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松門山
《豫章圖經》曰:松門山者,以其山多松,遂以為名。
北臨大江及彭蠡湖,山上有石鏡,光明照人。
謝靈運《入彭蠡湖口詩》雲:"攀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是也。
馬當山 《九江記》曰:馬當山,高八十丈,周回四裡,在古彭澤縣北一百二十裡。
其山橫枕大江,山象馬形,回風急擊,波浪湧沸,舟船上下,多懷憂恐。
山際立馬當山廟以祠之。
釣矶山 《異苑》曰:釣矶山者,陶侃嘗釣於此山下,水中得織梭一枚,還挂壁上,後化成赤龍,從室而去。
其山石上猶有侃迹存焉。
雞籠山 《郡國志》曰:江州雞籠山,山上有石雞,冠距如生。
有道士李鎮住此山下,常賞玩之,雞一旦自毀,鎮曰:"雞既如此,吾其終乎!"果卒。
五女山。
《郡國志》曰:江州五女山,始皇死,五女葬此山。
天昏,每聞筝笛之聲。
射的山 《郡國志》曰:射的山者,古老相傳雲,上有玉在石壁内,南面遙望似有白處,曾有胡人來取,上山後遇風雨不果得。
今遠望頗似射侯,故名射的焉。
石印山 《吳志》曰:天玺元年,鄱陽郡言曆陵山石有文理成字,巫言石印神有三郎,皓遣使以太牢祭,并印绶拜三郎為王。
又按江氏記雲:曆陵有石印山,臨水高百丈,有七穿骈羅,穿中色黃赤相續,因謂之石印山。
龍虎山 《信州圖經》曰:龍虎山,在貴溪縣,二山相對,溪流其間,乃張天師得道之山。
羊山 《宋永初山川記》曰:商安縣西有羊山,山有燃石,黃白而理粗,以水灌之便熱若石灰,以鼎置之,烹煮可熟。
羅霄山 王孚《安成記》曰:萍鄉羅霄山,澤水所出,水傍出石乳。
天旱,吏人禱之,因以大木長三四丈投井中,即雨。
水懸湊井溢,辄令木湧出而雨止,蓋潛龍之穴也。
以陽居陰,神精上通,故扣之而必有玄感,則《蜀都賦》雲"應鳴鼓而興雨"者也。
鐘山 裴子野《宋略》曰:永嘉元年,鐘山因洪水有鐘從山流出,時人得之送上,驗銘,雲是秦時樂器,因以為名。
又按《安成記》雲:鐘山臨水阻峽,春夏則湍洑湧沸,噴上白沙如米,兩岸石上各九十餘裡,以之候歲,若一岸偏饒,則其方豐穰,民以為準。
望鳳山 《宜春圖經》曰:望鳳山,在州西北七十裡,上有一峰,遠觀似鳳,以此為名。
昌山 《宜春圖經》曰:昌山,在州東六十裡,舊名傷山,周回連延一十八裡,袁江流于其間,巨石枕崎潺激,舟人上下多傾覆,故名傷山。
顧野王《輿地記》雲:時人以傷為非善征,乃改為昌山。
石室山 《宜春記》曰:郡有石室山,山有數石室相連,高十餘丈,皆相似,素壁若雪,萬象森羅于其所,因以為名。
黃唐山 《輿地志》曰:贛縣黃唐山有石室,如數千間屋,上通天窗,下有方榻者,二石人巾栉而坐,傍有小石室七所相通,悉有石人,室前時有車馬迹,春夏草不生,無諸毒蟲,林木繁茂,水石幽絕,蓋靈仙窟宅也。
山下居人,每丙日辄聞山室有笳鼓箫樂之音。
鄧德明記雲:有石子如彈丸,聚在山角,至丙日不複見,他日複有,其山獨立,高一千三百丈,相傳以石室呼為黃唐廟,因以名焉。
儲潭山 《南康記》曰:儲潭山,俯臨清潭,有儲君廟,因以名焉。
《輿地志》雲:鹹和二年,刺史朱偉所立,常有漁者釣於此潭,得金鎖,萦引舟中,向數百丈,忽一物随鎖而來,其形如水牛,眼赤角白,及見人驚駭拽走,而漁以刀斷得數尺,不知其所由然也。
赤石山 《南康記》曰:赤石山,大石連聳,燦若舒霞,山角多赤石,有玉房瓊室。
耆舊相傳雲,宋元嘉年中,有人自稱安道士者,不知何許人,披服巾褐,栖於此山中數十年,忽失所在,其後有人時複見者。
天寶六年,敕改為玉房山。
螺亭石山 《南康記》曰:螺亭山,有大石臨水,号曰螺亭。
雲昔有貧女,暮宿于亭采螺,忽夜中見衆螺張口,亂啖其肉,貧女乃死。
其伴因殡水傍,其冢化為巨石,螺殼無數,号曰螺亭石山。
上洛山 《輿地志》曰:虔州上洛山,多木客,乃鬼類也。
形似人,語亦如人,遙見分明,近則
北臨大江及彭蠡湖,山上有石鏡,光明照人。
謝靈運《入彭蠡湖口詩》雲:"攀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是也。
馬當山 《九江記》曰:馬當山,高八十丈,周回四裡,在古彭澤縣北一百二十裡。
其山橫枕大江,山象馬形,回風急擊,波浪湧沸,舟船上下,多懷憂恐。
山際立馬當山廟以祠之。
釣矶山 《異苑》曰:釣矶山者,陶侃嘗釣於此山下,水中得織梭一枚,還挂壁上,後化成赤龍,從室而去。
其山石上猶有侃迹存焉。
雞籠山 《郡國志》曰:江州雞籠山,山上有石雞,冠距如生。
有道士李鎮住此山下,常賞玩之,雞一旦自毀,鎮曰:"雞既如此,吾其終乎!"果卒。
五女山。
《郡國志》曰:江州五女山,始皇死,五女葬此山。
天昏,每聞筝笛之聲。
射的山 《郡國志》曰:射的山者,古老相傳雲,上有玉在石壁内,南面遙望似有白處,曾有胡人來取,上山後遇風雨不果得。
今遠望頗似射侯,故名射的焉。
石印山 《吳志》曰:天玺元年,鄱陽郡言曆陵山石有文理成字,巫言石印神有三郎,皓遣使以太牢祭,并印绶拜三郎為王。
又按江氏記雲:曆陵有石印山,臨水高百丈,有七穿骈羅,穿中色黃赤相續,因謂之石印山。
龍虎山 《信州圖經》曰:龍虎山,在貴溪縣,二山相對,溪流其間,乃張天師得道之山。
羊山 《宋永初山川記》曰:商安縣西有羊山,山有燃石,黃白而理粗,以水灌之便熱若石灰,以鼎置之,烹煮可熟。
羅霄山 王孚《安成記》曰:萍鄉羅霄山,澤水所出,水傍出石乳。
天旱,吏人禱之,因以大木長三四丈投井中,即雨。
水懸湊井溢,辄令木湧出而雨止,蓋潛龍之穴也。
以陽居陰,神精上通,故扣之而必有玄感,則《蜀都賦》雲"應鳴鼓而興雨"者也。
鐘山 裴子野《宋略》曰:永嘉元年,鐘山因洪水有鐘從山流出,時人得之送上,驗銘,雲是秦時樂器,因以為名。
又按《安成記》雲:鐘山臨水阻峽,春夏則湍洑湧沸,噴上白沙如米,兩岸石上各九十餘裡,以之候歲,若一岸偏饒,則其方豐穰,民以為準。
望鳳山 《宜春圖經》曰:望鳳山,在州西北七十裡,上有一峰,遠觀似鳳,以此為名。
昌山 《宜春圖經》曰:昌山,在州東六十裡,舊名傷山,周回連延一十八裡,袁江流于其間,巨石枕崎潺激,舟人上下多傾覆,故名傷山。
顧野王《輿地記》雲:時人以傷為非善征,乃改為昌山。
石室山 《宜春記》曰:郡有石室山,山有數石室相連,高十餘丈,皆相似,素壁若雪,萬象森羅于其所,因以為名。
黃唐山 《輿地志》曰:贛縣黃唐山有石室,如數千間屋,上通天窗,下有方榻者,二石人巾栉而坐,傍有小石室七所相通,悉有石人,室前時有車馬迹,春夏草不生,無諸毒蟲,林木繁茂,水石幽絕,蓋靈仙窟宅也。
山下居人,每丙日辄聞山室有笳鼓箫樂之音。
鄧德明記雲:有石子如彈丸,聚在山角,至丙日不複見,他日複有,其山獨立,高一千三百丈,相傳以石室呼為黃唐廟,因以名焉。
儲潭山 《南康記》曰:儲潭山,俯臨清潭,有儲君廟,因以名焉。
《輿地志》雲:鹹和二年,刺史朱偉所立,常有漁者釣於此潭,得金鎖,萦引舟中,向數百丈,忽一物随鎖而來,其形如水牛,眼赤角白,及見人驚駭拽走,而漁以刀斷得數尺,不知其所由然也。
赤石山 《南康記》曰:赤石山,大石連聳,燦若舒霞,山角多赤石,有玉房瓊室。
耆舊相傳雲,宋元嘉年中,有人自稱安道士者,不知何許人,披服巾褐,栖於此山中數十年,忽失所在,其後有人時複見者。
天寶六年,敕改為玉房山。
螺亭石山 《南康記》曰:螺亭山,有大石臨水,号曰螺亭。
雲昔有貧女,暮宿于亭采螺,忽夜中見衆螺張口,亂啖其肉,貧女乃死。
其伴因殡水傍,其冢化為巨石,螺殼無數,号曰螺亭石山。
上洛山 《輿地志》曰:虔州上洛山,多木客,乃鬼類也。
形似人,語亦如人,遙見分明,近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