俗以崎岖險阻,故以百丈名之。
又以林巒深邃,行人皆持兵杖以防猛獸,因亦名把杖山。
漓山 《桂林風土記》曰:漓山,在城南二裡,漓水之陽,因以名焉,一名沈水山。
其山孤拔,下有澄潭,上高三百餘尺,傍有洞穴,其穴廣數丈,南北直透,上有怪石欹危,藤蘿萦茂。
世亂民保以避寇,旱或禱祀頗靈。
隐山 《桂林風土記》曰:隐山在州之西郊,先是榛莽翳薈,古莫知者。
寶曆初,李渤出鎮,遂尋其源,見石門半開,有水淵澈,乃夷薙蕪穢,疏通岩穴,石林磴道,若天造靈府,不可根本,因号隐山。
獨秀山 《桂林風土記》曰:獨秀山,在城西北一百步,直聳五百餘尺,周回一裡,平地孤拔秀異,下有洞穴凝垂乳,窦路通山北,傍回百餘丈,豁然明朗。
宋光祿卿顔延年牧此郡,常於此石室中讀書,遺迹猶存。
嘗賦詩雲:"未若獨秀者,嵯峨郭邑開"是也。
南溪山 《桂林風土記》曰:南溪山,在縣南五裡餘,其山聳拔千尺,煙翠凝空,古今所遺,其溪東注,與桂江合。
龍蟠山 《桂林風土記》曰:龍蟠山,本名盤龍山,有石洞深緻,洞中天然石室、石床、石盆,洞門數重。
人秉燭遊,常見龍迹大如碗。
洞有水,水中有魚,四足有角如龍形,人殺則風雨晦冥立至也。
前使李渤給事,改名隐山,連其所也。
堯山 《郡國志》雲:廣州堯山,高四千丈,自番禺、交阯見之。
有飓風,風發屋折樹翻湖焉。
雲母山 《續南越志》雲:天後朝,曾城縣有何氏女服雲母粉,得道於羅浮山,山因所出以名之。
馬鞍山 《南越志》雲:始皇朝,望氣者雲,南海有五色氣,遂發卒千人鑿之,以斷山之岡阜,謂之鑿龍。
今所鑿之處,形如馬鞍,故名焉。
慮山 裴關《廣州記》雲:東莞縣有慮山,其側有楊梅、山桃,隻得於山中飽食,不得取下;如下,則辄迷路。
火山 《嶺表錄》雲:梧州對岸西火山,山下水澄潭,水深無極,其火每三五夜一見於山頂。
每至一更初,火起匝其頂,如野花之甚者,廣十丈餘,食頃而息。
或言其下水中有寶珠,光照於上,如火。
上有荔枝,四月先熟,以其地熱,故謂火山也。
浮石山 《交州記》雲:海中有浮石山而峙高數十丈,去永平營百餘裡,浮在水上。
昔李遜征朱崖,欲審其實否,牽長索于山底洞過。
《太平禦覽》 宋·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