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南楚諸山
靜山
《江夏圖經》曰:靜山,在縣東南一百一十裡,其山回聳,無連接,曲澗清流,茂林高峻,可以息諸仁智,栖遊羽客。
故名靜山。
驚矶山 《江夏圖經》曰:在縣東九十裡,其山無連接,西南俯臨大江,下有石矶,波濤迅急,商旅驚駭,故以為名。
黃鶴山 《江夏圖經》曰:在縣東九裡,其山斷絕,無連接。
舊傳雲,昔有仙人控黃鶴於山,故以為名。
故梁湘東王晉安寺碑雲,黃鶴從天而夜響是也。
烽火山 《江夏圖經》曰:烽火山,在縣東北四十裡。
《梁典》曰:梁武征齊,頓軍於此,舉烽火相應,故名烽火山。
雞翅山 《江夏圖經》曰:雞翅山,在縣南八十裡,昔有金雞飛集於此,故名雞翅山。
舊記雲:金水有金雞,從雞翅山向南飛,産金於此水,故名金水。
阖闾山 《武昌記》曰:昔阖闾與伍子胥屯衆於此山為城,故曰阖闾山。
《史記》曰:阖闾九年,子胥伐楚。
又《春秋》雲:子胥将兵破楚,掘平王之墓,皆屯軍於此山。
印山 《武昌記》曰:奉新縣有渚石臨水,高三十丈,上有字,仿佛似印,故曰印山。
《輿地志》雲:縣西有石臨水,高三十丈,有書字為印山,即此是也。
朔山 《武昌記》曰:朔山,有竹長一十餘丈,圍數尺,常有聲,天将雨,此竹鳴焉。
今無此竹。
望夫山 《輿地記》曰:望夫山,上有望夫石,石上曾生蕪菁,遂以名山,上有石高三丈,形如女人,謂之望夫石。
又《記》雲:武昌郡奉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者。
今古相傳雲,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於此山,既而立望其夫,乃化為石,因以為名焉。
翠屏山 《輿地志》曰:江水入富池一百八十裡,得奉新,上流三百裡有城山,三面壁立,一面峻極,水是奉新大源。
本名石城山,天寶五載改為翠屏山。
九宮山 《武昌記》曰:九宮山,西北陸路去州五百八十裡,其山晉安王兄弟九人造九宮殿於此山,遂以為名。
角山 《武昌記》曰:天欲雨,其山有聲如吹角,以此為名。
鐘台山 《武昌記》曰:鐘台山,在縣東南一百裡,上有桃花洞,洞側有李邕讀書之所,荒基遺址,石室花木猶在。
上有一石台,台上有一鐘,或時鳴響,遠近皆聞,故名鐘台山。
武昌山 《續搜神記》曰:晉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長毛人,長丈餘,引精至山曲,示以叢茗而後去。
俄而複還,乃探懷中橘遺精;精怖,負茗而歸。
樊山 《江夏圖經》曰:樊山,西陸路去州一百七十三裡,出紫石英。
山東數十步有岡,岡上甚平敞,青松綠竹,常自蔚然。
其下有溪,凜凜然,常有寒氣,故謂之寒溪。
有蟠龍石,謝元晖詩雲:"樊山開廣宴"是也。
又:幹寶《搜神記》雲:樊山若天旱,以火燒山即得大雨,今往往有驗。
《武昌記》曰:樊山,孫權常獵於下,見一姥,問獵得何物?答曰:"隻獵得一豹。
"曰:"何不豎其尾?"言訖,忽然不見。
權於後立廟祀之。
西塞山 《江夏風俗記》曰:西塞山,高一百六十丈,周回三十七裡,峻崿橫江,危峰斷岸,長波所以東注,高浪為之西翻。
袁宏《東征賦》雲:沿西塞之峻崿是也。
又《江表傳》雲:劉勳敗於彭澤,走入楚江,聞皖已沒,遂投西塞。
白雉山 《江夏圖經》曰:白雉山,其山上有芙蓉峰,前有獅子嶺,後有金雞石,西出金,南出銅礦,自晉、宋、梁、陳以來,常置立爐冶烹煉。
鳳栖山 《江夏圖經》曰:鳳栖山,西北陸路去州二百二十五裡。
吳建興年中,鳳凰降此山,因以為名。
山有石鼓,鼓鳴則雨降。
神人山 《曆帝記》曰:神人山,吳建衡二年,有神人乘白鹿從此山,因為名神人山。
南昌山 《豫章圖經》曰:南昌山者,昔吳王濞鑄錢之山,時有夜光,遙望如火,以為銅之精光。
《梁氏十道志》雲:以豫章有銅山,山中有洪井,飛流懸注,其深無底是也。
山有洪崖先生煉藥之井,亦号洪崖山,有石臼存焉。
故名靜山。
驚矶山 《江夏圖經》曰:在縣東九十裡,其山無連接,西南俯臨大江,下有石矶,波濤迅急,商旅驚駭,故以為名。
黃鶴山 《江夏圖經》曰:在縣東九裡,其山斷絕,無連接。
舊傳雲,昔有仙人控黃鶴於山,故以為名。
故梁湘東王晉安寺碑雲,黃鶴從天而夜響是也。
烽火山 《江夏圖經》曰:烽火山,在縣東北四十裡。
《梁典》曰:梁武征齊,頓軍於此,舉烽火相應,故名烽火山。
雞翅山 《江夏圖經》曰:雞翅山,在縣南八十裡,昔有金雞飛集於此,故名雞翅山。
舊記雲:金水有金雞,從雞翅山向南飛,産金於此水,故名金水。
阖闾山 《武昌記》曰:昔阖闾與伍子胥屯衆於此山為城,故曰阖闾山。
《史記》曰:阖闾九年,子胥伐楚。
又《春秋》雲:子胥将兵破楚,掘平王之墓,皆屯軍於此山。
印山 《武昌記》曰:奉新縣有渚石臨水,高三十丈,上有字,仿佛似印,故曰印山。
《輿地志》雲:縣西有石臨水,高三十丈,有書字為印山,即此是也。
朔山 《武昌記》曰:朔山,有竹長一十餘丈,圍數尺,常有聲,天将雨,此竹鳴焉。
今無此竹。
望夫山 《輿地記》曰:望夫山,上有望夫石,石上曾生蕪菁,遂以名山,上有石高三丈,形如女人,謂之望夫石。
又《記》雲:武昌郡奉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者。
今古相傳雲,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於此山,既而立望其夫,乃化為石,因以為名焉。
翠屏山 《輿地志》曰:江水入富池一百八十裡,得奉新,上流三百裡有城山,三面壁立,一面峻極,水是奉新大源。
本名石城山,天寶五載改為翠屏山。
九宮山 《武昌記》曰:九宮山,西北陸路去州五百八十裡,其山晉安王兄弟九人造九宮殿於此山,遂以為名。
角山 《武昌記》曰:天欲雨,其山有聲如吹角,以此為名。
鐘台山 《武昌記》曰:鐘台山,在縣東南一百裡,上有桃花洞,洞側有李邕讀書之所,荒基遺址,石室花木猶在。
上有一石台,台上有一鐘,或時鳴響,遠近皆聞,故名鐘台山。
武昌山 《續搜神記》曰:晉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長毛人,長丈餘,引精至山曲,示以叢茗而後去。
俄而複還,乃探懷中橘遺精;精怖,負茗而歸。
樊山 《江夏圖經》曰:樊山,西陸路去州一百七十三裡,出紫石英。
山東數十步有岡,岡上甚平敞,青松綠竹,常自蔚然。
其下有溪,凜凜然,常有寒氣,故謂之寒溪。
有蟠龍石,謝元晖詩雲:"樊山開廣宴"是也。
又:幹寶《搜神記》雲:樊山若天旱,以火燒山即得大雨,今往往有驗。
《武昌記》曰:樊山,孫權常獵於下,見一姥,問獵得何物?答曰:"隻獵得一豹。
"曰:"何不豎其尾?"言訖,忽然不見。
權於後立廟祀之。
西塞山 《江夏風俗記》曰:西塞山,高一百六十丈,周回三十七裡,峻崿橫江,危峰斷岸,長波所以東注,高浪為之西翻。
袁宏《東征賦》雲:沿西塞之峻崿是也。
又《江表傳》雲:劉勳敗於彭澤,走入楚江,聞皖已沒,遂投西塞。
白雉山 《江夏圖經》曰:白雉山,其山上有芙蓉峰,前有獅子嶺,後有金雞石,西出金,南出銅礦,自晉、宋、梁、陳以來,常置立爐冶烹煉。
鳳栖山 《江夏圖經》曰:鳳栖山,西北陸路去州二百二十五裡。
吳建興年中,鳳凰降此山,因以為名。
山有石鼓,鼓鳴則雨降。
神人山 《曆帝記》曰:神人山,吳建衡二年,有神人乘白鹿從此山,因為名神人山。
南昌山 《豫章圖經》曰:南昌山者,昔吳王濞鑄錢之山,時有夜光,遙望如火,以為銅之精光。
《梁氏十道志》雲:以豫章有銅山,山中有洪井,飛流懸注,其深無底是也。
山有洪崖先生煉藥之井,亦号洪崖山,有石臼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