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藏隐,能斫杉枋,聚于高峻之上,與人交市,以木易人刀斧。
交關者前置物枋下,卻走避之,木客尋來取物,下枋與人,随物多少,甚信直而不欺。
有死者亦哭泣殡葬,嘗有山行人遇其葬,日出酒食以設人。
山中有石墨可書。
空山 《南康圖經》曰:空山,晉鹹康五年,太守庾恪於西山麓中建立神廟,曆代祈雨,最有靈應。
按《郡國志》雲:空山在郡南,山多林木果實食物,一郡皆資此山,雖名空山,其出物百倍於他山。
金雞山 《南康記》曰:金雞山,臨貢水,石色如霞,其傍有穴廣四尺,一石正當穴口如彈丸,嘗有金雞出入此穴。
晉義熙中,再三出見,有人挾彈放丸於穴口,化為石,其雞至今不見,因号曰金雞穴。
宋永初中,又見栖翔於此。
峽山 《南康記》曰:峽山,上時有夜光飛焰,遙見若火照燎于原,從峽溯流數十裡,有石臨水,名曰蛟窟。
天寶六載,敕改名夜光山。
梓潭山 《南康記》曰:梓潭山,有大梓樹,吳王令都尉肅武伐為龍舟,槽斫成而牽引不動,占雲,須童男女數十人為歌樂,乃當得。
遂依其言,以童男女牽拽,槽沒於潭中,男女皆溺。
其後天晴朗淨,仿佛若見人船焉,夜宿潭邊,或聞歌唱之聲,因号梓潭焉。
柴侯峽山 《南康記》曰:柴侯峽山,漢靈帝時,有劉叔喬避地於茲,死葬村側,自雲柴侯墓。
晉末喪亂,有發其冢者,忽有大風雨,棺及松柏悉飛渡水,移上此峰,其棺乃化為石,因是而名之。
官山 《南康記》曰:官山者,天寶六年改名珠玉山。
其山高峻,有善鳥香草,嘗有人於此山見大珠玉,相傳謂之官山。
君山 《南康記》曰:君山,翠麗鮮明,遙望若台榭,名曰娲宮,亦曰女姥石山。
山去盤固山五十裡,上有玉台,方廣數十丈,上有自然石室形。
風雨之後,景氣明靜,頗聞山有鼓吹之聲。
盤固山 《南康記》曰:盤固山有石井,井側有大銅人常守之。
按此石井五百年,水一湧起高數丈,銅人以手掩之,其水即止。
其山盤纡峻嶒,因号為盤固山焉。
歸美山 《南康記》曰:歸美山,高數百丈,遠望嵯峨,靈阙騰空,故老謂之神阙。
其山有水出焉。
四面險峻,自然有石城,高數十丈,周回三百步。
又有石峽,左右高五六十丈,勢若雙阙,其狀入雲。
複有古石室,色如黃金,号為金室。
有鸀鳥形色鮮潔,自愛毛羽,其隻者或鑒水,向影悲鳴自絕,方知孤鸾對鏡為不虛矣。
山頂有杉枋數百片,高危懸絕,非人力所及焉。
莫巨山 荀伯子《臨川記》曰:岩内有石人,坐盤石上,體有塵穢,則興風雨,洗訖晴日,遍體潔朗如玉瑩淨,民以為準焉。
五章山 荀伯子《臨川記》曰:五章山,絕岩險峭,有蜜蜂依之為房,其形如笠,采者皆懸磴數十丈,然後獲之。
麻山 荀伯子《臨川記》曰:麻山,或有登之者,望廬嶽、彭蠡皆在其下,有黃連、厚樸恒生焉。
又有楓樹及數千年者,如人形,眼鼻口全而無臂腳,入山往往見之,或斫之者,皆出血,人以籃冠其頭,明日看,辄失籃。
俗名楓子鬼。
其山竹木稠密如麻,因名麻山。
天寶六年,職方奏改名豐材山焉。
鄧公山 《信州圖經》曰:鄧公山,在縣北,本名銀山,因鄧公遠為鄧公場,儀鳳二年祭山,山頹陷焉。
按《開山記》雲:總章二年,邑人鄧遠經刺史豆盧公,陳開山之便,尋為山陷,後人立鄧公廟焉。
明府山 《信州圖經》曰:明府山,在縣東。
其山久晴不雨,山或自鳴,必有大雨;久雨不晴,欲晴自有煙霧蓋其頭。
故老相傳,祈請有驗。
鶴嶺山 《信州圖經》曰:鶴嶺山,自貴溪縣界,崗阜鱗次,北入縣境,嶺上多松樹,有鶴窠,因得名為鶴嶺山。
石虹山 《鄱陽記》曰:石虹山,有石室,中有石砥,平如床,可容置數百人。
傍列石鄣如屏風,篆書為八十三字。
有橫石跨水而渡,文彩青赤若虹霓,因名為石虹山。
洪崖山 《豫章記》曰:按舊經雲,古老相傳,昔有洪崖先生居此山上,故以為名。
又《列仙傳》雲:洪崖山者,山之陽有洪唐寺,山中有洪崖壇,每亢旱禱此。
《太平禦覽》 宋·李昉
交關者前置物枋下,卻走避之,木客尋來取物,下枋與人,随物多少,甚信直而不欺。
有死者亦哭泣殡葬,嘗有山行人遇其葬,日出酒食以設人。
山中有石墨可書。
空山 《南康圖經》曰:空山,晉鹹康五年,太守庾恪於西山麓中建立神廟,曆代祈雨,最有靈應。
按《郡國志》雲:空山在郡南,山多林木果實食物,一郡皆資此山,雖名空山,其出物百倍於他山。
金雞山 《南康記》曰:金雞山,臨貢水,石色如霞,其傍有穴廣四尺,一石正當穴口如彈丸,嘗有金雞出入此穴。
晉義熙中,再三出見,有人挾彈放丸於穴口,化為石,其雞至今不見,因号曰金雞穴。
宋永初中,又見栖翔於此。
峽山 《南康記》曰:峽山,上時有夜光飛焰,遙見若火照燎于原,從峽溯流數十裡,有石臨水,名曰蛟窟。
天寶六載,敕改名夜光山。
梓潭山 《南康記》曰:梓潭山,有大梓樹,吳王令都尉肅武伐為龍舟,槽斫成而牽引不動,占雲,須童男女數十人為歌樂,乃當得。
遂依其言,以童男女牽拽,槽沒於潭中,男女皆溺。
其後天晴朗淨,仿佛若見人船焉,夜宿潭邊,或聞歌唱之聲,因号梓潭焉。
柴侯峽山 《南康記》曰:柴侯峽山,漢靈帝時,有劉叔喬避地於茲,死葬村側,自雲柴侯墓。
晉末喪亂,有發其冢者,忽有大風雨,棺及松柏悉飛渡水,移上此峰,其棺乃化為石,因是而名之。
官山 《南康記》曰:官山者,天寶六年改名珠玉山。
其山高峻,有善鳥香草,嘗有人於此山見大珠玉,相傳謂之官山。
君山 《南康記》曰:君山,翠麗鮮明,遙望若台榭,名曰娲宮,亦曰女姥石山。
山去盤固山五十裡,上有玉台,方廣數十丈,上有自然石室形。
風雨之後,景氣明靜,頗聞山有鼓吹之聲。
盤固山 《南康記》曰:盤固山有石井,井側有大銅人常守之。
按此石井五百年,水一湧起高數丈,銅人以手掩之,其水即止。
其山盤纡峻嶒,因号為盤固山焉。
歸美山 《南康記》曰:歸美山,高數百丈,遠望嵯峨,靈阙騰空,故老謂之神阙。
其山有水出焉。
四面險峻,自然有石城,高數十丈,周回三百步。
又有石峽,左右高五六十丈,勢若雙阙,其狀入雲。
複有古石室,色如黃金,号為金室。
有鸀鳥形色鮮潔,自愛毛羽,其隻者或鑒水,向影悲鳴自絕,方知孤鸾對鏡為不虛矣。
山頂有杉枋數百片,高危懸絕,非人力所及焉。
莫巨山 荀伯子《臨川記》曰:岩内有石人,坐盤石上,體有塵穢,則興風雨,洗訖晴日,遍體潔朗如玉瑩淨,民以為準焉。
五章山 荀伯子《臨川記》曰:五章山,絕岩險峭,有蜜蜂依之為房,其形如笠,采者皆懸磴數十丈,然後獲之。
麻山 荀伯子《臨川記》曰:麻山,或有登之者,望廬嶽、彭蠡皆在其下,有黃連、厚樸恒生焉。
又有楓樹及數千年者,如人形,眼鼻口全而無臂腳,入山往往見之,或斫之者,皆出血,人以籃冠其頭,明日看,辄失籃。
俗名楓子鬼。
其山竹木稠密如麻,因名麻山。
天寶六年,職方奏改名豐材山焉。
鄧公山 《信州圖經》曰:鄧公山,在縣北,本名銀山,因鄧公遠為鄧公場,儀鳳二年祭山,山頹陷焉。
按《開山記》雲:總章二年,邑人鄧遠經刺史豆盧公,陳開山之便,尋為山陷,後人立鄧公廟焉。
明府山 《信州圖經》曰:明府山,在縣東。
其山久晴不雨,山或自鳴,必有大雨;久雨不晴,欲晴自有煙霧蓋其頭。
故老相傳,祈請有驗。
鶴嶺山 《信州圖經》曰:鶴嶺山,自貴溪縣界,崗阜鱗次,北入縣境,嶺上多松樹,有鶴窠,因得名為鶴嶺山。
石虹山 《鄱陽記》曰:石虹山,有石室,中有石砥,平如床,可容置數百人。
傍列石鄣如屏風,篆書為八十三字。
有橫石跨水而渡,文彩青赤若虹霓,因名為石虹山。
洪崖山 《豫章記》曰:按舊經雲,古老相傳,昔有洪崖先生居此山上,故以為名。
又《列仙傳》雲:洪崖山者,山之陽有洪唐寺,山中有洪崖壇,每亢旱禱此。
《太平禦覽》 宋·李昉