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

關燈
○西楚南越諸山 景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景山,在上洛縣西南二百裡,東與荊山連接,有沮水源出焉。

    其山一名雁浮山,荊山之首曰景山,雁南翔北歸遍經其上,土人由茲改名為雁山,又為雁塞山。

     荊山 《山海經》曰:荊山首曰景山,金玉是出。

    此即卞和抱璞之處,南連青山,北接雁塞,通林交麓,峭峙相望。

    雖群峰競起,而荊山獨秀。

    卞和得玉於此山,獻厲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

    刖其左足。

    厲王薨,獻之武王,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刖其右足。

    和抱其璞哭荊山之下。

     《河圖括地象》曰:荊山為地雌,上為軒星。

     荊門山 袁山松《宜都山川記》曰:南崖有山名荊門,北對崖有山名虎牙,二山相對,其荊門山在南,上合而下空徹,山南有像門也。

     勾将山 袁山松《勾将山記》曰:登勾将山南望,見宜都、江陵近在目前,沮潭沔漢諸山,嵎嵎時見,遠眺雲夢之澤,皛然與天際。

    四顧總視衆山數千亻刃者,森然羅列於足下;千仞以還者,{山畾}嵬如丘浪勢焉。

    今在上洛縣西北。

     虎牙山 袁山松《宜都山川記》曰:虎牙山有石壁,其文黃赤色,形如齒形。

     孤山。

     《郡國志》曰:安遠有陸抗城,故城之南有孤山。

    袁山松為郡,嘗登此山以四望,見大江如萦帶,舟船如凫雁焉。

     高筐山 袁山松《勾将山記》曰:登勾将,北見高筐山,嶷然半天,《荊州圖副》雲:"昔堯時大水,此山不沒如筐,因名也。

    " 佷山 《宜都記》曰:佷山,山谷之内有石穴,穴出清泉,水有神魚,大者二尺,小者一尺,釣者先請多少,拜而請之,數滿便止。

    水側有異花,欲摘如魚請。

    又有異木,名千歲,葉似棗,冬夏常青。

    複有蒼範溪相近。

     宜陽山 《宜都記》曰:宜陽山有風井,穴大如甕,夏出冬入。

    有樵人置笠穴口,風吸之,後於長楊溪口得笠,則知潛通也。

     丹山 《宜都記》曰:丹山,時有赤氣籠井如丹,故有此名。

     小酉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小酉山,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於此而學,因留之。

    故梁湘東王雲"訪酉陽之逸典"是也。

     芋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芋山,有蹲鸱如兩斛大,食之終身能不饑,今民取食之。

     嵩梁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嵩梁山,在澧水之陽,望之如香爐之狀,今名石門。

    吳永安六年,自然洞開,玄朗如門三百丈,門角上各生一竹,倒垂下拂,謂之天帚。

    孫休以為嘉祥,置縣因山為名。

    隋文帝改曰石門山也。

     崇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崇山,《書》雲"放驩兜於崇山",崇山在澧陽縣南七十五裡。

     武山 《武陵記》曰:武山,高可萬亻刃,山半有盤瓠石窟,中有一石狗形,雲是盤瓠之遺像。

    又有班蛇,四眼,身大十圍。

    山有水出,謂之武溪是也。

    在縣之西。

     壺頭山 《武陵記》曰:壺頭山,在縣東,馬援所穿室也。

    室内有蛇如百斛船,雲是援之餘靈。

     天門山 《武陵記》曰:天門山,上有蔥,如人所種,畦隴成行。

    人欲取之,先禱山神乃取,氣味甚美;不然者,不可得。

    岩中有書數千卷,人見而不可取。

     黃聞山 《武陵記》曰:昔有臨沅黃道真,住黃聞山側釣魚,因入桃花源。

    陶潛有《桃花源記》。

    今山下有潭,立名黃聞,此蓋聞道真所說,遂為其名也。

     風門山 《武陵記》曰:風門山,有石門去地百餘丈,每将欲風起,此門先有黑氣若煙,隐隐而上,斯須風起竟日。

     石帆山 《武陵記》曰:石帆山,石危起若數百幅帆形。

     虎齒山 《武陵記》曰:虎齒山,形如虎齒。

    民嘗六月祭之;不然,即辄有虎害。

     移山 《武陵記》曰:移山,在汧陽界,本在江北岸,因風雨之勢,一夕移渡江南岸。

    後以此名之。

     淳于山 《武陵記》曰:淳于山,與白雉山相近,在辰州、武陵二郡界。

    絕壑之半,有一白雉,遠望首尾可二丈,申足翔翼若虛中翻飛,即上視之,乃有一石雉舒翅綴着石上。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